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7951661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第二单元孟子孟子选读选读 第七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七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1 1学学习习目目标标2 2课课前前预预习习3 3进进入入课课堂堂4 4学学业业质质量量标标准准测测评评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5、6则。3了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

2、气。”(孟子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孟子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密韩太尉书)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一一

3、)知人论世,开阔视野知人论世,开阔视野r ch c shu t bi zhi 4词类活用(1)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2)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旷安宅而弗居( )羞,意动用法,以羞,意动用法,以为羞为羞 熟,使动用法,使熟,使动用法,使成熟成熟 旷,使动用法,使旷,使动用法,使空闲空闲 5特殊句式(1)判断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五谷者,种之美者也。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倒装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进进 入入 课课 堂堂1如何理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答:这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公都子在议论人性善恶问题时讲的一句话,是宣扬人性论的。善恶之心每个人

4、都有,羞恶心属于义。这“义”不是外加的,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一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精读文本,质疑析疑2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答: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3

5、“五谷不熟”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在第5则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奇妙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即稻、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

6、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4孟子是如何批判“自暴自弃”者的?答: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能够“居仁由义”。在第6则选文中,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自暴即“言非礼义”,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自弃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仁义行,之所以称之为自弃,是因为人原本拥有仁义的发端。孟子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说明居心于仁、由义而行的必要性: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比喻不居心于

7、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5如何理解“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答:仁,即恻隐之心,就像人安适的住宅一样,义,即羞恶之心,就像人需要走的正确道路一样。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仁和义,就好比空着安全舒适的住宅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本来能够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鄙无耻的人,这样的结局,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1孟子是如何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

8、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二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

9、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

10、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端”就是发端。“四体”就是四肢。总之,没有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就不是人。而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因此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2请概括本课所选的孟子六则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第一章:人本身具备不忍的心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此要扩大而充实它。第二章:具备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应积极追求。第三章:人是与禽

11、兽不同的。以舜为例,说明仁义是根植于心的。人应从仁义出发,不违人伦。第四章:人世间的一切道理,我的本性都具备了。应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能达到仁义之境。第五章:以“五谷”的成熟作比,形象地阐明具备了“仁”,要发扬光大。第六章:自暴自弃者,不以“仁”为居所,不以“义”为道路是可悲的。具备仁义之心的人应加强修养。3结合孟子语言,分析孟子严父慈母般的心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章,从开头到“非恶其声而然也”,是慈母口吻;接下来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则是严父口吻;“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12、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则又是严父,又是慈母。体会到这一层,才能更好地体会孟子的热心肠。4简要分析各句中比喻的妙处。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此句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生动。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13、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此句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5本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本文在写作时善用比喻,这样既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义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比做人有四肢,形象地说明了这是人本来就具有的美好品德。如果去扩大充实它们,“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以生活中常见形象作为喻体,形象贴切。“五谷者”一章,用日常生活知识“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来比喻说明“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即具备

14、了仁义之心还要发扬光大它们,否则,就如同种子没有生长成熟。“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一章,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把“仁”比做安适的住宅,把“义”比做正确的道路,而“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不居心于仁,行不由义,实在可悲。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解析】反:反省C 【解析】恶:哪里,怎么,厌恶。A就:接近,靠近;C之:的;D则:就。B 【解析】A组,与“

15、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组,均为判断句的标志;C组,并列连词/转折连词;D组,介词“对”/介词“跟”。B 4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B万物皆备于我矣。(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假如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D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解析】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AC 【解析】C项中,对三则短文

16、中所用比喻的理解太笼统,有些偏差,应该说明第一则和第五则短文中的比喻都形象阐述了将“四端”扩充成仁义礼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第六则短文中的比喻,则是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人应该坚守并践履仁义的道理。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1)万物皆备于我矣()(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4)仁,人之安宅也。()【答案】(1)介宾短语后置 (2)判断句 (3)省略句(4)判断句7填空。(1)“五谷”指_、_、_、_、_五种谷物。(2)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_、_、_、_的发端。8翻译句子。(1)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2)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答案】(1)竭力以

17、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2)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舍弃正确道路而不走,可悲啊!稻稻 黍黍 稷稷 麦麦 豆豆 仁仁 义义 礼礼 智智 9概述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10有人说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对人性的看法采取的措施其实是统一的,你怎么看待?【答案】孟子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又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虽然人性善,但还需要后天的修养和道德教化,一是努力保持自己的善心,二是由于环境影响而丢的善心要找回来。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伪者,人为也,荀子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荀子和孟子也是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