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伤仲永 4PPT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7550383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伤仲永 4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 伤仲永 4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 伤仲永 4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 伤仲永 4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 伤仲永 4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 伤仲永 4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伤仲永 4PPT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 仲 永王安石王安石 宋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1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 2、正确进行翻译、正确进行翻译学 习 目 标1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焉、耶2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停顿的句子。整体感知:1 1、仲永、仲永/ /生五年生五年 2 2、借旁近、借旁近/ /与之,即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自为其名 3 3、其诗、其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 4、自是、自是/ /指物做诗指物

2、做诗/ /立就,其文理立就,其文理/ /皆皆有有/ /可观者可观者 5 5、传、传/ /一乡秀才一乡秀才/ /观之观之 6 6、日扳仲永、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环谒于邑人 7 7、余闻之也、余闻之也/ /久久 8 8、其、其/ /受之天也,贤于材人受之天也,贤于材人/ /远矣远矣作者作品简介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本文选自选自临川

3、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文集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活泼,意境隽永。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表达了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作者的感情。(1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 1、“即书诗四句即书诗四句”书:书: 2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日: 3 3、“邑人奇之邑人奇之”奇:奇: 4 4、“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宾客: 5 5、 父利

4、其然也父利其然也 利:利: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对感到惊奇。感到惊奇。 名词活用为动名词活用为动词,把词,把当宾客招待。当宾客招待。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认为有利。(2)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赡养。全乡。有的人。4、邑人: 5、“从先人还家”从: 6、“前时之闻”: 7、“卒之为众人”卒: 众: 同县的人跟从。以前听到的名声。最终。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 9、且为众人且: 10、固众人固:(有)才能。尚且。本来。(

5、3)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1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父异焉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

6、稍宾客其父 4、或以钱币乞之 5、环谒于邑人 6、泯然众人矣 7、贤于材人远矣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 仲 永王安石王安石 宋宋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学 习 目 标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合作探究:质疑探究: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