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8266395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古代诗歌五首怆 t di lio z tn xio 叩 gng hi 层曾 重叠 二、重要词语重点词语理解聚集。张大。登上。 三、作家作品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主张改革六朝以后绮靡纤弱的文风,恢复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

2、八大家之一。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歌的成就为最,其诗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传世。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定盦文集。四、文体知识古体诗: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唐代律诗、绝句的通称,亦称今体诗。律诗:八句一首,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两句为一联,

3、分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绝句:四句一首,格律甚严,分五绝、七绝。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分别指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点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2.望岳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点拨(1)拟人的修辞,形象的用词,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也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

4、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2)诗句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诗人凝望泰山的“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流露出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3)直抒胸臆,意蕴丰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3.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点拨这两句诗是对山西村风景的描绘。“山重水复”是从大范围落笔,勾画出整

5、个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重”“复”两个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而在“山重水复”之下的“疑无路”三个字,则进一步衬托了山水迂回曲折的境界,并增强了真实感,使之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柳暗花明”是具体写“山重水复”中的一个村庄,显示出兴旺的气象和蓬勃的生机,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4.己亥杂诗(其五)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向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落花,但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5.核心图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