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舞》教学设计212400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8271310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2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秧歌舞》教学设计212400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秧歌舞》教学设计212400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秧歌舞》教学设计212400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秧歌舞》教学设计212400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秧歌舞》教学设计212400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秧歌舞》教学设计2124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秧歌舞》教学设计21240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秧歌舞教学设计 府谷四小:高 军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秧歌舞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学习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 3、用打击乐器锣、鼓、镲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学歌唱曲秧歌舞并学跳秧歌舞步,随音乐表演。 教学难点:1、歌曲中的七度大跳音准。 2、学习秧歌舞的基本舞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手绢、锣、鼓、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语 2、播放 MTV爱我中华 a 歌曲演唱的内容及情绪 b 学生表达,教师评价鼓励 c 出示图片56 个民族 3、师生简单展示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 师: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教师播放秧歌舞曲教师随音乐

2、表演 2、板书课题 3、介绍秧歌舞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汉族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秧歌舞是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的娱乐形式。 三、学唱歌曲 1、出示大歌谱 2、欣赏动画歌曲秧歌舞,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3、教师范唱 4、学生评价,给予教师掌声

3、5、跟节奏朗读歌词 6、教师弹琴,按乐句教唱 7、弹曲填词:老师弹一句,同学填词唱一句 8、 指导学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 四、歌曲处理:出示重、难点渗透乐理知识 1、重点:附点八分音符(教师示范唱) 2、难点:七度大跳歌曲结束句 五、学跳秧歌舞 1、出示手绢 2、教师教跳十字步 3、教几个简单的秧歌舞到动作 4、 “十字步”采用两进两退的方法让学生感受 5、 学生分组展示 六、用打击乐器为歌舞伴奏 锣 2/4 : | | 镲 2/4 : |O | 鼓 2/4 : | | 1、拍手练习 2、教师教授敲鼓、敲镲 3、分组练习,并汇报表演 4、部分学生用手绢花,而部分学生扭秧歌,部分学生演唱歌曲加

4、上锣鼓伴奏。 七、 欣赏 1、 师语: 2、 欣赏陕西秧歌 3、 浏览民族舞步拓展知识 八、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表达:我学会了秧歌舞,还了解了其他民族的舞蹈,这节课就上到这,再见。 (同学们随音乐扭出教室) 秧歌舞说课稿 府谷四小:高 军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音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民族的脚步之活动课秧歌舞 。 一、说教材: 1、 秧歌舞是一首流传于东北地区的脍炙人口的秧歌舞曲,歌曲旋律简洁,节奏活泼,附点八分音符的运用,增强了节奏的动感,是东北人民歌唱幸福生活得新民歌。 2、秧歌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是北方诸民族

5、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 流星于陕西、 内蒙古、 东北等地, 跳舞时, 脚走 “十字步” ,双手挥舞红绸,情绪欢快热烈。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秧歌舞 。 2、能力目标:学歌曲秧歌舞 ,指导学生学习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 3、情感目标: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及节奏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歌唱曲秧歌舞并学跳秧歌舞步,随音乐表演。 2、难点:、歌曲中的七度大跳音准。 、学习秧歌舞的基本舞步。 四、说教法:音乐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呢形式,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也

6、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强调 要 加 强 “听” 、 “奏” 、“唱” 、 “演” 、 “说” 、 “写”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表现 力。也就是说要丰富学生情感的变现能力。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演”即富有情感的肢体表现律动、形体、舞蹈等方面的培养,由于多种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现在的许多人在文娱活动中,唱奏有余而表演见拙、不会运用肢体更好的抒发、表现内心的情感。21 世纪音乐课程标准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教学要求中提出:“培养音乐表演兴趣,有勇气、有表情地独自在众人面前演唱或演奏。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表演形式,边唱边表演,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 ” 在教材中也安

7、排了相当数量的表演内容,“秧歌舞”这一教材,就是要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培育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及节奏感。 1、 “情趣激趣法” ,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 “游戏法” ,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愉快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3、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将运用“听唱法” 、 “示范法”让学生在多听、多唱中把握音准,唱好歌曲。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引导者。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听唱、教唱、讨论、合 作、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获取知识。 六、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运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 教学中, 我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8、通过小组合作并汇报,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和宣讲资料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教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的也有兴趣。对于一些身体协调能力差的,我把“扭秧歌”简化成 2/4 拍的音乐律动,让学生用“两进两退”的步法代替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的“秧歌步” 。用“两进两退”步法来实践、体验不同速度的 2/4 拍音乐,这一做法很好,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十字步” ,对学生来说是很生疏的,一时间内很难运用自如。如果由于一时没能掌握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将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用“两进两退”的步法代替“十字步” ,并不是不要求“扭秧歌”要走“十字步” ,而是将“十字步”做为知识介绍

9、给学生,让接受快的学生走“十字步” ,让接受慢的学生走“两进两退” ,待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至熟练,再做统一要求。这样的分层教学利于保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扭秧歌”用红绸、方巾、扇子做道具,已司空见惯。本课让学生使用节奏乐器“响板”和“串铃” ,是别有用心的:一、二拍用响板是“进” ,三、四拍用串铃是“退” ,用这种方法即提示了学生的动作,又培养了内在节奏感。还增加了节奏乐器的实用效果,用学生自己奏出的音响来烘托课堂气氛,对学生、对教学都是有特殊意义的。 七、说流程: 八、说教学启示: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教学目标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安排,到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 更浓的表现欲, 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 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在此, 希望各位各位专家辅导老师及同学们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