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途径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7551599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创新的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化创新的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化创新的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化创新的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化创新的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创新的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创新的途径(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A B C DB2、歌舞长白神韵分为“梦幻长白”“春满长白”“吉庆长白”三个篇章,全面展示了白山松水吉林人悠久的社会变迁与生活历史。这表明()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文化是对社会实践的正确反映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是()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不断造就新的艺术家 不断创造新的语言文字A B C D答案:A 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阜被称为中国木板年画三大产地,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三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衰微、濒临消亡。而进入21世纪,杨柳青、桃花坞已接近“名存实亡”,形不成批量生产,但杨家阜年画却奇迹般地从衰亡中存活了下来。现在一年生产年画2000多万张,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什么力量让杨家阜年画起死回生呢?答案就是杨家阜人不但继承了年画这一宝贵传统文化资源,而且通过和旅游业这一新兴产业相结

3、合,使年画融入了当地旅游业中,并投巨资改变了整体环境,使杨家阜年画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漂洋过海闯入了国际市场。 杨家阜年画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那么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在文化创新中应坚持怎样的正确方向? 文化创新的途径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拓展:拓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与“推陈出新、革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故鼎新”的关系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区区 别别内涵内涵不同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的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显示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

4、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指的是在文化的继承中,不断排除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强调强调的重的重点不点不同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联联 系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拓展: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区区别别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有两条,一条

5、是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角度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二是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度讲是要吸收、借鉴与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中国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融入了西方画的手法。但是,中国画毕竟是中国画,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说明()A实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毫无保留地继承传统文化B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优秀的文化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D借鉴外国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答案:C2、当前形势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时文化创新。这说明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批判地继承C继承其优秀的部分,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D要做

6、到古为今用答案:C3、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成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是()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需把它化为养料吸收B反对我们把传统文化固化,当做物件加以传承C启示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勇于打造和丰富传统文化D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答案:D4、自称“思想狂徒”的某学者在博客文章中称,“论语,中国人的宿命之书”;“孔夫子,中国人的人格分裂之祖”;“孔夫子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上述观点( )A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B能促使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

7、是“封闭主义”的表现D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答案:D 5、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荆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答案:C材料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这个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材料二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

8、元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资源? (2)说明材料二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 (1)立足于社会实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创新。着眼于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2)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所谓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