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 5.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件3 大象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8031371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上册 5.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件3 大象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 5.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件3 大象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 5.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件3 大象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 5.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件3 大象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 5.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件3 大象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上册 5.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件3 大象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上册 5.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件3 大象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歌曲欣赏天地之间从地到天从天到地万事万物多么生机多么生机啦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啦从天到地从地到天天上地下多么壮观多么壮观啦谁能学会用手用脑共同建造幸福乐园啦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历程 。2、知道地球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会初步使用地球仪。 3、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艰辛过程,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在中国古代的人们心目中的地在中国古代的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球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古代对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说中国古代对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说表达与交流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人们通过哪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地球的形状?公元前公

2、元前300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船只进港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假设:和出港提出假设:“大地不是平的,而大地不是平的,而是球形的是球形的。”从海洋远方驶来的航船:从海洋远方驶来的航船:从海洋远方驶来的船从海洋远方驶来的船:麦哲伦: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地球一周之后,人们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概念。麦哲伦环球航线图麦哲伦环球航线图神七拍摄的地球照片: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1、能找到自己的家乡吗?2、仔细观察地球仪,你们发现了什么?经线经线经线经线: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观察后说出经线的特点:观察后说出

3、经线的特点:1、经线的形状、经线的形状2、经线是否等长、经线是否等长3、经线所指示的方向、经线所指示的方向半圆形半圆形等长等长南北南北赤道和纬线赤道和纬线纬线:纬线:和经线相垂直的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和经线相垂直的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是赤道。赤道将地球分成了北半球和南半球。是赤道。赤道将地球分成了北半球和南半球。观察后说出纬线的特点:观察后说出纬线的特点:1、纬线的形状、纬线的形状2、纬线是否等长、纬线是否等长3、纬线所指示的方向、纬线所指示的方向圆形圆形不等长,越接近赤道越长不等长,越接近赤道越长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无数东西经线和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经线和纬

4、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 地球上真实存在这些线吗?地球上真实存在这些线吗?为什么要画这些线?他有什为什么要画这些线?他有什么作用?么作用? 不存在,是人们假想出来不存在,是人们假想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能够精确的的,主要是为了能够精确的描述地理位置描述地理位置。比一比,谁最快1、地球的内部被分成了哪几层?2、第一层的平均厚度是多少?各处的厚度相同吗?3、第二层的平均厚度是多少?大多数地震是由什么活动造成的?4、地球中心部分有什么特点?地球的内部结构(57页资料卡)地壳地壳地幔地幔外地核外地核内地核内地核我们要学习古人和科学家的我们要学习古人和科学家的什么精神?什么精神?学了本文有何感想?学了本文有何感

5、想?探索精神探索精神 ,献身精神,献身精神热爱、保护地球。热爱、保护地球。练一练1、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 ),地是( ),这一学说被称为( )。2、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 )通过长期的观察,认为地球是球形的。3、1519年( )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 )。4、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的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一般认为地球包括( )、( )和( )三层。大多数地震是由( )活动造成的。5、赤道将地球分成了( )和( )。6、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 )千米,但各处厚度不一,陆地部分平均厚度约()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