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尝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7532355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尝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尝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尝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尝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尝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尝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尝试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中的呼声越来越高。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出路:阅读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之间交流的过程, 也是获取信息, 锻炼思维,体验生活,认识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体现出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位置,重视学生自己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本文针对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感悟文本的时间俗语称: “万事半知不如一事全知。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才能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带给读

2、者的心理感受。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忽略了这个重要环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这种情况必然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如吐字不清、诵读不连贯等挫伤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问题。此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对文章没有深刻的体会而感到茫然失措,这些都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而仓促进行阅读教学的后果。换一个角度讲,不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而进行的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无视学生、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如此这般的阅读教学过程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严重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损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情绪。阅读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读,

3、而后才是教。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先给学生足够的诵读时间,再实施教这个过程。阅读教学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和感受,在对文章有深刻的了解后尝试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让学生给文章自拟一个副标题,体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进行精辟的概括后再通读一遍课文,体会作者意图。最后再精读、 熟读课文, 深刻体验作者的心理感受和见解。这种逐步深入的阅读过程能够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阅读中都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实现了读者与文章之间的真正交流。二、设计巧妙的质疑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不同形式的问题不可能用标准或者说统

4、一的形式去回答,这就要求教师体现出主导作用来,结合考虑各种问题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比如在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这个问题会有自己的理解,有的认为是他知识的无用,有的认为是孔乙己的懒惰、不务实等。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这些不同的理解都只是各自的假设,都是合乎道理的。对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而言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学生是造成阅读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巧妙的问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实现了科学知识与学生发散思维的融合。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主动交流的过程,每一个阅读文本都是作

5、者的艺术创作,都是一个艺术整体。教会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带着批判的精神进行阅读,能让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个道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最终提升质疑的能力。三、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足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倾向: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挥,造成部分学生厌恶阅读课和语文课。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相对于知识而言,想象力更加重要。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创造力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未曾遇到的事物, 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 可以说,新事物的诞生都是由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学生的想象力应当在阅读教学中着重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着重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阅读教学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理解文章主旨,认识文章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合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阅读教学效果要比教师单纯讲解好得多。教师对学生哪怕是异想天开或者幼稚可笑的想象也要给予鼓励,因为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这样能让学生带着想象力去创造,让学生获得除课文知识外的终身技能。(作者单位:贵州省湄潭县湄潭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