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第十讲复习进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7546655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8.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第十讲复习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建构第十讲复习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建构第十讲复习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建构第十讲复习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建构第十讲复习进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构第十讲复习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第十讲复习进程(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构第十讲Stillwatersrun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Wherethereislife,thereis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00 墙体下部是较为方整的大块石材,越往上,石材越小,形状越不规则。00 同一种石材在一定的体积下,密度相同则重量也相同,该承重墙表现出来的结构性的上下区别显然与重量无关这种区别是否恰恰揭示重力荷载由上至下抵达地面的过程?对一个经济不宽裕的镇上人家,小块的石材更便宜也更容易获得,有限的大块石材被用在下部,也就是垂直方向荷载较大的部位一块整石材针对压力的整体性比一堆小石头垒起来要好;每块大石材又被加工得相对精细一些,彼此间结合的

2、更致密。这些措施使下部的整体性得到加强,其结果也使墙面的实体形态离开了均匀状态。00 该结果体现的是受非结构性因素(经济因素地方材料特性)影响下的结构性。 00 框架体系的基本形态关系反映柱梁楼板在三维空间中的交接,在没有其它因素介入时(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个基本关系在一个建筑里不断重复,近乎均质地占领空间。00 这种由钢筋混凝土的受力特点(惰性)框架的结构特点(柱梁的刚性连接)营造而成的形态关系,是一种内敛的网格形态,只有竖直的柱有支撑的感觉,不能看到形象化的力的传递(如砖拱石拱引起的联想事实上,力也确实在拱中传递),因为受弯的钢筋隐藏在混凝土中,受弯与受压的状态都发生于外在的“平直”形态内

3、部。00 因此,钢筋混凝土通过框架体系的形态提供的是一种抽象暧昧的结构性00 这种结构性因为缺乏表情,其对复杂空间的支持对力的包容凝缩成实体的线性关系被掩盖为形态00 路易康深信:在混凝土复杂的凝结硬化过程中,其合成和转化中的化学现象与形成自然材料的诸多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行关系。00 这种对材料的形成近乎诗意的态度,促使他不仅关心这种材料在建成后性能的表现(色泽质感手感等等),更致力于展示出钢筋混凝土是如何制作的 00 安藤需要实体(混凝土)减弱或丧失实体和重量的感觉,为此,他精心塑造出均质性和细腻的混凝土表面,实体材料的单一和均匀状态使自身变得抽象,物质壁体的实存感随之减弱. 00 “

4、非结构性” 在此是指材料在建造活动中除结构性以外的可以通过建筑形态被感知或认知的性质。00 非结构性在感知层面上与具体材料的质感色泽肌理等视觉体验相关,00 与触觉体验相关00 如果材料具备特有的气味,非结构性甚至包含了嗅觉体验。00 非承重材料“非承重材料” 是指建造中尚未被发现具有承重能力,或具有承重能力但不曾被广泛用作承重材料,人们在解决承重问题以外需要或可能应用的材料部分,00 例如围护,分隔,采光,通风,保温,面层,更小尺度的还有各种连接部位的构造材料。00 由于人们对材料始终处于一种认识的过程中,“非承重材料”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名单。00 非承重材料中有的为满足建筑部件的需要(如帮助

5、暴露在外但不耐外界侵蚀部分的面层材料)00 有的是为了解决生存的舒适安全问题(如围护采光通风保温)00 为了保证各类行为顺利进行的可能性(分隔)00 还有的则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为各种新的具体行为的产生创造条件。00 材料可能解决问题的性质涉及到“功能”的概念。00 材料的功能是可以在建筑中解决的问题。00 每一种具体的非承重材料并不一定只对应一种功能00 这又牵涉到人对材料的更细层面的认识:00 有一些材料的广泛应用是出自人对建筑最基本问题所寻找到的答案,例如玻璃。玻璃做为窗户的主要材料可能对人们的建筑影响最大的是它的透光性;在此之上发展,大面积的玻璃表面又使建筑内部与外界之间具有相

6、互的透明00 玻璃还可能怎样呢?00 这是一个可以继续延伸下去的问题。00 在现代社会占重要地位的类似“复制”的建造行为中,一种材料已体现出的性能很容易被我们按常规和习惯来记记忆忆并并定定义义,事实上,建造材料的可被不断发掘的“后天属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对自身行为及其他问题的理解,取决于针对那些理解将拿材料去如何建造如果只看见玻璃做为窗的透光性,那么玻璃可以做为建筑独立表皮的形态就无法产生。00 对建筑来说,丰富多义的形态关系的产生不仅限于对已有材料认识的深化,例如对非承重材料的 “已有属性” :质感色泽肌理等物理性质,透光性和作为透明表皮的考虑和推敲00 还可能来自于对现实中不断出

7、现的问题的“应激反应”建筑师也许会发现:对这些问题可以用某种建造方式给予回应。00 现实问题极其多样,能察觉到的诸如建筑引发的城市方面的问题;人在建筑中的行为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00 这些问题不只刺激建造中的材料部分,而是整个建造活动。00 但就材料这一部分而言对材料的使用很容易有惯性思维和成见,重新思考材料问题意味着建筑可能藉由材料的“应激反应”拓展自身在狭窄的审美范畴的有限作为,建立与人社会世界的更敏感更积极更深刻更丰富的关系。00 这是对材料的多义性材料的多义性在建筑形态中的表现建筑形态中的表现进行讨论的意义00 对材料的研究重心和方法在将材料分为“可承重”与“非承重”两类进行建造与

8、形态之间的分析时,重在研究:00 材料在建造中潜在的多义性(通过解决问题),以及通过建造中材料的这一部分多义性,使建筑在它们的呈现中获得丰富的形态关系;00 考虑现实建造条件,还需要对材料的多义性在呈现和消隐之间做出思考和选择00 这是指在有限的建造条件(如材料质量施工水平等),丰富的形态关系不得不面对形态的基本质量的考验。00 一方面,材料的多义性影响着建筑的实体形态和空间形态00 在另一方面,现实的建造质量对材料表达效果的影响也对形态至关重要。00 呈现还是消隐?这是个问题00 材料的多义性处在张力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正是物质性的建造产生的。只有在建造的过程里才会逐一面对种种问题,材料为解决

9、它们采取的“应激反应”促成了材料在形态中可能被表现的多义性;而现在,又正是由于“建造”,多义性的表现成为一个问题一个新的需用建造来回答的问题。00 对材料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提供一个具体的可直接操作的从某种材料到某些形态的技术性结论00 而是通过分析来说明对材料的使用没有定式00 提出对材料使用的一种基本态度和一种思维的起点:和结构一样,建造中的材料需要不断寻找自身与种种建筑问题的积极关系。00 这种建造行为延续了建筑对现实问题的反应,保证了形态的生命力00 否则形态就处于一种自身的不断复制状态。00 对我们来讲,还有什么比停留在一种凝固的对周遭变化没有反应的建筑环境里更糟的呢?00 即使那些形

10、态曾经是“美”的呢?00 建筑需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00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永恒的美是值得提问的00 更何况建筑从来就不只隶属于一种简单的视觉上的“美”00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建筑正利用人们对“美”和“风格”的不加思索的默认,任意拼贴莫名其妙的视觉符号,使建筑形态问题变得既简单又无聊00 材料这部分不按照通常的以材料特性的不同而来的分类标准逐一分析(如:木石砖钢钢筋混凝土等等)00 每一种建造材料的使用都有其具体的问题要面对在一定的时空里。问题永远无法述尽,具体方法也无从概括00 一种开放的思考方法00 对一种建构的思维方法而言,由材料各自的物理特性各种材料对应的现实资源情况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

11、的不同,都有很多地方有待理清00 我们的目的却是肃清建构与形态之间的尚存误解的关系,00 一是两者的脱节,即建构环节没有积极地参与形态的创造,只是在埋头解决最基本的功能问题;二是前者被动地屈从于后者,造成后者形态在脱离建造的一个有力起点时又缺乏对其它重要问题的思索时本身仅存的乏味浅薄甚至荒诞 00 材料是形态内容的一个重要成员所应被认识的方面和尚待认识的潜力,00 建构关系在形态问题上具有的“柔软度”也就是“呈现”和“消隐”00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对眼下其它“重要问题”诸如建筑引发的城市方面的问题;人在建筑中的行为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持关注态度的建筑师,往往能在建造实践中将“建构”问题纳入进形态问题里(从而保证建筑形态的敏感性),即使他们最感兴趣最想通过建筑表达的也许并不是建构关系。或许这里建构是作为概念实现的最后一道关口,不得不精心迈过而这种迈过事实上也并非被动,对于足够敏感的建筑师,建构的介入有影响设计概念的可能,甚至因为情况复杂程度的加强(建构和那些问题并置),使整个设计变得更为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