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8330031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9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章整合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一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与治理1.定义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专题一专题二2.形成原因(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专题一专题二(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3.水土流失的危害(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3

2、)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专题一专题二4.水土流失的治理(1)工程措施:主要指针对水土流失情况的需要,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2)生物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方,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的措施。(3)农业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育、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专题一专题二【例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3、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7万平方千米。专题一专题二材料二:水土流失的人地系统关系示意图。专题一专题二(1)结合材料二,试从自然地理背景及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水土流失可能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哪些危害?(3)请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合理化的整治建议。专题一专题二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因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但结合材料来看,不合理的

4、人类活动是当前诱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条件看,黄土高原地貌呈现沟谷发育的特征,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集中,且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每逢暴雨,泥沙俱下。从人为因素来看,过度樵采、毁林开荒等都严重破坏了当地植被,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等活动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频度与强度。一方面,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河,河流含沙量增加,往往导致河流下游淤积,容易诱发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的发生还会直接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要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

5、,可从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入手。专题一专题二答案:(1)自然因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暴雨集中。人类活动:毁林开荒,破坏植被,耕作制度不合理,露天开矿破坏生态,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2)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淤积;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3)修建淤地坝、修梯田、植树种草、建水库、轮封轮牧、轮作套种、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等。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二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一专题二【例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

6、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我国平均每年土地石漠化的面积约为2500平方千米,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灾害多发的根源。材料二:下表列出我国西南某地区坡度、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实测数据,下图为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的统计图。专题一专题二(1)根据上图中坐标和文字分析三条曲线分别是:;。(2)根据材料分析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3)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专题一专题二解析:第(1)题,森林覆盖率下降,石漠化现象加剧,曲线表示石漠化面积;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曲线表示生物多样性;曲线为环境人口容量。第(2)题,石漠化产生的原因需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区域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提出的建议要切实可行,言之有理。答案:(1)石漠化面积环境人口容量生物多样性(2)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降水丰富且多暴雨;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严重。(3)有利区位条件: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业。建议: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接待能力;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和旅行社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