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要点大总结【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274854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34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要点大总结【全】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要点大总结【全】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要点大总结【全】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要点大总结【全】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要点大总结【全】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要点大总结【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要点大总结【全】(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执业医师考前知识要点大总结【全】1、“盛则传,虚则受”,则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2、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3、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4、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5、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6、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7、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8、:“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9

2、、“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10、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赢状”。11、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不包括“气虚”1.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2阳明潮热(日晡潮热):在日晡(下午3-5点)热势较高,属于胃肠燥热内结,阴虚潮热:在午后和夜间低热。由于阴虚阳亢而生热。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为湿热内盛。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血。3、战汗为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4、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疼痛少阳经头痛两侧头痛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连项背厥阴经头痛巅顶痛少阴经头痛头痛连齿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危重病人

3、,本来不能食,突然能食,食不知饱,称为“除中”,是胃气败绝所致(除即消除,中即中气)。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表示脾胃健旺;胖而食少形盛气虚,表示脾虚痰湿患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可见于疳积病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口形六态”:口张、口噤、口撮、口、口振、口动口张:即口开,属虚证。若口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为肺肾之气将绝口噤:即口闭,牙关紧闭,属实证。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口撮:即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病人口僻:即口角一侧歪斜。多为风痰阻络所致口振:即战栗鼓颌

4、,口唇摇振。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1)寒痰色白清稀(2)热痰 色黄质稠(3)风痰 清稀有泡沫(4)湿痰 色白量多(5)燥痰量少而粘小儿指纹 色鲜红为外感表证;色紫红为热证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属伤食,口苦属热证。咳声不扬,咯痰黄稠不易出者,属肺热咳嗽;咳声清脆,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热咳嗽咳声重浊,痰液稀白者,属风寒咳嗽;咳声紧闷,痰白滑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咳嗽;咳声低微,咳出白沫者,属肺虚咳嗽1)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2)

5、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夹舌本。(4)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5)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谵语 为热扰心神 郑声为心气大虚 独语为心气亏虚或痰浊扰心 错语为心气不足 谵语和郑声一定是在神志不清时发生的。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

6、初起等兼有表证者。紫苏 解鱼蟹毒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熊胆内服,0.250.5g。甘遂0.51g、大戟1.53g、芫花煎服,1.53g。入丸散剂,每次0.6g、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剂,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巴豆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可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马钱子:0.30.6g佩兰:化湿,解暑车前子:痰热咳嗽。本品能清肺化痰止咳,多与清肺化痰药同用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干姜:为温暖中焦之主药、肉桂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麦芽:回乳消胀使君子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苦楝皮蛔虫病,钩虫

7、病,蛲虫病;疥癣,湿疮。;槟榔杀绦虫、蛔虫、截疟小蓟善治尿血、血淋;地榆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侧柏叶肺热咳嗽;白茅根胃热呕哕;茜草血热夹瘀川芎“血中气药”;治头痛的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朱砂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病。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抗疟治疗不彻底,或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而停止发作,在一定条件下,由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数疟原虫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在无再感染情况下,

8、再次引起发作称为再燃。四种人疟原虫都可以引起再燃。IgG 开放分类: 医学IgG是人的免疫球蛋白之一,其他还有lgA、lgM、IgD和lgE.。它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成存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机体合成IgG的年龄要晚于IgM,在出生后的第三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年人的水平。IgG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根据IgG分子中的r链抗原性差异,人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IgG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大多数抗菌、抗病毒;应对麻疹、甲型肝炎等,能有效地预防相应的颛染性疾病。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来

9、自母体的IgG在出生后数月对防御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感染起着重要作用,母体传递给胎儿的IgG于生后6个月几乎全部消失,而婴儿自身产生IgG从3个月是才逐渐增多,故6个月后易患感染。6-7岁是渐接近成人水平。最早提出制方理论的医书是 黄帝内经 l 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撰的成药典是和剂局方 l 大枣在十枣汤中是 佐药 l 六味地黄丸中 熟地黄与泽泻 针对少阴肾的补泻;山萸肉与丹皮针对厥阴肝的补泻;茯苓与山药针对太阴脾的补泻l 含有罂粟壳的方剂是 真人养脏汤 l 当归用量独重的方剂是 生化汤 l 当归补血汤 中黄芪与当归的配伍剂量比为5:1 l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约10倍于其他药物 l 麦门冬

10、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7:1l 逍遥散中体现治肝体用兼顾的药对是柴胡与白芍l 乌梅丸中体现安蛔法的配伍特征为 酸苦辛并用 l 药味配伍中的酸甘合化的主要功用是滋助阴液;辛甘合化的功用是扶助阳气 l 使用十枣汤时应煎大枣取汤,余药味另研散,送服l 镇肝熄风汤组成药味中全部药味均用生品l 半夏泻心汤是 以 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为配伍特征的方剂 l 百合固金汤制方原理主要涉及金水相生 l 配伍中含有寓升于降原理的方剂是黄龙汤; 寓降于升原理的方剂是川芎茶调散; 寓敛于散原理的方剂是桂枝汤; 寓泻于补原理的方剂是六味地黄丸 1 攻补兼施方是黄龙汤 2 表里同治方是小青龙汤 3 气血并调方是血府逐瘀汤

11、 4 寒热并用方是半夏泻心汤 5 阴阳双补方是地黄饮子唐代颅囟经是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扁鹊:是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学纲领万全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小儿体重公式: 出生时:约3kg 6个月体重(kg)=3+0.7月龄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身高:新生:约50cm。1岁:约75cm,(前3月约增长

12、12cm)。2岁:约85cm。212岁:身高(cm)=70+7年龄。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2.5岁出齐;顺序是先下后上,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2岁乳牙数=月龄-4(或6);6岁+-萌出第1颗恒牙,78岁始,乳牙代之以恒牙小儿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运动发育: 新生:反射性和不自主活动; 1月:伸欠; 2月:抬头; 4月:手撑起上半身; 6月:能坐; 8月:会爬; 10月:可扶走; 12月:能独走; 18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 24月:可双足并跳; 36月:会骑三轮车。语言发育: 新生:会哭叫; 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 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 4个月能发出

13、笑声; 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 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 1岁半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 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新生儿用药为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13,幼儿用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小儿感冒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书:肺炎喘嗽病名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典型症状。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口疮风热乘脾以口溃烂为主;心火上炎以舌溃烂为主厌食 :不涉他脏,食欲不振为主,精神尚好;积滞:厌食+ 脘腹胀满(未伤津)疳证 :厌食+形体消瘦+精神改变

14、(已伤津)疳之有积无积,须视腹之满与不满,腹大肢细是典型体征。若脘腹胀满,嗳气纳差为食积;大腹胀满,叩之如鼓为气积;腹胀有块,推揉可散为虫积;腹内痞块,推之不减为血积急惊风四证(痰、热、惊、风)、八候(搐、搦、颤、掣、反、引、窜、视)急性肾炎记到家;浮肿血尿高血压;并发症三个别记差;高血压脑病眼睛花;循环充血肝脏大;急性肾衰尿不下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指陷性浮肿。急性肾炎则以血尿为主,非指陷性浮肿。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

15、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1)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又分为主色、客色。1 主色:人生来就有。2 客色:随季节、气候而有的正常变化。(2)病色:为晦暗、暴露,病色又分为善色、恶色。1 善色:为面色光明润泽。2 恶色:为面色枯槁晦暗。(3)五色主病 1 赤色:属热证。2 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3 黄色:属脾虚、湿证。4 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5 黑色:属肾

16、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临床医学的发展:1针灸学的发展:金元王唯,铸铜人(675个输穴)、针灸铜人图经,对针灸学发展有重大影响。2妇科学的发展:北齐徐之才十月养胎法,及唐孙思邈的经、带、胎、产。3儿科学的发展: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小儿痘疹、脏腑辨证的纲领。4外科学的发展: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5对正骨、金镞专著: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外科病症及手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7法医学的基础:金宋慈洗冤集录。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1走向:(1)手三阴经 从胸部走向手指末端(从胸走手 胸内手)。(2)手三阳经 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从手走头 手外头)。(3)足三阳经 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从头走足

17、头外足)。(4)足三阴经 从足趾的末端走向胸部(从足走腹 足内腹)。2交接:(1)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 交接于手指末端。(2)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交接于手头面部。(3)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 交接于足趾末端。(4)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 交接于胸腹。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而又早于黄帝内经的古代医书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灵枢:又被称为针经,提出穴位有160个穴位。(3)最早的针灸工具:砭石。(4)针灸甲乙经: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有349个穴位。(5)难经:首先提出八会穴。(6)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第一部输穴学,有348个穴位。(7)灸法:古代称为灸焫,起源于北方,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

18、治病的方法。(8)拔罐:古代称为角法。(9)明代的针灸学重要著作:(1)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经穴有359个穴位)。 (2)陈会的神应经。 (3)徐凤的针灸大全(评述针灸手法)。 (4)高武的针灸聚英。 (5)汪机的针灸问对。 (6)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10)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绘彩色明堂三人图,提出阿是穴,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预防医学。(11)医事制度始于唐代,设太医署;元代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首创十四经。(12)宋代王惟一:铜人输穴针灸图经,第一个铸造铜人。(13)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以辨证取穴,针药并重,提出361穴。(14)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1一源三歧:八脉中

19、的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任脉位于身前正中线,督脉位于身后正中线,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 两旁而上行(阴脉之海为任脉,阳脉之海为督脉,十二经之海或血海为冲脉)。2十五络脉的分布: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 络从大包分出后散于胸胁。3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1)离、入、出、合: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在浅出于体表上行于头部(出),在头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 经脉(合)。 (2)六合:十二经别中,阴阳两经别相合组成。4

20、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标本:主要指经脉输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2)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所归,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3)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4)四海:髓海(脑),血海(冲脉),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的总称 1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1)离、入、出、合: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在浅出于体表上行于头部(出),在头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 经脉(合)。 (2)六合:十二经别中,阴阳两经别相合组成。2在特定穴中,治疗表里经疾病选用络穴,急性病

21、选用郄穴,五脏病选用井穴,六腑病选用下合穴。3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1临床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 (1)单式补泻手法: 1 基本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补 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顺时针)。 泻 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逆时针)。 提插补泻:补 重插轻提,由浅入深,以插为主。 泻 重提轻插,由深而浅,以提为主。 2 其它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补 徐进疾出。 泻 疾进徐出。 迎随补泻:补 随而济之,顺经而刺。 泻 迎而夺之,逆经而刺。 呼吸补泻:补 呼进吸出。 泻 呼出吸进。 开阖补泻:补 出针时按闭针孔。 泻 出针时不按

22、闭针孔或摇大其孔。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2)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热补):三进一退,重插轻提,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徐进疾出,顺经而刺,呼进吸出,出针时按闭针孔。 2 透天凉(凉泻):一进三退,重提轻插,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疾进徐出,逆经而刺,呼出吸进,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其孔。1配穴方法: (1)原络配穴法:本经原穴与相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之。 (2)本经配穴法:仅取患病脏腑经脉腧穴。 例如:肺病咳嗽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及远取本经尺泽、太渊。 (3)表里配穴法: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为配穴依据,代表性的是原络配穴法。 (4)上下配穴法:指腰以上和腰以下的腧穴配

23、合应用的方法,代表性配穴为八脉交会穴配穴。 例如:胃病取内关心包、足三里胃,咽喉痛、牙痛取合谷大肠、内庭胃,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督、长强督。 (5)前后配穴法:指选取胸腹部和背腰部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代表性是俞募配穴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任、梁门胃,后取胃俞膀胱、胃仓膀胱。 (6)左右配穴法: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一般左右穴同取,以加强协调作用。 例如:心病取双侧心俞膀胱、内关心包,胃痛取双侧胃俞膀胱、足三里胃,风中经络之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胃 、地仓胃,并配合右侧合谷大肠;左侧头角痛取左侧头维胃、曲鬓胆,并配合右侧阳陵泉胆、侠溪胆。2经脉循行的特点: (1)胃 经:十四经中分

24、支最多,有4条分支(面部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胸部通过乳部距任脉 4寸,至腹部距任脉2寸(上至缺盆,下至气街),共45穴。 (2)肝 经:与督脉会于头顶,至内踝上8吋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有2条分支(目系支脉、肝部支脉),共14穴。 (3)胆 经:是经脉中以头部最为复杂,有3条分支(耳部支脉、外眦部支脉、足背部支脉),共44穴。 (4)膀胱经:是经脉中最长且腧穴最多的,有3条分支(巅顶部支脉、腰部支脉、后顶部支脉),共67穴。 (5)肾 经:出入脏腑最多的经脉,共27穴,首穴涌泉(绝大多数的井穴在手足,唯肾经井穴在足心)。1脏病取原穴,腑病取合穴,脏腑病俞募相配,表里病取

25、络穴,急病取郄穴或井穴。 阴经:阴井木,阳井金(井穴为肝病,荥穴为心病,输穴为脾病,经穴为肺病,合穴为肾病)。2十四经脉首末穴 (1)任 脉:首穴会阴,末穴承浆。 (2)督 脉:首穴长强,末穴龈交。 (3)手 太 阴 肺 经: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4)手阳明大肠经: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5)足 太 阴 脾 经: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6)足 阳 明 胃 经: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7)手 少 阴 心 经:首穴极泉,末穴少冲。 (8)手太阳小肠经:首穴少泽,末穴听宫。 (9)足 少 阴 肾 经: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10)足太阳膀胱经: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11)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

26、末穴中冲。 (12)手少阳三焦经: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13)足厥阴 肝经: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14)足少阳 胆经: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确立和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近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以膏药疗法为主的外治专著。辨脓操作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蛇眼疔修除嵌甲;蛇头疔成脓侧切;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横纹切开,红丝疔用砭镰

27、法,寸寸点断红丝,锁喉痈则循经切排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

28、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胸痹的病位:在心,涉

29、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痴呆和癫证的鉴别癫狂的基本病机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

30、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湿热

31、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

32、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33、。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

34、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第五篇肾系病证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淋证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阳痿的病位:肝肾

35、心脾基本病机:虚证实证治疗原则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遗精常用治法:上则中则下则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血证的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

36、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脑癌、肺癌、大

37、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和主方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痿证的基本病机:实证虚证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

38、药物是 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 、 细辛 、 辛夷 、 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叶 、 菊花 既能清肝明

39、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 、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石决明 、 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珍珠母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

40、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 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鳖甲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穿山甲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槟榔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

41、、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 杜仲 、 续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黄芩 、 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

42、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川楝子 、 苦楝皮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百部10润肠通便郁

43、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郁李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瓜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杏仁 、 苏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 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生首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 肉苁蓉 、 硫黄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柏

44、子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 麦冬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

45、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脾虚证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膈下

46、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肝气郁结: 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肝火证: 羚角钩藤汤血瘀证: 通窍活血汤血虚证: 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风寒: 荆穗四物汤风热: 桑菊饮邪入少阳: 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血虚: 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 趁痛散经行浮肿脾肾阳虚: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

47、 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 3) 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

48、痛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

49、发热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 肾虚: 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缺乳气血虚弱: 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 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 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 大黄牡丹汤+木通、茯

50、苓肾虚血瘀: 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 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 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 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 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 理冲汤二、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 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热毒: 龙胆泻肝汤

51、寒湿: 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气虚: 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 大补元煎+黄芪方剂索引: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52、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车前子. 黑芥穗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红花. 桃仁. 甘草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 杜仲. 川椒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53、神曲. 陈皮. 川芎.15. 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沉迟脉:主里寒证。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或血虚。 弦紧脉:主寒主痛,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两胁作痛等病证。 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胆上亢。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挟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 弦细脉

54、: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滑数脉: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再發一個西診的: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

55、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中, 最为常见的是感染;2、高血压引起左室压力负荷过重;3、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力负荷过重;4、贫血和甲亢对心脏产生的影响使左、右室容量负荷加重;5、判定心力衰竭代偿期的主要指标是心排血

56、量增加甚至接近正常;6、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7、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肺淤血、肺水肿所致;8、左心衰竭时肺部啰音的特点是湿啰音常见于两肺底,并随体位变化而改变;9、右心衰竭时较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颈静脉充盈和怒张;10、重度二尖瓣狭窄窦性心律急性左心衰竭禁用洋地黄类药物;11、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12、长时间较大剂量静脉滴注硝普钠可产生的副作用主要是氰化物中毒;13、诊断急性肺水肿最具有特征意义的依据是严重呼吸困难伴咯粉红色泡沫样痰;14、左心衰竭与支气管哮喘的主要鉴别点为坐起时能够缓解呼吸困难;15、心力衰竭时减轻减轻心脏负荷的治

57、疗措施有:根据病情适当安排生活,医学教育 网原创劳动和休息;控制钠盐摄入;合理应用利尿剂;合理应用血管扩张剂;16、老年人伴有心力衰竭的治疗洋地黄类药物的剂量应减少;17、急性左心衰竭,高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时立即给予吗啡皮下注射;18、治疗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宜首选利多卡因;19、治疗洋地黄中毒所致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是苯妥英钠和钾盐;20、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扑动时首选快速洋地黄制剂;21、诊断右心衰竭时,最可靠的体征是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22、治疗洋地黄中毒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宜选用 阿托品痰液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支氯管扩张,肺癌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

58、肺梗死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脓肿黄色脓性痰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

59、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3、主动脉瓣狭窄: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病名 发病年龄 发病季节 主要病位麻疹 6个月5岁 冬春 肺脾风疹 5岁以下 冬春 肺猩红热 28岁 冬春 肺胃水痘 14岁 冬春 肺脾流行性乙脑 26岁 79月盛夏 流行性腮腺炎 312岁 冬春 侵犯胆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