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第10课时-11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7555748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第10课时-1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一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第10课时-1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一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第10课时-1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一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第10课时-1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第10课时-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第10课时-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第初一历史(下册)集体教案(华东版)第 1010 课时课时-11-11第 10 课时内容:元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元朝的建立元朝的民族关系 2:能力目标:元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南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以及加强情感教育,促进真确价值观的形成。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元朝的统一,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2:难点: 认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复杂性和对外政策的开拓性。教法: 学生先自学,老师再讲。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本课知识脉络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 1: 建立 A:时间:1206 年 :人物:铁木真(成吉思汗) 2.扩张: A:向西:抵达欧洲多瑙河流域。 B:向南:1227 年灭西夏,1234 年与南宋灭金。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 A:时间:1271 年。 B: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 。 C:都城:1272 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 2.统一: A:1276 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B:南宋丞相文天祥战败被俘。 C:1279 年,元朝统一全国。 。 3. 经济措施: A:内容:第 1页 共 4页对蒙古旧制作了改革,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 B:作用: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1.

3、民族分化政策: A:民族分化政策的特点:蒙古贵族占统治地位。 B: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维护特权,强化统治。 C:民族分化政策的内容:把全国各族人分为不同等级。 D: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不利于民族团结,激化了民族矛盾。 2.元朝的行省制度: 1)行省制度的内容: A: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 B:西藏作为特别行政区,由宣政院管理。 C: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 2)行省制度的意义:有效管辖了全国各地,加强了中英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速备考速记手册。课后记:第 11 课时内容: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教学目标:

4、 1.知识目标:从内阁到军机处,文字狱。 2:能力目标:了解明清强化皇权统治的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从明清我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第 2页 共 4页 2:难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机构复杂,不易理解。教法: 学生先自学,老师再讲。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本课知识脉络 一:明朝的建立 A:时间:1368 年:人物:朱元璋(明太祖) C:都城:应天府(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二)清朝的建立: A:时间:1636 年(1644 年入住北京):人物:皇太极 C:都城:盛京(后迁都北京)三)明朝的专制措施: 1.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行

5、中书省”制,设三司。 B:在中英,罢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2.明成祖朱棣时:设立内阁。 3.作用:明朝的皇权空前强化。四)清朝的专制措施: 1.康熙帝: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另设南书房。 2.雍正帝时:创立军机处,成为皇帝独断专行的工具。五)文字狱: 1.明朝的文字狱: A:开始:从朱元璋开始。 B:特点:对于片言只字捕风捉影。 C:后果:许多文臣蒙冤而死。 2.清朝的文字狱: A:目的:为确立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大力推崇儒学。严厉镇压反清思想。 B:特点: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影响:窒息了思想,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社会发展。第 3页 共 4页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速备考速记手册。第 4页 共页课后记: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