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第四产业构建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pt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618482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第四产业构建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发展第四产业构建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发展第四产业构建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发展第四产业构建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发展第四产业构建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第四产业构建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第四产业构建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pt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报告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科学发展观与绿色GDPGDP(提纲)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三、GDP的解读与思辩四、对绿色GDP的一些初步思考2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1. 1. 发展的概念发展的概念2. 2. 发展观的概念发展观的概念3. 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4.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文字表述5. 对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内涵的理解31.1.发展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人类(社会)改善自身生存状态所采取的行为行为(活动)和所取得的效果效果。2.

2、2.发展观的概念发展观的概念 指导人类选择选择、安排安排、整合整合社会行为的思想和理论的出发点出发点。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4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1. 发展的概念2. 发展观的概念3. 3. 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4.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文字表述5. 对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内涵的理解53.3.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观念层次科学发展观行为层次高效整合物质流动层次和谐通畅环境生产人口生产物资生产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6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1. 发展的概念2. 发展观

3、的概念3. 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4.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文字表述发展观的文字表述5. 对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内涵的理解7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4.4.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文字表述发展观的文字表述“ “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3年10月14日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8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1. 发展的概念2. 发展观的概念3. 发展观在人类社

4、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4.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文字表述5. 5. 对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内涵的理解对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内涵的理解9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5.5.对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内涵的理解对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内涵的理解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人” (“以人为本”) 人,既生存在社会中,也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人的生存状 去“做事” ,是“人”去做“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以人为本”)的事。态”当然就包括社会生活状态和生态环境状态。因此首先必须必须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整体主义的世界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整体主义的世界观)1

5、0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5.5.对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内涵的理解对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内涵的理解 人的生存状态能否得到改善是社会行为的结果。社会行为是由不同的认识论和价值观支配的各行为主体行为的整合。 整合分两大类:协同型整合和压制型整合。协同型整合是统筹兼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整体与局部、各局部之间需求平衡的行为整合,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公正的唯一正确选择。1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三、GDP的解读与思辩四、对绿色GDP的一些初步思考12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1.1.回顾的视角回顾的视角2.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

6、基本特征3.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13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1.1.回顾的视角回顾的视角 考察物质在环境社会系统中的流动状况。 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这个整体可称为环境社会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社会系统的演变在互动。这是人类社会子系统生存、变化、发展的基础与根源。14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1.回顾的视角2.2.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3.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15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2. 2. 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

7、基本特征划分划分古代文明时代(采集、狩猎、捕捞)农业文明时代(种植、养殖、原始加工)工业文明时代16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2. 2. 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古代文明时代古代文明时代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索取消费弃置消纳(分解、降解、还原) (从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视角看)17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2. 2. 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从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视角看)18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2. 2. 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从环境

8、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视角看)19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2. 2. 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文明变迁中的物质流状况人类文明变迁中的物质流状况20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2. 2. 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考察人类文明变迁的感悟考察人类文明变迁的感悟链节逐步增多;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速度越链节逐步增多;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来越快。 在人类以往的文明时代中,人类社会全都以 “索取 利用 弃置”方式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基本特点未变。21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2. 2. 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

9、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考察人类文明变迁的感悟考察人类文明变迁的感悟 在人类以往的文明时代中,人与人都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利用”这一方式来发生关系(通常被称为“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特点也未变。 人类文明史的基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从物质流特征看,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没有产生质的进步22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2. 2. 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时代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 古代文明时代的发展观敬畏自然(图腾),崇尚体力,重视群体,求取生存。 农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顺应自然(宗教),崇尚节俭,重视社区,争取温饱。 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征服自然,崇

10、尚科技,强调个体,追求财富。23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1.回顾的视角2.人类文明的时代划分及其基本特征3.3.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24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3. 3. 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环境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三种供需关系环境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三种供需关系25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3. 3. 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三大供需关系日益失衡,激化工业文明时代三大供需关系日益失衡,激化为三大危机为三大危机 自然资源日益耗竭的危机自然资源日益耗竭的危机 在人口数量剧增的压力

11、下,在单一追求财富和利润的价值取向的驱使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狂增,自然环境的生自然环境的生产力产力(环境承载力)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持续。26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3. 3. 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三大供需关系日益失衡,激化工业文明时代三大供需关系日益失衡,激化为三大危机为三大危机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危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危机 原有的生存方式,在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同时也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剧,降低了自然环境的消纳能力(环境承受力),从而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存。27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

12、顾3. 3. 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三大供需关系日益失衡,激化工业文明时代三大供需关系日益失衡,激化为三大危机为三大危机 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的危机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的危机 经济上的无序、无节制的弱肉强食,加速形成垄断,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引发天灾人祸,战乱不停,进而使千百万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最终造成经济的大动荡、大衰退,社会的大破坏、大动乱。28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3. 3. 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分析的结论分析的结论工业文明时代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群组织方式)不可继续沿用。在这种生存方式基础上形成的

13、一系列的观念、理论、方法都必须重新审视,加以改变。29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1.回顾的视角2.人类文明的时代划分及其基本特征3.工业文明时代不可持续的根源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30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发展观的演变反思的启迪新的发展理论三生发展论三生发展论所寻求的发展目标三生发展论所要求的社会行为准则三生发展论要求下的物质流动状况31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发展观的演变反思人类社

14、会发展史和发展观的演变 发现:过去,我们只认识到物质在人类社会中的流动 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今天,我们必须 认识到物质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大系统(环境社会系统)中的流动才是经济活动的真正基础。也就是说,自然环境的承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承受力是经济基础的基础载力和承受力是经济基础的基础。32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发展观的演变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发展观的演变发现:过去,我们认为人类天然(天赋)享有开发、利用自然的权利。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应同时负有爱护、回馈自然的责任。(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新的价值观新的

15、价值观)33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发展观的演变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发展观的演变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发现:过去,我们总把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三者“割裂”开来对待,但实际上“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环境”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今天必须认识到:牢固地树立起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新34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反思的启迪反思的启迪社会进步的永久驱动力。这意味着人类从“失败”中学习(反思)与从“成功”中学习(反思)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为了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

16、的为了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发展观发展观”不断进行反思。不断进行反思。 人类几千年来,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目标屡屡偏离。这种偏离是人们的思考空间、研究空间和改革创新的空间。对这种偏离的不满、思考、进而去采取行动缩小是推动人类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35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反思的启迪反思的启迪 今天,工业文明时代的弊病已得到普遍共识,特别是在观念、理论、方法和实务上否定自然环境的地位、作用、贡献和价值等。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这些都必须加以改变。36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反思的启迪反思的启迪 必须建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并在

17、全社会牢固的树立 必须建立新的发展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37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新的发展理论新的发展理论三生发展论三生发展论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A 人的生产B 物资生产C 环境生产人类社会自然环境 基本理论模型:三种生产论38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新的发展理论新的发展理论三生发展论三生发展论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 现实社会中的发展模式之一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A 国家(区域)国家(区域)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B 国家(区域)国家(区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394.4.对新的文明时

18、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新的发展理论新的发展理论三生发展论三生发展论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 现实社会中的发展模式之二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A 国家(区域)国家(区域)B 国家(区域)国家(区域)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40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新的发展理论新的发展理论三生发展论三生发展论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 理想中的发展模式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A 国家(区域)国家(区域)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B 国家(区域)国家(区域)(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41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三生

19、发展论所寻求的发展目标三生发展论所寻求的发展目标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新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目标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全面协调协调可持续可持续具体化可为:具体化可为:一高二低二低三共赢三共赢一高:一高:经济不断高速增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二低:二低: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断降低 生产生活废物的排放量不断降低三共赢:三共赢: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共赢 社会、经济、环境的效益共赢 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共赢42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三生发展论所要求的社会行为准则三生发展论所要求的社会行为准则二、传统

20、的发展观的回顾和谐和谐公正公正共赢共赢43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 人与人和谐:国家、地区、民族、部门、阶层间的和谐人与人和谐:国家、地区、民族、部门、阶层间的和谐 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44公正自然的生存发展权利应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权利受到同样甚至自然的生存发展权利应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权利受到同样甚至 更大的尊重。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应努力减轻更大的尊重。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应努力减轻 对自然的压力并承担帮助自然提高环境生产力的责任。对自然的压力并承担帮助自然提高环

21、境生产力的责任。所有个人和人群的生存发展权利应受到同样的尊重。任何人所有个人和人群的生存发展权利应受到同样的尊重。任何人 和人群的发展都不应以损害他人(群)的生存发展条件和状和人群的发展都不应以损害他人(群)的生存发展条件和状 态为代价。态为代价。45共赢 人人自然自然社会共赢社会共赢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 政府政府企业企业公众共赢公众共赢 生产、生活、生态利益共赢生产、生活、生态利益共赢464.4.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对新的文明时代的憧憬与追求三生发展论要求下的物质流动状况三生发展论要求下的物质流动状况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 新的物质流动模式47主要内容主要

22、内容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三、三、GDPGDP的解读与思辩的解读与思辩四、对绿色GDP的一些初步思考48三、“GDP”的解读与思辩1. 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产品和服务交易显示出来的货币增长量的总和,是一个以货币为尺度的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统计指标49三、“GDP”的解读与思辩2.后来,GDP被政府作为衡量国家(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3.再后来,GDP被当作表征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50三、“GDP”的解读与思辩4. 作为表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或社会进步(社会财富增加)的指标,GDP存

23、在许多缺陷,诸如 GDP所表示的经济增长总量,有明显的不真实之处,因为某些交易活动虽然可以使货币总量增加,但实际上却是使社会财富减少(如治理污染等); GDP不具有反映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程度的功能;51三、“GDP”的解读与思辩4. 作为表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或社会进步(社会财富增加)的指标,GDP存在许多缺陷,诸如 GDP所表现的社会财富的增加量中,无法将非货币化的无交易活动的贡献计算在内; GDP所表现的社会财富增加量中有不少是以损害自然环境价值为代价的,但这种代价未能货币化,更没有从GDP中扣除。这就意味着环境损害得越严重,GDP就会越大。52三、“GDP”的解读与思辩5. 本世纪七十年

24、代以来,联合国相关机构与许多国家的大学、研究所纷纷努力,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53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一、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二、传统的发展观的回顾三、GDP的解读与思辩四、对绿色四、对绿色GDPGDP的一些初步思考的一些初步思考54四、对“绿色GDP”的一些初步思考1. 绿色GDP是对GDP的一些缺陷加以弥补(特别是在有关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方面),不能认为是对GDP的全面否定2. 绿色GDP即使能对GDP的缺陷全部都进行了弥补,也不应把它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55四、对“绿色GDP”的一些初步思考3. 构建绿色GDP的计算方法时要充分注意到它的“经济增量” 的特点(不要一

25、味追求存量的表示)。研究自然资源价值货币化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自然资源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正可负)。4.自然资源的价值中,一部分可以借助某种媒介(比如劳动和人造物)表现在“经济增长”中,一部分则不能(或不应该)去转化。当然,改变后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如此。56四、对“绿色GDP”的一些初步思考5. 因此,自然资源的价值可以概念性的表达如下: V = V1 + V2 + V3 其中, V1价值V2:为自然资源中能够且已经籍助媒介(物)转化为经济增量的价值:为自然资源中能够但并未转化为经 :为自然资源中不可转化为经济增量的V3济增量的价值57四、对“绿色GDP”的一些初步思考6. 由于自然资源功能的多样性、地域性,及部分功能的不兼容性,自然资源中能够籍助媒介(物)转化为经济增量部分的价值是多维矢量,7.鉴于上述,我建议在研究绿色GDP时,应特别注意研究自然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标量、矢量、还是张量或矩阵?)及其转化媒体的使用与作用。不能用一个标量来表现。58谢谢 谢谢 !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