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3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7513129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3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3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3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3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3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 题 整 合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1.19491956年,过渡时期(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2)特点: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措施: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开始了

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基本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尚未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难的探索。(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正确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3)措施:正确的探索包括中共八大、20世纪60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错误的探索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4)结果:由

3、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遭到严重挫折。但从总体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顶住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巨大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转变。(3)措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4)结果: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始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二、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1.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结果: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内容: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

5、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1958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结果: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

6、体制改革的决策。(2)核心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的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过程(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

7、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到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但使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试题回放1.(2017课标全国)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

8、,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题干材料肯定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结合1990年的时代特征: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必然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C项正确。题干材料包含计划与市场两层信息,而国家干预经济只涉及计划,故A项具有片面性。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故排除B项。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故D项不是报告的主旨,故排除。答案:C2.(2017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

9、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

10、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矿业政策。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括两个时期不同的矿业政策,可知矿业政策经历了从限制开矿到允许开矿的过程,其次,根据两个时代的不同特征和材料信息,分析总结造成这种不同的因素。从整体上看,雍正时期属于农业文明时期,19世纪70年代中国工业化已起步

11、,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造成了不同的矿业政策。第(2)问,新中国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回答,在获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归纳新中国矿业政策的特点,然后结合“一五” 计划时期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新中国矿业政策的意义。由以上分析可知,一要注重分析比较问题能力的培养,二要注意把中国历代矿业政策和相应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参考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12、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话题归纳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本专题的考查比较密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重点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周年纪念常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近几年高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内容上,考查的重点大多围绕着市场经济问题展开。以后高考可能会加大非选择题的考查力度,从综合的角度考查,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探究性试题,考查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