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课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7940494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嘉禾县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周小平主任1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概述第一节 六淫第二节 疠气第三节 七情内伤第四节 饮食失宜第五节 劳逸失度第六节 病理产物第七节 其他病因2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病因学说概述v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v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成为病因而导致发病。另外,病理产物、医源因素、药物因素等,皆可成为病因。3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v

2、病因分类1.六气病源说(秦国医和左传昭公元年)2.邪分阴阳(素问调经论:风雨寒暑属阳伤体表;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属阴伤内脏)3.三部分类(灵枢百病始生:喜怒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4.按发病途径分三类(金匮要略:入脏腑;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所伤)5.三因分类(宋陈言三因方:六淫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其他为不内外因。)4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6.目前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7.本教材的分类: 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5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四、辨症求因(审症求因)v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

3、,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v既是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6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第一节 六 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v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v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7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v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称为六淫。气候变化(六气)人体正气六淫发病不病六气8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

4、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4.相兼性:“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9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一)风邪 1.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10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二)寒邪1.寒邪的基本概念v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5、v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11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三)湿邪 1.湿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重浊有质,损伤脾阳,阻滞脾气)(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12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四)燥邪1.燥邪的基本概念v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6、。v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13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五)火(热)邪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v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v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14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4)火热易生风

7、动血 (热极生风,热迫血妄行)(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结聚,热盛肉腐化脓)15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六)暑邪1.暑邪的基本概念v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v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v暑邪致病,有伤暑(香薷饮)和中暑(白虎加人参汤)之别。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湿去热孤藿香正气散)16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第二节 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17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v疠气的传染途径: 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

8、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v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18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 预防措施不当 社会因素19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第三节 七情内伤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0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一、七情的基本概念v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

9、、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v七情内伤: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21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如同六气与六淫的关系)情志刺激人体正气发病不病七情内伤七情22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1.情志活动产生于五脏精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2.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藏化生伤伤伤五脏肝

10、心脾肺肾精气情志怒喜思悲恐23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v七情能否致病,除与情志本身反应强度、方式有关外,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生理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v七情内伤致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疾病;二是影响病情发展与转归。24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一)直接伤及内脏v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v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等等。v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如惊喜伤心,忧思伤脾;等等。v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如大喜大怒易致心脑病发作。25中医基

11、础理论之7病因 (二)影响脏腑气机v怒则气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v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v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v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v惊则气乱: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v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26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

12、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27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v有利于康复。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当悲则悲,怒而不过,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v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28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第四节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可分为两类:v一是摄食行为乖戾,有失常度,如饥饱失常、饮食偏嗜等;v二是所食之物不洁或不当。29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一、饮食不节 (一)过饥(水谷之精不足营养不良) (二)过饱(

13、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二、饮食不洁(食物中毒) 三、饮食偏嗜 (一)寒热偏嗜(过凉过热伤胃) (二)五味偏嗜(五味有偏,脏气偏胜) (三)食类偏嗜(肥腻食品,酒类甘令人中满,肥令人内热;膏粱之变,足生大丁)30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29位营养学专家提出v10种健康食品:大豆(豆浆,豆奶);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卷心菜,白菜等);牛奶、酸奶;海鱼;番茄;黑木耳、松口菇等菌菇类;绿茶;胡萝卜;荞麦;禽蛋蛋白。v5种限食食品:高浓度酒;烟熏类食品;腌菜类食品;煎炸类食品;含糖饮料。31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一是过度劳力而耗气,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伤,

14、即劳伤筋骨。 (二)劳神过度: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三)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损及心神。 32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二、过逸 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参见雷少逸逸病论。 过度安逸致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是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等。33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第六节 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

15、生的致病因素,故称“继发性病因”。34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一、痰饮v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v痰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v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金匮要略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名称。35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一)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

16、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病因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病机脾肺肾肝三焦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痰饮36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二)痰饮的致病特点v痰饮可随气流窜全身,产生多种病变。故有“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之说。v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v2.影响水液代谢: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v3.易于蒙蔽心神: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而出现神昏谵妄,或癫、狂、痫等疾病。v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37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痰饮致病特点示意图痰饮血脉脏腑组织脾肺肾肝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

17、心易于蒙蔽神明百病多由痰作祟妨碍血行痰瘀互结38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二、瘀血v基本概念: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v瘀血与血瘀的关系: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 瘀血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 但瘀血阻滞于血脉或脏腑之中,可致血瘀;血液运行不畅,久之发展为瘀血。39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一)瘀血的形成 凡能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 各种外伤,或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流产等,如果

18、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2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40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3因虚致瘀 气虚则运血无力; 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 阴虚则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 津液亏虚,无以充血则血脉不利。 4血寒致瘀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入于血脉,或阴寒内盛,血脉挛缩,则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可形成瘀血。 41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5血热致瘀 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 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内出血而成瘀血。42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瘀血形成示意图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各种外伤脾不统血肝不藏血 流产等出血 情志不畅痰饮

19、阻滞气虚失运阳虚失温阴虚失柔 津液失充 寒客血脉热入血脉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运动力减退血脉舒缩失常血液容量减少血脉挛缩 血液凝涩 血热互结 血液黏稠 迫血妄行 血瘀发展瘀血43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 血为气之母,因而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 2.影响血脉运行 瘀血形成之后,无论其瘀滞于脉内,还是留积于脉外,均可影响心、肝、脉等脏腑的功能,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失常。 44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3.影响新血生成 瘀血日久不散,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新血的生成。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4.

20、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致病具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征,如局部刺痛、固定不移,癥积肿块形成而久不消散等。45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瘀血的致病特点示意图瘀血血脉心肝脏腑血脉脏腑失养影响血行阻滞气机新血不生脏腑 组织 病位固定 病证繁多 胸痹心痛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舌有瘀点脉涩不畅 出血暗红 局部青紫肿胀疼痛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局部刺痛固定不移 癥积肿块 46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三、结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47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一)结石的形成 1. 饮食不当 2. 情志内伤 3. 服药不当 4. 体质差异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48中医基础理论之7病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