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7566438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0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孟浩然这首春晓诗,可以说家喻户晓。本来明白如话的一首小诗,后人理解却多有分歧。我们结合孟浩然的生平遭际,尤其是诗人晚年的罹病情况,对于此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做一些合情合理的推测,并在此基础上解读此诗,或可为孟浩然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孟浩然的生平遭际及其诗中呈现的自我形象要读懂一个诗人,首先当然是要了解他的主要行事,这可以通过其流传于世的诗作来获得一些可靠的线索,也可以结合同时代人留下的相关信息和各种可以信赖的史籍记载;其次,对于一个诗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从其诗作中捕捉诗人的感觉,理解诗人的体验,尤其是对那些内心体验丰富

2、的诗人,更须如此。孟浩然大约生于 689 年,卒于 740 年,本名不详(一说名浩) ,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在其大约 52 年的人生中,要紧的事迹大概只有几个方面。第一,孟浩然本来可以在家乡襄阳安度闲适生活,但他30 岁之后却三次北行,寻求扶持和官职。寻求扶持和官职的努力虽以失败告终,他却结识了当时最重要的文学人物:王维、王昌龄及张九龄。开元十七年( 728)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联句名动京师。学者普遍认为,孟浩然内心深处渴望入仕的情结始终不曾泯灭,他所写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正是他怀有济时用世的内心愿望的流露。而

3、在田园作诗中,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寥寥几句,更是将其渴望有人援引举荐的内心表露无遗。第二,孟浩然赴京求官未果,之后漫游了长江下游地区,在吴越之地逗留了很长的时间, 在那里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 第三,据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记载,孟浩然曾得到过韩朝宗的举荐,但因为他正饮宴甚欢而无视约好的时间,以致错过被举荐的机会,再度与出仕无缘。第四,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谪为荆州长史,邀请孟浩然入幕,署为从事。这一时期,孟浩然随张九龄外出行县、祠祭、游猎,一度感到欢欣鼓舞,在很多酬唱诗作中都表露了此种情怀。这一幕府时期的生活并不长,大约开元二十七年(739)夏,孟浩

4、然因为背疽初发,便返回襄阳卧疾养病。开元二十七年(739)秋,王昌龄被贬岭南,途中拜访了卧疾襄阳的孟浩然。开元二十八年 (740) , 孟浩然病了较长时间之后, 病情有所好转,不料王昌龄遇赦北还来访,孟浩然与之饮宴甚欢, “食鲜疾动” ,疽发背而卒。这三方面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他的春晓一诗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从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看来,孟浩然诗共有 211首, 分上中下三卷。 我们发现, 在他的诗中, 举凡登山临水,泛舟送别, 宴饮酬唱, 造访故友, 乃至卧疾见寻, 寂寞遣怀,凡此种种,都有相应的诗篇记录其基本行踪及日常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孟浩然在诗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罕见的才能,即他善于在两种极端

5、的情感体验中寻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点,很少见到他有特别强烈的内心冲突与紧张。即使是那些被人标签式解读的隐藏着诗人人仕渴望的诗篇,也没有显出歇斯底里的失控和一般诗人特有的神经质敏感。另外,尽管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但他似乎更偏爱水行,而且诗作非常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第一人称“余” “我”在诗中频繁出现。由此我们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内心体验较为丰富的诗人,或者说,他是一个常常关注自己内心精神世界和日常体验的人。正因为这样,孟浩然才会在卧疾静养的时节吟出很多抒发人生感叹的诗(而非平常酬唱寄怀之作) ,这是我们解读春晓诗的一把钥匙。二、孟浩然的晚年交游、疾病及与此诗的关系孟浩然虽终身未仕,但交游广阔。在其诗

6、集中随处可见他与人饮宴酬唱或殷殷送别的诗作,此外有很多友人造访或造访友人的篇什,似乎表明孟浩然真如宇文所安所言是一个“喜欢饮宴的朋友”和一个“热情的旅行家” 。2同时,我们还发现,孟浩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尤其 40 岁之后常抱病卧疾,在他的现存诗作中,除了那首颇受关注的岁晚归南山外,尚有李氏园卧疾 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作送昌龄王君之岭南 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 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等诗,均透出此中消息。通过对这些诗的仔细寻绎,似乎可以说,孟浩然晚年应该至少有两年多的时间都卧疾在家。在病中他不能像往常那样登山临水,造访朋友, 时常感到郁闷和无聊, 于是吟出这些病中感怀的诗篇。为了研究的方便,我

7、们有必要结合这些抱病时候的诗作,对孟浩然晚年的交游及罹病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开元二十五年(737) ,一代贤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邀孟浩然入幕。 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传云: “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 ”从事虽非正式官职,但对于已经 49 岁的孟浩然来说,可谓总算走上了仕途, 因此他一度心生感激, 在写于是年冬的 荆门上张丞相诗中便表达了这一情怀。然而,孟浩然似已不太适应这种幕僚生活,在是年年底的诗作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中,有句云“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暮登城望,偏令乡思悬。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 ,隐约流露出对于幕僚生活的厌倦。而随后所作的和宋大使北楼新

8、亭诗,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谁谓山林近,半为符竹拘。愿为江燕贺,羞逐府僚趋。欲识狂歌客,丘园一竖儒” ,对于幕僚生活的厌倦之感和不得志的狂狷之气更是郁勃而出。大概正因为此,大约开元二十六年(738)春夏,孟浩然疾病缠身,遂辞去从事一职,归襄阳卧病静养。这一年秋,诗友王昌龄(690?-756)被贬岭南,经过襄阳,前来拜访。孟浩然吟诗送昌龄王君之岭南相送,诗云“已抱沉痼疾,更贻魑魅忧” ,明确提到自己的疾病。据新唐书-文艺传 ,明言孟浩然乃是 “病疽背卒” 。开元二十七年(739)夏秋之间,毕太祝(毕曜)还曾前来探视。 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 一诗表达了孟浩然彼时的处境, 诗云:“伏枕旧游旷,

9、笙篁劳梦思。顾予衡茅下,兼致禀物资。斗酒须寒兴,明朝难重持。 ”诗人流露出晚年卧疾而无人看望的悲哀,乃至设宴款待老友,唯恐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喝酒了。约作于 739 年秋的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一诗似乎表明,其后孟浩然的病情应该有了一定的好转,所以到了第二年(740) ,王昌龄遇赦北归,路过襄阳,孟浩然当然会因为再见故友而“相得甚欢” ,乃至“食鲜疾动” ,不料竟引起疽病复发而死。考虑到孟浩然晚年的交游及罹病情况,我们似乎可以推断, 春晓一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即孟浩然去世前一年的晚春时节,其时孟浩然患疽病于背,晚问辗转难眠,好不容易挨到后半夜才昏昏略睡,一觉醒来已经天亮,听到庭院鸟声

10、啾啾,想起昨夜风雨,引起诗人对于年华老去而终生不遇的深沉感喟,随兴吟成此诗。三、 春晓中的人生隐喻诗歌是隐喻的艺术,或者说,诗人常借助隐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人生的体验,如此则既有诗的形象性,又有诗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而诗亦因之耐人寻味。若将春晓一诗置于隐喻的观照之下,会发现平白如话的四句话中,隐藏着孟浩然对其五十余年人生的深刻感怀。下面我们对本诗做一个简单的梳理。首句“春眠不觉晓” ,是写他于 739 年晚春的一个早上醒来。第二句“处处闻啼鸟” ,表面是说诗人伏枕在床,听到院子里到处传来鸟的啼叫声,但是“鸟啼”并非欢快的感受,而是一种凄怆的体味。第三句“夜来风雨声” ,诗人由鸟啼声自然忆想到昨

11、天晚上的风雨声,可以说是很自然的心理活动。我们甚至还可如是推想:诗人本来因为背疽而辗转难寐,偏偏又风雨大作,更使他心情烦躁,徒增抑郁,其实那时节便已忧心满院的春花被风雨吹落,只是其时心境烦乱,顾不上吟诗罢了,待到翌日醒来,听到满院鸟啼,才灵感倏来,随兴成诗。紧接着吟出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 ,实乃整篇诗眼,真可谓不知有多少花落,不知有多少慨叹!诗作戛然而止,却耐人寻味。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卧病时对于花的在意,除此诗而外,在其他诗作中亦有所表现,如晚春卧病寄张八 (约作于 720 年晚春)就曾这样描述诗人卧病时的心理感受: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狭径花障迷,闲庭竹扫净。念

12、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其中“狭径花障迷”一句,与春晓诗中的“花落知多少” ,表达的虽都是落花满地,但传达出来的情味却迥然不同。 因为诗人那时还比较年轻, 心头犹有所怀 (怀念具体的友人) ,是以徐徐写来,节奏迂缓而深情绵邈,其着力点乃在怀友而非伤春叹世。至如春晓一诗,则因作于诗人晚年,又久病在身,他的人生的全部体验,怀才不遇老大无成的悲哀,岁月蹉跎风流不再的体味,都高度浓缩在这四句诗里,已经进入整体隐喻的层面,需要我们整体观照才能把握和理解。如果说花隐喻人生的青春年华,那么落花则隐喻青春不再岁月终老,而导致花落的风雨,也就可看成是人生种种不如意

13、的隐喻。此诗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乃在于它的追溯而不是顺叙,诗人由春眠觉醒起句,而至清晨的鸟声,而忆想昨夜的风雨,而揪心满院的落花,而感叹所有青春的不再,悲慨所有希望的破灭。这种追溯式的笔法同其晚年对于一生经历的追溯式总结,在心理上也是正相契合的。我们如此解读春晓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常被人忽略的诗的形式(声音) 。按诗之为诗,除了以隐喻手段形象化地表现诗人的情感之外,还必须讲究声音方面的因素,也即平仄、押韵及由此产生的诗的节奏。朱光潜曾说: “诗讲究声音,一方面在节奏,在长短、高低、轻重的起伏;一方面也在调质,在字音本身的和谐以及音与义的调协。 ”3其中押韵非常重要,其对于诗人情感的传达非常微

14、妙而且关键。 “韵脚是诗句的落脚点,是在声音方面联系一首诗的纽带。 如果不押韵, 一首诗往往就像散了架子一般; 如果押韵,就从声音的角度,使整首诗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 ”4不仅如此,韵脚还有利于更好地抒发感情,不同的感情需要诗人选用相应的韵脚加以表现,因此我们可通过对韵脚的分析而窥见诗人的隐衷,正如清沈德潜所指出的: “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 ”5韵分为平声韵与仄声韵两种,平分阴阳,仄分上去入三声,押不同的韵所蕴含的情感是不同的。大体而言, “人们在抒发苍凉、悲哀、萧瑟的情调时喜欢采用仄声韵(特别是入声韵) ” ,

15、 “大抵用入声部韵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6今观春晓一诗,韵脚为“晓、鸟、少” ,押的正是上声筱韵,从古人吟诵的角度来说,也正适合表现诗人当时凄郁悲哀的心情。总之,孟浩然春晓一诗虽平淡如话,却耐人寻味。它绝非单纯的伤春惜春之作,而是他晚年卧疾时候的无奈悲叹。 诗人以整体隐喻的方式加以表现, 巧妙运用了追溯手法,而与诗人对于人生的追溯反思暗相契合,并以上声押韵的声音形式,隐约传达出他久病在身怀才不遇而终于布衣的人生体味,可以说是他内心深处的济世渴望终于破灭的诗性隐喻。参考文献1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52宇文所安,盛唐诗M,贾晋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873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4546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9,1105霍松林,原诗一瓢诗话说诗啐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