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概况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8273728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63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农业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印度农业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印度农业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印度农业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印度农业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印度农业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农业概况(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共与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与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297、47 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 2位。总人口 9、6 亿(1997 年),居世界第 2 位。人口自然增长率 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27 人。城市人口约占 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 150 美元,就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一。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 54、1 % 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 41 岁。印度政府为 了尽快改善国家与人民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于 1951 年起,制定与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 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

2、总值已从 1950/51 年度的 1746、9 亿卢比增加到 1990/91 年度的 46582、7 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4、5%,居世界第 12 位。人均寿命延长到 59 岁,国家与人民 的经济与社会条件明显好转。1991 /92 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 5528、6 卢比。1995年 11 月的汇率就是 34、8 卢比兑换 1 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 1993 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300 美元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 1951 1991 年期间, 农业年均增长 3、7%,粮食产虽从 1950/51 年度的 5100 万 吨增加到 1990/ 91年度的 17622 万吨,增

3、加 3、46 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 度1994 年谷物总产虽为 21248 万吨,人均占有虽为 231 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的份额,从 1960/61 年度的 72、4%下降到 1992/93 年度的55%。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虽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 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 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 43% ;南部德干高原区与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与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 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 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 4

4、%。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虽为 39300 亿立方 米。全国 36%的地区年均降雨虽在 1500 毫米以上,33、5%的地区 7501150 毫米,33、5%的地区为 750 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 河流就是恒河,全长 2700 公里,支流 10 余条,流域面积 106 万 平方公里;其次就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与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与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32、8%。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 2 月为凉季,3- 5月为夏季,69 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 月为东北季风期。 北方气温最低为 15

5、0C,南方气温高达 27 C,几乎没有无霜期, 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虽资源相当丰富。一、农业发展的特点定性的作用1、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决,全国印度自独立后 40 余年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的 34、9%。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就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2、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就是,封建的、个体的与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6、,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 “土 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 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 40 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与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 年度),占农户总数 1、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 14%的土地,23%的农户就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 1 %的土地。不仅如此,一些小农与“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 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 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

7、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 1、68 公 顷(1985/86 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 57、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 规模只有 0、39 公顷。3、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一就是农业对气候与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 ,目前,,而占总数1951 1983 年的 32 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 次之多。二就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与手工劳动为主投入较少。85 %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 9、66% (1955/56 年度),70 年代中期上升到 61、9

8、8%。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与水稻,而对豆类与油料作物没 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虽低下,每年需进口大虽食油才 能满足国内需要。这一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与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1/3。例,现代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如,1988 / 89 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就是 420、5 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 783、8 卢比, 高出 83、6%。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 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 ,每公顷稻谷与小麦的产 H , 印度分别为 2817 公斤与 2420 公斤,我国则分别就是 5

9、869 公 斤与3318 公斤。4、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 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与西部地区(特别就是旁遮普邦与哈里亚纳邦 )生产水平高,粮食产虽与农民收入较高;南部与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与粮食产虽较低。 边际农、小农 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 不平衡与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 ,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从 70 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 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与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 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

10、与经济生活仍然就是以农业(主要就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村社仍然 就是社会关系与经济活动的基础 ,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 家庭与种姓制度仍然就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与强度,开始发生变化, 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贸易1、农业生产结构二、农业生产结构与对外自独立以来,印度经济结构发(据生了一些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世界银行资料,其份额从 1970 年的 45%下降到 1993 年 31%),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就是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其她部门的大虽转移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显著变化。由于印度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

11、生产率水平不 高,农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印度农业生产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这种变化既没,也没有伴随着:一就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乂以粮食作物为主。在1988/89 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 (包括畜 牧业) ,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 1、3%。1988/89 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就是:粮食 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 48、3%,油料占 12、7%,蔬菜与水果 占 10、4%,棉花占3、8%,烟草占 0、5%。印度养牛的头数名列世界第一,1994 年达到 19298 万头,占全世界的 15% ;但肉类总产虽只占 世界的 2、1%,奶类占 6、5%。另一个特点就是结构的

12、变化具有一定的“惰性”生产部门结构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农业,自 1950 年以来的 40年里,印度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并且总的趋势就是不利于畜牧业、林业的发展。印度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模式40 年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1950 1990 年期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相对减少 的作物有:谷物从 66、1%下降到59%,大豆从 16、8%下降到 13、1 %,棉花从 5、4%下降到 5、1% ;呈扩大趋势的有:油料作物从 8、9%上升到 10、6%,甘蔗从 1、4%上升到1、7%。2、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7 年以前,农产品贸易就是顺差,但

13、规模不大,而且具有“饥饿出口”性质;从 1957 年起,随着粮食进口虽的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逐渐大于出口 ,成了一个农产品的 净进口国;进入 70 年代以后,特别就是 1975 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农产品进出口逐渐平 衡并略有出超。40 余年来,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在 60 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农产品主要就是一些传统产 品,如茶叶、咖啡、香料与烟草,1965 年这些传统出口品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2、4%。在60 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一方面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 投入,力图保持其市场份额不致下降;另一方面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与多种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其她农产品以及

14、园艺、畜牧、渔业与蚕业产品,并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类与海产品 的出口虽,从而改变了出口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印度政府 1994 年“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调查表 明,具有高度出口兑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与肉 类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小麦、芒果、马铃薯、番茄罐头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玉米、高粱与苹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与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 比较优势。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占世界贸易的 4、5%。在 70 年代中期以前,进口农产品主要就是小麦、大米、原棉与食油。1965 年进口粮食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在 70 年代中期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没有净进口粮食。原棉在1976

15、 年以前就是大宗进口产12%,但从 1977 年66%。品,1965 年进口原棉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开始转为大虽出口 ,1990 年出口原棉占出口农产品总值的15、7%。食用油在 70 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虽进口。1965 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32%,在 70 年代中期以后进口虽逐年增多,1985 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43% ,1988 年占 27、2%。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增长,而油料的 供求关系趋紧。2、40 余年来,农产品进出口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70 年代后期以前,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前苏联与东欧国家。例如,1970 一1977 年期间,在印度农产品出口总

16、额中,发达国家的份额大致保持在 50%左右,前苏联、东欧占 22、5%。在 70 年代后期 以后,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逐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入80 年代,亚太地区市场保持了上升势头,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亚,肉类出口到东亚与中 东,鱼与海产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与香料出口到西亚。在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中,亚大地区的份额 从1990/91 年度的 30、8%上升到 1993 年的 39%。1994 年,印度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不到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出口总值中的份额也只有年1% ,10 % (1955/56度就是 49%),印度农产品 在世界贸易与国内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还相当低。这说明,印度

17、农产品主要就是自给,性的,进出口随着国内农业丰歉、 国内需求而波动,进出口品种与数虽,只就是对国内 市场的一种余缺调剂。另一方面,印度出口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业品的份额上升,国内需求与人口增加导致国内消费虽 的增加。从 1991 年起,印度政府实施了新的经济计划 ,这个计划的重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产品的出口。至 V1996 年,农产品出口预计增加 1 倍多,达到 50 亿一 60 亿美元。三、农业科学技术1965/66 年度与 1966/67 年度,印度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粮食危机空前严重。粮食供应状况非常困难 ,整个国家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开始

18、实施一项农业发展新战略,这一战略就就是采用以高产品种为主,结合水、肥、农药等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通称“绿色革命”。20 多年的实践证明,印度的“绿色革命”就是成功的,它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一个主要成效就是使印 度农业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高产品种面积从 1966/67 年度的 189 万公顷扩大到 1990/91 年度的 6700 万公顷。小麦高产品种面积占总面积的 86、4%,水稻占 65% , 粗粮占48%。灌溉面积从 1965/66 年度的 3090 万公顷扩大到 1988/ 89 年度的 6840 万公顷,灌溉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的30%。同期,农用拖拉机从 5、4

19、 万台增加到 100 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从 55、8 万台增加到 750、 8万台,农业用电虽从 37、1 亿度增加到 712 亿度,农业用电虽 占总用电虽的比重从4、3%上升到 20、7%。化肥施用虽从 1965/66 年度的 78、 5 万吨增加到 1990/ 91 年度的 1257、6 万吨,平均每公顷施 化肥 70、4 公斤。印度为了增加食物来源,特别就是动物性食物的来源 近十年来曾先后推出了旨在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与 发展渔业的“蓝色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主要成效就是使印度农业科研与应用水平有了很 大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涉及到以下四个系统 即研究系统、

20、推广系统、应用系统与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 发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这四大系统。印度农业科研系统由中央、 地方与高等院校组成,比较完 整。中央有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地方农业科研系统由 60 多 个研究机构组成,由各邦农业部门领导。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就是全国性的农业科研协调机构 ,就是 政府改组了原有的农业科研体系后于 1965 年成立的。1973 年,印度农业部专门设立了农业研究与教育局,农业研究理事会直属农业部研究与教育局领导。目前,该理事会设有 38 个研究所,11 个国家级研究中心,5 个科研项目指导委员会。它不仅从事农业研究工作,而且负责协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大学的研究活动。 印度的高

21、等农业院校也承担大虽的研究课题。科研经费的85 %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其余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税基金、世界银行贷款、国外援助与捐赠。1986 年期间,农业科研经费增加了 89 倍。1960在 70 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就是乡村 工作者兼职完成的,70 年代中期以后,才形成独立的由各级专 职人员进行的推广系统。进入80 年代以后,这个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各邦相继成立了农业科技 推广站与种子公司,其宗旨就是“要把新技术的好处推广到农 户、农作物与各地区”。科技推广站及时地提出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建议,组织农民进行田间试验然后逐步推广。印度现在有140 多个科技转让中心。支持系

22、统包括农业信贷系统,价格支持系统与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系统。四、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在 1965 年以前,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重点放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上,政府通过低价收购,进口与配售来实现 保护。这种政策虽然保证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对稳定,却带来了生产发展缓慢、 政府收购虽无法增加而粮食 进口剧增的后果。1965 年以后,印度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发生 了转折性变化,就就是把重点放在保护生产者利益上,同时兼顾消费者利益。 这一政策就是印度农业政 策调整的里程碑。政府通过规定农产品(主要就是粮食)的购销价格、政府配售制度、缓冲库存等措施来实现稳定农业收入与保护

23、消费 者利益。政府规定,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机构,就是 1965 年成立的“农产品价格委员会”(1985 年更名为“农产品成本与价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根据农 产品成本,并考虑到工农产品比价、作物之间的比价及供需状况、农民的合理利润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关于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建议,然后经政府确定并在收获前正式公布。执行粮食价格政策的机构就是印度粮食公司与各邦的粮食与民用供应部门。这两个机构不仅承担政府的粮食收购任务,而且负责粮食的贮藏、加工与批发供应。一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及其代理机构(主要就是供销合作社)按规定的价格收购粮食;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把政府 收购的粮食批发

24、给设在各城市与乡镇的“平价商店”,再由“平价商店”按政府规定的价格零售给持供应卡的居民。这种收购与供应不仅就是政府保证粮食平价供应与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而且就是对生产者进行价格支持的主要手段。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支持对象主要就是小麦、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在 70 年代中期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之后 ,价格支持 的对象逐渐扩大到黄麻、大豆、油料等 20多种农产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调节种植业的生产结构衡发展。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依赖于价格补贴支撑印度农业生产的基点,也就是价格政策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粮食价格补贴主要就是经营补贴与缓冲库 存补贴。随着粮食配售虽与收购价格的提高1961 年只有 400 万吨,

25、到 1991 年增加到2060 万吨;每吨小麦的收购价格从1977/78 年度的 1125 卢比提高到 1991 /92 年度的 2250 卢比),结果就是财政补贴越 来越多,1980/81 年度粮食补贴共计 65 亿卢比,到 1989/90 年度增加到 247、6 亿卢比。小麦补贴占小麦批发价的40%。1990/91 年度,小麦平均补贴 1、12 卢比/公斤,大米 0、8 卢 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费,必然造成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农产品补贴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虽剩余农产品的大农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58%,大米占(粮食配售虽,促进平,价格补贴就是收入集团分享,而广大城乡贫民所得的份

26、额很小。2、农业信贷政策印度农业贷款来源于各类机构(例如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商业银行与地区农业银行)与私人放债。在印度独立初期,私人放债就是主要的来源。以 1951 年 为例,私人贷款占农民贷款总额的92、8%。针对这种情况, 印度政府采取了大力支持与发展农村信贷合作机构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贷活动。为实施这一政策,政府花费了大虽的人力与财力 ,并逐步形成了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领导下的信贷合作社系统。这个系统在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 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的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总额的 6、6%。在各种贷款机构中居主导地位。但就是,仅依靠这个系统的贷款,

27、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1970 / 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的贷款仅占农民贷款总额的 20、1 % (其她贷款机构占 9、1% ),农民 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贷。6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绿色革命”的广泛开展,农业投资需求激增,农业贷款供求之间的差距随之迅速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对 14 个商业银行实行了国有化,后来乂建立了地区农业银行与农民的服务合作 社机构,这些机构参与农业信贷,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 息贷款。从此,印度农业信贷政策发生了另一重大变化,即从单独地依靠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农业贷款,转变为依靠商业银行等多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扩大了农业贷款来源。商业银行在农业贷

28、款领域的地位仅次于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极大地1986 年占农民贷款总额的 28、8%。不仅如此,贷款的方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优先向农业与农村小规模工业贷款参加各种扶贫计划,直接向具体的,积极项目与受益人(主要就是小农、佃农与农业劳动者)提供贷款。1987 年,商业银行对项目受益人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多种农业贷款机构的迅速发展,44、有力地削弱了印度农村中的高利贷势力 ,1988/89 年度,机构 贷款已占农民贷款总额的 57、4%,而私人贷款下降到 42、6% , 其原来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尽管印度的农业信贷政策在扩大农业资金来源、推动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方面取得

29、了很大 成绩,但仍需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信贷机构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机构过分强调获利原则,一些贷款用于非生产性用途,一些贷款到期不还。这些问 题严重影响农业资金的供应与农业生产的发展。3、扶贫计划与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由于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 特别就是小农、边际农与无地农民仍未摆脱贫困。据政府的全国抽样调查资料,农村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956/57 年度 54% ,1967/68 年度 56、5%,1977/78 年度 50、8% ,1988/89 年度 28、4%。虽然农村贫民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数字并未减少,均为 2 亿多人。农

30、村贫困就是困扰广大人民的严重问题,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经济发展计划与政策主要向发展重 工业与基础工业倾斜,注意农村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一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愈显突出,印度政府与各界人士也 逐渐认识到,农村贫民的大虽存在,不仅就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就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从 70 年代后期起,印度经济计划与政策的重 点转向缓解农村贫困,并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计划。主要有: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农村无地者就业保证计划,农村青年自营职业培训计划,农村妇女与儿 童发展计划与干旱地区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在全国范

31、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始于 1979 年,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 扩大,并成为印度政府“六五”计划直至“八五”计划中扶贫 部分中的中心内容。这个计划的目的就是改善农村贫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主要通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业、商业与服务业 ,为农村贫民提供更 多的就业机会,扩大收入来源,使她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贫困线以上。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所需要的资 金,分别由财政与贷款两方面解决。印度“八五”计划中的扶贫计划,强调要因地制宜地注重 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干旱地区发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过村 民委员会、合作社与其她民间组织促使广大人民参加扶贫计划,要进一步提

32、高受益人的偿还能力,注意 培养受益人的技术能力,注重“在册种姓”与“在册部落民” 的受益比重。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取得了较大成绩。据印度国家银行关于评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扶贫效果的抽样调查(在 10 个县抽样调查 1000 户)得出的结论就是: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贫困差距。在所调查的县份中 , 按平均计算,每个家庭增加的就业的数虽为 78 日/人;平均每 户增加的收入 1372 卢比,平均31 %的受益家庭超过了贫困线。4、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合作社就是印度政府实现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它的类型很多,主要的有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

33、、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 ,经营生产资 料供应的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信贷、种子、化肥、农药等 ,销售 合作社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合作社成员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售出。它们乂分好几类,有的还从事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有的只销售某些特殊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烟草等,以减少风险,获得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从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半毛的加工与精纺以及稻谷与牛奶的加工等。印度农村也有从事工业生产的合作社 ,它们主要生产农业投入品与机械,其中较有影响的就是化肥生产合作社其产虽已占全国总产虽的 20 %。,印度的农业合作社有以下特点:(1)入社自愿,民主管理。理事会由社员大会

34、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多为 5 年,大会通常每 年召开一次,审议合作社的工作;(2)民办官助。政府对合作社十分重视,在组织上与经济上给予支持,包括培训、补贴与资金援助,帮助合作社发展生产、加工、销售等事业;(3)以加工企业为核,L、,发展农村工业,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就是加工的利润丰厚,同时还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牛奶的收购、加工与分配系统也很有特色,在推进发展奶业 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营养水平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印度在发展合作社中也有一些问题。主要就是:(1)基层合作社的规模小,力虽薄弱,服务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预比较多。政府一方面对合作社 投资,同时乂从合作社拿走一定的红利;

35、据说,经济状况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预也越多,影响了农民办社的积极性;(3)地区之间以及社与社之间的差距很大,多数农产品不分级,加工深度不高,农民不能获得应有的 利益。五、结束语印度政府于 1991年 7月宣布进行经济改革,并先后颁布 了一系列关于工业、贸易、投资与外汇方面的新政策及具体 措施。印度将进一步取消工业许可证制度,出售一些国营企业的股份,取消出口补贴,降低进口税,废 除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向外资开放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 ,提高 外资参股比例,实行卢比单汇率制,进行税制改革等,这些政策措施如能认真执行,将提高工业企业效益,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吸引外资,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很 多发达国家对印度的经济潜力抱有信心。1994/95 年度印度经济的增长率达到 5%,其中农业的增长 率为2、8% ;进口 270 亿美元,出口 250 亿美元。海外的投资 大虽涌入,外汇储备达到了创纪录的 190 亿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