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2. 掌握从诗歌题目获取内容信息的能力,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自己课外搜集的关于爱国的古诗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朗读诗歌,预习字词,理解诗歌大意2.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教学难点1. 掌握从诗歌题目获取内容信息的能力,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自己课外搜集的关于爱国的古诗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今天,让我们从《示儿》开始,去感受古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擞” 、翘舌音“恃”和鼻音“乃”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祭”等字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乃、杭、拘”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同音字歌示例:祭:清明祭烈士,寄托我哀思汇报好成绩,满怀新希冀形近字歌示例:乃:猫咪把奶喝,扔球来取乐仍旧爱睡觉,乃是因性格拘:小狗汪汪叫,马驹蹦蹦跳相互不拘礼,见面就拥抱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书写指导:“祭”的上部横撇和捺伸展,下部撇、点对称乃”的横折折折钩书写要斜中取正,重心平稳熏”的平撇稍短,第二笔横最长,中间“口”扁宽杭”的“木”左伸右收,“亢”横画略长亥”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恃”的左窄右宽拘”的左窄右宽,右边的“句”要写得饱满3)归类识字归类示例:亢:杭(杭州)—肮(肮脏)—航(航行)句:拘(拘束)—狗(小狗)—够(足够)(4)多音字kōng:空气天空空kòng:空地空缺zhōng:中心居中中zhòng:中毒中选ng:重新重复chó重zhòng:重要重量ng:降临降落jià降xiáng:投降诱降(5)重点词语释义。
元:同“原”,本来但:只是悲:悲伤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们的父亲邸:旅店生气:活力,生命力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恃:依靠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示儿》,结合生字词释义,思考问题1)大家对这首诗的作者有什么了解呢?明确: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2)“示儿”是什么意思?明确: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3)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明确:本来也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哀伤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到了宋军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祭祀时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4)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事?明确: 他想要告诉儿子们,等到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时候,祭祀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5)初读诗歌,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情绪呢?明确:感到十分哀伤6)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这首诗呢?明确:用悲伤、低沉的语调来读临死之际,诗人却仍然满怀心事,深深为国家统一大事而忧虑,这是何等悲哀之事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第一、二句诗1)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是关键,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明确:“悲”。
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忧虑与苦闷2)第二句诗中“但”表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明确:“但”表转折,意思是诗人尽管知道人死后什么都没了,但依然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感到悲伤突出了诗人心中“悲”的程度之深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明确: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犹如“灵魂”飞出了人的身体,照耀着山河,令人肃然起敬!2.学习第三、四句诗1)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临死之际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明确:国家统一2)诗人的遗愿是什么?明确:收复失地,统一祖国3)诗人既然知道死后万事皆空 ,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呢?明确:从“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爱到此境,直抒胸臆最感人!3. 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明确: 一般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留的遗言多是财产分割及对家人的照顾,而陆游的遗言是对国家平定中原的关注。
以此体会到陆游“国”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非常人所能做得到4.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明确: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 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乃翁”而“悲欢”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示儿》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2)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本诗的异同明确:同: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爱国之情;本诗是通过“悲”来表达爱国之情2.总结陆游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相信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一定会被诗人满腔的爱国情所感动,课后,大家可以多搜集一些其他的爱国诗歌,读一读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自知——人无万事空心悲——不见九州同忧国忧民示儿期盼——王师定中原 至死不渝嘱咐——勿忘告乃翁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家祭乃翁熏陶杭州己亥恃风雷究可哀不拘一格2.导入新课: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示儿》 ,短短一首诗却让我们领略了诗人陆游的拳拳爱国之心。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题临安邸》,结合生字词释义,思考问题1)大家对这首诗的背景有什么了解呢?明确:公元 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明确:七言绝句3)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明确: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女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4)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呢?明确: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2.自由朗读《己亥杂诗》,结合生字词释义,思考问题1)大家对这首诗的作者龚自珍有什么了解呢?明确: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和改良主义的先驱。
2)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明确:中国能重新焕发蓬勃的朝气,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所有人沉默不语的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3)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呢?明确:朗读时前两句用低沉的语气读出悲哀与悲愤,读后两句声调提高,读出作者期盼社会变革和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题临安邸》,思考问题1)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成了什么样子呢?请用一句诗来回答明确:山外青山楼外楼2)这些楼是谁建的?他们建了做什么?明确:这些楼是皇帝和大官们建的,为了寻欢作乐3)试着赏析第一、二句诗明确: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4)“暖风熏得游人醉”,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5)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明确: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6)“暖风”指的是什么?明确:“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7)“暖风熏得游人醉”中哪些字用得很妙?明确: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8)“只把杭州作汴州”,这些人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明确:这些人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9)第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10)试分析这首诗的中心主旨明确: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通过写当政者在杭州城纵情声色,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学习《己亥杂诗》,思考问题1)“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明确:不是指中国“发脾气”,指的是九州“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2)第一、二句运用了两个比喻,试着分析一下明确:“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3)“重抖擞”指的是什么?明确:再次振作精神4)“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明确: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 ,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5)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明确:清朝的死板:用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 “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等等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7)分析这首诗的中心主旨明确:这首诗通过创造“风雷”“万马”“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临安邸》的作者是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明确:林升宋代(2)《己亥杂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代)思想家、诗人和改良主义的先驱明确:龚自珍清代2.总结学习了《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权贵们的无比愤慨,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的深深同情,那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知识构架题临权贵——醉生梦死虚假繁荣国家——难收失地无穷隐忧安邸现实——万马齐喑呼唤人才己亥理想——九州生气杂诗渴盼变革办法——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