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循环系统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7489924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0.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循环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循环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循环系统(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掌握:、掌握: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脏的泵血过程和心输出量的调节;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熟悉:、熟悉:循环系统的组成;心的位置、外形,形态,心内各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肝门静脉的组成和主要属支;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特点;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3、了解:、了解:全身浅静脉名称及其位置;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2、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教学难点

2、教学难点】1、心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2、心脏的泵血过程和心输出量的调节。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定义:定义:血液循环是指血液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的舒缩活动作用下,在心脏的舒缩活动作用下,沿着心血管系统在全身周沿着心血管系统在全身周而复始的运行过程。而复始的运行过程。组成:组成:循循环环系系统统 心血管系心血管系 淋巴系淋巴系 心脏心脏 动脉动脉 静脉静脉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血管血管 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结淋巴结 脾等脾等作用:作用: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动脉动脉是心脏将血液输送是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静脉静脉是引导血液流回心是引导血液流回心

3、脏的血管,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是血液与组织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物质交换的场所。淋巴系淋巴系是血液循环的辅是血液循环的辅助系统。助系统。血血液液循循环环体循环体循环肺循环肺循环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途径第一节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结构循环系统的结构一、一、 心心、心的位置、外形及构造心的位置、外形及构造 、位置、位置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面裹以心包。面裹以心包。前方平对胸骨体和第前方平对胸骨体和第2 6肋软骨,肋软骨,后方平对第后方平对第3 8胸椎。胸椎。约约2/3在正中线左侧,在正中线左侧,1/3在正中线右侧。在

4、正中线右侧。2、外形、外形 心的外形为前心的外形为前后略扁似倒置圆锥体。后略扁似倒置圆锥体。外形包括外形包括一尖一尖、一底一底、两面两面(胸肋面、膈面)、(胸肋面、膈面)、三缘三缘(左缘、右缘、下(左缘、右缘、下缘)和缘)和三条沟三条沟(冠状态(冠状态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沟)。3、构造、构造 、心内膜、心内膜 、心肌层、心肌层 内纵、中环、内纵、中环、外斜外斜3层层 、以外膜、以外膜 、心腔、心腔房室口的边缘附有瓣膜,房室口的边缘附有瓣膜,为为房室瓣。房室瓣。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三尖瓣。在在肺肺动动脉脉和和主主动动脉

5、脉起起始始部部的的内内面面,都都有有3个个袋袋状状瓣瓣膜膜为为半月瓣,分别称为半月瓣,分别称为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右心房右心房 右心室右心室 左心房左心房 左心室左心室 、心的传导系统、心的传导系统组组成成窦房结:窦房结:是心正常的起博点。是心正常的起博点。房室结:房室结: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向心室。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向心室。房室束及其分支:房室束及其分支:在室间隔膜部上缘处分为左、右脚。在室间隔膜部上缘处分为左、右脚。浦肯野纤维网:浦肯野纤维网:最后与心肌纤维相连接。最后与心肌纤维相连接。三三型型细细胞胞 起博细胞(起博细胞(P细胞)细胞) 移行细胞移行细胞 浦肯野纤

6、维浦肯野纤维 、营养心脏的血管、营养心脏的血管动脉动脉静脉系统静脉系统左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前室间支 旋支旋支 冠状窦及其属支冠状窦及其属支 心前静脉心前静脉 心最小静脉心最小静脉 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的主干走行于心脏表面,其小分支以垂、冠状动脉的主干走行于心脏表面,其小分支以垂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脏。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脏。、正常心脏的冠脉侧支较细小,血流量很少。、正常心脏的冠脉侧支较细小,血流量很少。 二、血管二、血管血血管管壁壁 内膜:内膜:管壁的最

7、内层,由内管壁的最内层,由内 皮和内皮下层组成。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中膜:中膜: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 外膜: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动脉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静脉静脉动脉和静脉又分为动脉和静脉又分为大、中、小和微动、静脉四级大、中、小和微动、静脉四级 1 1、动脉、动脉动动脉脉 大动脉: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大动脉: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 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又称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又称弹性动脉。弹性动脉。 中动脉: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中动脉: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 脉大多属

8、于中动脉。又名脉大多属于中动脉。又名肌性动脉。肌性动脉。 小动脉:管径小动脉:管径1mm以下至以下至0.3mm以上的动脉称为小以上的动脉称为小 动脉。也属动脉。也属肌性动脉。肌性动脉。 微动脉:管径在微动脉: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内膜无内弹性以下的动脉。内膜无内弹性 膜,中膜由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2 2、静脉、静脉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毛细血管汇合成微静脉和小静脉。毛细血管汇合成微静脉和小静脉。较大的静脉具有由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瓣膜,防止血较大的静脉具有由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瓣

9、膜,防止血液倒流。液倒流。静脉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系统容量,收集血液返回静脉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系统容量,收集血液返回心房。心房。 静脉有浅、深之分,浅静脉互相连通,深静脉通常与静脉有浅、深之分,浅静脉互相连通,深静脉通常与同名动脉伴行。同名动脉伴行。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体循环静脉可分为3大系统大系统 体体循循环环静静脉脉 上腔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收集头部、上肢和胸背部等处静脉血返回收集头部、上肢和胸背部等处静脉血返回 心脏的管道。心脏的管道。 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收集腹部、盆部、收集腹部、盆部、 下肢静脉血回心的下肢静脉血回心的 一系列管道。一系列管道。 心静脉系:心静脉系:收集心脏静脉血的收集

10、心脏静脉血的 管道。管道。3 3、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口径最小的血最广、口径最小的血管,许多毛细血管分管,许多毛细血管分支在组织间吻合成网。支在组织间吻合成网。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是: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是:身体左右对称部分的血管分布通常也具有对称性;身体左右对称部分的血管分布通常也具有对称性;血管分市与机能相适应;血管分市与机能相适应;血管走行多与长轴并行,常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织血管走行多与长轴并行,常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织包裹成血管神经束,血管神经束一般位于关节屈侧;包裹成血管神经

11、束,血管神经束一般位于关节屈侧;在容易受到牵引或挤压的地方在容易受到牵引或挤压的地方(如关节周围如关节周围)以及经以及经常变换形状的器官常变换形状的器官(胃、肠胃、肠)处,血管大多吻合成网或处,血管大多吻合成网或弓。弓。三、淋巴系统三、淋巴系统组成组成淋巴管道淋巴管道 淋巴器管淋巴器管 淋巴组织淋巴组织 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干淋巴干 淋巴导管淋巴导管 淋巴结淋巴结 脾和胸腺等脾和胸腺等 、淋巴管道、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干(淋巴干( 9条条 )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左、右静脉角左、右静脉角 淋巴结淋巴结 、淋巴结、淋巴结形态:形态:

12、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大小不一。大小不一。功能:功能:产生淋巴细胞、浆细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抗体以及滤过淋巴液。胞和抗体以及滤过淋巴液。在体表极易摸到的淋巴结群在体表极易摸到的淋巴结群有有头颈部淋巴结群、腋窝淋头颈部淋巴结群、腋窝淋巴结群、腹股沟淋巴结群。巴结群、腹股沟淋巴结群。、脾、脾位置:位置: 位于左季肋部位于左季肋部第第9-11肋间,其长轴与肋间,其长轴与第第10肋走向一致。肋走向一致。功能:功能:、造血功能、造血功能 。、贮血、贮血 、血液滤过、血液滤过第二节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A、根据组织学和电

13、生理学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根据组织学和电生理学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B、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产生机制,又可将心肌细胞分成:产生机制,又可将心肌细胞分成:普通的心肌细胞普通的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等。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等。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窦房结窦房结P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特殊心肌细胞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自律细胞) :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等。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等

14、。、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定义:定义: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呈极化状态。这种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呈极化状态。这种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静息电位。息电位。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静息电位不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静息电位不稳定,称为稳定,称为舒张期电位。舒张期电位。心肌细胞静息电位产生主要是由于心肌细胞静息电位产生主要是由于K+外流所形成。外流所形成。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复极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复极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升支与降支不对称。

15、位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快、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快、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细种细种胞类胞类去极去极速度速度振振幅幅 复极复极 过程过程兴奋兴奋传导传导快细快细反胞反胞应应 快快 大大缓慢并可缓慢并可分几个时分几个时相(期)相(期) 快快慢细慢细反胞反胞应应 慢慢 小小缓慢且无缓慢且无明显的时明显的时相区分相区分 慢慢1 1、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五个时相(期)。五个时相(期)。 0期:期:膜内电位迅速由静息状态的膜内电位迅速由静息状态的-80-90mV 迅速上升到迅速上升到0电位,并继续上升到电

16、位,并继续上升到+30mV 左右,形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0 期去极与期去极与Na+快速内流有关。快速内流有关。当膜电位由当膜电位由-90mV 升升至至-70mV 时,更多的时,更多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通道被激活而开放,此电位水平即称为此电位水平即称为阈阈电位。电位。 0期去极化速度快,动作电位升支陡峭。这种期去极化速度快,动作电位升支陡峭。这种0期去极期去极化过程由快化过程由快Na+通道开放而出现的电位变化称为通道开放而出现的电位变化称为快反快反应电位。应电位。故具有这种特性的心肌细胞称为故具有这种特性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细胞。快反细胞。 1期

17、:期:膜电位膜电位迅速由迅速由+30mV 下下降到降到0mV 左右。左右。K+跨膜外流是引跨膜外流是引起起1期复极化的主期复极化的主要外向电流。要外向电流。 2期:期:在在1期复极达期复极达0mV 左右后,复极速度极为左右后,复极速度极为缓慢,记录的动作电位图形较平坦,故又称缓慢,记录的动作电位图形较平坦,故又称平台期。平台期。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2期主要是期主要是Ca2+的的缓慢内流和少量缓慢内流和少量K+外流所形成。外流所形成。 3 期:期:膜内电位由膜内电位由0 mV 左右较快下降至静息电左右较快下降至静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水平,完成复极化过

18、程。位或舒张电位水平,完成复极化过程。3 期的形成主要期的形成主要K+外流。外流。 从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完毕的这段时间,称期复极化完毕的这段时间,称为为动作电位时程。动作电位时程。 4期:期:是动作电位是动作电位复极完毕后的时期。复极完毕后的时期。在非自律细胞如心房在非自律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细胞肌,心室肌细胞4 期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称为电位,称为静息期。静息期。在自律细胞在自律细胞4 期内膜电位不稳定,有自发的缓慢去极期内膜电位不稳定,有自发的缓慢去极倾向称为倾向称为舒张除极。舒张除极。在在4 期内,期内,Na+-K+泵把泵把Na+、Ca2+

19、排出细胞外,把外排出细胞外,把外流出去的流出去的K+摄取回细胞内。摄取回细胞内。 快反应自律细胞,在快反应自律细胞,在4 期内膜电位不稳定,期内膜电位不稳定,主要是主要是Na+随时间推随时间推移而渐增的内向流动移而渐增的内向流动所引起所引起 。2 2、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慢反应细胞电位具有以下特点:慢反应细胞电位具有以下特点:、静息电位和阈电位、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比快反应电位低。比快反应电位低。、0 期去极化速度慢,期去极化速度慢,振幅也低。振幅也低。、动作电位不出现明、动作电位不出现明显的显的1 期和平台期。期和平台期。、引起、引起0 期的内向

20、正期的内向正离子也与快反应电位不离子也与快反应电位不同。同。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0 期去极化主要与期去极化主要与Ca2+内流有关。内流有关。 窦房结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如下:窦房结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如下:当膜电位由最大复极电位自动除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当膜电位由最大复极电位自动除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时,激活膜上钙通道激活膜上钙通道 引起引起Ca2+内流而导致内流而导致0 期除极。随后,钙通道期除极。随后,钙通道逐渐失活,逐渐失活,Ca2+内流逐内流逐渐减少,同时膜上一种渐减少,同时膜上一种钾通道被激活,出现钾通道被激活,出现K+外流,由于外流,由于Ca2+内流减内流减少,少,K+外流逐渐增多而外流逐

21、渐增多而出现复极化。出现复极化。、慢反应细胞的、慢反应细胞的4 期缓慢除去的发生机理也与快反期缓慢除去的发生机理也与快反应细胞不同。应细胞不同。慢反应电位的慢反应电位的4 期缓慢去极主要由期缓慢去极主要由K+外流的进行性外流的进行性减衰和以减衰和以Na+为主的缓慢内流所引起。为主的缓慢内流所引起。 心肌细胞快、慢反应电位比较表心肌细胞快、慢反应电位比较表电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 快反应电位快反应电位 慢反应电位慢反应电位激活与失活激活与失活 快快 慢慢离子活动(除极)离子活动(除极) 钠钠 钙钙静息电位静息电位 -80 -95mV -40 -70mV阈电位阈电位 -60 -70mV -30 -40

22、mV除极速度除极速度 200 1000V/S 1 10V/S除极幅度除极幅度 100 130mV 35 75mV传导速度传导速度 0.5 30m/s 0.01 0.1m/s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二、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兴奋性自律性自律性传导性传导性电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收缩性收缩性机械特性机械特性、兴奋性、兴奋性心肌属于可兴奋组织,在受到适当刺激时可产生动作心肌属于可兴奋组织,在受到适当刺激时可产生动作电位,即具有兴奋性。电位,即具有兴奋性。1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心肌细胞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位的 0期到期到3期复极达

23、期复极达 -55mv这一期间内,任这一期间内,任 何强的刺激都不能产生何强的刺激都不能产生 去极化反应,这个时期去极化反应,这个时期 称为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由于从由于从0期开始到期开始到3期膜电位恢复到期膜电位恢复到到到-60mV这段时这段时间内,心肌不能产间内,心肌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生新的动作电位,因此这段时间称为因此这段时间称为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在在3期复极化膜电位由期复极化膜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约继续恢复到约-60mV的的这段时间内,如果给予一个足够强的刺激,肌膜可产这段时间内,如果给予一个足够强的刺激,肌膜可产生局部的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发生动作电位,这一生局

24、部的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发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时期称为局部反应期。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相当于膜电位从相当于膜电位从-60mV复极至复极至-80mV的时期。此期内只有给予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的时期。此期内只有给予大于阈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段时间称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段时间称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超常期 相当于膜电位从相当于膜电位从-80mV复极至复极至-90mV的的时期。这期间给予低于正常阈强度的刺激即能引起动时期。这期间给予低于正常阈强度的刺激即能引起动作电位。可见,此期作电位。可见,此期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故称高于正常,故称

25、超超常期。常期。 超常期后,膜复极超常期后,膜复极完毕达静息电位,完毕达静息电位,兴奋性恢复正常。兴奋性恢复正常。2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或最、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大复极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 、引起、引起0期去极化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的离子通道性状: 3 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心肌不会像骨骼骨那样发生完全强直收缩心肌不会像骨骼骨那样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如果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如果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

26、兴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期,称为代偿性间歇。代偿性间歇。、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1、心肌自动节律性及窦房结在心脏活动中的作用、心肌自动节律性及窦房结在心脏活动中的作用 自律性:自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称自律性。窦房结:约窦房结:约100 次次/分

27、分房室交界:房室交界:4060 次次/分分心室末梢浦肯野纤维:心室末梢浦肯野纤维:2040 次次/分分正常起搏点: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的部位,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的部位,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或正常起步点。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或正常起步点。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正常心率:正常心率:正常人体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活动受迷走正常人体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活动受迷走神经的抑制作用,因而每分钟仅为神经的抑制作用,因而每分钟仅为6080 次。次。潜在起搏点: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其它部位的自律细胞都受窦正常情况下其它部位的自律

28、细胞都受窦房结的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的自动节律性,它们只房结的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的自动节律性,它们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称之为潜在起搏点。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在异常情况下,如窦房结以外的特殊传在异常情况下,如窦房结以外的特殊传导组织自律性升高或窦房结的兴奋传导阻滞而不能控导组织自律性升高或窦房结的兴奋传导阻滞而不能控制其它自律组织,这些自律组织也能发生自律性兴奋制其它自律组织,这些自律组织也能发生自律性兴奋而控制心脏的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称之为异位起而控制心脏的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称之为异位起搏点。搏点。异位节律:异位节律:由异位起搏点兴奋所引起

29、心脏节律性跳动由异位起搏点兴奋所引起心脏节律性跳动称之为异位节律。称之为异位节律。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现的。、抢先占领:、抢先占领:所谓抢先占领是指由于窦房结的自律所谓抢先占领是指由于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于潜在起搏点,所以潜在起搏点的性高于潜在起搏点,所以潜在起搏点的4 期自动去极期自动去极化尚未达到阈电位水平之前,它们已经受到窦房结发化尚未达到阈电位水平之前,它们已经受到窦房结发出并依次传布而来的兴奋激动作用而产生了动作电位,出并依次传布而来的兴奋激动作用而产生了动作电位,因之其自身的兴奋就不可能出现。因之其自身的兴奋

30、就不可能出现。、超速压抑或称超速驱动压抑:、超速压抑或称超速驱动压抑:当自律细胞在受到当自律细胞在受到高于其固有频率的刺激时,就按外加刺激的频率发生高于其固有频率的刺激时,就按外加刺激的频率发生兴奋,称为兴奋,称为超速驱动。超速驱动。在外来的超速驱动刺激停止后,自律细胞不能立即呈在外来的超速驱动刺激停止后,自律细胞不能立即呈现其固有的自律性活动,需经一段静止期后才逐渐恢现其固有的自律性活动,需经一段静止期后才逐渐恢复其自律性,这种现象称为复其自律性,这种现象称为超速驱动压抑。超速驱动压抑。2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4 期自动去极化速率:期自动去极化速率:、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

31、之间差距:、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差距:、传导性、传导性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传导性。 、途径途径房室延搁: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其传导速度又最慢,故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一通道,其传导速度又最慢,故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会产生约会产生约0.05-0.1s的延搁,称的延搁,称房室延搁房室延搁。、特点:“两头快中间慢两头快中间慢”。窦房结窦房结心房肌心房肌优势传优势传导通路导通路 房室交界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左

32、、右束支 浦肯野浦肯野纤维纤维 心室肌心室肌 (延搁)(延搁) 房室延搁具有重要意义:房室延搁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能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它可能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收缩,有利于心房、心室各自完成它们的功能。心室才收缩,有利于心房、心室各自完成它们的功能。2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与心肌纤维直径有关。与心肌纤维直径有关。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邻近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对兴奋的传导也有明显影邻近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对兴奋的传导也有明显影响。响。传导阻滞:传导阻滞:兴奋在心脏内的传播主要靠特殊传导系统,兴奋在心脏内的传播主要靠特殊传导系统,同时也需要心房肌、心室

33、肌参与,若上述某一环节出同时也需要心房肌、心室肌参与,若上述某一环节出现异常,使源于窦房结的兴奋不能正常有序传播,而现异常,使源于窦房结的兴奋不能正常有序传播,而在某一处出现停滞,叫在某一处出现停滞,叫传导阻滞。传导阻滞。、收缩性收缩性 1、心肌收缩的特点、心肌收缩的特点:、同步收缩、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全或无式收缩):心房肌或心室肌细胞不兴奋则已,一旦发生兴奋,兴奋便很快地在心房或心室内扩布,致使全部心房肌或心室肌细胞几乎同时发生兴奋和收缩,称为同步收缩或同步收缩或“全或无全或无”式收缩式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 、对细胞外、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的依赖性: 2、影

34、响心肌收缩的因素、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 凡能影响搏出量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肌的收缩。三、体表心电图三、体表心电图、心电图、心电图 将测量电极置于人体表的一定部位,即可引导出心脏将测量电极置于人体表的一定部位,即可引导出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于特殊的记录纸上,便成为后并记录于特殊的记录纸上,便成为心电图(心电图(ECG)。)。心电图反映整个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心电图反映整个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则无直接关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则无直接关系。系。、心

35、电图的引导方法、心电图的引导方法心电图的引导方法,即导线联接方法,称为心电图的引导方法,即导线联接方法,称为导联。导联。常常用的导联有三种:用的导联有三种:1、双极导联、双极导联 为最早应用的导联,它包括以下三个导为最早应用的导联,它包括以下三个导联:联:导联导联 右臂右臂左臂左臂 导联导联 左臂左臂左足左足 导导联联 左臂左臂左足左足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把上述单极肢导联中的探查把上述单极肢导联中的探查电极分别放在左臂、右臂、左足,将负极连接另两电极分别放在左臂、右臂、左足,将负极连接另两个肢体,即成个肢体,即成aVL、aVR、aVF 三种加压单极肢体三种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36、导联。3、单极胸导联、单极胸导联 把中心电站和仪器的负极相连,作为把中心电站和仪器的负极相连,作为无关电极。另一个电极与仪器的正极相连,作为探查无关电极。另一个电极与仪器的正极相连,作为探查电极。将它放在心前胸壁的不同部位,分别称为电极。将它放在心前胸壁的不同部位,分别称为V1、V2、V3、V4、V5、V6 共共6 个单极胸导联。个单极胸导联。V1 胸骨右缘胸骨右缘/第四肋间第四肋间V2 胸骨左缘胸骨左缘/第四肋间第四肋间V3 V2 与与V4 连线的中点连线的中点V4 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5 左腋前线,与左腋前线,与V4 同一同一水平水平V6 左腋中线,与左腋中线,与V4

37、 同一同一水平水平、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和间期的形态及意义、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和间期的形态及意义心电图记录纸上有由横线和纵线画出的长和宽均为心电图记录纸上有由横线和纵线画出的长和宽均为1mm的小方格。的小方格。通常心电图机的灵敏度和走纸速度分别设置为通常心电图机的灵敏度和走纸速度分别设置为1mV/cm和和25mm/s,故纵向每一小格相当于,故纵向每一小格相当于0.1mV,横向每小,横向每小格相当于格相当于0.04s。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形:包括包括P、QRS和和T波,有时波,有时T波后,波后,还现一个还现一个U波。波。 1、P波波 代表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代表左、右两心房的

38、去极化过程。波形小们圆钝,其宽度反映去极化波整个心房传播波形小们圆钝,其宽度反映去极化波整个心房传播所需的时间。所需的时间。历时历时0.080.11s,波幅不超过,波幅不超过0.25mV。 2、QRS波群波群 反映左、右两个心室的去化过程。反映左、右两个心室的去化过程。典型典型QRS的波群,包括第一个是向下的的波群,包括第一个是向下的Q波,第二个波,第二个是向上的高而尖的是向上的高而尖的R波,第三个是向下的波,第三个是向下的S波。波。正常的正常的QRS波群历时波群历时0.060.10s,代表兴奋在心室,代表兴奋在心室内传播所需的时间。内传播所需的时间。 3、T波波 反映心室的复极化过程。反映心

39、室的复极化过程。正常时正常时T波的方向与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同。波群主波方向相同。历时历时0.050.25s,波幅不超过,波幅不超过0.10.8mV,在,在R波波波幅较高的导联中不低于波幅较高的导联中不低于R波的波的1/10。4、U波波 有时出现,有时出现,方向一般与方向一般与T波一波一致,意义和成因致,意义和成因尚不清楚。尚不清楚。5、P-R间期间期 是指从是指从P波起点到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波起点之间的时程,一般为程,一般为0.120.20s。 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达到心室,并引起心室肌开始兴

40、奋所需要界和房室束达到心室,并引起心室肌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房室传导时间。 6、QT间期间期 是指从是指从QRS波起点到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肌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代表心室肌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7、ST段段 是指从是指从QRS波群终点到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波起点之间的线段。主要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到心室复极开始的这一短暂时主要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到心室复极开始的这一短暂时间。间。此时心室肌处于此时心室肌处于除极化状态,并除极化状态,并无电位变化,因无电位变化,因而呈等电位线。而呈等电位线。第三节

41、、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三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一、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它包括它包括心房收缩,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心房收缩,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四四个过程。个过程。全心舒张期:全心舒张期:在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共同心房、心室共同舒张的时间称为舒张的时间称为全心舒张期。全心舒张期。 二、心脏的射(泵)二、心脏的射(泵)血过程血过程、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2、快速射血期快速射血期 3、减慢射血期减

42、慢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 2、快速充盈期快速充盈期 3、减慢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三、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三、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每博输出量:每博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输出的血量,称为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博输出量。每博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每博输出量乘以心率。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每博输出量乘以心率。健康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为健康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为4.56.0L/min,女性比同体重男性约低女

43、性比同体重男性约低10%。 心力贮备:心力贮备:心脏能适应机体需要而提高心输出量的能心脏能适应机体需要而提高心输出量的能力,称力,称“心力贮备心力贮备”。健康成人的心力贮备约健康成人的心力贮备约25L/min。 、心指数、心指数 为了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心输出量,为了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心输出量,习惯上把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称心指数。习惯上把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称心指数。一般身材的成年人,体表而积为一般身材的成年人,体表而积为1.61.7m2,心指,心指数为数为3.03.5L/minm2。、射血分数、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射血

44、分数。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随不同生理情况的需要而改变。最终心脏的泵血功能随不同生理情况的需要而改变。最终是通过改变搏出量和心率来调节心输出量的。是通过改变搏出量和心率来调节心输出量的。、每搏输出量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博出量的多少则决定于博出量的多少则决定于前负荷、后负荷前负荷、后负荷和和心肌收缩能心肌收缩能力力等。等。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调节前负荷对搏出量的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异长自身调节 心室的前负荷:心室的前负荷:心室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心室舒张末期心室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心室舒张末

45、期的血液充盈量,换言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当于心的血液充盈量,换言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当于心室的前负荷。室的前负荷。 异长自身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增加,心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室舒张末期容积(即初长度即初长度)增加,则心室肌收缩力量增加,则心室肌收缩力量增强,博出量增多。这种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增强,博出量增多。这种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来对博出量进行调节的方式,称为异长自身调节。改变来对博出量进行调节的方式,称为异长自身调节。2、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等长调节等长调节 等长调节:等长调节:在同样的充盈压下

46、,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可在同样的充盈压下,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可使心搏功增大。这种心肌收缩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使心搏功增大。这种心肌收缩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来调节搏出量的特性,称为等长调节。来调节搏出量的特性,称为等长调节。 3、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后负荷:后负荷:是指心肌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大动脉是指心肌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大动脉血压是心室收缩时所遇到的后负荷。血压是心室收缩时所遇到的后负荷。、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增加可使每分心输出量相应增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增加可使每分心输出量相应增加。加。但当心率增加到某一临界水平,如超过

47、但当心率增加到某一临界水平,如超过180次次/min时,时,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低于心率低于40次次/min时,心输出量下降。时,心输出量下降。第四节第四节 血管生理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从功能学的角度又可分为以下几类:从功能学的角度又可分为以下几类:、弹性储器血管、弹性储器血管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最大分支。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最大分支。心缩期血管被动扩张,容量增大,储存部分血液。心缩期血管被动扩张,容量增大,储存部分血液。心舒期被动扩张的血管回缩,将射血期被储存的血心舒期被动扩张的血管回缩,将射血期被储存的血液继续推向外周。液继续

48、推向外周。 、分配血管、分配血管从弹性储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从弹性储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流输送到各器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其功能是将血流输送到各器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毛细管前阻力血管、毛细管前阻力血管 指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指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血流阻力大,因而为毛细管前阻力血管。径小,血流阻力大,因而为毛细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在真毛细血管起始端常在真毛细血管起始端常常有平滑肌细胞包绕,它的收缩或舒张可控制毛细血常有平滑肌细胞包绕,它的收缩或舒张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关闭或开放。管的关闭或开放。、交换血管、交换血管

49、 是指真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是指真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管后阻力血管、毛细管后阻力血管 指微静脉。它的舒缩活指微静脉。它的舒缩活动决定毛细血管动决定毛细血管血压和体液在血血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外的分配情管内外的分配情况。况。、容量血管、容量血管 容量血管是指静脉。容量血管是指静脉。起着血液储存库的作用,其舒缩活动可改变回心血量,起着血液储存库的作用,其舒缩活动可改变回心血量,从而影响心输出量。从而影响心输出量。 、短路血管、短路血管 短路血管是指小动脉和小静脉之短路血管是指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吻合支。间吻合支。它在功能上可能与体温调节有关。它在功能

50、上可能与体温调节有关。二、动脉血压及其形成和影响因素二、动脉血压及其形成和影响因素即主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管壁的侧压力。即主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常称动脉血压常称血压。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形成 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以及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是形周阻力,以及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成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基础。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基础。心室收缩射血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心室收缩射血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心脏收缩产生的动

51、力和血流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心脏收缩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 大动脉弹性则为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所必需的。大动脉弹性则为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所必需的。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液不可能全部通过小动脉,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液不可能全部通过小动脉,一些血液停留在动脉中,充满和压迫动脉管壁,形成一些血液停留在动脉中,充满和压迫动脉管壁,形成收缩压。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由于射血停止,扩张的动脉管壁产生弹心室舒张时,由于射血停止,扩张的动脉管壁产生弹性回缩,其压力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并随着血量性回缩,其压力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并

52、随着血量逐渐减少而下降,到下次心缩以前达到最低,这时动逐渐减少而下降,到下次心缩以前达到最低,这时动脉管壁所受到的血液侧压力即为脉管壁所受到的血液侧压力即为舒张压。舒张压。、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舒张压: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脉压: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

53、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脉压。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指主动脉压。通常将在上臂测通常将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压。得的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收缩压为收缩压为100120 mmHg(13.316.0kPa)舒张压为舒张压为6080mmHg(8.010.6kPa)脉压为脉压为3040mmHg (4.0 5

54、.3kPa)。、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心搏出量、心搏出量2、心率、心率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4、大动脉弹性、大动脉弹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脉搏、脉搏脉搏:脉搏: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的收缩和舒张,使之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的收缩和舒张,使之动脉扩张和回缩,这种发生在主动脉根部的搏动波可动脉扩张和回缩,这种发生在主动脉根部的搏动波可沿着动脉壁依次向全身各动脉传播,这种有节律的动沿着动脉壁依次向全身各动脉传播,这种有节律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脉搏动,称为脉搏。因此,脉搏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脉搏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项重要

55、指标。 四、微循环四、微循环定义:定义: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它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它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的组成微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微静脉动动-静脉吻合支静脉吻合支它包括三种通路它包括三种通路。 直捷通路: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迂回通路:迂回通路: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是血液与组织液进

56、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动动静脉短路: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微循环的调节、微循环的调节真毛细血管的启闭受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真毛细血管的启闭受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使后微动脉和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代谢产物如乳酸、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和组胺及二氧化碳和组胺及低氧低氧等使后微动脉等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管开放。 、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

57、交换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需以组织液作为媒介,其细胞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需以组织液作为媒介,其物质物质交换方式主要有扩散、滤过、吞饮等。物质物质交换方式主要有扩散、滤过、吞饮等。五、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五、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取决于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取决于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静水压及及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

58、渗透压四种因素四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互相作用的结果。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血浆成分由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血浆成分由毛细血管内向外滤过的力量,称为毛细血管内向外滤过的力量,称为组织液生成压。组织液生成压。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则是将组织液从毛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则是将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外重吸收入血管内的力量,称为细血管外重吸收入血管内的力量,称为组织液回流压。组织液回流压。组织液生成压与回流压之差称为组织液生成压与回流压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组织液生成压-组织液回流压组织液回流压(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

59、+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组织液静水压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一般情况下,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一般情况下,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正值,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负值负值,故血浆成分由毛细血管,故血浆成分由毛细血管动脉动脉、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3、淋巴回流、淋巴回流4、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第五节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一、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机体对心血管

60、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射实现的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 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 二者对心脏的作用是相拮抗的。二者对心脏的作用是相拮抗的。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 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使心脏活动增强。使心脏活动增强。 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抑制心脏的活动。抑制心脏的活动。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节前神经元位于: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胸段的中间外侧柱。节后神经元位于: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 支配:心脏各个部分,支配:心脏各个部分,

61、包括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和心室肌。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去甲肾上腺素腺素 。受体:受体:1肾上腺素能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受体(简称1受体)。受体)。生理作用:生理作用: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即产生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室肌收缩力加强,即产生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它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它儿茶酚胺受体激动剂)是受体激动剂)是通过下列机制改变心脏的活动。通过下列机制改变

62、心脏的活动。机制:机制: 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时作用 :4 期期Ca2+内流加速,内流加速,4 期去极化期去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心率增快。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心率增快。 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0期内期内Ca2+、Na+内流加快,慢内流加快,慢反应细胞、房室交界区的兴奋传导速度加快。反应细胞、房室交界区的兴奋传导速度加快。 正性变力作用:正性变力作用:2期(平台期)时期(平台期)时Ca2+内增多,还内增多,还能使肌浆网通透性增加,细胞内能使肌浆网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2+ 增多,心肌收增多,心肌收缩力加强。缩力加强。、心迷走神经及、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其作用 节前神经元位于:延髓的

63、节前神经元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背核背核和和疑核。疑核。节后纤维支配: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束及其分支。此外还有少。此外还有少许纤维分布到心室肌。许纤维分布到心室肌。释放的神经递质: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乙酰胆碱。碱。 受体:受体: M型胆碱能受体。型胆碱能受体。 生理作用:生理作用: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收缩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即产生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和能力减弱,即产生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和负性变力作用。负性变力作用。关于乙酰胆碱对心脏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它能普遍关于乙酰

64、胆碱对心脏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它能普遍提高膜上提高膜上K+通道性,通道性,促进促进K+外流所致外流所致。2 2、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的神经支配 血管运动:血管运动: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也称血管运动。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也称血管运动。血管紧张活动:血管紧张活动:平时血管平滑肌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平时血管平滑肌有一定程度的收缩,称为血管紧张活动。称为血管紧张活动。血管运动神经纤维血管运动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都属于交感神经纤缩血管神经都属于交感神经纤维,故又称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维,故又称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节前

65、神经元位于: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一胸段至第二或第三腰段灰脊髓第一胸段至第二或第三腰段灰质中间外侧柱中质中间外侧柱中 。节后神经元支配:节后神经元支配:节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从椎旁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从椎旁神经节发出支配到躯干、四肢部分的小血管的平滑肌,各节发出支配到躯干、四肢部分的小血管的平滑肌,各内脏血管平滑肌。内脏血管平滑肌。 递质:递质:节前神经元末梢节前神经元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末梢,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受体:受体和受体和2受体受体。作用: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受体结合,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66、缩;与与2受体结合,则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受体结合,则使血管平滑肌舒张。缩血管神经纤维兴奋时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缩血管神经纤维兴奋时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舒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 主要有以下二种。主要有以下二种。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分布:骨骼肌血管。骨骼肌血管。递质: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受体:受体: M型胆碱能受体。型胆碱能受体。作用:作用:使使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肌血管舒张,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供,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适应强烈运动的需要。应,以适应强烈运动的需要。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分布:分布:软脑膜、消化腺、生殖器血管。软脑膜、消化

67、腺、生殖器血管。递质: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受体:受体: M型胆碱能受体。型胆碱能受体。作用: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引起引起血管舒张。血管舒张。、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定义:定义:心血管中枢是指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心血管中枢是指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元集中的部位。 延髓延髓是心血管活动的是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基本中枢,其中存在,其中存在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元元和和控制心交感缩血管活动的冲经元。控制心交感缩血管活动的冲经元。按神经元的功能及存在部位,可分为按神经元的功能及存在部位,可分为4个部分:个部分:延髓头

68、端腹外侧部的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的缩血管区。髓尾端腹外侧部的舒血管区。髓尾端腹外侧部的舒血管区。传入神经接替核传入神经接替核心迷走中枢。心迷走中枢。、心血管反射、心血管反射1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在颈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的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这些感觉神经末梢对动梢。这些感觉神经末梢对动脉压升高所引起的血管壁扩脉压升高所引起的血管壁扩张张敏感。把这些感觉神经末敏感。把这些感觉神经末梢分别称为梢分别称

69、为颈动脉窦压力感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作用、作用:这一反射称为这一反射称为降压反射或减压反射。降压反射或减压反射。、特点:、特点:当血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水平当血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水平(大约大约100mmHg)附近附近发生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纠正偏离正常发生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纠正偏离正常水平的血压的能力最强。水平的血压的能力最强。、生理意义:、生理意义:降压反射是一种典型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作降压反射是一种典型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它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用。它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70、 。血压突然血压突然窦、弓感觉器到牵拉兴奋性窦、弓感觉器到牵拉兴奋性 孤孤 束束 核核 缩血管中枢缩血管中枢(-) 致心迷走中枢致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 交感缩血管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 阻力血管舒阻力血管舒 容量血管舒容量血管舒 心交感中枢心交感中枢(-) 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量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心脏活动心脏活动 血压血压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2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反射 颈动脉体位于: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管壁外边,其传颈总动脉分叉处的管壁外边,其传入神经纤维也行走于窦神经中。入神经纤维也

71、行走于窦神经中。主动脉体散在地分布于:主动脉体散在地分布于:主动脉弓周围的组织中,主动脉弓周围的组织中,其传入神经纤维也行走于迷走神经中。其传入神经纤维也行走于迷走神经中。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窦、弓神经窦、弓神经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呼吸中枢呼吸中枢(+)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缺氧,缺氧,CO2 分压过高,分压过高,pH 降低等降低等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呼吸加深加快呼吸加深加快 血压血压 孤孤 束束 核核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

72、性是:、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外周感受器对外周感受器对Po2 、H+ 、Pco2(尤其(尤其Po2 )敏感;中枢感受器对)敏感;中枢感受器对H+ 、Pco2(尤其(尤其Pco2 )敏感。)敏感。、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血压过低时才起作用。毒、血压过低时才起作用。、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大于对血压的调节作用。、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大于对血压的调节作用。3 3、其它心血管反射、其它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心肺感受器: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血管中存在许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血管中存在许多压力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多压力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

73、。 容量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心房中感受血容量增大的感受器又称心房中感受血容量增大的感受器又称为容量感受器。为容量感受器。 心房、心室、肺血管压力升高,血容量增大心房、心室、肺血管压力升高,血容量增大 心、心、肺血管壁牵拉肺血管壁牵拉 心肺感受器兴奋心肺感受器兴奋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中枢中枢 交感张力下降,迷走张力升高交感张力下降,迷走张力升高 血压下降血压下降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对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心血管的调节作用。、全身性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某些激素或血管活性物质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器官,某些激素或血

74、管活性物质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器官,影响心血管的活动,称为影响心血管的活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这些物质主要有这些物质主要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升压素张素和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等。(又称抗利尿激素)等。 1 1、肾素、肾素-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 、肾素释放的调节、肾素释放的调节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细胞合成和肾素是由肾脏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碱性蛋白质。分泌的一种碱性蛋白质。当肾脏血液供应不足,肾血管内血压降低,小动脉当肾脏血液供应不足,肾血管内血压降低,小动脉壁张力下降时,可促进肾脏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75、壁张力下降时,可促进肾脏近球细胞释放肾素。经过致密斑的肾小管液中经过致密斑的肾小管液中Cl-和和Na+的含量减少,可的含量减少,可促使近球细胞释放肾素增加。促使近球细胞释放肾素增加。当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当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而使肾素分泌增加。当肾交肾上腺素受体,而使肾素分泌增加。当肾交感神经活动抑制时,则肾素的释放减少。感神经活动抑制时,则肾素的释放减少。体液中的前列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体液中的前列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可促进肾素的释放,而血管紧张素可促进肾素的释放,而血管紧张素和血管升压素则和血管升

76、压素则抑制肾素的释放。抑制肾素的释放。、肾素作用、肾素作用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可简述如下: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可简述如下: 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底物,由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底物,由肝脏合成) 肾素(由肾近球细胞分泌)肾素(由肾近球细胞分泌)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十肽)(十肽)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主要存在于肺血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主要存在于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八肽)(八肽) 血管紧张素酶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七肽)(七肽)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作用作用 与血管平滑肌上的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而使全身与血管平滑肌上的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而使全身微动

77、脉和静脉平滑肌收缩,可使外周阻力增加,回心微动脉和静脉平滑肌收缩,可使外周阻力增加,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多,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多,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醛固酮又可增加肾小管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醛固酮又可增加肾小管对对Na+和水的重吸收,促进血量增多,使血压升高。和水的重吸收,促进血量增多,使血压升高。目前认为肾素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高血压病醛固酮系统在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机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使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加强,从而使外周血管阻使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加强,从而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力增加

78、,血压升高。还具有直接促进肾小管对还具有直接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作用。和水的重吸收作用。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也具有缩血管作用,但仅为血管紧张素也具有缩血管作用,但仅为血管紧张素的的10%20%,其促进合成和释放醛固酮的作用较,其促进合成和释放醛固酮的作用较强。强。2 2、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来源:、来源: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自肾上腺髓质。、作用特点:、作用特点:肾上腺素既能肾上腺素既能与与受体结合受体结合,又能,又能与与受体结合受体结合。而去。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甲肾上腺素主要与受体结合受

79、体结合。肾上腺素与心肌肾上腺素与心肌1 受体结合可引起正性变时和正性受体结合可引起正性变时和正性变力效应,使心输出量增加。变力效应,使心输出量增加。 肾上腺素对不同部位的血管作用不同。肾上腺素对不同部位的血管作用不同。 在皮肤、肾脏、胃肠道等器官的血管平滑肌中在皮肤、肾脏、胃肠道等器官的血管平滑肌中受体受体在数量上比在数量上比受体占优势,故肾上腺素可使这些器官受体占优势,故肾上腺素可使这些器官中的血管收缩。中的血管收缩。而在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中,而在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中,(2)受体占优势,)受体占优势,故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常使这些器官的血管舒张。故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常使这些器官的血管舒张。 3 3

80、、升压素(又称抗利尿素)、升压素(又称抗利尿素)、局部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局部性的体液调节主要指组织细胞活动时,释放的局部性的体液调节主要指组织细胞活动时,释放的一些物质,如一些物质,如CO2、H+、腺苷、激肽、组胺等,调、腺苷、激肽、组胺等,调节局部组织血管舒缩活动。节局部组织血管舒缩活动。第六节第六节 器官循环器官循环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器官的血量,称为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器官的血量,称为器官血流量。器官血流量。 正常安静情况下,每分钟正常安静情况下,每分钟100g 组织的血流量以肾脏组织的血流量以肾脏最多,其次为心脏、肝和脑。最多,其次为心脏、肝和脑。、 冠脉血流的特点:冠脉血流的特点

81、:、途径短,血流快。、途径短,血流快。、血流量大、血流量大,约占心排血量,约占心排血量4%5%。、血压较高、血压较高,接近于主动脉压。因冠状动脉开口,接近于主动脉压。因冠状动脉开口接近于主动脉根部。接近于主动脉根部。、心肌的节律性收缩对左冠脉血流量影响大。、心肌的节律性收缩对左冠脉血流量影响大。 、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冠脉血流量的调节1 1、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2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冠状动脉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冠状动脉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3 3、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心脏的正常活动取决于冠状循环不断供应营养物质心脏的正常活动取决于冠状循环不

82、断供应营养物质和和O2,带走代谢产物。,带走代谢产物。一旦冠状循环发生病变将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危及一旦冠状循环发生病变将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生命。 二、脑循环二、脑循环供应脑的血液来自颈供应脑的血液来自颈内动脉与椎动脉,这内动脉与椎动脉,这两对动脉在脑底吻合两对动脉在脑底吻合形成大脑动脉环,然形成大脑动脉环,然后分出小动脉分支进后分出小动脉分支进入脑内供应脑组织。入脑内供应脑组织。静脉血主要由颈内静静脉血主要由颈内静脉返回心脏。脉返回心脏。脑血量改变主要是借脑血量改变主要是借助于血流速度的改变。助于血流速度的改变。 、脑循环的特点、脑循环的特点、血流量大,耗氧量多。、血流量大,耗氧量多

83、。、血流量变化小。、血流量变化小。、存在血、存在血-脑屏障。脑屏障。、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脑血管的自身调节:、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血、血- -脑屏障脑屏障、血液和脑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屏障,可限制物、血液和脑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称为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称为血血-脑屏障。脑屏障。、脂溶性物质如、脂溶性物质如O2、CO2、某些麻醉药以及乙醇等,、某些麻醉药以及乙醇等,很容易通过血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屏障。、脑内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是一种主动的转运过程。、脑内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是一种主动的转运过程。、血、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血、血-脑屏障的生理意义:对于保持神经元周围稳定脑屏障的生理意义:对于保持神经元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侵入脑内具有重要生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侵入脑内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理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