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第版)[13页]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8314992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9.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基础(第版)[13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生理学基础(第版)[13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生理学基础(第版)[13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生理学基础(第版)[13页]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生理学基础(第版)[13页]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基础(第版)[13页]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基础(第版)[13页]课件(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生理学基础(第三版)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一)刺激、反应和兴奋性的概念(二)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三、生殖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一、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二、内环境及其稳态图1-1 体液分布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四节机体活动的调节一、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方式(一)神经调节(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二、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图1-2 反射弧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1-3 人体功能调节示意图图1-4 人体功能活动的反馈调节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

2、教中心第二章 细 胞第一节 细胞膜的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图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易化扩散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三)主动转运(四)出胞和入胞(1)出胞(2)入胞二、细胞的跨膜信息传递(一)受体的概念(二)受体的基本功能三、细胞的跨膜电变化图2-2 细胞的出胞和入胞作用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1.静息电位2.静息电位产生原理(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1.动作电位2.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图2-3 静息电位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

3、1)上升支(2)下降支(三)动作电位的引起与传导1.动作电位的引起(1)阈电位(2)局部电位2.动作电位的传导(1)传导原理(2)传导特点第二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图2-4 动作电位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2-5 阈电位、局部电位及其总和图2-6 动作电位传导机制模式图图2-7 肌丝滑行学说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肌丝的分子组成(二)肌丝滑行的过程(三)兴奋-收缩耦联图2-8 粗肌丝分子排列示意图图2-9 细肌丝的分子组成示意图I,T,C分别代表肌钙蛋白的3个亚单位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二)单

4、收缩和强直收缩图2-10 肌丝滑行的分子模式图图2-12 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三章 血 液血液是一种循环流动于心血管系统中液态的结缔组织,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量及血细胞比容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二)比重(三)黏滞性(四)酸碱度(五)渗透压图3-1 血液细胞比容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二节 血 浆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一)血浆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二)无机盐(三)非蛋白含氮

5、化合物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总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主要包括尿 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多肽和胆红素等。二、血浆渗透压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血浆中溶质吸引水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血浆中溶质颗粒数量越多,其渗透压越大。(一)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正常值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由血浆中的两部分溶质形成。(二)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渗透压具有吸引水分通过生物半透膜的能力。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第三节血细胞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功能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二)红细胞的主

6、要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胚胎时期红细胞主要在肝、脾和骨髓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2.红细胞的破坏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正常值和分类计数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1)中性粒细胞(2)单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吞噬清除外来的病原微生物和衰老损伤的细胞;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识别并杀伤

7、肿瘤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合成与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从而抑制其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嗜酸性粒细胞可黏附在蠕虫上并杀伤蠕虫。所以,患过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能产生组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具有抗凝作用;组胺和缓激肽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哮喘、荨麻疹等过敏症状。(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

8、疫。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三、血小板(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二)参与生理性止血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释放多种缩血管物质,使血管收缩,减慢血流,利于止血;通过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出血口;促进凝血块生成,达到有效的止血目的。(三)参与凝血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胨状态的过程。(一)凝血因子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二)血液凝固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1)内源性激活途径(2)外源性激活途径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3-2

9、血液凝固过程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凝血酶的形成3.纤维蛋白的形成(三)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一般不会发生凝固。其原因有三个:血管内膜光滑完整,对因子和血小板无激活作用,血凝过程不易启动;快速的血流及稀释作用,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不易聚集;血浆中的抗凝系统发挥对抗血凝的作用。血浆中的抗凝系统主要是抗凝血酶和肝素两种抗凝物质。(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二、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血浆中的纤溶系统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其生理意义在于使血液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简称“纤溶酶原”)、纤维

10、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四种成分。纤溶的基本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一)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无活性的球蛋白,需被激活成为纤溶酶。(1)组织激活物(2)依赖于的激活物(二)纤维蛋白的降解(三)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第五节 血 型输血是临床上某些疾病如大失血、贫血等的有效治疗措施。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ABO血型系统(一)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和血型判断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又叫凝集原,在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A凝集原和B凝集原两种。依据红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种类和有无,将血液分为4种血型:凡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的

11、,称为A型;只含B凝集原的,称为B型;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AB型;A,B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称为O型。ABO血型系统的血浆中有两种天然抗体称为凝集素,分别是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ABO血型系统与输血输血遵循的根本原则是首先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合,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三)交叉配血试验二、Rh血型系统图3-3 ABO血型输血关系示意图图3-4 交叉配血试验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四章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内沿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其主要作用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保证体内物质代谢、维持内环境

12、的稳态、发挥血液的防御等生理功能。第一节心脏生理心脏是由心肌构成的具有4个腔隙的中空器官。通过心肌的舒缩改变心腔内的压力,推动血液不停地循环流动,称为泵血功能。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率与心动周期(1)心率(2)心动周期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导致心腔内的压力改变,致使血液射入动脉的过程,称为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1)等容收缩期(2)快速射血期(3)减慢射血期图4-1 心动周期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2)快速充盈期(3)减慢充盈期3.心房收缩期生理

13、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三)心音某些健康儿童及青年人可听到第三心音,第四心音通常不能听到。(1)第一心音(2)第二心音(四)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1.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泵血功能的好坏。它分为搏出量和每分输出量。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搏出量图4-2 心音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前负荷: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时所遇到的阻力即动脉血压,称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在前、后负荷不变时,心收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多,反之则减少。(2)心率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根据组织学特点、电生理特

14、性和功能上的区别,心肌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收缩功能的普通心肌细胞,又称工作细胞;另一类是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自律细胞。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普通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1)0期去极化(2)1期复极化(3)2期复极化(平台期)(4)3期复极化(5)4期复极化(二)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图4-3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浦肯野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具有四大生理特性,它们是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一)自动节律性1.心脏正常起搏点与窦性心律心肌在无外来刺激时具有自

15、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2.自律性的产生与影响因素(1)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2)最大复极电位水平图4-4 窦房细胞的电位变化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3)阈电位水平(二)兴奋性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绝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三)传导性1.传导途径及速度2.影响兴奋传导的因素(1)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与幅度(2)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图4-5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兴奋性变化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四)收缩性心肌纤维受到刺激兴奋后能够产生收缩的能力,称为收缩性。(1)同步收缩(2)不产生强直收缩(3)期前收缩与代偿

16、间隙(4)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五)其他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1)K+的影响(2) Ca2+ 的影响(3)Na+的影响四、心电图图4-6 心电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心电图的正常波形分为P波、QRS波群和T波,偶尔还出现U波。(1)P波(2)QRS波群(3)T波(4)P-R间期(或P-Q间期)(5)Q-T间期(6)S-T段五、心脏的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能分泌心钠素和脑利钠肽两种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扩张血管。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排钠利尿。第二节 血管生理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一、动脉血压与脉搏(一)血压及动脉血压的概念血压是指血液在

17、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临床上习惯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三)动脉血压的形成1.收缩压的形成2.舒张压的形成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搏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大动脉的弹性作用(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五)动脉脉搏二、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一)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心收缩力(3)重力和体位(4)呼吸运动(5)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三、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

18、所。(一)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七部分组成。(1)迂回通路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直捷通路(3)动-静脉短路(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四、组织液与淋巴液图4-7 微循环模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影响因素组织液是指位于组织细胞之间成胶胨状的体液。它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1.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是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滤出而形成的。图4-8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二)淋巴液及淋巴循环的意义1.淋巴液的生成与回

19、流2.淋巴循环的意义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同时接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有两类:缩血管纤维和舒血管纤维,两者统称血管运动神经。(1)缩血管纤维(2)舒血管纤维舒血管纤维可分为两类:交感舒血管纤维,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微动脉,其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阿托品可阻断其效应;副交感舒血管纤维,起自脑干内的神经核和骶脊髓,节前纤维行于相应的脑神经和脊神经中,在效应器官内换元后,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二)心血管中

20、枢在生理学中将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脊髓神经元(2)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延髓的心血管中枢至少可以包括四个部位:缩血管区,位于延髓头端的腹外侧部,能引起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活动;舒血管区,为延髓尾端的腹外侧部,兴奋时可抑制缩血管区神经元的活动,导致血管舒张;传入神经接替站,即孤束核,它接受来自颈动脉窦、主动脉弓传入的信息,再转送到延髓及中枢神经的其他部位;心抑制区,即迷走神经背核与疑核。(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三)心血管反射(1)压力感受器反射(2)化学感受器反射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体液调节(一)全身性体液调节

21、(1)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3)血管升压素(二)局部性体液调节第四节 心、肺、脑的血流特点一、冠脉循环二、肺循环肺的血液供应有两套血管,一是肺循环血管,主要作用是保证气体交换;二是支气管动脉,是肺的营养性血管。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肺循环的特点:管壁薄,仅为主动脉的1/3,分支短而管径粗,故肺动脉的顺应性高,而血流阻力小;肺动脉的血压较低,安静时约为22 mmHg/8 mmHg;血管容量大约为450 mL,占全身血量的9%,且变动范围大,用力呼气时为200 mL,深吸气时为1 000 mL,因此有储血库的作用。三、脑循环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五章

22、呼 吸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程,称为呼吸。肺通气,即肺与自然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即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运输,是指进入血液中的气体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组织;组织气体交换,即组织毛细血管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与肺换气合称外呼吸,组织气体交换和细胞内的氧化代谢合称为内呼吸。第一节 肺 通 气肺通气是指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二是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动力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

23、社 职教中心一、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动力包括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和肺通气的原动力。(一)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指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主要的吸气肌有肋间外肌和膈肌;主要的呼气肌有肋间内肌和腹肌。1.呼吸运动的过程2.呼吸的形式图5-1 呼吸全过程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呼吸运动以呼吸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称为平静呼吸。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用力而加深的呼吸,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2)呼吸运动的方式可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由肋间肌的舒缩活动为主所产生的呼吸运动,主要表现为胸壁的起伏,称为胸式呼吸。

24、由膈肌的舒缩活动为主所产生的呼吸运动,主要表现为腹壁的起伏,称为腹式呼吸。(二)肺内压及其周期性变化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三)胸膜腔及胸膜腔负压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胸膜腔是由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共同形成密闭的潜在性的含有少量浆液的腔隙。胸膜腔负压的形成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 张;二是肺的弹性回缩力,使肺泡缩小。图5-2 胸膜腔负压及其在呼吸时的变化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有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缩;作用于腔静脉和胸导管,降低中心静脉压,有利于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和心房的充盈。如果胸膜腔的完整性

25、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临床上称为气胸。气胸时,负压减小或消失,轻则肺扩张受到限制,重则肺塌陷而造成肺不张使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肺通气的过程如下: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胸廓扩大,牵引胸膜壁层随之扩大,胸膜腔内压降低,使肺随之扩张,肺内压下降,气体进入肺内;呼气 时,与之相反。二、肺通气的阻力(一)弹性阻力弹性阻力是指物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变形的力,弹性阻力越大越不易变 形,越小越容易变形。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的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的弹性纤维和肺泡的表面张力。2.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二)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包括呼吸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

26、织的黏滞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呼吸道阻力。三、肺通气功能评价(一)肺容量和肺容积肺容量是指肺能够容纳气体的量。图5-3 肺容量描记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肺容积肺容积由四部分互不重叠的基本容积组成。(1)潮气量(2)补吸气量(3)补呼气量(4)余气量2.肺容量肺容量是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1)深吸气量(2)功能余气量(3)肺活量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肺通气量(1)每分通气量 (2)每分肺泡通气量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进行的气体交 换,称为肺换气。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组织换气。一、气体的

27、交换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气体交换的动力空气是一种混合性气体,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所形成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分压。气体的分压=气体的总压力该气体的容积百分比(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换气是指在肺部的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在分压差作用下,氧由肺泡向毛细血管自由扩散,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向肺泡自由扩散,呼出体外。组织换气是指动脉血流经组织细胞时,在气体分压差的作用下,氧由动脉血向组织内扩散,二氧化碳由组织扩散进入血液。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三)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1)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2)通气/血流比值(V/Q比值)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两种:物理溶

28、解和化学结合。(一)氧的运输1.物理溶解2.化学结合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5-4 气体交换示意图图5-5 呼吸膜结构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二氧化碳的运输1.物理性溶解2.化学性结合(1)形成碳酸氢盐运输图5-6 血液中碳酸氢盐的形成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运输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一)脊髓(二)延髓基本中枢(三)脑桥调整中枢(四)高级呼吸中枢二、呼吸反射(一)肺牵张反射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由肺的扩大或缩小而引起的反射性呼吸运动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由呼吸

29、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的呼吸运动变化,称为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三)防御性呼吸反射(四)化学感受性反射1.CO2对呼吸的影响2.H+浓度对呼吸的影响3.缺O2对呼吸的影响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5-7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管内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它可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第一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一、口腔内消化(一)口腔的咀嚼运动及吞咽咀嚼是在意识的控制下,由咀嚼肌群顺序收缩而完成的口腔内物理性消化。(二)唾液及其作用唾液除含有大量水分之外,还含有黏蛋白、免疫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其

30、主要作用有:唾液淀粉酶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为麦芽糖;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有清洁口腔、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稀释进入口腔内的有害物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胃内消化(一)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还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1)盐酸盐酸也称胃酸,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其主要作用为: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促使蛋白质变性,更有利于胃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盐酸随食糜进入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 泌;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铁和钙的吸收;抑制和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其本无活性,在胃内盐酸的作用

31、下使其转变为胃蛋白酶后才能发挥作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3)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由胃的上皮细胞、黏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在胃的黏膜表面形成凝胶层,有润滑和保护胃黏膜的功能。(4)内因子(二)胃的运动胃在非消化期的运动不明显,当食物经口、咽、食管进入胃后,胃的运动明显增强。1.胃的运动形式和生理作用(1)容受性舒张(2)紧张性收缩(3)蠕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胃的排空及其控制(1)胃的排空(2)胃排空的控制3.呕吐呕吐是将胃和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一种反射。三、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1)水和碳酸氢盐(2)胰酶胰腺能分泌多种水解酶。胰淀粉酶:能分解淀粉

32、为麦芽糖及葡萄糖。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胰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二)胆汁的成分及作用1.胆汁的性质成分2.胆汁的作用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着重要的意义。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以乳化脂肪,使其成为直径为310 m的脂肪微粒,有利于脂肪酶的作用;胆盐可聚集成微胶粒,脂肪分解产物可以渗入其中,有利于脂肪的运输和吸收;胆汁通过对脂肪的分解与吸收,促进了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三)小肠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小肠液的性质与成分2.小肠液的作用(四)小肠运动的形式及意义1.小肠的运动形式

33、及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3种。(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平滑肌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2)分节运动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多点同时收缩或舒张的运动。(3)蠕动2.回盲括约肌的功能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四、大肠的功能(一)大肠液及细菌的作用1.大肠液及其作用2.大肠内细菌的活动(二)大肠的运动与排便1.大肠的运动形式(1)袋状往返运动由环形肌不规则的收缩,致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作来回的短距离运动。(2)多袋推动运动由一个或一段结肠袋收缩,将内容物推向下一段落。(3)蠕动图6-1 小肠分节运动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排便反射第二节 吸 收一、吸

34、收的部位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糖类只有被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小肠内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半乳糖和较少的果糖。(二)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也只有在被分解为氨基酸之后才能被吸收,而且几乎全被小肠吸收。图6-2 消化管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三)脂类的吸收(四)无机盐的吸收(1)钠的吸收(2)铁的吸收(3)钙的吸收(五)水的吸收第三节 消化器官活动调节一、神经调节(一)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1.自主神经2.内在神经丛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消化活动的反射性调节1.非条件反射(1)头期(2)胃期(3)肠期2.条件反射二、体液调节1.胃肠激素的作用(

35、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2.脑-肠肽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一、能量的来源、储存、转移和利用图7-1 体内能量代谢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一)肌肉活动(二)环境温度(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四)精神活动三、基础代谢(一)基础代谢的概念(二)基础代谢率的正常水平及其变化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二节 体 温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

36、昼夜变化(二)性别图7-2 女子基础体温的变动曲线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三)年龄(四)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一)产热机体的热量来自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解代谢。(二)散热机体热量的一小部分通过肺、肾、消化道等途径散发,大部分通过皮肤散 发。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辐射散热辐射散热是指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周围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 式。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传导散热传导散热是指机体将热量传给与它直接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3)对流散热对流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通过空气流动向体外发散的方式。(4)蒸发散热蒸发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通过体表水分

37、蒸发向体外发散的方式。不感蒸发。不感蒸发是指体内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在未形成明显的水滴之前就被蒸发的一种散热方式。可感蒸发即发汗。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可感蒸发是指通过汗腺活动向体表分泌汗液,汗液在体表聚集成滴而被蒸发的一种散热方式。三、体温调节(一)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并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寒战等生理调节反应,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这是体温调节的基础。1.温度感受器根据分布的部位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两类。(1)外周温度感受器(2)中枢温度感受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体温调节

38、中枢3.体温调节机制(二)行为性体温调节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八章 肾的排泄第一节 概 述一、排泄的概念与途径排泄是机体将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和体内过剩的或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机体的排泄器官有肾、肺、消化道、皮肤等。二、肾的功能肾最重要的功能是泌尿功能。三、尿液(一)尿量(二)尿的理化性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尿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生成的,包括3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

39、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5 mmHg-(25+10)mmHg =10 mmHg(三)肾小球滤过率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一)重吸收的概念和方式(二)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1)葡萄糖的重吸收(2)Na+和Cl-的重吸收(3)水的重吸收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功能图8-1 有效滤过压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8-2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H的分泌(二)NH3的分泌(三)K的分泌(四)其他物质的排泄第三节 调节和影响尿生成的因素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有效滤过压的改变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40、的改变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3.肾小囊内压的改变(二)肾血浆流量的改变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三)滤过膜的改变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因素(一)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二)抗利尿激素1.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2.抗利尿激素释放的调节(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2)循环血量的改变(三)醛固酮1.醛固酮的生理作用2.醛固酮分泌的调节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8-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泌尿的调节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血K+与血Na+浓度(四)心房钠尿肽减少肾素的分泌;抑制醛固酮的分泌;抑制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抑制抗

41、利尿激素的分泌。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一、尿的浓缩和稀释过程二、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和保持(一)外髓部渗透压梯度差的形成(二)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图8-4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8-5 尿浓缩机制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三)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保持第五节 尿的贮存与排放一、尿的输送和贮存二、尿的排放(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二)排尿反射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九章 感觉器官第一节 概 述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机体内部专门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一

42、)适宜刺激(二)换能作用(三)编码功能(四)适应现象第二节 视觉器官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视觉是由视觉感受器接受适宜电磁波刺激,经编码、加工、整合之后传入中枢神经产生的主观感觉。一、眼的折光功能(一)眼的折光成像通过具有特殊光学特性的折光系统的作用构成清晰物像。1.折光系统光学特性2.简化眼3.物体成像相关因素(二)眼的调节图9-1 眼球的矢状切(右眼)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晶状体调节(2)瞳孔调节(3)双眼球会聚(三)眼的折光异常(1)近视(2)远视图9-2 简化眼及其成像图9-3 晶状体调节成像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9-4 折光异常图9-5 视网膜细胞分层和

43、联系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3)散光二、眼的感光功能(一)视网膜的感光功能(二)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和换能(三)视锥细胞与色觉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一)暗适应和明适应(二)视敏度(三)视野(四)双眼视觉第三节 听觉器官图9-6 视敏度和视角示意图9-7 右眼视野范围示意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一)外耳的集音作用(1)耳郭(2)外耳道(3)鼓膜(二)中耳的传音功能(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1)气传导(2)骨传导二、内耳的感音功能(一)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图9-8 听小骨链的杠杆原理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耳蜗对声音的初步分析第四节 前庭器官一、椭

44、圆囊、球囊的功能二、半规管的功能三、前庭反应前庭器官的传入冲动除引起运动觉、位置觉、姿势调节反射、眼球震颤外,还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相应改变,称为前庭反应。(1)姿势反射(2)内脏反射(3)眼震颤 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9-9 耳蜗的横断面构造图9-10 椭圆囊、球囊、壶腹嵴的结构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十章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第一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突触与突触传递(一)突触的类型与结构1.突触的概念与类型2.突触的基本结构(二)突触传递过程(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三)神经递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

45、版社 职教中心图10-1 突触的类型图10-2 突触的结构图10-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图10-4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中枢递质(2)外周递质二、神经肌肉接头与接头传递(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三、反射中枢的活动(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单线式(2)辐散式 (3)会聚式(4)环路式图10-5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三)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2)突触前抑制 第二节

46、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图10-6 中枢神经元的连接方式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10-7 突触后抑制图10-8 突触前抑制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脊髓与脑干的传导功能二、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一)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其作用(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其作用图10-9 丘脑主要核团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10-10 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图10-11 人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体表感觉区(二)视觉和听觉区(三)嗅觉和味觉区(四)本体感觉和内脏感觉四、痛觉(一)痛觉感受器(二)皮肤痛觉(三)内脏痛觉与牵涉痛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

47、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牵张反射1.牵张反射的类型(1)肌紧张(2)腱反射2.牵张反射的过程(二)脊休克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及其作用(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及其作用(三)去大脑僵直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10-12 膝跳反射示意图图10-13 骨骼肌的神经支配及牵张反射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 图10-14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与 抑制区的结构-表示抑制区:1大脑皮质 2尾状核 3小脑 4网状结构抑制区+表示易化区:5网状结构易化区 6延髓前庭核图10-15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与抑

48、制区的作用过程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10-16 猫去大脑僵直示意图图10-17 人去大脑僵直表现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图10-18 小脑功能分区示意图图10-19 基底神经节神经联系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古小脑(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二)旧小脑(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三)新小脑(小脑半球)协调随意运动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大脑皮质的运动区(二)锥体系(三)锥体外系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及生理意义(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图10-20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

49、心图10-21 人体自主神经分布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交感神经(2)副交感神经(二)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三)自主神经的生理意义1.交感神经系统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二、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一)外周递质及神经纤维分类(1)乙酰胆碱(ACh)(2)去甲肾上腺素(NA)(二)自主神经递质的受体分类(1)胆碱受体M型受体N型受体图10-22 外周神经纤维的分类及释放的递质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2)肾上腺素受体三、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一)脊髓(二)脑干(三)下丘脑(四)大脑皮质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一、条件反射(一)条

50、件反射的形成(二)条件反射的意义(三)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图10-23 人大脑边缘系统结构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三、学习和记忆(一)学习的分类(1)非联合型学习(2)联合型学习(二)记忆的分类与机制1.记忆的分类2.人类记忆过程(1)短时程记忆(2)长时程记忆四、觉醒与睡眠图10-24 条件反射形成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昼夜交替进行的觉醒与睡眠是人体正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生理过程。(一)觉醒状态的维持(二)睡眠的时相通过对睡眠过程的观察,发现睡眠可分为两种时相:一种因睡眠期间脑电图特征为同步化慢波而称为慢波睡眠;另一种因睡眠期间脑电图特征为

51、去同步化快波而称为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十一章 内 分 泌第一节 概 述一、激素的分类和作用(一)含氮激素(1)肽类和蛋白质激素(2)胺类激素(二)类固醇激素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一)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二)激素作用的高效性(三)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图11-1 人体内分泌器官的主要分布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三、激素的作用机制(一)含氮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图11-2 含氮激素作用原理示意图图11-3 类固醇激素作用原理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第二节 下丘脑和垂体一、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

52、(一)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二)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联系二、腺垂体(一)腺垂体激素的作用1.生长素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为促进生长发育和促进代谢。图11-4 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代谢2.催乳素3.促黑激素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三、神经垂体(一)血管升压素(二)催产素第三节 甲状腺一、甲状腺素(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对代谢的影响(1)产热效应(2)对蛋白质、糖、脂肪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图11-5 促激素分泌的调节轴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正常时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尤其是骨骼肌

53、、肝、肾内的合成量明显上升,呈现正氮平衡,有利生长发育。生理剂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加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升高血糖;但同时也能促进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引起血糖降低。对于脂肪代谢,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胆固醇合成,更能促进肝对胆固醇的分解,其分解的速度超过合成的速度,所以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胆固醇含量可低于正常。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3.其他作用(二)甲状腺功能的调节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2.自身调节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3.自主神经调节二、甲状旁腺素(一)甲状旁腺素(PTH)的作用甲状旁腺素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升高血钙及降低血磷。1.对骨的作用甲状旁腺素能破坏

54、骨组织内储存钙和血浆游离钙的动态平衡,促进骨钙入血液,增加血钙浓度。2.对肾的作用(二)甲状旁腺功能的调节三、降钙素(CT)第四节 肾上腺肾上腺分为周围部的皮质和中央部的髓质两部分。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肾上腺皮质激素(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胰岛素作用,它能促进糖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升高血糖,这对糖代谢意义重大;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肉组织蛋白质分解,并使氨基酸大量转移至肝合成肝糖原,如分泌增多,可出现肌肉消瘦、皮肤变薄;糖皮质激素还能引起脂肪分布不均,多是四肢脂肪分解增强,而面、肩、背、腹部等合成量增加,故肾上腺皮质

55、功能亢进或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出现“向心性肥胖”。2.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3.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临床上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作用。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糖皮质激素的反馈调节。二、肾上腺髓质激素(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第五节 胰 岛胰岛是散布于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团。胰岛的细胞可分为四类: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 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和pp细胞分泌胰多肽。图11-6 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示意图(实线:促进;虚线:抑制)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

56、社 职教中心一、胰岛素(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1)调节糖代谢(2)调节脂肪代谢(3)调节蛋白质代谢(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1)血糖作用(2)氨基酸和脂肪酸作用(3)激素作用(4)神经调节二、胰高血糖素(一)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十二章 生 殖第一节 男性生殖一、睾丸的功能(一)生精作用(二)内分泌作用睾丸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主要是睾酮。睾酮的主要作用有:促进男性附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睾酮能刺激附睾、阴茎等生长发育。在青春期后,促进男性副性征的出现并维持正常状态,如喉结突出、声调变低、胡须生长等。促进蛋白

57、质合成,特别是肌肉、骨骼和生殖器官的蛋白质合成。促进精子的发育和成熟。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维持正常的性欲。二、睾丸功能的调节睾丸功能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睾丸轴的调节。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下丘脑-腺垂体对睾丸活动的调节(二)睾酮对下丘脑-腺垂体的负反馈调节第二节 女性生殖女性的主性器官是卵巢。女性的生殖功能主要包括卵巢的生卵作用、内分泌功能及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增生与脱落等。一、卵巢的功能(一)生卵功能卵子由卵巢内的原始卵泡发育而成。卵泡成熟后,卵泡膜破裂,卵细胞与附着的透明带和周围的放射冠等一起排至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图12-1 睾丸功能调节机制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内

58、分泌功能卵巢主要分泌两种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1.雌激素(1)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协同促卵泡激素促进卵泡发育并诱导排卵前的黄体生成素高峰,从而促进排卵;促进子宫内膜及腺体、血管增生,并促使子宫颈分泌大量稀薄的黏液,有利于精子通过;促进输卵管上皮的增生及运动,有利于精子与卵子的运行;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糖原分解生成乳酸,使阴道pH值降低,增强阴道抗菌能力。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阴道抵抗力降低而易患老年性阴道炎。(2)促进副性征的出现。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3)对代谢的影响。2.孕激素孕激素主要由黄体细胞分泌,以孕酮作用最强。(1

59、)促进子宫内膜进一步增殖变厚,血管、腺体增生,并引起腺体分泌,为胚泡着床提供良好条件。(2)抑制子宫和输卵管平滑肌的运动,有安胎作用。因而缺乏孕激素时,有早期流产的危险。(3)使子宫颈黏液分泌减少并变黏稠,不利于精子通过。(4)促使乳腺腺泡与导管发育,并在怀孕后为泌乳准备条件。(5)促进机体产热,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1 左右。二、月经周期及其形成机制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月经周期(1)月经期(2)增殖期(3)分泌期(二)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1.增殖期的形成2.分泌期和月经期的形成第三节 妊 娠一、受精与着床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称为受精。二、胎盘的内分泌功能图12-2 月经周期形

60、成机制示意图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二)雌激素和孕激素三、分娩与哺乳成熟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子宫产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娩。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十三章 衰 老人的生命从受精开始,出生后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寿命就是指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全过程。衰老是个体生命的后期阶段。第一节 人的寿命人的寿命分为平均寿命和自然寿命,衡量寿命的尺度是年龄。一、平均寿命平均寿命又称平均期望寿命,是指在不同年龄时期生命可能存续的平均年 限。二、自然寿命自然寿命即寿命的极限,是指不受外界干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平均寿命的最高尺度,也称为寿限

61、。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第二节 衰 老衰老是一个生理过程,是指多细胞生物在没有明显疾病,没有外来因素影响 下,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自然衰退。一、什么是衰老衰老又称老化,是指机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的总称。生物体在老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行为的进行性下降,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属于生理性衰老。这是一切生物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如果因疾病或其他因素促使老化的出现和加速,称为病理性衰老。人的衰老通常是这两种衰老的综合。二、衰老的特征在人的衰老过程中,整体功能的衰老表现为机体自稳态能力降低,反应力、适应力、免疫力和储备力下降。个别器官甚至功能丧失(

62、如绝经期后的妇女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卵巢停止排卵)。结构的基本变化是细胞萎缩、数量减少,细胞内脂褐质沉积,细胞间质增多,组织纤维化,致使器官体积缩小,质量减轻,从而引起器官系统功能的退行性变。(一)衰老的形体变化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往往是逐渐发生的,最早出现的细微变化多从体貌上反映出来,是人们常易发现的衰老征象。常见的有毛囊萎缩,毛发逐渐灰白或脱落;皮肤含水量减少,皮下脂肪减少而弹性降低,皮肤松弛,表面干燥,粗糙起皱褶,最先在前额和眼角出现皱纹;细胞内脂褐质沉积,出现老年 斑;眼窝脂肪减少而眼球下陷,眼睑下垂形成眼袋,晶状体弹性差,视力减退;听觉器官功能减退,听力下降;牙龈萎缩,牙齿松

63、动或脱落,形成老年人特有的面容;椎间盘萎缩变薄,脊柱变短弯曲,身高降低,驼背弓腰;神经、肌肉、关节功能的退变,动作逐渐变得笨拙迟钝。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二)衰老的功能变化(1)脏器的储备功能降低(2)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3)对内环境的调节能力降低(4)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减退(三)衰老的心理变化进入老年后,生理功能的衰退和社会角色的改变,也会引起一系列心身变化和特殊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1)感知觉减退(2)记忆力衰退(3)思维力减退生理学基础退出出版社 职教中心(4)情绪变化(5)性格变化(6)行为改变三、衰老的原因四、延缓衰老(一)积极合理用脑(二)情绪乐观稳定(三)适度的体力活动(四)良好的生活方式(五)科学的饮食调养(六)积极防治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