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279335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第一讲 绪论绪论1 1、概念、概念: :1 1) 、免疫(、免疫(immunityimmunity) : 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 ”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2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 即免疫防御即免疫防御 (immunologicalimmunological denfensedenfense) 、 免疫监视免疫监视 (immunologicalimmunologicalsurveillanc

2、esurveillance) 、免疫自稳(、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immunological denfense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免疫监视(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免疫自稳(免疫自稳(immunologic

3、al homeostasis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3 3、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 、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4、骨髓(bone marrow) ,胸腺(thymus) ,腔上囊(法氏囊,鸟类) ,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 T 细胞、 B 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第二讲 抗原抗原1 1、概念、概念: :1 1) 、抗原(、抗原(antigen,Agantigen,Ag) :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

5、,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2 2) 、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antigentic determinant)( (表位表位,epitope):,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或 TCR 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 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3 3)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thymus indepen

6、dent antigen,TI-Ag) :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 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4)4)、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thymus dependentdependent antigen,TD-Agantigen,TD-Ag) :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 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 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5)5)、交叉反应、交叉反应(cross(cross reaction)reaction) :书:指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体(或抗原)与不同抗原(或抗体)发生的反应。Ppt

7、:抗原(或抗体)除与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2 2、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一般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抗原性(antigenicity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1/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合的能力。3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决定抗原免疫原性

8、的因素1 1) 、抗原自身因素:、抗原自身因素:(1 1) 异物性异物性(foreignness):(foreignness):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凡是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自身成分发生改变,都会被机体免疫系统视为异物。抗原与机体间的种系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2 2) 、理化性质:、理化性质:化学性质: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多糖、核酸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于其他,蛋白质一般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子大小及其结构: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10000 有强免疫原性,4000 为弱免疫原性或无免疫原性;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

9、:抗原分子的空间构象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免疫原性。例如构象表位丢失,则抗原会失去免疫原性。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能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易接近性越好,免疫原性相对越强。物理状态:一般状况下,聚合状态 单体,颗粒状可溶性。2 2) 、宿主因素、宿主因素: : 包括遗传因素和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两方面。3 3) 、免疫方式:、免疫方式:免疫方式是指进入宿主内的抗原剂量、途径、间隔时间、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因素。剂量剂量适中途径皮内皮下注射 肌内腹腔静脉次数与间隔:次数不宜太多,间隔适当佐剂(adjuvant)完全和不完全弗氏佐剂4 4、抗原决定基(表位)的分类:、抗原决定基(表位)的分类:(

10、1 1) 、根据表位的结构分类:、根据表位的结构分类:可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线性表位线性表位又称顺序表位,是由连续排列的氨基酸残基所形成的表位。构象表位构象表位由序列上不连续的氨基酸残基在空间上通过折叠形成特定构象又称非线性表位。(2)(2)、按抗原决定结合对象分类:、按抗原决定结合对象分类:可分为 T T 细胞表位和细胞表位和 B B 细胞表位。细胞表位。B B 细胞表位细胞表位即 B 细胞的 BCR 识别的表位,主要存在于天然抗原表面, 以构象表位为主, 不需要 APC 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T T 细胞细胞表位即 T 细胞的 TCR 识别的表位,属于线性表位,需要先

11、被 APC 识别,并之后与 MHC 形成复合物才能最终被相应的T 细胞识别。5 5、抗原分类(亲缘关系)、抗原分类(亲缘关系) :可分为 异种抗原(异种抗原( xenogenice antigenxenogenice antigen) 、同种异型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allogenic antigenallogenic antigen) 、自身抗原、自身抗原(autoantigenautoantigen)和异噬性抗原()和异噬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heterophilic antigen) 。异种抗原异种抗原(xenogenice antigen)指来源于另一物种的

12、抗原。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指来自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抗原,也成为同种抗原。自身抗原自身抗原(autoantigen)指那些能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使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的自身成分。异噬性抗原异噬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第三讲第三讲 抗体抗体1 1、概念、概念: :(1)(1)抗体(抗体(antibody,Abantibody,Ab) :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特异性识别、结合和清除相应抗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2)

13、(2)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mmunoglobulin,Ig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2/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蛋白.(3)(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ADCC):IgG 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 段(即可结晶片段)与 NK 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 受体结合,促使细胞释放细胞毒颗粒,杀伤靶细胞,称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4)(4)调理作用:调理作用:IgG 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 可通过其

14、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 受体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此即抗体的调理作用。2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四肽链的基本结构经化学结构和 X 线晶体结构分析证实,所有Ig 分子的单体结构都是由四肽链的对称结构四肽链的对称结构,包括两条完全相同的分子质量较大的重链(重链(H H 链)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分子质量较小的轻链(轻链(L L 链)链) ,彼此以二硫键链接而成“Y”字形。重链:重链: 约 450 个氨基酸, 根据重链恒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将重链分为、 、;相应的人类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IgE轻

15、链:轻链:约 210 个氨基酸,根据轻链恒定区抗原性不同,分为 和 两种。在不同种属的动物与 链的比例不同,人:2:1,小鼠:20:1(2) 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可变区(variable(variable regionregion,V):V):重链和轻链近 N 端约 110 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其组成和排列有较大差异,并决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在 V 区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高度可变,此为HVR。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V 区中非 HVR 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

16、FR。恒定区(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onstant region,C C 端)端) ,在同一种属中其氨基酸的组成或排列比较恒定,相对保守。例:CH1,CH2,CH3,CH4铰链区铰链区 (hinge regionhinge region) ,位于 CH1 和 CH2 之间可转动的区域,含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利于 Ig V 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对蛋白酶敏感。结构域(结构域(domaindomain), ,免疫球蛋白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的球形结构域。每个球形结构域约由 110 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故又称为功能

17、区。3 3、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功能:V V 区的功能区的功能: :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C C 区的功能区的功能: :激活补体;细胞亲嗜性(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介导型超敏反应4 4、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在一定条件下,免疫球蛋白肽链的某部分易被蛋白酶水解 。木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papainpapain)和胃蛋白酶)和胃蛋白酶(pepsinpepsin)是最常用的 Ig 蛋白水解酶,并可借此研究Ig 的结构和功能。木瓜蛋白酶水解:木瓜蛋白酶水解:水解部位在重链链间二硫键的近氨基端(即 N 端) 。水

18、解为 2 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Fab)和 1 个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 。胃蛋白酶水解:胃蛋白酶水解:水解部位在重链链间二硫键的近羧基端 (C 端) 。水解为 1 个具有双价活性的抗原结合片段 F(ab)2(能与不同抗原分子上的两个相同抗原表位结合,且,可发生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和多个没有功能的片段(pFc ) 。5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尤其记忆具有特征性的特点、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尤其记忆具有特征性的特点(1 1)IgGIgG: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75-80%) ;

19、半寿期长(20-23 天) ;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3/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出生后 3 个月开始合成,3-5 岁接近成人水平;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 类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 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 ;具有调理作用、ADCC 作用和结合 SPA(葡萄球菌 A 蛋白)等;参与型、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IgG。(2 2)IgM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 ;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的 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 增高提示胎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

20、等) ;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血清 IgM 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天然血型抗体是 IgM;未成熟 B 细胞表达 mIgM,记忆 B 细胞 mIgM 消失。(3 3)IgAIgA: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IgA;分泌型 IgA 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初乳中的 sIgA 可对婴幼儿发挥自然被动免疫作用调理吞噬、中和毒素(4)IgD血清中含量低(1%) ,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mIgD 可作为 B 细胞分

21、化成熟标记,成熟B 细胞同时表达 mIgM 和 mIgD(5)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 Ig;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属嗜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FcR 结合,介导 I 型超敏反应。第四讲第四讲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1 1、概念、概念: :(1)(1)、补体(、补体(complement,Ccomplement,C ): :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并非单一成分,是由 30余种可溶性蛋白、 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构成的多分子系统补体系统。 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物反应系统。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 其形成

22、的产物具有溶解细胞、 调理吞噬、 介导炎症、 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功能。补体系统式机体发挥固有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 也是集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 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2 2、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的过程、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的过程: :补体系统的激活可通过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从C1q 启动的 经典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 classicalclassicalpathwaypathway) ; 由 MBL 结合至细菌多糖启动的甘露糖结合的凝集素激活途径 (MBLMBL 途径途径 mannan-bindingmannan-bindinglectinlectin 途径)途径

23、) ;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 开始的旁路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alternativealternative pathwaypathway) 。(1 1) 、经典途径:、经典途径: (前半部分)(前半部分)激活物及激活条件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4/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免疫复合物是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2 2)MBLMBL 途径(前半部分)途径(前半部分) :病原体甘露糖残基+MBL 是 MBL 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3 3)旁路途径(前半部分)旁路途径(前半部分) :又称替代激活途径,指不经过C1、C4、C2,由C3、C59、B 因子、D 因子、P 因子参与的补体激活过

24、程。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5/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激活物为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集的IgA 和 IgG4 等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可以直接识别异物,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发挥效应。不依赖于抗体的形成,在早期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3 3、补体的功能:、补体的功能:补体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补体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 MAC,介导溶细胞效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细胞毒及溶菌、溶解病毒作用细胞毒及溶菌、溶解病毒作用(Cell(Cell lysis)lysi

25、s) :补体系统通过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或MBL 途径被活化后,可在靶细胞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的溶解,补体的这一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重要的防御和监视作用,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消灭病变衰老的细胞。调理作用(调理作用(opsonizationopsonization) :补体和抗体均具有调理作用。在吞噬细胞表面有多种补体受体,如 CR1,CR2,CR3 等,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补体片段(C3b/C4b/iC3b)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促进两者的接触,增强吞噬作用和胞内氧化作用,最终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learance of

26、immuneClearance of immune complexescomplexes ): : 多种补体成分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并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作用而参与对这些细胞的清除。炎症介质炎症介质(inflammation mediators)(inflammation mediators):C3a,C4a, 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支气官痉挛等的作用。趋化作用(趋化作用( Chemotaxis Chemotaxis ): : C3a,C5a 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

27、用,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第五讲第五讲细胞因子细胞因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 /黏附分子黏附分子1 1、概念:概念:(1)(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ytokinecytokine,CKCK) :书:是一种主要由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成熟、功能维持和免疫应答。Ppt: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成熟,功能维持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质。(2)(2)分化群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clu

28、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来源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6/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不同,但能识别同一分化抗原的多种单克隆抗体称为一个分化群。 分化群(CD)识别的分化抗原称CD 分子。CD 是指单克隆抗体群,但在实际研究中若无特别说明,CD 主要是指分化抗原。(3)(3)黏附分子(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 AMadhesion molecules, AM): :书:是指一类能介导不同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糖蛋白或糖脂分子。 ppt: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

29、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一类分子,多为糖蛋白。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发生黏附, 参与细胞的识别、 活化、 信号转导及生长、 分化、 迁移等过程,是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发生的分子基础。2 2、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 :(1)(1)、理化特性、理化特性: :绝大多数分子量为 2.5104 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二聚体(如 IL 白细胞介素-12)或三聚体(如 TNF 肿瘤坏死因子) 。多数编码基因为单拷贝基因,并由 45 个外显子和 34 个内含子组成.(2)(2)、产生特点:、产生特点:多源性和重复性: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

30、不同的细胞因子。瞬时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多由活化细胞产生 :天然细胞因子是活化细胞产生的。(3)(3)、作用特点、作用特点自分泌或旁分泌:以这两种形式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或附近。高效性:细胞因子与其受体以高亲和力结合,微量即可发挥作用。通过结合靶细胞上相应受体发挥作用。作用的复杂性: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网络性: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多样性:介导调节免疫应答,炎性反应,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刺激造血等非特异性:作用无选择性和针对性3 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1)(1)、调节免疫应答:、调节免疫应答: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 :IFN(干扰素)可诱导 MHC-

31、类分子表达,促进抗原提呈;IL-10 可起相反的作用,抑制抗原提呈。在增殖和分化阶段:IL-2、4、5、6 等均可促进 T、B 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而 TGF-(转化生长因子)则起抑制作用。在效应阶段:趋化因子可趋化炎性细胞,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如TNF-,IL-1、IFN-等)可使巨噬细胞活化,增强其吞噬和杀伤功能。(2)(2)、刺激造血:、刺激造血:某些细胞因子如 IL-3 可刺激多能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GM-CSF、G-CSF、M-CSF 可促进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分化;EPO 则可促进红细胞生成。(3)(3)、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构成机体调节网络、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构成机体调节网络:

32、 :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细胞因子影响。(4)(4)、参与细胞凋亡、参与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直接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参与对细胞凋亡的调节。4、细胞因子受体: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7/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1)、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sCKR ):sCKR 是 CKR(细胞因子受体)的一种特殊形式。sCKR 的氨基酸序列与 mCKR 胞膜外区同源,仅缺少跨膜区和胞质内区。通过膜受体脱落或 mCKR 的不同剪接而形成。sCKR 与细胞因子特异性结合,但亲和力一般比mCKR 低。(2)、公用链:一条肽链参与多种CKR 的组成,称为“公有链” ,主要与信号转导有关

33、。特异性配体结合链称为“私有链” 。CK 功能的重叠性主要是由CKR 公有链决定的。第六讲第六讲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MHC1、概念:(1 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 通常把引起急而快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而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 HLA,小鼠称为 H-2。通常把引起急而快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它在排

34、斥反应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反之则称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指的是基因;MHC 分子指的是分子;HLA 复合体/基因都指的是基因;HLA 分子/抗原指的是分子(2 2) 、MHCMHC 限制性限制性: :具有同一 MHC 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称为MHC 限制性。(3 3) 、锚着残基:、锚着残基:与 MHC 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司和MHC 分子肽结合槽相结合,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着残基。(4 4) 、锚着位:、锚着位:与 MHC 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司和MHC 分子肽结合槽相结合,MHC 的这个部位称为锚着位。2 2 、基

35、因组成:、基因组成:经典经典 I I 类基因(类基因(HLA IaHLA Ia) :HLA-A、-B、-C 三个座位,编码产物是 HLA I 类分子链;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高度多态性,编码产物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经典经典 IIII 类基因类基因: : MHC II 类 HLA- DP 、-DQ、- DR 三个亚区, 每个亚区均有两个以上功能基因座位,分别编码 HLA II 类分子链和 链,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高度多态性,编码产物主要分布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3 3、MHCMHC 的遗传特点:的遗传特点:(1 1) 、单倍型遗传方式:、单倍型遗传方式:MHC 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这些连锁在

36、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单倍型。(2 2) 、复等位基因遗传现象:、复等位基因遗传现象: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由于群体中的突变,MHC 每一座位均存在两种以上为数不等的众多的等位基因,这些同一座的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而某一遗传个体只表现众多复等位基因中的一种的现象,为复等位基因遗传现象。(3 3) 、共显性等位基因遗传:、共显性等位基因遗传:HLA 复合体中每一对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分别来自父母的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都能得到表达,即共显性等位基因遗传。(4 4) 、连锁不平衡、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inkage disequilibrium

37、):HLA 的基因之间有一定的交换和重组机率,不同基因座位的各个等位基因在人群中以一定频率出现。群体中各HLA 等位基因非随机地组成单元型的现象。4 4、MHCMHC 的分子结构和组织分布的分子结构和组织分布: :(1)、MHCMHC I I 类分子类分子: :MHC I 类分子指 HLA-A、-B、-C 三个座位上的基因编码产物,又称移植抗原,与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与小鼠的 H-2 分子相似,MHC I 类分子为跨膜蛋白,是两条肽链组成的异二聚体。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 :(1) 肽结合区(多态区a1/a2) :结合抗原肽;(2)Ig 样区 (非多态区 a3) :与 CD8 结合;(3) 跨

38、膜区: 固定 HLA-I 类抗原于膜上;(4) 胞浆区: 信号转导;(5) b2微球蛋白: 维持 I 类分子空间构型的稳定性及其分子表达。 组织分布:组织分布: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2)、MHC IIMHC II 类分子类分子: : (1) 肽结合区(非多态区 a1/b1):结合抗原肽;(2) Ig 样区(非多态区 a2/b2):与 CD4 结合;(3) 跨膜区:固定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8/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HLA-II 类抗原于膜上; (4) 胞浆区:信号转导。组织分布组织分布: : 专职 APC、活化 T 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第七讲第七讲固有免疫固有免疫1、概念:(1 1

39、) 、固有免疫(、固有免疫(Innata immunityInnata immunity): :又称天然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发生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补充:补充:固有免疫是机体抵抗外界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还参与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因而在机体的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2 2)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PAMP) :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 (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 可被固有免疫细胞所识别。 包括:脂多糖(LPS) 、磷壁酸(LTA) 、肽聚糖(PGN) 、甘露糖、细菌 DNA、双链 RNA 和葡

40、聚糖等。PAMP 的特征: - 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而宿主细胞不产生; - 为微生物的生存或致病性所必需; - 为宿主天然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3 3) 、模式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PRRPRR) :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 的识别分子。即固有免疫细胞上识别PAMP 的受体。2、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1) 、屏障:物理屏障:皮肤黏膜、肠蠕动、呼吸道上皮纤毛运动、尿液冲洗。化学屏障: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胃酸、呼吸道和消化黏液中的溶菌酶、抗菌肽、补体等。生物学屏障:皮肤黏膜寄生的正常菌群,如大肠杆菌可分泌细菌素

41、抑制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定居和繁殖。局部屏障:(1)(1) 血血- -脑屏障:脑屏障:介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由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构成,能阻挡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侵害。(2)(2)血胎屏障血胎屏障: :由母体的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共同组成。此屏障不影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但在一般情况下可防止母体内的病原菌进入胎儿体内, 使胎儿免受感染。(2) 、分子:包括补体、细胞因子、抗微生物肽(抗菌肽) :防御素(defensin) 、溶菌酶、急性期蛋白、和其他效应分子:天然抗体,NO,ROI 等。(3 3) 、细胞:

42、、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诸多细胞如吞噬细胞、吞噬细胞、NKNK 细胞、细胞、NKTNKT 细胞,细胞,T T 细胞细胞 B1B1 细胞、细胞、DCDC、嗜碱性粒、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均为固有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其中也有不少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1 1). .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Phagocyte)(Phagocyte)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体小圆形;数量多,寿命短,更新快;胞质富含嗜天青颗粒和中性颗粒,富含各种酶;表达多种能识别病原微生物结构的受体;具有较强的趋化作用,能表达多种受体。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monocyte/macrophag

43、e):(monocyte/macrophage):寿命长,达数月;体大多形性;胞浆富含溶酶体;MHC-I/II 和多种黏附分子;具有多种受体。具有吞噬、杀伤病原体;消化清除与抗原提呈;参与炎性反应;抗肿瘤、抗病毒作用;以及免疫调节作用。2 2) 、NKNK 细胞(细胞(natural killernatural killer)NK 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类,来自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 比 T、B 淋巴细胞体积大,细胞质中有许多颗粒,因而也被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 。NK 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可直接杀伤靶细胞,在机体的早期抗病毒、抗胞内寄生菌感染, 以及抗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 NK 细胞的靶细胞主要

44、有某些肿瘤细胞、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9/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病毒感染细胞、某些自身组织细胞、寄生虫等,因此, NK 细胞是机体抗肿瘤、抗感染的重要免疫因素,也参加 II 型超敏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NK 细胞主要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来引起靶细胞溶解或通过 FAS-FASL 途径介导靶细胞凋亡。 NK 细胞也可以通过 ADCC 效应杀伤溶解特异性 IgG 包被的靶细胞。活化的 NK 细胞还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和造血作用。3 3) 、NKTNKT 细胞细胞自然杀伤 T 细胞,参与体内免疫调节、维持免疫稳定,能防止母体妊娠时对胎儿的免疫排斥,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45、发生,并在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及防止器官移植排斥中发挥作用。4 4) 、 T T 细胞细胞根据 T 细胞 TCR 的表型不同将 T 细胞分为两类:T 细胞( TcR+ T cells)T 细胞( TcR + T cells)具有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较少,应答较局限,这一明显特点。5 5) 、B1B1 细胞细胞根据 B 细胞表型的不同, 可将其分为二个亚群: B1 细胞 (CD5+) : 对 TI 抗原应答; B2 细胞 (CD5-) :对 TD 抗原应答。主要承担腹腔、胸腔等体腔部位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6 6) 、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C)(DC)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有效刺激初

46、始淋巴细胞活化。3、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PAMP,见前 PAMP 概念解释。PRRPRR 的定义: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的定义: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 PAMPPAMP 的识的识别分子。别分子。PRRPRR 的生物学特征:较少多样性;非克隆性表达的生物学特征:较少多样性;非克隆性表达: :同一类型细胞(如巨噬细胞)表达的同一类型细胞(如巨噬细胞)表达的PRRPRR;具有;具有不同的特异性。介导快速的生物学反应,无需细胞增殖。几类重要的不同的特异性。介导快速的生物学反应,无需细胞增殖。几类重要的PRRPRR:MBLMB

47、L、甘露糖受体、清道夫、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受体、TollToll 样受体;分类样受体;分类: : 膜型、分泌型和胞质型膜型、分泌型和胞质型 PRRPRR 。第八讲第八讲 APC APC 和抗原提呈和抗原提呈1、概念:(1 1) 、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antigen presentingpresenting cell,cell, APCAPC) :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T 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 。(2 2) 、抗原提呈(、抗原提呈(antigenantigen presen

48、tationpresentation) :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抗原肽片段并与胞内 MHC 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递呈给T 细胞识别的过程。2、APC:通常把具有组成性表达 MHCII 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同时有摄取、加工和处理外源性抗原的能力,并将抗原提成给 CD4+Th 细胞功能的细胞,称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常见的有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CDC) 、单核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 B B 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dendritic cell, DC)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刺激初始T 细胞

49、活化的主要专职 APC,也是功能强大、在免疫系统中占独特地位的APC。DCDC 是唯一及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又来源于淋巴系干细胞的细胞。是唯一及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又来源于淋巴系干细胞的细胞。广泛分布于大脑除外的机体内,如上皮下及多数组织器官心脏、肾脏等。未成熟未成熟 DCDC 与成熟与成熟 DCDC 的比较的比较主要功能主要功能存在部位存在部位胞浆内胞浆内 MHCMHC 数量数量表面表面 MHCMHC类分子的数量类分子的数量抗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捕获、加工处理未成熟未成熟 DCDC非淋巴组织、器官非淋巴组织、器官高高多多少少提呈抗原提呈抗原成熟成熟 DCDC外周淋巴组织外周淋巴组织低或无低或无少少多

50、多FcFc 受体和甘露糖受体的表达受体和甘露糖受体的表达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10/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共刺激分子(共刺激分子(B7B7 等)的表达等)的表达黏附分子黏附分子(LFA-3,ICAM-1(LFA-3,ICAM-1 等等) )的表达的表达活化初始活化初始 T T 细胞的能力细胞的能力低或无低或无低表达低表达无无高高高高强强DCDC 的生物学功能:的生物学功能: (1)提呈抗原及活化 T 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2)参与 T 细胞分化成熟; (3)参与细胞发育、分化及激活;(4)免疫调节; (5)诱导免疫耐受。3、抗原提呈的途径: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

51、ntigen)(exogenous antigen):来源于 APC 外的抗原,通过溶酶体途径,由 MHC类分子提呈给 CD4+T 细胞。内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endogenous antigen):细胞内合成的抗原,通过胞质溶胶,途径由MHC类分子提呈给 CD8+T 细胞。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MHC/MHC类分子途径: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被 APC 摄取、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 表面,供 CD4+T 细胞识别的过程。内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MHC/MHC类分子途径: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被胞质溶

52、胶中蛋白酶体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后,与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MHC类分子复合物,供 CD8+T 细胞识别的过程。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组织抗原等主要经此途径提呈。CD1CD1 分子提呈途径分子提呈途径: : CD1 在空间结构上类似 MHC-分子,但它参与的抗原提呈过程却不同, 而与MHC-类分子相似。首先在 ER 中合成 CD1 的链,之后在 calnexin 的作用下与2 M 非共价结合组成CD1,然后被转运到MC/CV 处,与内化后被酸化降解的抗原中的脂类成分结合形成复合体,再释放到细胞表面,为一类非 MHC 限制性的 T 细胞识别(CD4-CD8-T 细胞、NK 细胞、T 细胞

53、及部分 CD4+、CD8+T 细胞)抗原递呈特征:抗原递呈特征:主要递呈糖脂或脂类抗原,特别是分支杆菌的某些成分;递呈给CD4+T、CD8+T、CD4-CD8-T、NKT、T 细胞。第九讲第九讲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phocyte)1 1、概念、概念: :(1 1) 、T T 细胞受体(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T cell receptor TCR) :是 T 细胞特有的抗原受体,是 T 细胞识别抗原的功能结构。TCR 是 T 细胞表面的异二聚体。根据其肽链组成, TCR 可分为和两类。外周成熟T 细胞中90%以上表达TCR ,TCR 型 T

54、细胞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处于核心地位。表达TCR 的 T 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2 2) 、B B 细胞受体(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 BCRB cell receptor BCR) :是 B 细胞特有的抗原受体,是 B 细胞识别抗原的功能结构。成熟 B 细胞表达两种 BCR Ig: IgM 、IgD.两种 BCR 的胞内区非常短,仅有三个氨基酸残基,与Ig/Ig异二聚体结合为复合体(3 3) 、TCR-CD3TCR-CD3 复合物复合物: :(不准确)(不准确)CD3 与 T 细胞受体组成 TCR -CD3 复合物,分布于T 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表面,在TCR 信号转导过程中起

55、关键作用。TCR 的作用是识别抗原,而CD3 的则是将信号传导至 T细胞内。(4 4) 、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 (不准确)(不准确)B 细胞的 BCR 识别抗原后通过 Ig和 Ig像胞内传导活化信号,这是 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 细胞的完全活化仅有第一信号是不够的,还需要第二信号。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由 T 细胞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提供。 B 细胞是抗原提呈细胞, 可以为 T 细胞的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这一信号是 B 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的。(5 5)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immunocyteimmunocyte) :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

56、前体,包括造血干细胞、APC、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2 2、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胸腺是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祖T 细胞进入胸腺后, 在胸腺内经历 TCR基因重排、阳性选择、阴性选择基因重排、阳性选择、阴性选择三个阶段的发育,以获得功能性 TCR 的表达、自身 MHC 限制以及自身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11/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免疫耐受,成为成熟 T 细胞,然后从胸腺移行至外周淋巴组织定居。T T 细胞的阳性选择:细胞的阳性选择:阳性选择发生于深皮质区,双阳性 T 细胞(DP) ,与胸腺上皮细胞相遇,其表面的 CD4 和 C

57、D8 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 MHCI 类或 MHCII 类分子低亲和力结合被选择,继续发育成单阳性细胞(SP) ,与MHC I 类分子结合的分化成 CD8+T 细胞,与 MHC II 类分子结合分化成 CD4+T 细胞。否则就发生凋亡而被清除。通过阳性选择,T 细胞获得了受自身 MHC 限制的特征。获得有功能性的TCR,且T 细胞由双阳性阶段成熟为单阳性阶段。T T 细胞的阴性选择: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在皮质与髓质交界处, SP 细胞通过 TCR 识别、 高亲和力结合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表面的 MHC-自身肽复合物,发生自身耐受而停止发育;只有那些不能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MHC-自身

58、肽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的 SP 才能继续发育为具有识别非己抗原能力的T 细胞。通过阴性选择,清除或抑制了对自身抗原有反应性的T 细胞克隆,即形成了自身耐受。3 3、淋巴细胞上重要的膜分子:、淋巴细胞上重要的膜分子:T 细胞表面具有很多重要分子,他们参与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在 T 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以及发挥效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 TCR/、 CD3 与 TCR-CD3 复合物、 CD4 和 CD8 分子、 CD28 和 CTLA-4 分子、 CD2、 CD11、CD40L(CD40 配体)以及有丝分裂原受体。4 4、T T 淋巴细胞的亚群:淋巴细胞的亚群:T 细胞可以分为根据表达

59、TCR 的类型,分为 TcR T 细胞和 TcR T 细胞。根据 CD 分子的表+现型分为 CD4 T cells,CD8 T cells;根据功能分为 Th 细胞,调节性 T 细胞和 CTL。B B 淋巴细胞的亚群:淋巴细胞的亚群:+-根据 B 细胞表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二个亚群:B1 细胞(CD5 ) ,B2 细胞(CD5 ) 。发生、分化来源发生、分化来源分布部位分布部位B1B1胚肝胚肝腹腔、腹腔、胸腔、胸腔、肠壁的固有肠壁的固有层层CD5+CD5+、CD11+CD11+、CD23-CD23-、SmIgM+SmIgM+ B2 B2骨髓骨髓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表面标志表面标志CD5-C

60、D5-、SmIgM+SmIgM+SmIgD+SmIgD+、 CD23 CD23应答抗原应答抗原是否需要是否需要 ThTh 辅助辅助抗体类型抗体类型主要功能主要功能TI-AgTI-Ag否否IgMIgM粘膜免疫粘膜免疫TD-AgTD-Ag是是各类抗体各类抗体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第十讲第十讲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1 1、概念、概念: :(1)(1)、免疫应答(、免疫应答(immuneimmune response,response, IrIr) :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进行识别,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12/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凋亡,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对非己抗原

61、进行清除,对自己成分产生耐受)的全过程。(2)(2)、T T 细胞突触细胞突触( (免疫突触免疫突触) )(T cells synapseT cells synapse) :APC 与 T 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细胞相互接触部位形成了一个特殊结构,成为T 细胞突触。能提高 TCR 与 MHC/肽复合物相互作用的亲合力;能促进与 T 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的相互作用;也能促进T 细胞发挥效应功能。2 2、CD4+TCD4+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Ppt57Ppt57CD4+T 细胞的活化 (1)活化信号 1 (抗原识别信号) * 双识别:TCR-外源性

62、肽/MHCII * 共受体:CD4-MHCII * CD3 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2)活化信号 2 (协同刺激信号)* 如 B7-CD28 等协同刺激分子结合 (3)细胞因子(如 IL-1,IL-2,IL-6,IL-12等) * 是 T 细胞充分活化重要条件3 3、CD8+TCD8+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Ppt 69Ppt 694 4、CTLCTL 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与主要机制: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与主要机制:(1)接触相(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 -效-靶细胞通过黏附分子非特异性结合-(CTL)TCR-肽/MHCI(靶细胞)特异结合(2)分泌相

63、(CTL 的极化):TCR 及共受体向效-靶接触部位聚集细胞骨架、亚细胞结构及胞浆颗粒向CTL-靶细胞结合部位重新排列和分布,释放颗粒到接触空间。(3)裂解相(致死性打击阶段):靶细胞肿胀坏死或凋亡。主要有两种机制:细胞裂解两种机制:细胞裂解: :释放穿孔素;细胞凋亡释放穿孔素;细胞凋亡:(1):(1)颗粒酶颗粒酶( (2) FasL /Fas2) FasL /Fas第十一讲第十一讲体液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1 1、概念:、概念:(1 1) 、体液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humoral immune response) :成熟 B 细胞遭遇特异性

64、抗原,则发生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抗体发挥清除病原体的作用。(2 2) 、初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应答(Primary immune responsePrimary immune response) :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初次体液免疫应答特征:须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产生抗体以IgM 类为主;抗体总量较低;抗体亲和力较低。(3 3) 、再次免疫应答(、再次免疫应答(secondary immune responsesecondary immune response) :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地产生应答,此即再次免疫应

65、答,也称免疫记忆。再次免疫应答的特征:再次免疫应答的特征:激活免疫应答的抗原量明显减少;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产量高,维持时间长;抗体以IgG 为主,亲和力高。2 2、B B 细胞与细胞与 ThTh 的相互作用特点:的相互作用特点:B 细胞与 Th 细胞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是通过B 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实现的。只有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分子的 B 细胞与 Th 细胞间才能发生相互作用,且其作用受MHC-II 类分子的限制。Th 只定向辅助能提呈抗原给它的 B 细胞。B 细胞与 Th 细胞之间存在双向活化作用。ThTh 细胞对细胞对 B B 细胞活化的辅助体现在两个方面:细胞活化的辅助体现在两个方面:1

66、、 活化的 Th 表达 CD40L, 为 B 细胞提供第二信号相关分子; 2、 活化的 Th 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 细胞。3 3、B B 细胞对细胞对 TD(TD(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 )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Ppt 41:Ppt 414 4、B 细胞对 TI(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能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而无需Th 细胞的帮助)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 B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B 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抗体发挥免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13/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疫效应5 5、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

67、律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相应B 细胞活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称初次免疫。 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再次遭遇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高效、持久地应答,成为再次免疫。第十二讲第十二讲免疫耐受免疫耐受1 1、概念、概念: :(1 1)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AICD) :活化的淋巴细胞通过表达的FasL 与自身或邻近淋巴细胞的Fas结合,介导淋巴细胞的凋亡,此为AICD。(2 2)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机体对自身抗原表

68、现为负免疫应答以维持自身稳定,不至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特定抗原后所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即为免疫耐受。(3 3) 、克隆无能(、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clonal anergy): :T 细胞活化需要接受 APC 提供的双信号。若 T 细胞识别抗原后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则表现出克隆无能。无能T 细胞最重要的特征是丧失分泌IL-2 的能力,以此阻止 T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为效应T 细胞。(4 4) 、耐受原(、耐受原(tolerogentolerogen) :免疫耐受是一种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是免疫系统的一种主动反映过程。免疫耐受的产生需抗原诱导,有一定

69、潜伏期,对抗原具有特异性,并维持一定的时间,即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性,是一种负免疫应答。诱导淋巴细胞活化的抗原成为免疫原,而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为耐受原。2 2、T T 细胞中枢与外周耐受的机制细胞中枢与外周耐受的机制T T 中枢:中枢:经阳性选择的 T 细胞与髓质 DC 和巨噬细胞提呈的自身肽/MHC 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则发生凋亡。阴性选择是去除自身反应性T 细胞,实现自身免疫耐受的关键步骤之一。T T 外周:外周:胸腺基质细胞不表达某些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表达水平太低或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 MHC/多肽复合物亲和力低。机制:机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克隆清除、克隆无能、克隆

70、忽视以及克隆抑制。3 3、B B 细胞中枢与外周耐受的机制细胞中枢与外周耐受的机制B B 中枢中枢:(1)(1) 克隆清除机制(阴性选择)克隆清除机制(阴性选择)自身反应性 B 细胞在骨髓发育过程中,其BCR 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面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 分子/自身抗原肽呈高亲合力结合, 从而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 致克隆清除。 (2 2)B B 细胞克隆无能细胞克隆无能: :骨髓中未成熟细胞之 BCR 与可溶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不足以引起克隆清除,而转变为“无能”细胞,不表达SmIgM,虽能表达正常水平SmIgD,但由于存在信号传导障碍,也不能诱导 B 细胞激活。B B 外周:外周: 骨髓基

71、质细胞不表达某些外周器官的组织特异性抗原或机体成熟后表达的抗原; 自身抗原表达水平太低或与 BCR 的亲和力低。机制:机制: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AICD 致 B 细胞凋亡;成熟 B 细胞处于无能状态。T T 细胞耐受与细胞耐受与 B B 细胞耐受的区别细胞耐受的区别: Ppt41: Ppt41第十三讲第十三讲免疫调节免疫调节1 1、概念:、概念:(1 1)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immuneimmune regulationregulation) :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

72、别和应答。免疫调节包括正负反馈两个方面,是由多因子参与的十分复杂的免疫生物学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正常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免疫应答的异常,最终导致过敏、自身免疫病、肿瘤等疾病。(2 2) 、抗原内影像:、抗原内影像:Ab2b 因其抗原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相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地和Ab结合,故又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14/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称为抗原内影像。(3 3) 、独特型(、独特型(idiotype,Ididiotype,Id) :为 BCR、TCR 或 Ig 分子 V 区所含的具有免疫原性的决定基,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4 4) 、抗独特型抗体:、抗独特型抗体:机体针对抗体的

73、独特型产生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 AId)。独特型主要覆盖 Ig 的抗原结合部位(CDR) ,另一些分布于接近这一抗原结合部位的V 区骨架区。抗独特型抗体有两种:针对骨架区型和针对 CDR 的型。(5 5) 、抗原竞争:、抗原竞争:结构相似的抗原之间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的现象,二者会竞争APC。2、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机制有哪些?抗原、抗体、抗原、抗体、ICIC、补体、激活或抑制性受体。、补体、激活或抑制性受体。( (一一) ) 抗原的调节作用:抗原的调节作用:由于抗原的分解、中和及清除 ,引起抗原浓度的减少或消失,相应免疫应答的总体幅度逐渐下降。抗原竞争:结构相

74、似的抗原之间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的现象。竞争APC。( (二二) ) 抗体的调节作用:抗体的调节作用:(1) 正调:IgM 可以促进免疫应答,其机制:促进调理作用(2) 负调:IgG 可以抑制免疫应答,其机制:抗体封闭作用:抗原被抗体封闭受体交联:BCR-Ag-Ab-FcRIIB(3) 抗体的间接调节作用:激活补体、形成IC(三)(三)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四)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四)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3、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1 1). Th1/Th2. Th1/Th2 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Th1 和 Th2 互为抑制细胞,从而调节机体

75、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2) Treg:细胞细胞- -细胞的直接接触,诱导细胞的直接接触,诱导 T T 效应细胞的凋亡而发挥其抑制作用;抑制效应细胞的凋亡而发挥其抑制作用;抑制 APC APC 的功能下的功能下调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下调调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下调 T T 细胞上细胞上 IL-2RIL-2R链的表达;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链的表达;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 Il-10,TGF-Il-10,TGF-. .第十四讲第十四讲超敏反应超敏反应1 1、概念、概念: :(1 1)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

76、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实质上是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2 2) 、变应原(、变应原(allergen):allergen):指一类能选择性激活 CD4 Th2 细胞与细胞,诱导产生高浓度特异性 IgE抗体,引起 I 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3 3) 、变应素、变应素(allergin)(allergin):引起:引起 I I 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 IgEIgE,又称变应素,又称变应素2 2、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 型超敏反应(

77、速发型)型超敏反应(速发型)(immediate(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hypersensitivity):相同抗原再次入侵后,与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上的 IgE 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反应。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15/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I 型常见病: 1药物过敏性休敏性休克;2.呼过敏性鼻炎、支化道过敏反应 4.型型超超敏敏反反应应胞溶解型胞溶解型 ) ):由 IgG 或 IgM 类表面相应抗原体、吞噬细胞和用下,引起的以织损伤为主的应。过敏性休克(1)克;(2)血清过吸道过敏反应:气

78、管哮喘 3.消皮肤过敏反应( (细胞毒型细胞毒型 / /细细型超敏反应是抗体与靶细胞结合后,在补NK 细胞参与作细胞溶解或组病理性免疫反IIII 型的典型反应有:型的典型反应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肌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16/17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无力。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免疫复合物型):): 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血管周围为主的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型超敏反应典型病:型超敏反

79、应典型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 T 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反应发生较迟缓,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 ) ,结核菌素实验是最经典的例子,发生机制与细胞免疫完全相同,只是前者产生明显组织损伤,而后者给机体带来有利的结果。型超敏反应典型病型超敏反应典型病: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第十五讲第十五讲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1 1、概念:、概念:(1 1)自身免疫()自身免疫(autoimmunityautoimmunity)

80、 :在感染、外伤、药物等因素作用下, 自身耐受遭受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可对自身抗原产生应答,诱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2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utoimmune disease,AIDAID) :某些情况下,若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久,表现为质和量异常,所产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对表达自身靶抗原的细胞和组织发动攻击,导致损伤或功能障碍,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3 3)分子模拟分子模拟(molecularmolecular mimicrymimicry) :一些微生物与正常宿主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81、感染人体后激发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人体的细胞或细胞外成分,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模拟。(4 4)表位扩展()表位扩展(epitopeepitope spreadingspreading) :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进行持续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中,对该抗原表位的数目产生免疫应答者不断增加,或者是对隐蔽抗原表位相继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表位扩展。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1 1). .可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致敏淋巴细胞造成相应可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致敏淋巴细胞造成相应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2 2). .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模型,通过患

82、者血清或致敏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被动转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模型,通过患者血清或致敏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被动转移;移;3 3). .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强度密切相关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强度密切相关 , ,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4 4). .有遗传倾向有遗传倾向, ,部分易发生于女性;部分易发生于女性;5 5). .一个患者可以同时患一种以上的自身免疫病。一个患者可以同时患一种以上的自身免疫病。3 3、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 包括一、诱发自身免疫病的因素包括一、诱发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二)免疫调(二)免疫调节功能的异常;节功能的异常; (三)遗传因素(三)遗传因素; ;(四)内分泌因素(四)内分泌因素和二、组织损伤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际上是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和二、组织损伤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际上是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 T T 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4、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09 级口腔七年 邱静怡 整理17/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