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2部分第4节 分析综合课件 粤教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7593333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2部分第4节 分析综合课件 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2部分第4节 分析综合课件 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2部分第4节 分析综合课件 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2部分第4节 分析综合课件 粤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2部分第4节 分析综合课件 粤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2部分第4节 分析综合课件 粤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2部分第4节 分析综合课件 粤教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综合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实际上就是考查我们在理解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文段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这种筛选有时是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是要求答出某个观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最终结果等信息要素。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具体包括人物的思想行为、语言行动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作者对文中所涉及的事物的态度。可以通过对作者的记叙、议论、抒情语句的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根据近年来广东命题内容交错的特点,“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应该是“测试人物感情或性格的变化”;“分

2、析概括”仍然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考查题型:选择题。一般为信息筛选与概括分析相结合,共两题。如果考查了句式或活用,则只 考查概括分析。 考查赋分:36分。 (2010年广东卷)(原文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1)1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贼众新集,其心不一乘其未定,击之必破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 BC DD 注意这里要选“料事如神”。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是用比喻陈说道理;体现的是他的谋略。均下了判断,“取之甚易”“其心不一”“击之必破”,而且从结果

3、来看果真如此,因此表现了其“料事如神”的特点。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C “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有误。原文是“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此处本是皇帝捕获宋忠的间谍,间谍说宋忠诓骗将士。属于张冠李戴。 (2010年广州一

4、模)(原文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2)1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A BC DD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理解与综合判断能力。政绩,指的是官员在任期间的成绩。表现令狐熙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所取得的成绩。写令狐熙果断审决滞留的案件,社会因而令行禁止,这是政绩的体现。表现作乱的部落首领在令狐熙的感召下,商讨归顺的情景,侧面体现其政绩。而写令狐熙因为通晓经典而当了官,并得到晋升,并非政绩。写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

5、言之事,并无政绩可言。写太祖皇帝任命令狐熙总领十七州的军事,并未涉及政绩。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B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6、。B 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中令狐熙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 一、复习策略 整体把握全文段的内容是答好这道题的关键。 1“读”要有“序”。 先总体概览,再分析关系,后筛选概括。粗读文章,大体了解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 先排除不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再分析“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与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 注意文中加点的字、画线的句子,它们是文后的命题依据,筛选概括,准确答题。阅读不只是读文,还要会读题。 2.“想”要有“据”。 既要有整体意识,

7、又要抓关键语句。如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固有的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对字词词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来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判别对错,要以句中某些关键字词译意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搭配来思考。分析题目、尾注,掌握文章的出处、作者情况、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写作动机,然后再结合有关的文学、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与评价。 3“析”要讲“理”。 把握文体特点,依其性质概括中心。 要能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8、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所含的“理”既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在文言文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无论是判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判断句意,表述的是与非,都应分析文中语境本身形成的关系之理和较为普遍的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4“选”要讲“联”。 虽然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语段及每道选择题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但其中“题”与“文”,“题”与“题”之间则表现出多种相互联系的特点,这就需要对备选项进行筛选并作出选择的时候,始终注意发现、关照、利用这些联系点。 二、应考策略 掌握试题设误的特点,提高答题水平。 文言文的综合分析题目中常见的设误,有以下几种: 1

9、无中生有,添枝加叶。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肢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 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 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题肢中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1. D。错父“饮药死”不是导致晁错死亡的原因,是晁错死时状况,不是原因。一2. C。极力劝阻的目的不仅是担心儿子,而且是担心整个晁氏家族的安危,也

10、怕祸及自身。一3. 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法是仁者的勇敢。二4. B。本题要求就吴汉“激励士气”这一行为进行筛选,要注意题干中的“直接”一词,此外要理解所提供的六个句子在文本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些话的目的。从原文看,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写的是士兵,从侧面表现了吴汉善于激励士气,不是“直接”激励。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这两句与激励士气无关。三5. C。C项错乱了事情的前后顺序,“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是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之前。三6. B。A项,上句是表明安重荣“怀异志”,但下句是安重荣对契丹的

11、行动,不是“非诮高祖”。B项,上句表明安重荣“怀异志”,下句表明安重荣“非诮高祖”。C项,上句是安重荣针对吐浑白氏的行为,不能表明安重荣“怀异志”,下句是“非诮高祖”。D项,上句是安重荣对契丹使者的行为,不能表明他“怀异志”,下句表明安重荣“非诮高祖”。四7. B。从选项看,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对原文相关层次信息的转述,解答时需读懂原文,特别注意所叙述的事件,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与选项一一比照。B项错在高祖“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原文说高祖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姑息重荣不能诘”,意思是“迁就姑息重荣,不予追究”。四8. D。句是指韩擒因有“才”而得名声;句是说韩擒让敌人害怕,足以担当

12、此任;是当地百姓对韩擒的态度,说明韩擒的威信。五9. B。B项中的“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有误,原文是说“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并没有任何“韩擒揣摩”的信息。五10. C。A.文中只说“正入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并未提及张松不被重用。B.法正向刘备献策是在第二次见刘备时。D.法正并没有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六11. A。说明其仔细谨慎,指其他人的行为及结果。七12. B。“曾用簿籍记录地方上的善恶之事,以防止下属行奸作伪,使吏治得到了很好的整顿”有误,原文为“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即“曾用两本簿籍记录地方上的善恶之事,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七13. D。是诸将的看法,侧面表现其勇;是皇帝的看法,还是侧面表现其勇;是修史者对他品格的评价。八14. C。是更始帝时代的郾王尹尊。 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