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南山周兵荣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 • 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⑴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⑵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⑶自述省•(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⑷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③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1、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主要是“于”“以”两词)•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4、相如闻,不肯与(之)会•5、竖子不足与(之)谋•6、分句的省略 例如:•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练习】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1、均之二策,宁许( )以负秦曲•2、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缶•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5、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阳•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7、叶公见之,弃( )而还走•8、死马且买之( )五百金,况生马乎?•【练习】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2、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7、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8、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倒装句•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 (定)─宾•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置:主语——谓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 (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2、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3、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4、何哉,尔所谓达者?(尔所谓达者何哉?)•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B、且焉置土石?•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D、子邪,言伐莒者?•(二)定语后置:定语——中心语•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等的形式。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②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③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④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2、“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能行千里的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⑤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3、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中心词+数量词•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③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④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①闻道百庄子《秋水》)•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①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练习】•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1.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1)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2)“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3)泰然谓美莫己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1)(2) (3) 翻译加线的句子•2.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1)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2)“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1)(2) •3.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1)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2)“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3)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1)(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