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史观解读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7514070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2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史观解读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史观解读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史观解读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史观解读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史观解读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史观解读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史观解读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多元史观导入历史高考领航p79 页对于新航路开辟是这样认识的,同学们还记得:新航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全球史观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文明史观新航路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现代化史观新航路是物种流动和人口迁移之路社会史观不一样的史观,不一样的解读近年来,各地历史高考命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因而就要求老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更新史学观念,引入了多元史观,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推进知识一、什么是历史史观?1、史观概念:?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

2、、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2、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高中历史新课程主要的史学观点: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 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二、史观解读(一、 )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革命史观);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学说(二、 )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 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自身文明化(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从范围上可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

4、信息时代)。2、以文明史观整合历史3、备考指南a.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b. 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c. 中西文明碰撞、融合下的中国近代化d. 从文明的差异、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文明的发展分析中西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e. 政治文明要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经济文明应突出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要注意思想文化现象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及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巩固:牛刀小试:材料 15 、16 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 “发现 ”的意思是 “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 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 两个文明汇合 ”

5、。1992 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 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两个文明汇合 ”和“两个大陆相遇 ”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能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也被称之为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2. 整合历史开始: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完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深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

6、发展。3、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考点整合)提问学生思考1500 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 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4. 正确认识树立全球意识;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及多样性;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从微观角度把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5. 备考指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精选学习资料 - -

7、-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等落后地区的冲击与这些国家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和谐世界建设的主要举措等。牛刀小试整合世界市场3. 斯大林模式(四、 )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1. 材料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罗

8、荣渠现代化新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社会变革,其动力是工业化。2. 途径原发型 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英、法)传导型 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美、日、亚非拉国家)3 、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外源型现代化模式。A、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B、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

9、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主要分为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A、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B、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 (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牛刀小试1.160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政治: 3.8.5.11民主化法制化2.1748 年论法的精神出版经济: 1.6.9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3.1689 年权利法案获通过思想文化 :2.7.12_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4.

10、1770 年英国破产农民桑德斯来到伦敦当工人生活: 4.10城市化现代化5.1787 年美联邦宪法通过6.1651 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7.1601 年哈姆雷特问世8.1787 年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9.1793 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10.1830 年肯布尔开始首次火车旅程11.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12.1517 年马丁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5.主要内容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

11、然经济到商品经济)思想领域的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教育文化普及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现代化。6. 正确认识现代化不是完全西化。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现代化不等同于社会进步,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产物。7. 备考指南a. 工业革命与蒸汽时代b. 二次工业革命与电气时代c. 俄国十月革命、苏联实现工业化d.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确立e.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思想f. 中国近代化-两大主题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繁荣富强持续发展8. 知识整合(五、 )社会史观1. 认为 :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

12、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 , 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去认识历史。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2. 备考指南a. 民生问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中国各时期民生问题、苏俄及苏联时期人民生活、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

13、制度b. 生活变迁:衣食住行、风俗习惯c. 思想观点:诸子百家、儒家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与发展d. 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化e. 教育发展:近现代教育f. 全球性社会问题: (六、 )生态史观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的主旨三、史观总结结论: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近代化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14、历史全球史观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革命史观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社会史观 E、“眼光向下的历史” ,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学以致用1.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2. 多元史观分析 “历史事件 ”用多种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从革命史观“新政”为了

15、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从现代化史观经济危机, 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避免了法西斯独裁专政的出现,维护了民主政治从整体史观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社会史观以工代赈,关注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从文明史观制度创新,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开创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生态史观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河谷工程、整体规划水土保持、粮食生产、水库、发电、交通等。维护了生态环境 , 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3. 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这一事件的认识从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

16、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从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从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从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了解并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成果。4. 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17、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1 页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全球史观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总理衙门的设立使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更强了从文明史观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碰撞, 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从社会史观看,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作息方式、衣着服饰、饮食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和西洋化的特征5. 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

18、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现代化史观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结束语历史复习像农耕我们要周而复始,但更要渐进创新历史复习像农耕我们要顺应时令,但更要把握规律历史复习像农耕我们要科学耕耘,但更需天道酬勤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1 页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1. 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

19、也称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包括: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此外,还包括: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内容,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2、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

20、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外源型现代化模式。A、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B、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主要分为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A、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B、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

21、(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3、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的误区(1)误区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行了纠正,尤其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已成为人的基本权利,但现代化的发展依然存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2)误区二:现代化就是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4、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民族独立

22、,二是争取国家富强。(1)第一阶段 -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8401870 年)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1 页背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即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下开始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中国进行渗透侵略。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A、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B、政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C、思想:由固步自封到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D、阶级结构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先后

23、产生。(2)第二阶段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3)第三

24、阶段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南京国民政府主持下曲折发展,并几乎陷入绝境。但另一方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又使现代化有了新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对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政治上,坚持独裁,一再发起内战,对日本侵略一度妥协

25、退让,对外投靠美帝国主义,到后期日益腐败,违背了民主化潮流。结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曾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更多的是破坏作用,成为现代化的阻力,从而体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当性、合理性。-中共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A、通过革命的方式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方向新模式奠定了基础。B、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了一些尝试:20 世纪 30 年代,依靠工农群众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权;联合民主党派和各方力量,筹备新中国成立事宜。(4)第四阶段

26、 -腾飞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思想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27、想等。、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1 页5、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1)求生存,为民族独立:1921-1949 年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期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2)谋发展,图国家富强: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后第一阶段: 19491965 年,重点发展工业化;第二阶段: 19661976 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第三阶段: 1978现在,特点是改

28、革开放和科教兴国。历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80 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是围绕推进中国现代化而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斗争主要为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建国后的国家建设则主要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向现代化目标迅速前进。6、中国近(现)代化的启示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

29、路问题。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例 1】( 2007年广东省高考试题)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 分) 参考答案: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

30、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三四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1)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分析研究除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史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3)西方国家提出了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 失业

31、者、退休者、残疾人等) 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 ) 。复习时注意联系社会保障或福利制度等相关内容。五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1、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革命史观注重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此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史观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32、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1 页六综合应用: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把几种史学范式结合、比较进行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历史研究方法。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3、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这一考查趋向值得广大师生关注。【例 2】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 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 150019 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

34、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请回答:(1)概括出导致1500 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2) “ 150019 世纪末” ,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主要表现。( 3 分)(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6 分)参考答案:(1)表现:新航路的开辟。(2 分) (如答出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的具体航海活动的各得1 分,满分不超过2 分)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 分)(2)表现: 经济: 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亚非拉地区沦为西方经济附庸。(1 分)政治: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亚非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 分)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在亚非拉地区传播,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 ( 1 分)(3)1921 年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贷币关系扩大生产。(2 分) 1933 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 分)启示: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2 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