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儒生的分类及特征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7493377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林外史》中儒生的分类及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儒林外史》中儒生的分类及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儒林外史》中儒生的分类及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儒林外史》中儒生的分类及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林外史》中儒生的分类及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林外史》中儒生的分类及特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林外史中儒生的分类及特征儒林外史中儒生的分类及特征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在三百多个出场人物中,儒生不少于百人。吴敬梓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儒生形象, 儒生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极具典型意义。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他们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逆顺、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思想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等。从广义上来说儒生是指崇尚儒家学说的知识分子。 儒生尊崇的是“内修圣德,外修王道”,他们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尺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但在明清时代,在八股取士科举制度下,参加科举走上仕途成为儒生实现个人理想的主要途

2、径, 而伴随科举而来的功名富贵,使儒生们参加科举的目的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许多功利思想。 儒林外史中就有许多个被扭曲的儒生形象, 本文把其中的儒生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假儒,假儒又分为迂儒和陋儒两类。这样划分是有原因的,迂儒跟陋儒虽然有诸多不同,但他们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人格上具有虚伪性, 在他们身上始终摆脱不了一个“假”字,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儒家传统的道德, 失去了儒生应该有的人生境界,完全背离了传统儒学对儒生的人格要求。 在他们身上既看不到“仁、义、礼、智、信”的影子,更感受不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第 1 页 共 4 页胸襟与“穷则独善其身”的淡泊。 他们都不能算做是真正意义上

3、的儒生,所以把迂儒跟陋儒归入假儒的行列。迂儒,以周进、范进、王玉辉为代表。这类人的共同点是:醉心举业,老年得中, 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儒学精神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得以真正展现,他们反而成为思想僵化和智能被破坏的代表, 且言行愚蠢至极,他们对此并不自知,可以说是迂而不恶,诚善未泯,令人同情。比如周进,他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呆头呆脑,不通世故,在塾馆中“安身不牢”被人辞退,“弄得他连几两银子,一碟老菜叶的生活也过不成”,只得跟跑生意的姐夫去记账。 一天他来到贡院,“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眼睛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

4、哭起来”。这真是“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后来几个商人看他着实可怜,打算帮他捐监生,周进听到此话后马上给众人磕头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此时那个呆头呆脑的周进不见了, 此时在他心目中的重生父母恐怕是功名吧!在此可见科举的神奇力量。在此他的虚伪可见一斑, 为了功名什么话也说, 以至于马上给当时地位比较低的商人下跪,可以看出迂儒的言行是背离儒家精神的。陋儒,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为人虚伪,善于钻营,打着幌子实现个人利益,可谓是封建时代的投机者。 科考对于他们来说是往上爬的敲门砖, 这类人物以严贡生、 匡超人为代表。 严贡生平日里就恃强凌弱,强买强卖,他先是将邻人之猪诈

5、为己有,致人腿折,接着又为一纸并第 2 页 共 4 页未付款的借约索要利钱,为了逃脱知县传讯,他将纠纷扔给兄弟,自己逃到省城躲避。他还精心设计圈套,赖掉娶儿媳的船费。如此一个恃强凌弱、 心狠手辣的跳梁小丑居然总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而欺霸相邻。其一系列丑陋行径,不仅有辱斯文,而且泯灭人性,寡廉鲜耻。第二大类,真儒,这类人物是吴静子倾心描绘的,与上面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庄绍光、虞博士。这些人物既有自身特点也有其局限性。 先来说他们的特点: 一、 鄙弃功名富贵,不热衷于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二、精神上儒道互补,内心自由淡泊。儒林外史 第三十回和三十五回集中写“圣天子求贤问道”举

6、行征辟大典,庄尚志膺荐朝见,结果辞爵还家。在庄绍光应征被召到朝廷时,朝中权臣拉帮结派,他断然拒绝了朝臣笼络,决不与小人为伍,他无法容忍鳌头顶心的蝎子,并由此悟出“我道不行了!”贤人出山是为了行道,此时对于坚持操守的真儒已别无选择了, 只能“恳求恩赐还山”。把官场的拜往周旋视为苦海,连夜搬到玄武湖,躲到钦此的世外桃源去,一边饮酒,一边读杜少卿写的诗说 。他与杜少卿互为知己。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后世一些读书人,正是从儒家的“独善”之路, 找到了通往道家的思想之门, 在治国平天下的李湘受挫后,往往转向道家,以道家人生哲学作为补充,寻求解脱。儒和道就这样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相成。与庄绍光儒道并举的处世态度相比, 一生淡泊安详的虞博士,其人生态度更多地接近道家。他不慕功名,与人为善,顺其自然,做事第 3 页 共 4 页光明正大。四十岁中举前, 他也是过着乡村塾师的清苦日子,妻子有病,他的“馆钱不能买药医,每日只吃三顿白粥”。他安贫乐道,心态无不足而安详和乐,颇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孔颜乐处的意味。可以说小说对儒生形象塑造得非常全面, 也非常深刻,把握这些形象,必须从思想深度来进行,从而为体味小说主旨服务。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