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7478900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知应会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1、在人类社会初期产业革命前,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2、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有人惊呼人类进入“人口爆炸 时代。知识点 二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该模式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为几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2、。3、人口增长模式的几个不同阶段及主要特征:类型发展阶段主要特征高高低原始低增长阶段第一阶段即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人口的平均寿命比较短。高低高加速增长阶段第二阶段即工业化初期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人口平均寿命随之上升。高低高增 长 减 缓阶 段 第 三阶段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 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 人口增长台白抹唐开始减绥人口平均寿命继续上升。低低低低 速 增 长阶段第四阶段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

3、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 有些国家甚至已开始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知识点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1、世界性突出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1)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 4 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影响: a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 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尚未解决温饱的穷国更加贫困,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b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

4、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知识点一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2、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特点:(1) 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2)1 5 世纪末至 1 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后,主流是由“旧大陆 流向“新大陆 ,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

5、加趋于多样化。首先,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其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第三, 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第四,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知识点 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含义: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

6、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6、人口流动的作用:(1) 增强社会活力。(2) 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知识点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 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2) 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2、人口移动的效应:(1) 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2) 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

7、布。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人El 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知识点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

8、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1、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1) 数量: 1 29 5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 1 %。(2) 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达1 30 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2、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1) 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 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知识点四谋

9、求人人合理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表示(1) 概念: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 环境人口容量表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此外还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1) 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2) 在一定历史阶段,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

10、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4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坚定的实施“控制人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生产力发展、 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出现等密切相关。2、城市的发展世界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1 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2) 产业革命以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知识点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 、城市化的概念: 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 、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 、城市化的形成城

12、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 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5 、城市化的特点 (1)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 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的优点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少。 (2) 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 (3) 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 或海水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

13、境问题。 (4) 城市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知识点一城市的区位远择1、城市区位的概念: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2、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 自然因素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地形、地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矿产资源: 资源丰富地区, 工矿业发展迅速, 人 El集聚进一步加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矿城市。(2)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区位、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减

14、弱,科技、旅游等影响增大,而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影响巨大。知识点 二城市体系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 、城市活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服务 ( 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 ;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 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 ,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 、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的备种联系。 4 、城市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5

1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 理论的内容及作用(1) 内容: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2) 作用:被成功运用到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上海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级职能。2、

16、南京和杭州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等方面,居第二层次,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3、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属第三层次,其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而且受上海影响较大。4、镇江、扬州、南通等则属更次一级城市,其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知识点一城市功能区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 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2主要城市功能区(1) 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2) 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3) 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

17、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 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3、城市功能区组成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知识点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1) 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2) 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2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1) 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

18、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2) 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不同,主要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异。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 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 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知识点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影响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在城市建筑景观中

19、,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物的高低。2、一些经过规划后而建设的城市,其城市格局无论是建筑物的单体与组合,还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都反映出其独特的风格与含义。3、城市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知识点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农业生产的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2、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等。(2) 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0、。(3)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4) 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知识点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2、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3、热带迁移农业(1) 迁移农业的概念: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2) 迁移农业

21、的分布、从事人口及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从事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左右。但是其活动范围占据了世界土地总面积的14 左右。(3) 迁移农业的生产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热带密林中的原始部族,来到新的地块, 便毁林、烧荒、掘穴播种,等待收获。一般二三年内土壤肥力急剧耗竭,农作物产量锐减,只好每隔二三年另选新地块。迁移农业对森林和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被抛弃的荒地一般难以恢复森林原貌,而成为次生灌丛。3、水稻种植业(1) 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2) 水稻种植业自身的特征水稻是喜温、喜湿的高产粮食作

22、物。水稻种植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型农业。(3) 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及规模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人口稠密,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和商品率一般较低。目前亚洲稻谷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中国是世界上稻谷产量最多的国家。4、混合农业(1) 混合农业的概念:指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2) 混合农业的分布它主要在欧洲、 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此外,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也属混合农业的范畴。(3)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它普遍采用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经营方式

23、。第一,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第二, 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第三,农场主经济收入比较稳定。知识点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生产的强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保持合理的强度, 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否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2、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3、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4、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知识点一影响工业区

24、位的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2、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1) 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4) 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业区位因素。(5) 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知识点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地域的形成一由于工业

25、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便形成工业地域。2、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1) 工业的产品联系(2) 地理空间上的联系(3) 信息上的联系3、工业集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 工业集聚的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2) 工业集聚的原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3) 工业集聚的意义: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4、工业扩散的原因(1) 工业部门过分集中,出现用地紧张、水

26、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难等问题。(2) 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等。5、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关系工业的集聚与扩散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一般来说, 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到工业化后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分散,即向工业基础较落后的地区扩散。知识点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工业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与环境的关系。2、随着世界各地的工业普遍发展,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

27、突出;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3、防治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知识点一旅游业1、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 _种具有强烈文化性质的经济行业。它主要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在内的跨行业、 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2、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出售劳务和提供服务取得收人为特征,具有地域性、 季节性、综合性等特点。3、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意义(1)

28、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2) 发展匡内旅游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加快货币流通。(3) 旅游业促进和繁荣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旅游区吸引外资以及落后地区的市场开发等。 (4)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知识点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旅游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明显制约,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的变化。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资源质量上,即旅游景区景点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的通达性:旅游地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价

29、值。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6、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知识点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旅游业造成的地理环境问题旅游业绝不是“无污染产业,它同样会产生各种污染物, 对旅游地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而其解决难度并不亚于一般的环境污染问题。2、治理旅游区环境问题的措施(1) 对于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要在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同时,加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护景观生态系统等工作。(2) 对于古代建筑景观,在外观上要保持原貌,修复文物古迹“修Ill如 IH ,并慎重处理扩建、新建建筑物与原有文物古迹的关系,其风格、规模都应与旅游区环境协调。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一节人类

30、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知识点一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的特点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它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改变被运送物品的自然属性和性状,只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位移的主要手段。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从手提肩扛、牲畜驮运,发展到现代化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等。 4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1) 各种运输方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应根据运输对象的性质和运量不同,

31、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2) 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合理运输。5、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作用各种交通运输路线, 通过与各种交通运输站点相互交织,形成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人们的生产活动、 贸易往来、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捷。6、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当今世界,交通运输正向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知识点 二 通信 1 、通信的概念及分类通信是实现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一般可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2 、邮政通信(1) 主要任务: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2) 邮政网络的组成:是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

32、系统。邮路主要利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线路。(3) 邮政通信的影响因素:有时受到地形障碍以及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3、电信通信(1) 主要任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2) 电信通信的传递方式及影响因素:电信利用电波传递信息。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有时会影响到通信质量。(3) 作用:大大地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知识点三商业贸易 1 、商业贸易的概念商业贸易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 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在我国,一般对内称商业,对外称贸易。 2 、商业贸易的作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

33、城市和乡村、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3、商业贸易的地位在商品流通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是联络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知识点一交通运输线 1 、交通运输线路的最基本类型:铁路、公路和水运航道、航空线、管道等。 2 、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1) 各种交通线路建设与发展中都会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 长期以来, 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点 二 交通运输站点1、交通运输站点的概念:指交通线上的火车,站、汽车站、港口、机场和交通枢纽等,它

34、是交通运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交通运输站点的特征和功能(1) 铁路一般运量很大,车站固定且设施较完备。(2) 汽车运量较小,行动灵活,停靠比较方便,货物装卸可不在车站内进行,故汽车站内设备较简单。(3) 港口是水运的起迄点,拥有自己的服务区,即港口腹地。 港口一般通过铁路、公路或河道等与腹地内的广大地区相联系。(4) 航空港即机场,对技术和安全的要求高,占地面积广,设备齐全。3、影响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因素: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4、交通枢纽的分类:又称运输枢纽,可分为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两类。5、港口(1) 概念: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可供船舶出入和停

35、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2) 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水域条件( 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 和陆域条件 ( 如筑港条件、 腹地条件 )。(3) 上海港建设的区位因素地理位镫: 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船舶入港航道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问。自然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上海港的规划和建设。 但三角洲坡度平缓,泥沙容易淤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航道。城市依托: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人力、 财力和物资优势对上海港建设和发展具有

36、重要作用。经济腹地: 上海港的经济腹地主要包括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省市。此外,还通过长江干支流和铁路、公路与全国各地相连接,集散客货流。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因素对上海港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知识点三城市交通网1、城市道路形成的区位条件城市道路是在一定的自然、历史、 社会经济条件下,为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求而建设的。2、城市交通网的形成及作用(1) 城市各种主次干道和支路等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形成城市交通网络。(2) 城市交通网络不仅保障城市活动的有效运转,而且影响着居民生活。3、城市交通网规划建设的总目标: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效运转。4、城市交通网规划建设需遵循的基本原则(1) 在城市

37、总体规划中,交通用地要有利于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2)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适应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3) 要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用地情况,构筑不同的道路系统。(4) 充分利用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等,合理规划主干道路,减少工程量。(5) 应考虑城市环境和保护城市风貌的要求。(6) 要满足铺设各种管线。以及与地铁工程等结合的需要。5、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1)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2)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3) 充分应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4) 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多核心的形成,减少出行距离。第三节交通

38、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知识点一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1、交通和通信事业的作用交通和通信事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2、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影响(1) 产业革命后,电报轮船和铁路的出现,缩短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促进了贸易发展。(2) 当今社会,电话、电报等先进通信手段广泛应用,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3)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通信,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可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对话,增强了国际间的联系,促进全球化的进程。知识点 二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1、以水运为主的时代,江、河、湖、海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城镇多

39、沿河、沿海集聚。2、公路和铁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沿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3、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 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 ,赋予城市形态以更多、更灵活的变化。知识点三交通发展与商业网点布局1、交通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1) 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2) 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发展成为商业中心。2、交通位置对商、毗中心韶成的影响便利的交通位置对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