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透视ppt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311424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点透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点透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点透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点透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点透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点透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点透视ppt课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 点 透 视1第一节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作图原理基本概念和作图原理三点透视又称三点透视又称“斜角透视斜角透视”,是指立方体的三条主向轮廓线,是指立方体的三条主向轮廓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这样三组线在画面上就形成了三个灭点。均与画面成一角度,这样三组线在画面上就形成了三个灭点。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所有垂直于地平线的纵线的延伸线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所有垂直于地平线的纵线的延伸线都聚集在一起,形成第三个灭点,这种透视关系就是三点都聚集在一起,形成第三个灭点,这种透视关系就是三点透视。透视。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2三点透视可表现建筑物高大的纵深感觉,更具夸张性和戏剧性,但如果角度和距离选择三点透视可表

2、现建筑物高大的纵深感觉,更具夸张性和戏剧性,但如果角度和距离选择不当,会产生失真变形。可用于表现高层建筑透视,也用于俯瞰图或仰视图。不当,会产生失真变形。可用于表现高层建筑透视,也用于俯瞰图或仰视图。3二、作图原理二、作图原理三点透视的作图原理可在两点透视作图原三点透视的作图原理可在两点透视作图原理的础上保持两点透视中两个灭点不变,理的础上保持两点透视中两个灭点不变,再在视平线的上端或下端增加一个灭点,再在视平线的上端或下端增加一个灭点,使在两点透视中与画面垂直的立方体的边使在两点透视中与画面垂直的立方体的边线变为在三点透视中消失在第三个灭点的线变为在三点透视中消失在第三个灭点的倾斜线。第三个

3、灭点在视平线的上端时为倾斜线。第三个灭点在视平线的上端时为仰视图,在视平线的下端则为俯视图。仰视图,在视平线的下端则为俯视图。4第二节第二节 三点透视基本作图步骤三点透视基本作图步骤 假设建筑的尺寸为:宽度l 5米,长度24米,高度45米,画出该建筑的仰视透视图。 第一步:按照两点透视作图方法那样,画出建筑的平面图旋转到想要表现的角度,在P.P线的下端任意确定一视点Eo,自Eo作垂线到P.P线交得心点A。然后过E o点作平行于建筑宽边和长边的两条直线,在P.P线上交得V.P1,和V.P2点,再以V.P1为圆心,以V.P1-Eo为半径画圆,在P.P线上交得M2点,同理可求得M1点。 5第二步:将

4、第二步:将P.P线与线与H.L线线重合,在重合,在H.L下方确定下方确定G.L线,把心点垂直上下线,把心点垂直上下延伸,在延伸,在G.L上交得上交得A点,点,根据透视需要定出点根据透视需要定出点V.P3。连接连接V.P1-V.P3和和V.P2- V.P3,从,从V.P2向向V.Pl-V.P3线作一条垂线,垂足为线作一条垂线,垂足为C点。以点。以V.P1-V.P3的中点为的中点为圆心,圆心,V.P1-V-.P3为直径为直径画圆,在画圆,在C V.P2线上交线上交得得B点,然后再以点,然后再以V.P3为为圆心,以圆心,以V.P3-B线为半径线为半径画圆,在画圆,在V.P1-V.P3线上交线上交得得

5、M 3点,这样即求得第点,这样即求得第三个量点三个量点M3. 6第三步:过第三步:过A点做一条平行点做一条平行于于V.P1-V.P3的直线的直线G.L,将高度尺寸量在上面。在将高度尺寸量在上面。在A点的左右两侧点的左右两侧G.L线上分别线上分别量出表示宽度和长度的尺量出表示宽度和长度的尺寸格。从寸格。从M1、M2、M3分别分别向长、宽、高的尺寸格连向长、宽、高的尺寸格连线,然后分别在线,然后分别在A-V.P2、A-V.P1、A-V.P3线上求得线上求得建筑的透视尺寸格。建筑的透视尺寸格。7第四步:从第四步:从A-V.P3上的高度尺寸点分别向上的高度尺寸点分别向V.P1和和V.P2点连线,即画出了建筑的高度透视线,点连线,即画出了建筑的高度透视线,同理也可连接长度尺寸点和宽度尺寸点的透视线,这样就做出了建筑的仰视三点透视图。同理也可连接长度尺寸点和宽度尺寸点的透视线,这样就做出了建筑的仰视三点透视图。8n课堂练习:将仰视的三视图变为俯视的三视图课堂练习:将仰视的三视图变为俯视的三视图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