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21:消化道的吸收功能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7671062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apt-21:消化道的吸收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Chapt-21:消化道的吸收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Chapt-21:消化道的吸收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Chapt-21:消化道的吸收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Chapt-21:消化道的吸收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apt-21:消化道的吸收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apt-21:消化道的吸收功能(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道的吸收功能消化道的吸收功能Absorp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消化道吸收的特点消化道吸收的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消化道:各司其职的食物处理工厂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一、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一、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n n口腔口腔 Oral Cavity:吸收能力有限:吸收能力有限n n但口腔(舌下)静脉从可以吸收多种药物,但口腔(舌下)静脉从可以吸收多种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Sublingual)n n食管食管 Esophagus:几乎没有吸收能力:几乎

2、没有吸收能力n n胃胃 Stomach:有限,但对酒精较强:有限,但对酒精较强n n主要以被动扩散形式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形式吸收n n可吸收消化道可吸收消化道20%的乙醇的乙醇n n小肠小肠 Small intestine:糖类、蛋白质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的和脂肪的消化产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主要吸收部位n n小肠上部:糖类、脂肪的水解产物和小肠上部:糖类、脂肪的水解产物和寡肽寡肽n n回肠:氨基酸、胆盐、回肠:氨基酸、胆盐、VitB12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n n小肠有助于吸收的因素小肠有助于吸收的因素n n环状皱襞、绒毛、微绒环状皱襞、绒毛、微绒毛使表面积增加约毛使表面

3、积增加约 3 30 600=54,000倍倍n n食物已分解成小分子食物已分解成小分子n n食物停留时间长食物停留时间长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小肠吸收面积增加的机制小肠吸收面积增加的机制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n n小肠有助于吸收的因素小肠有助于吸收的因素n n绒毛内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内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n n绒毛平滑肌活动加强血液淋巴回流绒毛平滑肌活动加强血液淋巴回流n n缩肠绒毛素(缩肠绒毛素(Villikinin)促进绒毛运动)促进绒毛运动n n大肠大肠 Large intestine:n n营养物质大多已被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大多已被小

4、肠吸收n n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n n霍乱导致的腹泻:肠道分泌超过了大肠霍乱导致的腹泻:肠道分泌超过了大肠的吸收能力的吸收能力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二、肠内溶质和水的转运二、肠内溶质和水的转运 n n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Transcellular pathwayn n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 Paracellular pathwayn n通过紧密连接(通过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水、电解质、食物水解产物进入血液和淋巴的途径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Absorption of Major Nutrients in the Small

5、 Intestine小肠内吸收的主要物质小肠内吸收的主要物质 Major Nutrientsn n水水 Watern n电解质电解质 Electrolytesn nNa+ ,K+,Cl- -,HCO3- -,Ca 2+,Fe 2+,Fe 3+,Mg2+,Cu2+,PO3- - ,等,等n n维生素维生素 Vitaminsn n三大营养物质三大营养物质n n糖类糖类 Carbohydraten n蛋白质蛋白质 Proteinn n脂肪脂肪 Fat一、水的吸收一、水的吸收 Watern n被动扩散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n n驱动力:驱动力:驱动力:驱动力:NaNa+ +的主动吸

6、的主动吸的主动吸的主动吸收形成渗透压梯度收形成渗透压梯度收形成渗透压梯度收形成渗透压梯度n n细胞间紧密连接对水细胞间紧密连接对水细胞间紧密连接对水细胞间紧密连接对水的高通透性的高通透性的高通透性的高通透性渗透压梯度下水的被动扩散吸收二、电解质的吸收:二、电解质的吸收:Na+ n n基底侧膜钠泵基底侧膜钠泵 膜内外电化学梯膜内外电化学梯度(度(Electrochemical gradient)n n肠上皮细胞基底侧膜钠泵主动外排肠上皮细胞基底侧膜钠泵主动外排肠上皮细胞基底侧膜钠泵主动外排肠上皮细胞基底侧膜钠泵主动外排NaNa+ +至细胞至细胞至细胞至细胞间隙间隙间隙间隙 胞内低胞内低胞内低胞内

7、低NaNa+ + 胞内低渗透压与低电位胞内低渗透压与低电位胞内低渗透压与低电位胞内低渗透压与低电位n n肠腔内肠腔内Na+通过通过跨细胞途径吸收跨细胞途径吸收 n nNaNa+ +通道(通道(通道(通道(ChannelsChannels)n n载体(载体(载体(载体(CarriersCarriers)Na+的吸收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电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Na+ n nNa+ 主动转运的其他作用主动转运的其他作用n n影响影响影响影响ClCl- - - -、HCOHCO3 3- - - -、水、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水、葡萄糖

8、、氨基酸等物质的跨小肠黏膜转运(共转运体,的跨小肠黏膜转运(共转运体,的跨小肠黏膜转运(共转运体,的跨小肠黏膜转运(共转运体,cotransportercotransporter)n n醛固酮的调节醛固酮的调节n n促进促进促进促进NaNa+ +在结肠的吸收在结肠的吸收在结肠的吸收在结肠的吸收Na+的吸收n n离子通道离子通道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n n水水吸收形成的浓度差吸收形成的浓度差吸收形成的浓度差吸收形成的浓度差n n少量少量K+通过通过H+-K+-ATP酶进行主动转运酶进行主动转运n n远端结肠上皮细胞远端结肠上皮细胞远端结肠上皮细胞远端结肠上皮细胞n n醛固酮增加醛固酮增加醛固酮增加醛

9、固酮增加K K+ +的主动转运的主动转运的主动转运的主动转运 n nK K+ +摄入缺乏可促进摄入缺乏可促进摄入缺乏可促进摄入缺乏可促进K K+ +的主动转运的主动转运的主动转运的主动转运 电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K+ n n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 Na+Na+的主动转运形成的跨上皮电位差(的主动转运形成的跨上皮电位差(的主动转运形成的跨上皮电位差(的主动转运形成的跨上皮电位差(potential potential differencedifference,PDPD) 上皮细胞间隙中的电位较肠腔内为正上皮细胞间隙中的电位较肠腔内为正上皮细胞间隙中的电位较肠腔内为正上皮细胞间隙中的电位较肠腔

10、内为正 肠腔内的肠腔内的肠腔内的肠腔内的ClCl- - - -顺电位差经细胞旁途径扩散顺电位差经细胞旁途径扩散顺电位差经细胞旁途径扩散顺电位差经细胞旁途径扩散n n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n nNaNa+ +-Cl-Cl- - - -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 (NaNa+ +-Cl-Cl- - - - symporter symporter)n nClCl- - - -HCO-HCO3 3- - - -逆向转运体:逆向转运体:逆向转运体:逆向转运体: HCOHCO3 3- - - -分泌,分泌,分泌,分泌,ClCl- - - -吸收吸收吸收吸收 电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Cl-

11、 -n n来源来源:胰液和胆汁:胰液和胆汁n n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小肠上段n n碳酸酐酶碳酸酐酶参与的参与的间接吸收间接吸收n nNaNa+ +与与与与HH+ +的交换使的交换使的交换使的交换使HH+ +进入肠腔进入肠腔进入肠腔进入肠腔 肠腔内的肠腔内的肠腔内的肠腔内的HH+ +与与与与HCOHCO3 3- - - -结合形成结合形成结合形成结合形成HH2 2COCO3 3 H H2 2COCO3 3被碳酸酐酶解离成水和被碳酸酐酶解离成水和被碳酸酐酶解离成水和被碳酸酐酶解离成水和COCO2 2 脂溶性的脂溶性的脂溶性的脂溶性的COCO2 2被上皮吸收被上皮吸收被上皮吸收被上皮吸收 电

12、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HCO3- -n n主要部位主要部位:小肠(十二指肠)小肠(十二指肠)小肠(十二指肠)小肠(十二指肠)n n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结合钙结合蛋白(结合钙结合蛋白(结合钙结合蛋白(结合钙结合蛋白(CalbindinCalbindin)n n其他途径其他途径n n顶端膜顶端膜顶端膜顶端膜CaCa2+2+通道通道通道通道n n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电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Ca2+Ca2+的吸收与调控n nCa2+吸收的调控吸收的调控n n维生素维生素维生素维生素DDn n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n n食物中钙与磷的适宜比例食物中钙与

13、磷的适宜比例食物中钙与磷的适宜比例食物中钙与磷的适宜比例 n n肠内其他物质的浓度肠内其他物质的浓度肠内其他物质的浓度肠内其他物质的浓度n n促进:适宜酸度、脂肪、乳酸、某些氨基酸促进:适宜酸度、脂肪、乳酸、某些氨基酸促进:适宜酸度、脂肪、乳酸、某些氨基酸促进:适宜酸度、脂肪、乳酸、某些氨基酸 n n妨碍:草酸和植酸妨碍:草酸和植酸妨碍:草酸和植酸妨碍:草酸和植酸 电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Ca2+n n吸收吸收:Fe2+形式结合载体(形式结合载体(DMT1)n n储存储存:多数与细胞内的脱铁铁蛋白:多数与细胞内的脱铁铁蛋白(Apoferritin)结合成为铁蛋白结合成为铁蛋白(Ferrit

14、in,Fe-BP)n n转运转运:少数通过基底侧膜主动转运出细胞,:少数通过基底侧膜主动转运出细胞,与血液中的转铁蛋白(与血液中的转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结合电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Fe2+, Fe3+铁的吸收、储存和转运n n铁吸收的调节铁吸收的调节n nVitCVitC能将能将能将能将FeFe3+3+还原为还原为还原为还原为FeFe2+2+,促进铁的吸收,促进铁的吸收,促进铁的吸收,促进铁的吸收n n胃酸有利于铁的溶解胃酸有利于铁的溶解胃酸有利于铁的溶解胃酸有利于铁的溶解,促进吸收促进吸收促进吸收促进吸收n n机体铁需要量增加时,铁的载体表达增多机体铁需要量增加时,铁的

15、载体表达增多机体铁需要量增加时,铁的载体表达增多机体铁需要量增加时,铁的载体表达增多 电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Fe2+, Fe3+n n部位部位:回肠和空肠回肠和空肠回肠和空肠回肠和空肠n n方式方式:旁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扩散和载体旁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扩散和载体旁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扩散和载体旁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扩散和载体 转运转运转运转运 n nCaCa2+2+可竞争可竞争可竞争可竞争MgMg2+2+的被动转运的被动转运的被动转运的被动转运 电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Mg2+n nCu2+n n部位部位:胃和空肠胃和空肠胃和空肠胃和空肠n n方式方式:可能通过主动转运可能

16、通过主动转运可能通过主动转运可能通过主动转运 n n磷酸盐(磷酸盐(Pi)n n部位部位:小肠小肠小肠小肠n n方式方式:部分通过主动转运部分通过主动转运部分通过主动转运部分通过主动转运电解质的吸收:电解质的吸收:Cu2+, Pi各电解质在消化道的吸收部位n nVitC、VitB1、VitB2、VitB12、叶酸、叶酸、VitB6、泛酸、生物素、泛酸、生物素 等等n n摄入量大时,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通摄入量大时,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通过单纯扩散被吸收过单纯扩散被吸收 n n摄入量小时,特异性转运机制起主要摄入量小时,特异性转运机制起主要作用作用 三、维生素的吸收:三、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水

17、溶性维生素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转运机制转运机制抗坏血酸(C)回肠与Na+同向转运生物素十二指肠,空肠易化转运胆碱小肠易化转运叶酸和叶酸类衍生物空肠易化转运肌醇小肠与Na+同向转运烟酸空肠以酸的形式扩散泛酸小肠与Na+同向转运吡哆醇(B6)十二指肠,空肠扩散核黄素(B2)十二指肠,空肠易化转运硫胺素(B1)空肠与Na+同向转运维生素(B12)远端回肠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肠对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肠对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n nVitB12的正常吸收需要内因子内因子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 VitB12与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在空肠末段吸收n n胃大部切除胃大部切除 内因子缺

18、乏内因子缺乏 恶性贫血恶性贫血n n回肠末段切除回肠末段切除 恶性贫血恶性贫血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镜面舌巨型红细胞贫血镜面舌n n被混合微胶粒(被混合微胶粒(Mixed micelle)溶解)溶解 n n通过刷状缘质膜扩散进入肠上皮细胞通过刷状缘质膜扩散进入肠上皮细胞 n n在肠上皮细胞内进入乳糜微粒在肠上皮细胞内进入乳糜微粒 n n通过淋巴液输送出小肠通过淋巴液输送出小肠 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混合微胶粒混合微胶粒n n共性共性:被水解(:被水解(hydrolyze)成小分子再被)成小分子再被 吸收吸收n n多糖多糖多糖多糖 单糖

19、单糖单糖单糖n n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 氨基酸、寡肽氨基酸、寡肽氨基酸、寡肽氨基酸、寡肽n n脂肪脂肪脂肪脂肪 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醇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醇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醇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醇 等等等等 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n n葡萄糖葡萄糖 Glucosen n小肠缘小肠缘 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n nNaNa+ +- -葡萄糖同向转运体(葡萄糖同向转运体(葡萄糖同向转运体(葡萄糖同向转运体(SGLTSGLT)n n毒毛花苷毒毛花苷毒毛花苷毒毛花苷 抑制钠泵抑制钠泵抑制钠泵抑制钠泵 抑制葡萄糖吸收抑制葡萄糖吸收抑制葡萄糖吸收抑制葡萄糖吸收n n基底侧

20、膜基底侧膜 n n非非非非NaNa+ +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 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类糖类葡萄糖的吸收和转运n n半乳糖半乳糖 Galactosen n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相同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相同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相同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相同 n n与与与与NaNa+ +依赖性载体的亲和力更高依赖性载体的亲和力更高依赖性载体的亲和力更高依赖性载体的亲和力更高 吸收更快吸收更快吸收更快吸收更快 n n果糖果糖 Fructosen n被动扩散进入小肠细胞被动扩散进入小肠细胞被动扩散进入小肠细胞被动扩散进入小肠细胞 吸收较慢吸收较慢吸收较

21、慢吸收较慢n n细胞内磷酸化为葡萄糖后被吸收细胞内磷酸化为葡萄糖后被吸收细胞内磷酸化为葡萄糖后被吸收细胞内磷酸化为葡萄糖后被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类糖类n n血糖指数(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n n衡量食物被消化之后糖类的吸收速度衡量食物被消化之后糖类的吸收速度衡量食物被消化之后糖类的吸收速度衡量食物被消化之后糖类的吸收速度n n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计划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计划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计划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计划 n nGI=(50g=(50g被测食物餐后被测食物餐后被测食物餐后被测食物餐后2h2h血糖曲线下面积血糖曲线下面积血糖曲线下

22、面积血糖曲线下面积/ /50g参考食物餐后参考食物餐后参考食物餐后参考食物餐后2h2h血糖曲线下面积血糖曲线下面积血糖曲线下面积血糖曲线下面积 ) ) 100%n n常以白面包或葡萄糖为参考常以白面包或葡萄糖为参考常以白面包或葡萄糖为参考常以白面包或葡萄糖为参考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类糖类血糖指数: 餐后2h2h血糖曲线下面积与参考面积相比血糖曲线下面积与参考面积相比 食品血糖指数食品血糖指数面包100葡萄糖138米饭81蔗糖83燕麦片78乳糖57麦芽糖152果糖26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类糖类n n低血糖指数的饮食低血糖指数的饮食n n减少餐后血糖和胰

23、岛素反应减少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减少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减少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 n n降低三酰甘油浓度降低三酰甘油浓度降低三酰甘油浓度降低三酰甘油浓度n n降低降低降低降低2 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风险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风险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风险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风险 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类糖类n n氨基酸氨基酸 Amino acidn n二级(二级(二级(二级(SecondarySecondary)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n n细胞纹状缘上的氨基酸载体细胞纹状缘上的氨基酸载体细胞纹状缘上的氨基酸载体细胞纹状缘上的氨基酸载体n n多依赖跨膜电位多依赖跨膜电位

24、多依赖跨膜电位多依赖跨膜电位n n寡肽寡肽 Oligopeptiden n三级(三级(三级(三级(TertiaryTertiary)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n nHH+ +- -肽同向转运系统肽同向转运系统肽同向转运系统肽同向转运系统 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蛋白质蛋白质寡肽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脂肪脂肪n n脂肪水解脂肪水解n n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酯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酯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酯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酯水解水解水解水解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醇等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醇等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醇等脂肪酸、一酰甘油、胆固

25、醇等 n n与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与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与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与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n n通过不流动水层进入上皮细胞通过不流动水层进入上皮细胞通过不流动水层进入上皮细胞通过不流动水层进入上皮细胞n n胆盐回收(肝肠循环)胆盐回收(肝肠循环)胆盐回收(肝肠循环)胆盐回收(肝肠循环)小肠黏膜对脂类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脂肪脂肪n n进入细胞后的转运途径进入细胞后的转运途径n n直接扩散出基底侧膜直接扩散出基底侧膜直接扩散出基底侧膜直接扩散出基底侧膜 进入门静脉血液进入门静脉血液进入门静脉血液进入门静脉血液 (短链脂肪酸和部分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和部分中链脂肪酸(短

26、链脂肪酸和部分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和部分中链脂肪酸 )n n形成乳糜微粒形成乳糜微粒形成乳糜微粒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hylomicron) 形成形成形成形成囊泡囊泡 出胞出胞出胞出胞 进入淋巴液进入淋巴液进入淋巴液进入淋巴液(长链脂肪酸及其一酰甘油、胆固醇等)(长链脂肪酸及其一酰甘油、胆固醇等)(长链脂肪酸及其一酰甘油、胆固醇等)(长链脂肪酸及其一酰甘油、胆固醇等) 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脂肪脂肪n n促进胆固醇吸收的因素促进胆固醇吸收的因素 n n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n n食物中的脂肪食物中的脂肪

27、食物中的脂肪食物中的脂肪 n n胆盐胆盐胆盐胆盐 n n肠黏膜载脂蛋白的含量肠黏膜载脂蛋白的含量肠黏膜载脂蛋白的含量肠黏膜载脂蛋白的含量 n n阻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阻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 n n植物固醇植物固醇植物固醇植物固醇 大肠主要物质的吸收大肠主要物质的吸收Absorption of Major Nutrients in the Large Intestinen n结肠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被吸收结肠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被吸收n n少量水、少量水、少量水、少量水、NaNa+ +和和和和ClCl- - - -通过粪便排泄通过粪便排泄通过粪便排泄通过粪便排泄 n n分泌分泌HCO3- -n n中

28、和大肠内细菌的酸性产物中和大肠内细菌的酸性产物中和大肠内细菌的酸性产物中和大肠内细菌的酸性产物 一、大肠的吸收和分泌一、大肠的吸收和分泌n n吸收能力强吸收能力强n n每天最多可吸收每天最多可吸收58升水和电解质升水和电解质 n n超过结肠的最大吸收能力可引起腹泻超过结肠的最大吸收能力可引起腹泻 n n霍乱霍乱 :回肠末段隐窝和大肠分泌大量液体回肠末段隐窝和大肠分泌大量液体回肠末段隐窝和大肠分泌大量液体回肠末段隐窝和大肠分泌大量液体 特点:特点:n n合成维生素合成维生素K、B1、B12和核黄素和核黄素 n n少量水、少量水、Na+和和Cl-通过粪便排泄通过粪便排泄 n n消化少量纤维素消化少

29、量纤维素 n n产生肠气产生肠气n n主要有二氧化碳,氧气和甲烷主要有二氧化碳,氧气和甲烷 二、大肠内细菌分解和合成的产物二、大肠内细菌分解和合成的产物吸收的调节吸收的调节Regulation of Absorption一、水、电解质吸收的调节一、水、电解质吸收的调节n n体液调节体液调节n n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抑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抑素、脑啡肽素、脑啡肽 等等n n神经调节神经调节n n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肠神经系统 n n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n n胃肠免疫系统胃肠免疫系统 二、三大营养物质吸收的调节二、三大营养物质吸收的调节n n非特异机制非特异机制n n

30、跨膜电位跨膜电位n n肠细胞膜脂质成分肠细胞膜脂质成分n n细胞间连接通透性细胞间连接通透性 n n特异机制特异机制n n载体转运速度载体转运速度n n载体亲和力载体亲和力n n载体密度载体密度 三大营养物质吸收的调节三大营养物质吸收的调节n n糖类糖类n n碳水化合物的内在特性碳水化合物的内在特性碳水化合物的内在特性碳水化合物的内在特性n n葡萄糖转运体的数目和活性葡萄糖转运体的数目和活性葡萄糖转运体的数目和活性葡萄糖转运体的数目和活性n n蛋白质蛋白质n n特异氨基酸、肽链和激素均可调节特异氨基酸、肽链和激素均可调节特异氨基酸、肽链和激素均可调节特异氨基酸、肽链和激素均可调节 氨基酸和肽链

31、的转运氨基酸和肽链的转运氨基酸和肽链的转运氨基酸和肽链的转运 n n脂类脂类n n LXRLXR(liver X receptorsliver X receptors)激活脂类的吸收)激活脂类的吸收)激活脂类的吸收)激活脂类的吸收 三、维生素吸收的影响因素三、维生素吸收的影响因素维生素影响因素作用维生素影响因素作用维生素B1缺乏Na+或ATP酶吸收减少维生素B2胆盐吸收增加维生素B12内因子吸收依赖于内因子的存在烟酸缺乏维生素B6和核黄素需求量增加+年龄增大、缺乏铁和维生素B6吸收减少叶酸葡萄糖、维生素C吸收增加妊娠吸收增加不同食物源吸收率不同*n n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吸收的影响因

32、素维生素吸收的影响因素n n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n n影响脂肪吸收的因素也影响其吸收影响脂肪吸收的因素也影响其吸收影响脂肪吸收的因素也影响其吸收影响脂肪吸收的因素也影响其吸收n n维生素维生素维生素维生素K K只有在胆汁存在时才可被吸收只有在胆汁存在时才可被吸收只有在胆汁存在时才可被吸收只有在胆汁存在时才可被吸收n n缺乏胆汁使维生素缺乏胆汁使维生素缺乏胆汁使维生素缺乏胆汁使维生素A A和胡萝卜素吸收显著受阻和胡萝卜素吸收显著受阻和胡萝卜素吸收显著受阻和胡萝卜素吸收显著受阻 n n抗菌药物杀灭肠道正常菌群后可导致维生素抗菌药物杀灭肠道正常菌群后可导致维生素抗菌药物杀灭肠道正常菌群后可导致维生素抗菌药物杀灭肠道正常菌群后可导致维生素K K缺乏缺乏缺乏缺乏 n n高蛋白膳食增加维生素高蛋白膳食增加维生素高蛋白膳食增加维生素高蛋白膳食增加维生素A A的利用的利用的利用的利用 总结总结n n消化是吸收的基础,吸收是机体获取外部能量和营养、进行新陈代谢的必要生理过程。因此,了解吸收的生理过程,掌握吸收的生理机制,对临床学习和临床实践将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