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课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7592158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等教育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等教育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等教育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等教育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学江西师范大学周鸿敏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工业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开始建基于中等教育之上,高等教育的内容也有所扩展。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美国: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

2、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其基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一般入学年龄为18岁,学完课程后授予学位、文凭或证书,作为完成高等学业的证明。苏联百科词典: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所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教学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等。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按各国的传统习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

3、定为: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高等等教教育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表现为:(1)从政策、目的的制定上(2)从组织上(3)从经费上2、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

4、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主要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运用来促进经济增长。(1)斯特鲁米林的劳动简化法: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0%;(2)舒尔茨的教育资本储量分析法: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3)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5、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5%。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1)高等教育的层次(级别)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2)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3)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提高个人收益、增加无形收入、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四、高等教育与文化

6、的关系(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主要通过学术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对学生提供文化素养教育等方式实现。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柏拉图,公元前387年)。修辞学校(苏格拉底,公元前390年)“吕克昂”哲学学校(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35年)雅典大学(公元前308、306年)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公元前

7、338330年)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主要有:萨莱诺大学(11世纪初)、波隆那大学(11世纪后期)、巴黎大学(12世纪中期)、牛津大学(12世纪中期)、剑桥大学(13世纪初)、布拉格大学(1348年)。美国最早的大学是哈佛大学(1636年)。我国的高等学校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有辟雍、泮宫、畴学、稷下学宫、太学(公元前124年)、书院(最早为717年)等。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主要有: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1897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山西大学堂(1902年)。(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

8、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的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2、专家服务。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使美国高等教育逐步发展成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赠地学院的创立当时的美国政府缺乏资金支持教育,但其拥有数量庞大的国有土地。于是,联邦政府决定以捐赠土地的方式资助高等教育的发展。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

9、里尔法案(MorrillAct)。该法案规定:第一,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第二,按照1860年国会规定的议员分配名额,联邦政府根据各州的议员数,按每个议员3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赠予国有土地或等额的土地期票;第三,出售这些土地的收入,10%用于购买校址用地,其余用于设立捐赠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第四,这笔捐赠基金,如果5年内未能用于兴办上述学院,须全部退还给联邦政府。依照该法案建立的学院就叫做赠地学院(LandGrantedCollege)。18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二个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对依靠联邦赠拨土地建立起来的赠地学院提供年度拨款(每年对每

10、所赠地学院拨款最低限额为一万伍千美元,以后逐年递增,最高限额为两万伍千美元),以保证这些新型的技术学院具有充足的财力得以正常地运行。该法案还强调联邦政府资助南方各州建立消除种族歧视的新型技术学院。两个莫里尔法案,一个规定赠地、一个规定拨款,掀起了大规模地赠地学院运动。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联邦政府共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或资助一些大学推行农业和机械工业教育,大大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在很有声望的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在赠地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v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v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v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

11、的延伸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等。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一、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注重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二、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观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

12、和军人教育。中国: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老子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三、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一)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确立教育目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冲突,也是教育主体所面对的最基本的价值选择。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对立,其根源实质上是迄今为止的社会中仍存在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而在阶级社会中,所谓“社会”利益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无论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两者的提出都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没有哪一个时代

13、的教育可以完全超脱于社会而纯自然地存在。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选择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选择,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并没有一个孰优孰劣、孰更合理的问题,因而也没有一个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两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总的来说,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之间的任何单向选择无疑是一种理论上的谬误和实践上的幻想。在实际中,就一个个教育思想家而言,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极少见的,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绝对或无条件地反对社会或反对个人的教育思想家

14、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历史上绝大多数教育思想家是力图通过某种选择谋求两种教育价值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统一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中。无论是以何种价值为基点来实现两种价值的统一,实际上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都是各个教育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选择。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通才教育专才教育通才教育基本结论:(一)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一)通才教

15、育的内涵及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特征: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专才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特征: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高等教

16、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两者走向融合的现实背景是: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第三节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英才教育(低于15%)-大众教育(15%-50%)-普及教育(50%以上)(马丁特罗)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17、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二、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一)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依靠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一)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二)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四)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四节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一、高等教育平等(一)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人类教育史上,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张“

18、有教无类”,而柏拉图则提出了“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是人类教育平等思想的发端。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平等有不同的涵义“教育机会均等”这一观念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提出来的,随着人们指导思想上的变化,其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开始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让所有的儿童在同样的学校里学习同样的课程;接着认为机会均等必须向每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后来,人们又把机会均等理解为取得均等的教学效

19、果。v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v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等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即v(1)进入学校的机会均等;v(2)受教育的过程平等;v(3)受教育的结果平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教育平等的主要涵义是指:为所有有能力的儿童提供一种公平竞争的场所和机会,所有参加竞争的儿童都不应受阶级、种族等因素的限制。可见,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应当说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确有改观,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其目标并未真正的实现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平等成了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教育不平等依然严重存在,表现在:1、区域上的不平等;2、性别上的不平等;3、阶层、文化背景上的不平等。在社会上还存在着阶级,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只是一种理想的目标。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所追求的是绝对平等,而现实中的教育平等只是相对的。教育平等作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将长期存在。(二)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是指人们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从而要求任何人都能不受限制地享受这种权利。理解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1、高等

21、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效率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高等教育效率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浪费,造成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理想;学生所学是否有用。在特定的发展时期,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势必带来效率问题。资源的有限性要求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

22、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着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标准、方式和途径;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根据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实现效率目标。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一)平等与效率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其次,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二)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再次,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最后,国家应采取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