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最新范文133405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8271374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91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最新范文133405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最新范文133405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最新范文133405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最新范文133405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最新范文133405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最新范文13340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最新范文133405(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 1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 29 页图 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 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 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

2、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 千米,中纬:10-12 千米,高纬:8-9 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

3、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 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_风 影响因素: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 则风力越大(图 2.10, 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

4、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 2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围绕环境 资源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3. 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

6、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 如何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以人为本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 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

7、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二期课改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

8、,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 在生理上, 青少年好动, 注意力易分散, 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 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 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9、 通过师生问答, 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 印度自然环境, 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 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 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 配以解说: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口已超过 10 亿, 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

10、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揭晓答案 - 印度, 转入新课。 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 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 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 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

11、, 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 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 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从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 .3. 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

12、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 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 7 . 38 为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 比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 38 页表, 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 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 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

13、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绿色革命 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 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 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 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由学

14、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 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 3 个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 你学了什么? 2. 你的体验是什

15、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 重难点更加突出,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 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_地区_国家组成, 层层递减。 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6、: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 运用地图和资料, 了解自然地理特征,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17、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_彩, 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 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 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

18、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_。 B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 情, 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

19、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

20、了大洲、 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 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 领土组成。 .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

21、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 过程中结合视频, 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 6667 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

22、灾害(地震、 火山喷发、 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

23、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 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

24、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 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 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 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

25、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

26、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 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

27、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28、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_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 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

29、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 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 但是时间、 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 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

30、,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 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1、!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 组导学内容。 过渡: 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 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 于北

32、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 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 B 组导学内容中的 23 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 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 导致北纬 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 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 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纬 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

33、低纬环流。而北纬 30附近北纬 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北纬 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 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 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北纬 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 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 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

34、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 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_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

35、、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 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

36、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 研究、 讨论, 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 再由师生共同总结, 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

37、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 在绘制的过程中, 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 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_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 由简入繁, 过渡自然, 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