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947311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v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述了从西周稼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止的538年间周、鲁、晋、齐、郑、楚、吴、越八国的有关史实,写作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诫也”。(国语楚语下),与左传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所记前后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述人物言论,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妙语玮辞,聚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经义考),有一定的文学价值。v国语简介12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 和和左左传传相相比比,从从史史学学角角度度看看,它它比比左左传传多多出出两两

2、百百多多年年,有有些些史史实实是是左左传传没没有有的的;从从文文学学角角度度看看,它它的的文文字字简简明明质质朴朴,不不及及左左传传精精炼炼蕴蕴藉藉,叙叙事事情情节节一一般般也也无无波波澜澜起起伏伏,不不及及左左传传婉婉转转多多姿姿。但但它它善善于于记记言言,有有些些谏谏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国语简介23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v 本文选自国语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v召公又作召公又作“邵公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士。士。v 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

3、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兵失败,对内进行兵失败,对内进行“专利专利”: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v 公元前公元前841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逃。厉王出逃。v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是是召公对于召公对于“厉王阻止人民公开批评厉王阻止人民公开批评”的进谏的进谏。谏言说理透谏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彻,且具有民主因素。召公谏厉王弥谤解题4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读课文理解文意分析课文v 厉王虐

4、,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v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v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

5、何?” v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v5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v1 1、厉王、厉王虐虐,国人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民不堪堪命矣!命矣!” ” 5 5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批评批评他的暴政。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您的的暴政了!的暴政了!”残暴公开议论或批评不能忍受都城中的人民6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v2 2、王怒,得卫巫,使、王怒,得卫巫,使监监谤者。以告,则杀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目。 译文: 厉王大怒,找到卫国的一个巫师,派其监

6、视议论的人。巫师把他监视到议论的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就杀掉那些议论的人。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以上是第一段,写周厉王闻谤而怒,弭谤的方法是监而杀人。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监视用眼神示意,名词用作动词。7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77问题问题1 1:从文中可以看出厉王是个怎:从文中可以看出厉王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怎样表现的?样的人?作者怎样表现的?暴虐、凶残、昏庸暴虐、凶残、昏庸愚蠢,专横,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之像愚蠢,专横,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之像 问题问题2 2:厉王:厉王“以以杀杀止谤止谤”的做法,使得国家的做法,使得国家 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势之下?处于一

7、种怎样的情势之下?君民对立。矛盾一触即发。君民对立。矛盾一触即发。8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v3 3、王喜,告召公曰:、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吾能弭弭谤矣,乃不敢谤矣,乃不敢言。言。” 译文:译文: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够制止老百我能够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他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姓的指责议论了,他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这是第二段,写厉王这是第二段,写厉王以弭谤而喜。以弭谤而喜。消除止住9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决堤堵塞v4 4、召公曰:、召公曰:“是是障障之也。防民之口,之也。防民之口,甚甚于防于防川。川川。川壅壅而而溃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8、。是故为川者为川者决决之使之使导导,为民者,为民者宣宣之使言。之使言。 译文:译文: 召公说: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管理人民的人也应管理人民的人也应引引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言。堵住比严重开通水道引导疏通10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者眼里没瞳仁的盲人少师v5、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故天

9、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瞽献献曲;史献书;曲;史献书;师师箴;箴;瞍瞍赋;赋;矇矇诵;百工谏;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悖。有瞳仁的人,但睁不开眼的人六十岁谓耆,五十岁谓艾不合情理11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v译文:译文: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少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献史籍;让少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

10、眸子的盲人诵读;让文武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文武百官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百官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就不至于违背情理。12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低平的土地有河流灌溉的土地v6 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

11、于是乎出;犹其原乎出;犹其原隰衍沃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所以阜阜财用衣食者也。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译文: “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由此而体现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由此而体现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

12、增多起来。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低湿的地方增加13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v7 7、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老百姓在心里考虑好了,用语言表达出来,朝廷认为行得通就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能帮助你维持多久呢?” vv 以上是以上是第第三三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防民之口”,谏辞恳切有力,谏辞恳切有力14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问题问题3 3:召公要向厉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召公要向厉王说明一个什么

13、道理? “ “为民者宣之使言为民者宣之使言”。问题问题4 4:为什么民言不可:为什么民言不可“壅壅”而必须而必须“宣宣”?“防川防川”喻喻1 1“防民之口防民之口”说明说明民言不可堵民言不可堵 壅川的后果壅川的后果“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其与能几何其与能几何压迫、残害,使人民不服压迫、残害,使人民不服喻喻2 2壅民言的后果壅民言的后果15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问题问题5:“宣之使言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读读)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听听)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

14、尽规,亲戚补察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瞽史教诲,耆艾修之使使王王“斟酌斟酌”采用意见采用意见事行而不悖事行而不悖意意见见效效果果16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问题问题6 6:召公是怎样说出:召公是怎样说出“宣之使言宣之使言”的好的好处处 的呢?的呢?土之有土之有“山川山川” “” “原隰衍沃原隰衍沃”民之有民之有“口口”赖以生存的赖以生存的“财用财用”“衣食衣食”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产产出出说说出出喻喻3 3行善而备败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有关国家生存死亡,治乱兴衰有关国家生存死亡,治乱兴衰17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v8 8、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

15、年,、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乃流流王于王于彘彘。 译文: 厉王不听,于是国人不敢再发表言论。三年后,就把厉王流放到了彘地。 第四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流放晋地,今山西霍县内18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1)用语简练,一字千金。用语简练,一字千金。 本文偏重记言,善于用精彩的对话来描述事件,阐明主旨。用字极为简练,可谓一字千金。 (2)比喻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 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 (3)详略得当。详略得当。 课文主要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但详略不一。详者不嫌其繁,略者不显其简,恰到好处。 19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

16、本文劝谏艺术(一)比喻精辟:(一)比喻精辟:1、本体本体喻体喻体防民之口防民之口防川防川2、本体本体喻喻体体民有口民有口土地有山川土地有山川、原隰衍沃原隰衍沃能言能言出产财用、衣食出产财用、衣食兴善败兴善败行善备败行善备败20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宣之使言,事行不悖 (堵言危险-不堵富强) (反面-正面)(二二)对比鲜明对比鲜明:21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堂讨论 本文的观点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召公劝谏失败的原因何在?22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 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拒谏的原因来自于他的暴虐凶残、刚愎自用。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表现

17、了他的残忍和昏庸。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主题)所在。 23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课文分析小结vv这是一篇记事简练、说理充分的记事散文。v前两段写周厉王闻谤而怒,监而杀人,并以弭谤而喜。这是故事的前因,也是全文事件的开端。第三段记召公的谏词。谏词首先一针见血指出厉王弭谤“是障之也”,正确的方法是“宣之使言”;紧接着论述“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作为天子应广泛听取公卿、列士、瞽、史、箴、瞍、矇、百工、庶人、近臣、亲戚的建言,这样才能行事不悖,行善备败;最后指出民口(批评、议论)是堵

18、不住的,如果堵了民口那就没有帮助你的人了。谏词从正面逐层深入论证“宣之使言”的重要性,也就从反面论证了“弭谤”的危害性虽然不着一句加以论说弭谤的危害性。这是事件的经过。最后一段写厉王拒谏弭谤而被流放,是事件的结果。v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较好地体现出国语于言则详、于事则略而又略而不漏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召公的谏词,较好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论证手法,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而且使谏词具有令人置信的说服力。可叹的是,周厉王一点也听不进去,这就更有力地塑造和突现出厉王暴虐和昏庸的形象。这是本文构思之精妙所在,也是本文主旨之所在。24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召公谏厉王弥谤重点

19、提示一、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写作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诫也”,所记前后事件大都不相连属,偏重记述人物言论,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二、重点字、词、句(见下)三、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 四、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五、具体训练(见下)25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v(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20、(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6)弭(m):消除。(7)障:堵塞。(8)为川者:治水的人。(9)宣:疏导。(10)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11)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12)瞽(g):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13)史:史官。书:指史籍。(14)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15)瞍(su):没有眼珠的盲

21、人。赋:有节奏地诵读。(16)曚(mng):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17)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18)庶人:平民。(19)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20)耆(q)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21)悖(bi):违背道理。(22)原隰(x):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23)兴:兴起、表露之意。(24)阜:丰盛。(25)夫(f):发语词,无义。(26)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22、(27)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28)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29)乃流王于彘(zh):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1(30)谤:议论;指责。(31)甚:严重。(32)于是:从这里26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27重点训练1为加黑字加注音。v厉王虐虐,国人谤王( ) 史献书,师箴箴( )v犹其有原隰衍沃原隰衍沃也( ) 所以阜阜财用衣食者也( )2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v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vB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23、以告,则杀之。v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v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3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vA事行而不悖 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vB吾能弭谤矣 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vC阜财用衣食 其中“阜”意为使增多。vD其与能几何 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4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v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v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而后王斟酌焉27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28重点训练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v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v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

24、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v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v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6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vA厉王虐,国人谤王。v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vB为川者决之使导。v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vC史献书,师箴。v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v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v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28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29重点训练v7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vA民不堪命矣!_。vB是以事行而不

25、悖。_。v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 :v 1 虐:nu 箴:zhn 衍沃:yn w 阜:f v 2A v 3D(与:帮助)v 4D(宣言:发表言论;所以:用它来的;亲戚:与国王同宗的大臣。这些词与现在的用法有些差异)v 5C(“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不正确)v 6B v 7A老百姓不能忍受您的暴虐政令了。 v B因此,国君做事才能不与情理违背。29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30作业思考题v1.为什么说本文是一篇记事简练、说理充分的记事散文?v 2.本文在安排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方面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试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v3.周厉王拒谏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30召公谏厉王弭谤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