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科联考生物化学非营物质代谢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8279293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科联考生物化学非营物质代谢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七科联考生物化学非营物质代谢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七科联考生物化学非营物质代谢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七科联考生物化学非营物质代谢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七科联考生物化学非营物质代谢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科联考生物化学非营物质代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科联考生物化学非营物质代谢(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第 十十 一一 章章 非营养物质代谢非营养物质代谢第第 一一 节节 生物转化作用生物转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 Function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一、生物转化的概念一些非营养物质,既不能构成组织细胞的一些非营养物质,既不能构成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又不能氧化功能,其中一些对人体结构成分,又不能氧化功能,其中一些对人体有一定的生物学效应或毒性作用,机体在排出有一定的生物学效应或毒性作用,机体在排出这些物质以前常将其进行各种代谢转变,这些物质以前常将其进行各种代谢转变,使其使其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易于通过胆汁或尿液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易于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排出体外,这一过

2、程称为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内源性内源性:a.a.体内物质代谢的产物或代谢中体内物质代谢的产物或代谢中 间物(如胺类、氨、胆红素);间物(如胺类、氨、胆红素); b.b.发挥生理作用后有待灭活的激素、发挥生理作用后有待灭活的激素、 神经递质等神经递质等. . 外源性外源性:人体在日常生活或生产过程中接:人体在日常生活或生产过程中接 触的异源物如药物、毒物、环境触的异源物如药物、毒物、环境 污染物、食品添加剂等污染物、食品添加剂等非营养非营养物质物质生物转化的对象生物转化的对象肝掌和蜘蛛痣肝掌和蜘蛛痣 肝功能发生障碍时,肝功能发生障碍时,过量的雌性激素就不能过量的雌性激素就不能被破坏,使

3、末梢小动脉被破坏,使末梢小动脉的舒张作用过分地增强。的舒张作用过分地增强。这样就会使中心小动脉这样就会使中心小动脉向四周放射出许多细小向四周放射出许多细小的血管,形成了肝掌和的血管,形成了肝掌和蜘蛛痣的现象。蜘蛛痣的现象。n 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 对体内的大部分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化,使对体内的大部分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化,使 其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灭活),或使有毒其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灭活),或使有毒 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 ; 更为重要的是可增加这些非营养物质的水溶性更为重要的是可增加这些非营养物质的水溶性 和极性,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

4、排出体外。和极性,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体外。 n 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肝肝是主要器官,但在是主要器官,但在肺、肾、胃肠道和皮肤肺、肾、胃肠道和皮肤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 。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解毒作用二、肝的生物转化包括两相反应二、肝的生物转化包括两相反应第一相反应: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结合反应n 许多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其分子中某些许多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其分子中某些非极性基团非极性基团 转变为极性基团转变为极性基团,水溶性增加,即可大量排出体外。,水溶性增加,即可大量排

5、出体外。n 有些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水溶性和极性改有些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水溶性和极性改 变不明显,必须与变不明显,必须与葡糖醛酸、硫酸等极性更强的物葡糖醛酸、硫酸等极性更强的物 质质结合结合, , 以得到更大的溶解度才能排出体外,这些以得到更大的溶解度才能排出体外,这些 结合反应属于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属于第二相反应。(一)氧化反应是最多见的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一)氧化反应是最多见的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1.1.单加氧酶系单加氧酶系是氧化异源物最重要的酶:是氧化异源物最重要的酶: 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中最重要的是依赖细胞色素依赖细胞色素P450的单加氧酶系的单加氧酶系。u 存在部位:微粒

6、体内存在部位:微粒体内(滑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u 组成:组成:Cyt P450,NADPH-细胞色素细胞色素 P450还原酶还原酶u 催化的基本反应催化的基本反应RH+O2+NADPH+H+ ROH+NADP+H2O脂溶性化合物脂溶性化合物u基本特点:基本特点: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 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NADPHNADPH 还原为水,故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还原为水,故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u 底物底物:多种脂溶性物质多种脂溶性物质u 产物: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u 举例:举例:苯胺苯胺对氨基苯酚对

7、氨基苯酚u 加单氧酶的羟化作用:加单氧酶的羟化作用:增加药物或毒物的水溶性。增加药物或毒物的水溶性。还是许多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步骤。如维生素还是许多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步骤。如维生素D3D3、类固醇激素的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合成。u 应该指出:应该指出:有些致癌物质经氧化后失去活性;有些致癌物质经氧化后失去活性;有些原本无活性的物质经氧化后还可能生成有有些原本无活性的物质经氧化后还可能生成有毒或致癌物质。毒或致癌物质。黄曲霉素是致肝癌的重要危险因子黄曲霉素是致肝癌的重要危险因子黄曲霉素黄曲霉素B1B1经经CYPCYP作用生成的黄曲霉素作用生成的黄曲霉素2,3-2,3-环环氧化物可与氧化物可与DN

8、ADNA分子中鸟嘌呤结合,引起分子中鸟嘌呤结合,引起DNADNA突变。突变。 黄曲霉素黄曲霉素B B1 12,3-2,3-环氧黄曲霉素氧黄曲霉素DNA-DNA-鸟嘌呤鸟嘌呤环曲霉素与环曲霉素与DNADNA的的 结合产物结合产物2. 2. 单胺氧化酶单胺氧化酶类氧化脂肪族和芳香族胺类类氧化脂肪族和芳香族胺类单胺氧化酶单胺氧化酶( monoamine oxidase, MAO)u 存在部位:线粒体内存在部位:线粒体内u 催化的反应催化的反应 催化蛋白质腐败作用等产生的脂肪族和芳香族催化蛋白质腐败作用等产生的脂肪族和芳香族胺类物质胺类物质以及一些肾上腺素能药物以及一些肾上腺素能药物的氧化脱氨基生成相

9、应的的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类。醛类。RCH2NH2+O2+H2O2RCHO+NH3+H2ORCHO+NAD+H2O RCOOH+NADH+H+3. 3. 醇脱氢酶醇脱氢酶及及醛脱氢酶醛脱氢酶将乙醇最终氧化成乙酸将乙醇最终氧化成乙酸u 存在部位:胞液中存在部位:胞液中u 催化的反应催化的反应 醇脱氢酶醇脱氢酶(ADH)(ADH):催化催化醇类醇类氧化成氧化成醛醛。 醛脱氢酶醛脱氢酶( ALDH)( ALDH):催化催化醛类醛类生成生成酸酸。 CH3CH2OH + NAD+ CH3CHO + NADH + H+CH3CHO + NAD+ + H2O CH3COOH + NADH +H+ 乙醇的生

10、物转化乙醇的生物转化u吸收:吸收:胃(胃(3030)、小肠上段()、小肠上段(7070)u代谢:代谢:肝肝 90909898 2 2可不经转化便从肺呼出或从尿排出可不经转化便从肺呼出或从尿排出u人类血液中乙醇的清除率(氧化速度):人类血液中乙醇的清除率(氧化速度):2.2mmol/kgh/100mg/kgh70kg70kg体重的成人每小时可以代谢纯乙醇体重的成人每小时可以代谢纯乙醇1111毫升。毫升。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MEOS)uMEOSMEOS是乙醇是乙醇-P450-P450加单氧酶,产物是乙醛。加单氧酶,产物是乙醛。u只有血液中乙醇浓度很高时此系统才显示催化作

11、用。只有血液中乙醇浓度很高时此系统才显示催化作用。 - - 乙醇持续摄入或慢性乙醇中毒时乙醇持续摄入或慢性乙醇中毒时MEOSMEOS活性可诱导活性可诱导 增加增加5050100%100%,代谢乙醇总量的,代谢乙醇总量的50%50%。u乙醇诱导乙醇诱导MEOSMEOS活性:活性:增加对氧和增加对氧和NADPHNADPH的消耗,造成肝内能量的耗竭;的消耗,造成肝内能量的耗竭;可以诱导脂质过氧化产生羟自由基、促进脂质过可以诱导脂质过氧化产生羟自由基、促进脂质过氧化,导致肝损伤。氧化,导致肝损伤。ADH与与MEOS之间的比较之间的比较ADHMEOS肝细胞定位肝细胞定位胞液胞液微粒体微粒体底物与辅酶底物

12、与辅酶乙醇、乙醇、NADNAD+ +乙醇、乙醇、NADPHNADPH、O O2 2 对乙醇的对乙醇的KmKm值值2mmol/L2mmol/L8.6mmol/L8.6mmol/L乙醇的诱导作用乙醇的诱导作用无无有有与乙醇氧化相关与乙醇氧化相关的能量变化的能量变化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释放能量释放能量耗能耗能4545东方人东方人ALDHALDH的三种基因型及表型的三种基因型及表型正常纯正常纯合子合子无活性无活性纯合子纯合子 杂合子杂合子正常具有正常具有ALDHALDH活性活性完全缺乏完全缺乏ALDHALDH活性活性部分缺乏部分缺乏ALDHALDH活性活性45451010u ALDH ALDH活性低下

13、者,饮酒后乙醛在体内堆积,引起活性低下者,饮酒后乙醛在体内堆积,引起血管扩张、血管扩张、 面部潮红、心动过速、脉搏加快。面部潮红、心动过速、脉搏加快。u 此外,乙醇氧化使肝细胞此外,乙醇氧化使肝细胞NADH/NADNADH/NAD+ +比值升高将丙酮酸还原比值升高将丙酮酸还原 成乳酸。严重的酒精中毒导致乳酸和乙酸堆积引起酸中毒成乳酸。严重的酒精中毒导致乳酸和乙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使糖异生受阻引起低血糖。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使糖异生受阻引起低血糖。硝基还原酶类硝基还原酶类 (nitroreductase)(nitroreductase)偶氮还原酶类偶氮还原酶类 (azoreduct

14、ase)(azoreductase)还原产物:硝基化合物还原产物:硝基化合物 胺类胺类 偶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 胺类胺类 v 存在部位:肝细胞的胞液与内质网存在部位:肝细胞的胞液与内质网v 多种水解酶类: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多种水解酶类: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二)还原反应(二)还原反应(三)水解反应(三)水解反应u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u结合剂:结合剂:葡萄糖醛酸、硫酸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谷胱甘肽、甘氨酸、甘氨酸、乙酰基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四)结合反应

15、(第二相反应)(四)结合反应(第二相反应)1. 1.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 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UDPGA) NAD+NADH+ H+UDPG脱氢酶脱氢酶目目 录录 催化酶催化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 UGT) 举例:举例:+ UDPGA苯酚苯酚+ UDP苯苯葡糖醛酸苷葡糖醛酸苷 葡糖醛酸其它结合反应葡糖醛酸其它结合反应u 有数千种有数千种亲脂亲脂的内源物和异源物(酚、醇、胺、羧酸)均的内源物和异源物(酚、醇、胺、羧酸)均 可和葡糖醛酸结合,增加极性而易于排出体

16、外。可和葡糖醛酸结合,增加极性而易于排出体外。u 如:胆红素、类固醇激素,吗啡、苯巴比妥类药物等。如:胆红素、类固醇激素,吗啡、苯巴比妥类药物等。雌酮雌酮2. 2. 硫酸结合反应硫酸结合反应 硫酸供体硫酸供体3 3磷酸腺苷磷酸腺苷5 5磷酸硫酸磷酸硫酸( PAPS) 催化酶催化酶硫酸基转移酶硫酸基转移酶 (sulfate transferase ) 举例举例PAPS+PAP雌酮硫酸酯雌酮硫酸酯( (灭活)灭活)3. 3. 乙酰基化反应乙酰基化反应4. 4.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谷胱甘肽结合反应异烟肼异烟肼 乙酰辅酶乙酰辅酶A 乙酰异烟肼乙酰异烟肼 辅酶辅酶A环氧萘环氧萘 谷胱甘肽谷胱甘肽 S-二氢

17、萘醇谷胱甘肽二氢萘醇谷胱甘肽目目 录录乙酰基乙酰基转移酶转移酶谷胱甘肽谷胱甘肽S S转移酶转移酶5. 5. 甲基化反应是代谢内源化合物的重要反应甲基化反应是代谢内源化合物的重要反应甲基的供体甲基的供体:S - 腺苷甲硫氨酸腺苷甲硫氨酸(SAM)尼克酰胺尼克酰胺N-N-甲基尼克酰胺甲基尼克酰胺 在在甲基甲基转移移酶酶的作用下,催化含有的作用下,催化含有氧、氮、硫等亲核基氧、氮、硫等亲核基团团的化合物的甲基化反应。的化合物的甲基化反应。6. 6. 甘氨酸结合反应甘氨酸结合反应苯甲酸苯甲酸苯甲酰苯甲酰CoACoA甘氨酸甘氨酸苯甲酰苯甲酰CoACoA 马尿酸马尿酸主要参与含羧基的药物、毒物等异源物的结

18、合转化。主要参与含羧基的药物、毒物等异源物的结合转化。苯甲酰甘氨酸 u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疾病、诱导物、年龄、性别、疾病、诱导物、 抑制物等抑制物等u意义:意义:指导用药指导用药 1 1、 新生儿、老年人新生儿、老年人 2 2、 肝功能低下者肝功能低下者 3 3、 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可出现耐药性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可出现耐药性 4 4、 同时服用几种药物时可发生药物之间对同时服用几种药物时可发生药物之间对 酶的竞争性抑制,影响生物转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影响生物转化 三、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三、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小结小结生物转化的概念生物转化的概念生物转化的二相生物转化的二相氧化氧化-

19、还原还原-水解水解-结合结合-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生物转化的意义生物转化的意义第第 二二 节节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Metabolism of Bile and Bile Acids一、胆汁可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一、胆汁可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胆道系统胆道系统肝胆汁肝胆汁(hepatic bile)肝细胞分泌肝细胞分泌清澈透明清澈透明橙黄色橙黄色固体成分少固体成分少胆囊胆汁胆囊胆汁(gallbladder bile)肝胆汁经胆囊浓缩肝胆汁经胆囊浓缩粘粘 稠稠暗褐色或棕绿色暗褐色或棕绿色固体成分较多固体成分较多成人平均每天分泌成人平均每天分泌300-700ml300

20、-700mlu 胆汁酸盐胆汁酸盐u 无机盐无机盐u 粘蛋白粘蛋白u 磷脂磷脂u 胆色素胆色素u 胆固醇胆固醇 :与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有关。:与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有关。 胆汁的主要固体成分:胆汁的主要固体成分:: :占占50%50%,与脂类消化、吸收有关。,与脂类消化、吸收有关。肝胆汁肝胆汁胆囊胆汁胆囊胆汁比重比重1.0091.009 1.0131.0131.0261.026 1.0321.032pHpH7.17.1 8.58.55.55.5 7.77.7水水9696 97978080 8686固体成分固体成分3 3 4 41414 2020无机盐无机盐0.20.2 0.90.90.50

21、.5 1.11.1粘蛋白粘蛋白0.10.1 0.90.91 1 4 4胆汁酸盐胆汁酸盐0.50.5 2 21.51.5 1010胆色素胆色素0.050.05 0.170.170.20.2 1.51.5总脂类总脂类0.10.1 0.50.51.81.8 4.74.7胆固醇胆固醇0.050.05 0.170.170.20.2 0.90.9磷脂磷脂0.050.05 0.080.080.20.2 0.50.5 两种胆汁的百分组成和部分性质两种胆汁的百分组成和部分性质 胆汁酸胆汁酸(bile acids)(bile acids)的概念的概念胆胆汁汁酸酸是是存存在在于于胆胆汁汁中中一一大大类类胆胆烷烷酸酸

22、的的总总称称,以以钠钠盐盐或或钾钾盐盐的的形形式式存存在在,即即胆胆汁汁酸酸盐盐,简简称称胆胆盐盐 (bile salts)(bile salts)。二、胆汁酸的种类二、胆汁酸的种类胆汁酸的分类胆汁酸的分类游离胆汁酸游离胆汁酸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 按按结构结构分分 胆酸胆酸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石胆酸甘氨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说明说明: :胆汁中以胆汁中以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为主,并以胆汁酸盐为主,并以胆汁酸盐 ( (钠盐或钾盐钠盐或钾盐) )即胆盐的形式存在。即胆盐的形式存在。按按来源来源分分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

23、酸(primary bile acid)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是是肝细胞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肠道中受细菌作用,第中受细菌作用,第7 7位位羟羟基脱氧生成的基脱氧生成的脱氧胆酸及石胆酸及其在脱氧胆酸及石胆酸及其在肝肝中生成中生成的结合产物。的结合产物。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胆酸胆酸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 石胆酸石胆酸次级胆汁酸次级

24、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胆汁酸种类胆汁酸种类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游离胆汁酸游离胆汁酸胆酸胆酸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石胆酸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甘氨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甘氨石胆酸甘氨石胆酸牛磺石胆酸牛磺石胆酸三、胆汁酸的功能三、胆汁酸的功能1. 1. 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2. 2. 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 胆汁酸结构中含亲水和疏水两个侧面,能胆汁酸结构中含亲水和疏水两个侧面,能降低油降低油/ /水的表面张

25、力,使脂类在水中乳化,水的表面张力,使脂类在水中乳化,利于消化吸收。利于消化吸收。胆汁酸盐胆汁酸盐+ +卵磷脂卵磷脂+ +胆固醇胆固醇可溶性微团可溶性微团胆固醇不易结晶胆固醇不易结晶阻止胆固醇结石形成阻止胆固醇结石形成 胆结石的形成胆结石的形成u 胆汁中胆汁酸盐、卵磷脂与胆固醇正常比值为胆汁中胆汁酸盐、卵磷脂与胆固醇正常比值为 10101 1,小于此值易发生胆结石;,小于此值易发生胆结石;u 胆结石(胆结石(gallstonegallstone)胆固醇析出沉淀胆固醇析出沉淀胆固醇结石(胆固醇含量超过胆固醇结石(胆固醇含量超过50%50%,西方人常见),西方人常见)黑色素结石(胆固醇含量黑色素结

26、石(胆固醇含量10-30%10-30%,东方人常见),东方人常见)棕色素结石(胆固醇含量较少)棕色素结石(胆固醇含量较少)四、胆汁酸的代谢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四、胆汁酸的代谢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一)初级胆汁酸在肝内以胆固醇为原料生成(一)初级胆汁酸在肝内以胆固醇为原料生成部位: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原料:原料:胆固醇胆固醇(1 11.5g 0.41.5g 0.40.6g0.6g)限速酶:胆固醇限速酶:胆固醇7-7-羟化酶羟化酶 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初级胆汁酸生成的大体过程初级胆汁酸生成的大体过程胆固醇胆固

27、醇胆固醇胆固醇7-羟化酶羟化酶7-羟胆固醇羟胆固醇还原、羟化、侧链断裂、加还原、羟化、侧链断裂、加CoA等等 初级游离胆汁酸初级游离胆汁酸 (24C) 初级结合胆汁酸初级结合胆汁酸甘氨酸或牛磺酸甘氨酸或牛磺酸(二)次级胆汁酸的生成与肠肝循环(二)次级胆汁酸的生成与肠肝循环部位:部位:回肠和结肠上段回肠和结肠上段过程过程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 肠菌肠菌 去结合反应、脱羟去结合反应、脱羟 胆胆 酸酸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 脱氧胆酸脱氧胆酸 石胆酸石胆酸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 熊脱氧胆酸熊脱氧胆酸(三)胆汁酸肠肝循环(三)胆汁酸肠肝循环 排入肠道的各种胆汁酸排入肠道的各种胆汁酸( (包

28、括初级、次级、包括初级、次级、结合型与游离型)约结合型与游离型)约95%95%以上可被肠道重吸收以上可被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重新入肝。在肝细胞内,游离胆汁酸经门静脉重新入肝。在肝细胞内,游离胆汁酸重新转变成结合胆汁酸,与重吸收及新合成的重新转变成结合胆汁酸,与重吸收及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小肠。结合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小肠。胆汁酸在肝和肠之间的这种不断循环过程胆汁酸在肝和肠之间的这种不断循环过程称为胆汁酸的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肠肝循环”。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生理意义: : 将有限的胆汁酸库存循环利用,将有限的胆汁酸库存循环利用, 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u 肝:每天合成肝:每天合成0.4-0.6g0.4-0.6g胆汁酸胆汁酸u 胆汁酸库胆汁酸库: 3- 5g : 3- 5g 胆汁酸胆汁酸u 肠肝循环肠肝循环: 6-12: 6-12次次,12-32g,12-32g小结小结1.胆汁酸的分类胆汁酸的分类: 按结构- 按来源-2.胆汁酸的生理功能胆汁酸的生理功能3.胆汁酸的代谢胆汁酸的代谢4.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及意义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