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7585996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第一节第一节 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概述:概述:概述:概述:感觉感觉感觉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分类:分类:分类:分类:1.1.1.1.特殊感觉:嗅、视、味、听。特殊感觉:嗅、视、味、听。特殊感觉:嗅、视、味、听。特殊感觉:嗅、视、味、听。2.2.2.2.一般感觉:一般感觉:一般感觉:一般感觉: 浅感觉:痛、温、触浅感觉:痛、温、触浅感觉:痛、温、触浅感觉:痛、温、触

2、 深感觉:运动、深感觉:运动、深感觉:运动、深感觉:运动、位置、振动位置、振动位置、振动位置、振动 复合觉:实体、图形、定位、两点辨别复合觉:实体、图形、定位、两点辨别复合觉:实体、图形、定位、两点辨别复合觉:实体、图形、定位、两点辨别一、解剖基础一、解剖基础(一)各种感觉的传导径路(一)各种感觉的传导径路三级传导三级传导一次交叉一次交叉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脊神经脊神经后根后根后根后根N N N N节节节节(级)级)级)级)脊髓后角(脊髓后角(脊髓后角(脊髓后角(级)级)级)级)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前联合交叉到对侧 脊髓丘脑侧、前束脊髓丘脑侧、前束脊

3、髓丘脑侧、前束脊髓丘脑侧、前束丘丘丘丘脑外侧核(脑外侧核(脑外侧核(脑外侧核(级)级)级)级)内囊内囊内囊内囊后支后支后支后支皮层感觉区(皮层感觉区(皮层感觉区(皮层感觉区(中央中央中央中央后回后回后回后回)浅感觉的传导通路浅感觉的传导通路深感觉、识别觉的深感觉、识别觉的传导通路传导通路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脊神经脊神经后根后根后根后根N N N N节节节节(级)级)级)级)脊髓脊髓脊髓脊髓后索后索后索后索(薄束、楔束)薄束、楔束)薄束、楔束)薄束、楔束)延髓延髓延髓延髓薄束核、楔束核(薄束核、楔束核(薄束核、楔束核(薄束核、楔束核(级)级)级)级)经内侧丘系交叉经内侧丘系交叉经

4、内侧丘系交叉经内侧丘系交叉丘丘丘丘脑外侧核(脑外侧核(脑外侧核(脑外侧核(级)级)级)级)内内内内囊后支囊后支囊后支囊后支皮层感觉区皮层感觉区皮层感觉区皮层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后回中央后回中央后回)(二)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二)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后索:后索:后索:后索:S S S S、L L L L、T T T T、C C C C脊丘束:脊丘束:脊丘束:脊丘束:C C C C、T T T T、L L L L、S S S S髓内肿瘤:上髓内肿瘤:上髓内肿瘤:上髓内肿瘤:上下下下下髓外肿瘤:下髓外肿瘤:下髓外肿瘤:下髓外肿瘤:下上上上上(三)感觉的节段性支配(三)感觉的节段性支配二、损害症状二

5、、损害症状1.1.刺激性症状:刺激性症状: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时出现感觉过敏、感觉倒锗、感性增高时出现感觉过敏、感觉倒锗、感觉过度、感觉异常或疼痛。觉过度、感觉异常或疼痛。感觉过敏:感觉过敏:感觉阈值低下,指轻微(外感觉阈值低下,指轻微(外界或病理性)刺激出现强反应。界或病理性)刺激出现强反应。感觉倒错:感觉倒错:对刺激产生错误的感觉。如对刺激产生错误的感觉。如非痛刺激非痛刺激痛痛 二、损害症状二、损害症状1.1.刺激性症状刺激性症状感觉过度:感觉过度:感觉过度:感觉过度: 一般仅对浅感觉而言。一般仅对浅感觉而言。一般仅对浅感觉而言。一般仅对浅感觉而言。一般具备:

6、一般具备:一般具备:一般具备:潜伏期长;潜伏期长;潜伏期长;潜伏期长;感受性降低,阈值增高感受性降低,阈值增高感受性降低,阈值增高感受性降低,阈值增高 刺激有扩散的趋势刺激有扩散的趋势刺激有扩散的趋势刺激有扩散的趋势出现出现出现出现“后作用后作用后作用后作用” ” ” ” 二、损害症状二、损害症状1.1.刺激性症状刺激性症状感觉异常:感觉异常: 在没有刺激时,患者感到在没有刺激时,患者感到有不适感,如麻木感、冷热感、震动感、有不适感,如麻木感、冷热感、震动感、蚁走感、肿胀感、电击感、束带感等。蚁走感、肿胀感、电击感、束带感等。疼痛:疼痛:根据疼痛的分布范围、性质、程根据疼痛的分布范围、性质、程

7、度、是否发作性以及加重和减轻等因素,度、是否发作性以及加重和减轻等因素,临床上将疼痛分为以下几种:临床上将疼痛分为以下几种:二、损害症状二、损害症状1.1.刺激性症状刺激性症状临床常见的疼痛临床常见的疼痛临床常见的疼痛临床常见的疼痛局部疼痛:局部疼痛:局部疼痛:局部疼痛:指疼痛和病变部位相符。指疼痛和病变部位相符。指疼痛和病变部位相符。指疼痛和病变部位相符。放射痛:放射痛:放射痛:放射痛:指神经干、神经根受到刺激时,疼痛指神经干、神经根受到刺激时,疼痛指神经干、神经根受到刺激时,疼痛指神经干、神经根受到刺激时,疼痛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

8、的支配区。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烧灼性神经痛:烧灼性神经痛:烧灼性神经痛:烧灼性神经痛:是一种烧灼样的剧烈疼痛,常是一种烧灼样的剧烈疼痛,常是一种烧灼样的剧烈疼痛,常是一种烧灼样的剧烈疼痛,常见于正中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后。见于正中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后。见于正中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后。见于正中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后。扩散性疼痛:扩散性疼痛:扩散性疼痛:扩散性疼痛:是刺激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是刺激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是刺激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是刺激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神经分支而产生的疼痛。另一神经分支而产生的疼痛。另一神经分支而产生的疼痛。另一神经分支而产生的疼痛。牵涉性疼痛:牵涉

9、性疼痛:牵涉性疼痛:牵涉性疼痛:也是一种扩散性疼痛。也是一种扩散性疼痛。也是一种扩散性疼痛。也是一种扩散性疼痛。二、损害症状二、损害症状2.2.抑制性症状: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受破坏或功能被感觉径路受破坏或功能被抑制时出现感觉缺失或减退抑制时出现感觉缺失或减退 感觉缺失:感觉缺失: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分为完全性感觉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分为完全性感觉缺失及分离性感觉障碍。缺失及分离性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减退:指感觉的敏感度降低。指感觉的敏感度降低。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一)末梢型(一)末梢型(一)末梢型(一)末梢型远端,

10、对称性,完全性远端,对称性,完全性远端,对称性,完全性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手套袜套样手套袜套样手套袜套样手套袜套样 伴运动及自主伴运动及自主伴运动及自主伴运动及自主N N N N障碍障碍障碍障碍见于见于见于见于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二)(二)(二)(二)周围神经型:周围神经型:单一周围神经型单一周围神经型 :支配区各种感觉均支配区各种感觉均障碍,运动障碍。障碍,运动障碍。单神经干、神经丛:单神经干、神经丛:一个肢体各种感觉一个肢体各种感觉均障碍,运动障碍。均障碍,运动障碍。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

11、(三)(三)(三)后根型:后根型:节节段段性性、完完全全性性感感觉障碍觉障碍伴伴有有根根性性痛痛、放放射射性痛性痛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四)(四)(四)(四)脊髓型感觉障碍:脊髓型感觉障碍:脊髓型感觉障碍:脊髓型感觉障碍:1.1.1.1.后角型:后角型:后角型:后角型: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触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触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触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觉及深感觉保留觉及深感觉保留觉及深感觉保留见于脊髓空洞症见于脊髓空洞症见于脊髓空洞症见于脊髓空洞症2.2.2.2.前联合型前联合型前

12、联合型前联合型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触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触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触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觉及深感觉保留觉及深感觉保留觉及深感觉保留 见于髓内肿瘤,脊髓空洞症见于髓内肿瘤,脊髓空洞症见于髓内肿瘤,脊髓空洞症见于髓内肿瘤,脊髓空洞症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四)脊髓型感觉障碍(四)脊髓型感觉障碍3. 3. 3. 3. 传导束型传导束型传导束型传导束型脊髓横贯损伤脊髓横贯损伤脊髓横贯损伤脊髓横贯损伤平面以下,双侧全部感觉平面以下,双侧全部感觉平面以下,双侧全部感觉平面以下,双侧

13、全部感觉丧失丧失丧失丧失截瘫或四肢瘫,椎体束征截瘫或四肢瘫,椎体束征截瘫或四肢瘫,椎体束征截瘫或四肢瘫,椎体束征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迫症后期迫症后期迫症后期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四)脊髓型感觉障碍(四)脊髓型感觉障碍3.3.3.3.传导束型传导束型传导束型传导束型脊髓半切征脊髓半切征脊髓半切征脊髓半切征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丧失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丧失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丧失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丧失平面以下

14、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平面以下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平面以下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平面以下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见于髓外肿瘤早期,外伤等见于髓外肿瘤早期,外伤等见于髓外肿瘤早期,外伤等见于髓外肿瘤早期,外伤等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五)脑干型感觉障碍(五)脑干型感觉障碍同同同同侧侧侧侧面面面面部部部部感感感感觉觉觉觉障障障障碍碍碍碍,伴伴伴伴脑脑脑脑神神神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麻痹。经下运动神经元性麻痹。经下运动神经元性麻痹。经下运动神经元性麻痹。对对对对侧侧侧侧躯躯躯躯体体体体感感感感觉觉觉觉障障障障碍碍碍碍,伴伴伴伴肢肢肢肢体体体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15、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故又称故又称故又称故又称交叉型交叉型交叉型交叉型感觉障碍。感觉障碍。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多见于脑血管病和肿瘤。多见于脑血管病和肿瘤。多见于脑血管病和肿瘤。多见于脑血管病和肿瘤。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六)丘脑型感觉障碍(六)丘脑型感觉障碍对侧偏身障碍(包括面部),深感觉复对侧偏身障碍(包括面部),深感觉复合感觉和轻触觉损害较痛温觉障碍明显,合感觉和轻触觉损害较痛温觉障碍明显,远端重于近端。远端重于近端。可伴有比较严重的偏身自发性剧痛(丘可伴有比较严重的偏身自发性剧痛(丘脑性痛)。脑性痛)。也可出现感觉过度和感觉倒错。也可出现感觉过度和感觉倒错。多见于脑

16、血管病变肿瘤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七)内囊型感觉障碍(七)内囊型感觉障碍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多为感觉减退或消失,多为完全性完全性四肢重于躯干肢体远端四肢重于躯干肢体远端重于近端重于近端 常伴有偏瘫和偏盲(三常伴有偏瘫和偏盲(三偏症)偏症)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八)皮质型感觉障碍(八)皮质型感觉障碍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复合感觉较重,痛温觉较轻复合感觉较重,痛温觉较轻刺激性病灶可导致感觉性癫痫刺激性病灶可导致感觉性癫痫身体各部在皮质的感觉中枢呈倒置关系身体各部

17、在皮质的感觉中枢呈倒置关系见于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病变见于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病变第二节第二节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一、解剖基础:一、解剖基础:运动系统包括:运动系统包括: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小脑系统小脑系统第二节第二节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一、解剖基础一、解剖基础(一)下运动神经元:(一)下运动神经元:(一)下运动神经元:(一)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脊髓前角细胞脊髓前角细胞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脑神经运动、脑神经运动、脑神经运动核级其发出的神经纤维。核级其发出的神经纤维。核级其发出的神经纤维。核级其发出的神经纤维。受锥体系、锥体

18、外系、小脑受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受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受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系统的控制及调节系统的控制及调节系统的控制及调节系统的控制及调节损伤后出现损伤后出现损伤后出现损伤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瘫瘫瘫瘫痪,也称周围性(迟缓性)痪,也称周围性(迟缓性)痪,也称周围性(迟缓性)痪,也称周围性(迟缓性)瘫痪瘫痪瘫痪瘫痪第二节第二节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一、解剖基础一、解剖基础(二)上运动神经元:(二)上运动神经元:(二)上运动神经元:(二)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包括皮质脑干束和皮锥体束,包括皮质脑干束和皮锥体束,包括皮质脑干束和皮锥体束,包括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

19、。质脊髓束。质脊髓束。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在脑干不同的脑神皮质脑干束在脑干不同的脑神皮质脑干束在脑干不同的脑神皮质脑干束在脑干不同的脑神经运动核平面交叉的对侧。经运动核平面交叉的对侧。经运动核平面交叉的对侧。经运动核平面交叉的对侧。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延髓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延髓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延髓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延髓锥体交叉平面交叉到对侧。锥体交叉平面交叉到对侧。锥体交叉平面交叉到对侧。锥体交叉平面交叉到对侧。损伤后出现损伤后出现损伤后出现损伤后出现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瘫,瘫,瘫,瘫,也称周围性(迟缓性)瘫痪也称周围性(迟缓性)瘫痪也称周围性(迟缓

20、性)瘫痪也称周围性(迟缓性)瘫痪锥体束支配下运动神经元情况:锥体束支配下运动神经元情况:对侧支配:对侧支配:对侧支配:对侧支配: 面面面面N N N N核下部(核下部(核下部(核下部() 舌下舌下舌下舌下N N N N核(核(核(核() 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脊髓前角双侧支配:双侧支配:双侧支配:双侧支配: 、(上部)、(上部)、(上部)、(上部)、脑脑脑脑N N N N核核核核 眼肌、咀嚼肌、上部面肌、咽喉肌、颈肌、躯干肌眼肌、咀嚼肌、上部面肌、咽喉肌、颈肌、躯干肌眼肌、咀嚼肌、上部面肌、咽喉肌、颈肌、躯干肌眼肌、咀嚼肌、上部面肌、咽喉肌、颈肌、躯干肌 习惯上总是同时进行运动的肌肉习惯上总

21、是同时进行运动的肌肉习惯上总是同时进行运动的肌肉习惯上总是同时进行运动的肌肉运动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中央前回巨锥体细胞中央前回巨锥体细胞锥体束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皮质脑干束(1)(2)(1)延髓下端交叉延髓下端交叉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对侧前角对侧前角延髓下端交叉延髓下端交叉(2)脑脑N平面交叉平面交叉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对侧面神经核下部、舌下)(对侧面神经核下部、舌下)身体各部分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代表位置身体各部分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代表位置倒人型之投影倒人型之投影手足倒置关系手足倒置关系(三)锥体外系(三)锥体外系锥体系锥体系锥体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

22、导通路统称为锥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体外系。体外系。体外系。包括大脑皮质、包括大脑皮质、包括大脑皮质、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纹状体纹状体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小脑小脑小脑和和和和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等。等。等。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通过

23、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主要功能是调节主要功能是调节主要功能是调节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张力肌张力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受损后主要出现肌张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受损后主

24、要出现肌张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受损后主要出现肌张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受损后主要出现肌张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四)小脑系统(四)小脑系统蚓部是躯体代表区;半蚓部是躯体代表区;半蚓部是躯体代表区;半蚓部是躯体代表区;半球是肢体代表区,支配球是肢体代表区,支配球是肢体代表区,支配球是肢体代表区,支配同侧。同侧。同侧。同侧。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动作。张力及协调随意动作。张力及协调随意动作。张力及协调随意动作。损伤后出现共济失调和损伤后出现共济失调和损伤后出现共济失调和损伤后出现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两大症状。平衡障碍两大症状。平衡障

25、碍两大症状。平衡障碍两大症状。二、损害症状二、损害症状(一)瘫痪:(一)瘫痪:(一)瘫痪:(一)瘫痪: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 1. 1. 1. 1.瘫痪肌肉肌张力增高(折刀样)瘫痪肌肉肌张力增高(折刀样)瘫痪肌肉肌张力增高(折刀样)瘫痪肌肉肌张力增高(折刀样) 2. 2. 2. 2.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 3. 3. 3. 3.肌肉萎缩(肌肉萎缩(肌肉萎

26、缩(肌肉萎缩(- - - -) 4. 4. 4. 4.病理反射(病理反射(病理反射(病理反射(+ + + +) 5. 5. 5. 5.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支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支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支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支配(一)瘫痪(一)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 1.1.1.1.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 2.2.2.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3.3.3.肌肉萎缩肌肉萎缩

27、肌肉萎缩肌肉萎缩 4.4.4.4.病理反射(病理反射(病理反射(病理反射(- - - -) 5.5.5.5.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失神经支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失神经支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失神经支配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失神经支配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鉴别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鉴别表表表表现现上运上运上运上运动动神神神神经经元元元元下运下运下运下运动动神神神神经经元元元元瘫痪瘫痪范范范范围围较较广泛广泛广泛广泛较较局限局限局限局限肌萎肌萎肌萎肌萎缩缩否否否否是是是是腱反射腱反射腱反射腱反射亢亢亢亢进进减弱减弱减弱减弱肌肌肌肌张张力力力力增高增高增高增高

28、下降下降下降下降病理反射病理反射病理反射病理反射阳性阳性阳性阳性阴性阴性阴性阴性肌肌肌肌电图电图无失神无失神无失神无失神经电经电位位位位有失神有失神有失神有失神经电经电位位位位瘫痪瘫痪痉挛痉挛性性性性驰缓驰缓性性性性(二)不自主运动(二)不自主运动概述:概述: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与锥体外系有关与锥体外系有关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时消失(二)不自主运动(二)不自主运动1.1.1.1.痉挛发作:痉挛发作:痉挛发作:痉挛发作:见于癫痫见于癫痫见于

29、癫痫见于癫痫2.2.2.2.震颤震颤震颤震颤(tremor)(tremor)(tremor)(tremor):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律性颤动。律性颤动。律性颤动。律性颤动。静止性震颤:静止时出现,静止性震颤:静止时出现,静止性震颤:静止时出现,静止性震颤:静止时出现, 随意运动时减轻随意运动时减轻随意运动时减轻随意运动时减轻. . . . 见于苍白球及黑质病变见于苍白球及黑质病变见于苍白球及黑质病变见于苍白球及黑质病变意向性:动作性,见于小脑病变意向性:动作性,见于小脑病变意向性:动作性,见于小脑病变意向性:动作

30、性,见于小脑病变(二)不自主运动(二)不自主运动3.3.舞蹈样运动:舞蹈样运动:一种快速的、不规则的、无目的、不对一种快速的、不规则的、无目的、不对称、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称、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伴肌张力降低,安静后减轻,睡眠后消伴肌张力降低,安静后减轻,睡眠后消失。失。由基底节(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引起。由基底节(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引起。 (二)不自主运动(二)不自主运动4.4.手足徐动症手足徐动症是肢体远端游走性肌张力改变动作,出是肢体远端游走性肌张力改变动作,出现缓慢的扭转样蠕动,伴肢体远端过度现缓慢的扭转样蠕动,伴肢体远端过度伸展,如腕过屈、手指过伸等,且手指伸展,如

31、腕过屈、手指过伸等,且手指缓慢地逐个相继屈曲。缓慢地逐个相继屈曲。见于肝豆状核变性、核黄疸等。见于肝豆状核变性、核黄疸等。(二)不自主运动(二)不自主运动5.5.扭转痉挛:扭转痉挛:以躯干为纵轴缓慢而剧烈的旋转性不自以躯干为纵轴缓慢而剧烈的旋转性不自主扭转为特点。主扭转为特点。伴四肢不自主痉挛,安静后减轻,睡眠伴四肢不自主痉挛,安静后减轻,睡眠后消失。后消失。见于隐性遗传型扭转痉挛、吩噻嗪类药见于隐性遗传型扭转痉挛、吩噻嗪类药物中毒。物中毒。(二)不自主运动(二)不自主运动6.6.6.6.偏身投掷运动:偏身投掷运动:偏身投掷运动:偏身投掷运动:一侧肢体近端,粗大,跨越,投掷样动作。一侧肢体近端

32、,粗大,跨越,投掷样动作。一侧肢体近端,粗大,跨越,投掷样动作。一侧肢体近端,粗大,跨越,投掷样动作。见于对侧丘脑底核受损。见于对侧丘脑底核受损。见于对侧丘脑底核受损。见于对侧丘脑底核受损。7.7.7.7.抽动症:抽动症:抽动症:抽动症: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常见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等。运动,常见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等。运动,常见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等。运动,常见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等。抽动抽动抽动抽动- - - -秽语综合征秽语综合征秽语综合

33、征秽语综合征(Tourette(Tourette(Tourette(Tourette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 ) ) ) 。多见于儿童,部分病例为基地节受损。多见于儿童,部分病例为基地节受损。多见于儿童,部分病例为基地节受损。多见于儿童,部分病例为基地节受损。(三)共济失调(三)共济失调概述:概述:概述:概述:是指是指是指是指肌力肌力肌力肌力正常的情正常的情正常的情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以及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以及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以及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以及不能维持躯体不能维持躯体不能维持躯体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姿势姿势姿势和平衡和平衡和平衡和平衡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1.1.1.1.小脑

34、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 2.2.2.2.感觉感觉感觉感觉性共济失调性共济失调性共济失调性共济失调 3.3.3.3.前庭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 4.4.4.4.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蚓部:蚓部:躯干、下肢共济失调躯干、下肢共济失调醉汉步态。醉汉步态。半半球球:同同侧侧肢肢体体共共济济失失调调上上肢肢重重于于下下肢肢,远远端端重重于于近近端端,意意向向性性震震颤颤,病病侧侧偏斜。偏斜。言语障碍:言语障碍:吟诗样语言、爆发性语言。吟诗样语言、爆发性语言。常伴眼震、肌张力

35、常伴眼震、肌张力(反跳试验阳性(反跳试验阳性) )。感觉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运动觉,关节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关节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关节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关节位置觉,振动觉;站不稳,落脚不知深浅,夜间尤甚;站不稳,落脚不知深浅,夜间尤甚;站不稳,落脚不知深浅,夜间尤甚;站不稳,落脚不知深浅,夜间尤甚;闭目难立征:闭目难立征:闭目难立征:闭目难立征: 睁眼(睁眼(睁眼(睁眼(- - - -) 视觉纠正;视觉纠正;视觉纠正;视觉纠正; 闭眼(闭眼(闭眼(闭眼(+ + + +)见于遗传性脊髓共济失调、脊髓结核等。见于遗传性脊髓共济失调、脊髓结

36、核等。见于遗传性脊髓共济失调、脊髓结核等。见于遗传性脊髓共济失调、脊髓结核等。前庭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表现为站立或步行时躯体易向患侧倾斜,表现为站立或步行时躯体易向患侧倾斜,摇晃不稳,沿直线走时更为明显。摇晃不稳,沿直线走时更为明显。卧床时症状明显减轻,活动后卧床时症状明显减轻,活动后、改变头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位可使症状加重。 常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常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 见于前庭功病变,如见于前庭功病变,如MeniereMeniere病。病。 大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表现同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性平衡表现同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性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障碍

37、、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常伴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常伴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及精神症状、强握反射表现。反射阳性,及精神症状、强握反射表现。 出现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时。出现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时。三、上、下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三、上、下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病变部位病变部位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瘫痪分布特点瘫痪分布特点瘫痪分布特点瘫痪分布特点 皮层皮层皮层皮层放射冠放射冠放射冠放射冠内囊内囊内囊内囊脑干脑干脑干脑干 脊髓脊髓脊髓脊髓单瘫单瘫 单瘫或偏瘫程度不等单瘫或偏瘫程度不等偏瘫程度均等偏瘫程度均等交叉瘫交叉瘫四肢瘫、截瘫四肢瘫、截瘫半切损害半切损害(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三、上、下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三、上、下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损害部位损害部位 体征分布体征分布 其它其它n n前角细胞前角细胞 节段型节段型 慢性损害慢性损害- -肌颤肌颤n n前根前根 节段型节段型 伴根疼伴根疼n n神经丛神经丛 多神经支配区多神经支配区 感觉障碍感觉障碍 肌萎肌萎n n周围神经周围神经 神经支配区神经支配区 运动及植物神经运动及植物神经(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