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8265878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5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7 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 尔雅B 经传释词C 经典释文D 释名【答案】C【解析】 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 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 尚书 、 毛诗 、 周礼 、仪礼 、 礼记 、 春秋左传 、 公羊传 、 榖梁传 、 孝经 、 论语 、 老子 、庄子 、 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 “尔”是“近

2、”的意思(后来写作“迩” ) , “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 ,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释名 ,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 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B笺C音义D释文【答案】A【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 “音义” ,辨音的书

3、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 但往往也从事校勘。 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 : “苛政猛于虎也” ,句中“政”指() 。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答案】B【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答案】B【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

4、叠韻的关系。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5、训诂学史上, “浑言” 、 “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答案】D6、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答案】D【解析】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

5、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7、 “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答案】D【解析】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做推原,亦称推因。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义界; 互训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所谓互训,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相对的同义,并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8、 陈情表 : “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句中“薄”的读音是() 。AbBbCboDp【答案】A【解析】 读 b时有迫近, 接近的意思。 “薄” 是古入声字, 现代汉语有三个读

6、音。本意是指草木丛生的地方,挨得很近,读作 b。引申指迫近、接近。9、 “肥,多肉也。 ”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答案】D【解析】 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义界。摹写,泛指用文字描述、描写。10、 “白仗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 “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规矩【答案】A【解析】 “清规”的名称始见于唐代。 释门正统卷四: “元和九年(814 年) ,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现用以比喻

7、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答案】A12、 上林赋 : “仁频并闾。 ”仁频,即槟榔。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答案】C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 。A 诗经B 尔雅C 周易D 尚书【答案】B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 ,包括尚书正义 、 毛诗正义 、 札记正义 、 春秋左传正义和() 。A 周易正义B 论语正义C 孝经正义D 尔雅正义【答案】A15、 孟子正义的著者是() 。A陈奂B马瑞臣C刘宝楠D焦循【答案】D16、汉朝人注释经籍奠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8、) 。A毛晋B郑玄C孔颖达D邢昺(炳)【答案】B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出现在() 。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答案】D18、 诗经周南桃夭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归”指() 。A出嫁B回家C偿还D行礼【答案】A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的现象称为() 。A衍文B脱文C讹文D倒文【答案】B20、利用他书来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B他校法C文物校书法D理校法【答案】B【解析】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

9、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文物校书法即集录金石铭刻对传世古籍进行校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 “训诂”包含() 。A通论B驸经C序录D略例E概说【答案】ABCD22、训诂的方法包含() 。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答案】ACDE2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答案】AB【解析】两晋,郭璞;东晋,范宁;隋唐,孔颖达。24、古书中,

10、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 。A之为言B之谓C之言D谓之E谓【答案】AC【解析】之言和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 、 “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谓和谓之, 格式是 “甲谓乙也” , 用以说明这个词儿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後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之谓, 之谓句式多用来表示说话者个人对某一对象的主观认识,特别是在双方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理解的争辩中,说话人常用“B 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看法,A 表示某一被说明

11、的对象” ,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为仁与不仁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2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 。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答案】BC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10 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6、 “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这一定义来自训诂学家_。【答案】黄侃27、 “训” “诂”合成为“训诂”始于_,是汉代毛亨的著作。【答案】 毛诗诂(故)训传【解析】简称毛传 ,是诗经研究著作,共 30 卷。28、 十三经注疏本的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 _的笺、唐代孔

12、颖达的正义。【答案】郑玄29、在探求音义关系的问题上,宋代王圣美提出了_。【答案】右文说【解析】文字学上一种认为形声字声符有表义作用,并从声符探求字义的学说,又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因而被称为右文说。支持此学说的学者有王圣美,王安石。30、 “呼和浩特”是“春色之城”的意思,来自_语。【答案】蒙古族31、 尔雅本为儒学经典之一,凡_类,共释 2204 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答案】1932、训诂文献中, 史记集解的作者是刘宋(南朝宋,南北朝时南朝第一个朝代)_。【答案】裴骃【解析】共 80 卷,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兼采经、传、诸史及孔安国、郑玄、服虔、贾逵等人之说

13、,增益而成。33、训诂学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 “萌芽兴盛保守衰落复兴”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_和清代。【答案】两汉【解析】训诂发展于汉代。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 、 “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清代训

14、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34、上古韵部研究中,章炳麟分古韵为 23 部,黄侃分_部,王力分 29 部。【答案】2835、 下面这则训诂材料:诗经桧风匪风 :“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西” 是 “_”的古字,表示傍晚鸟归巢休息之意。【答案】栖四、注释(本大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1 分)3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实情【解析】 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但一定根据根据实情去裁判。37、武气绝,半日复【息】 。【答案】呼吸【解析】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38、十连为乡,乡有【良人】 。【答案】

15、乡大夫【解析】古时掌管一乡的官吏。 (乡,两千家)39、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答案】读为“夏” ,中国。【解析】出自荀子荣辱篇 ,而在荀子儒效篇中则是“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这个与楚、越相对的“雅” “夏”明显指中原。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雅言来自于夏言,因此古文中很多时候是雅、夏互通。40、其卜维何?釐尔【女士】 ,釐尔女士,从以孙子。【答案】士女,和孙子一样是倒文,男子和女子。【解析】 (厘)厘:通“赉(赖) ” ,赐予。女:同“汝” ,你.毛传 : “厘,予也。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一: “女士者,士女也。孙子者,子孙也。皆倒文以协韵。 ”厘尔女士是指赐你女

16、子和男丁的意思厘尔意思就是赐予你奴仆众多什么样?天赐男女更美满。天赐男女更美满,子孙不绝代代传。41、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答案】隐藏,储藏【解析】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 “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 “再给两钱药末。李成得到药,过了五六年,亲戚中有病似李成的人,对成说: “您如今强健,我要死了,怎么忍心没有危急而隐藏药物,以等待我不幸?先拿来借给我,我痊愈,为您向华佗再索要。 ”42、是黑牛也而白【题】 。【答案】额头【解析】这一定是一条白额的黑牛。大家都知道“目”指眼睛,而“题”的本义其实是额头。东汉许慎著说文解

17、字解释: “题,额也。 ”如汉书司马相如传说: “赤首圆题。 ”可见, “题目”原指人的额头和眼睛。看一个人,从其额头和眼睛就能大致了解其容貌与气质。 所以人们用题目来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非常确切而形象。以后又演变为考试之项目43、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答案】大概,大略。【解析】无虑这个联绵词又写做勿虑、摹略、莫络、孟浪,它的意思是大略、大概。 冯婉贞 :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王念孙对这个词曾有专门考证,王氏徵引了很多语言材料,证明“无虑”就是大概、大略之义。 广雅释训 :“无虑,都凡也。 ” 广雅释诂 : “都,大也。 ”则都凡即是大凡,大凡也即。 ”是大概、大略。

18、高诱注淮南子无虑,大数名也。 ”也是大概、大略之义。 周髀算经 “无虑後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赵爽注云: “无虑者,粗计也。 ”粗计亦犹大概、大略。 汉书食货志 : “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 ”颜师古注曰:“无虑,亦谓大率无小计虑耳。4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答案】通“苗” 。【解析】一般认为“不毛”中的“毛”是“苗”的假借。如段玉裁说文注中云: “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 , 不毛即不苗 ,也就是不生长庄稼的地方”45、文公【如】齐,惠公如秦。【答案】到某地去。【解析】上天降祸于晋国,文公到了齐国,惠公到了秦国。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去,往。如,往也。 尔雅坐须臾,沛公

19、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即日驾车如周,朝见已毕,奏曰: “臣荷圣恩,父子相继秉政。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46、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 。【答案】帝王或高官便服私访【解析】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小路,小道。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47、 说文解字【答案】东汉许慎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 9353 个,另有“重文” (即异体字)1163 个,共

20、 10516 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48、四书集注【答案】南宋朱熹著, 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 (1 卷) 、 中庸章句 (1 卷) 、 论语集注 (10 卷)以及孟子集注 (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 、 中庸与论语 、 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 “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 大学 、 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 , 论语

21、 、 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 。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 ,简称“四书集注。49、析言【答案】 又称对文、 对言, 所谓析言, 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 而强调其異的一面。训诂中用这析言、浑言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 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如: 说文疒部: “病,疾加也。 ” “疾,病也。 ”段氏於“疾”篆下注云: “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这意思是说:如欲求其别,则疾、病二字之义略有不同, 病比疾厉害 (包咸注 论语 曰: “疾甚曰病。 ” ) , 如欲求其同,则病也是疾,疾也可称为病。六、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

22、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50、音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特征?【答案】音义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下六个方面: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51、如何进行“析词审义”?【答案】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 :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52、词义的理性引申是指什么?它有哪些小类?【答案】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此役的理性引申可分为四小类:因果引申;时空引申;反正引申;虚实引申。53、简述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答案】训诂学今后的主要任务主要有二: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指训诂工

23、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七、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54、什么是“以形索义”?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 “以形索义”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如古书 “梦黄能” , 金文编 “能” 像熊的样子, 可知 “能”是“熊”的古体字。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 (1) 、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从 说文解字 的说解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 如: 莫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草丛里,表示暮的意思。 (2) 、古文字和训诂。依靠殷商系文字甲骨文,可以更好训释词义,如说文解字追、逐二字互训,早期二字的区别并不明显;甲

24、骨卜辞追的对象是人,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 (3) 、笔意与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是笔意,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如小篆的民字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推到古文去考察。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这说明,运用以形索义以笔意为据。 (4) 、防止望文生训, 主要是: 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 古书“堕肝胆” ,有人释为“肝胆涂地” ,如:古书“动容” ,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容是同义复词。55、方俗词义为何难以解释?【答案】方俗词义的训释往往困难,原因: (1)

25、 、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如:古书“踏逐”难以理解,查武林旧事知指 “推荐” 、 “介绍” 。 (2) 、 记录当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很多种写法, 错别字不少,涉及方音时,韵书难以依据,如“们”写作“懑” 、 “门” 、 “每” , “这”写作“者、遮” ,一字有多个写法。除了误写,还有有意别写的。如“巨毒”本应为“巨阙”(良剑名) ,由于押韵而改写等。 (3) 、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词序不固定,出现不规则的缩语,使人难以定词确义。如: “张主”即“主张” 、 “做脚”是“做手脚”的缩语等。 (4) 、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音的词,如:“牙不”写作“哑不” ,蒙古语指走, “雅鲁”契丹语指“拜贺行礼”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