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7544988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8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 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 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 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 “中心对顶点,底边对 0 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 ”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分清内外圈”

2、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 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 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 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 0 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 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活动一: 伸展运动。 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 当作角的两条边, 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

3、 0 度、1 度、2 度、3度、 4 度、 5 度、 10 度、 20 度到 90 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 然后继续: 100 度、 110 度180 度、360 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 度慢慢张开的。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 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 度张开的过程。 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 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 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 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 这样,纸

4、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 度开始,师问: “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 度和 180 度, 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 度,该读外圈。 ”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 0 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 一直读到 180 度。接着, 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 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 “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 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 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

5、象基础。活动三: 笔尖指路。 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 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 “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 度,慢慢展开; 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 0 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 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 “一定要从 0 度开始顺着数下去。 ”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

6、,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 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 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 0 开始, 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 虽然速度会慢了些, 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 0 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 0 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 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 0 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 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

7、外圈,只要从0 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 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 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 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 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 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 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 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 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 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