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速测量数据处理与思考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7470288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速测量数据处理与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声速测量数据处理与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声速测量数据处理与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声速测量数据处理与思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声速测量数据处理与思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速测量数据处理与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速测量数据处理与思考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速测量(1)用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比较法测声速有何相同和不同?相同之处:都用连续波测量,均依靠示波器测量共振法:平行传播的声波与反射波产生干涉,形成驻波。 改变半个波长的传播路程,驻波的波幅变化一个周期,从而可测得波长,乘以频率,得到声速。相位法:比较接收波相对与发射波的相位差,改变一个波长的传播路径,相位变化 360 度,从而通过测看相位图,就可测得波长,乘以频率,得到声速。(2)声速测量试验中,定性分析共振法测量时声压振幅极大值随距离变大而减少的原因。这是由于声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扩散、 吸收和散射等原因, 会随着离开声源的距离增加而自身逐渐减弱。这种减弱与传播距离、 声波频率和界面等

2、因素有关。而振幅的大小恰好表示波动能量的大小,所以随着声波的不断向前传播,振幅会逐渐变小。1. 传播衰减:点声源、面声源、线声源三种类型不同的声源,辐射出的声波波阵面形状不同,随着传播距离增加其扩散衰减的规律也不相同。2 吸收衰减:分为有空气吸收、 绿色植被的吸收、 气流和大气温度梯度的吸收。由于种种影响才会造成声波的衰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 人耳可听到的声波范围为 20HZ20000HZ ,根据频率越高,在传播过程中更易受空气等等各种的影响的道理,故衰减得比较快。声速测量实验数据处理:要求: (1)用逐差法处理数据,计算超声波的波长;(2) 利用不确定度的间接传递,计算超声波传播速度的不确定

3、度,并表示出测量结果;(3)计算测量时声速的理论值,并与测量值比较,得出百分误差。1.共振干涉法测声速实验数据记录37.056 KHzf共振频率T=20 i 123456789101112Li(mm)4.719.3614.12 18.73 23.43 28.0232.8637.7442.3246.7851.56 56.3771182293310441155126632.864.714.692 mm6637.749.364.730 mm6642.3214.124.700 mm6646.7818.734.675 mm6651.5623.434.688 mm6656.3728.024.725 mm6

4、6LLLLLLLLLLLLLLLLLL6122214.702 mm629.404 mm=37.0569.404348.475 mm()0.00884 mm10.01()0.00577 mm3()() +()0.0106 mm( )2()0.0212 mm( )( )37.0560.02iiiABCABCCCCLLLvfLLULn nULULULULUULUvfU仪3120.786 m/s测量结果( )3 4 8. 4 80. 7 9m / s( )0.79100%100%0.23%348.48CCvvvUvUvEv声速的理论值02 7 3. 52 7 3. 52 03 3 1. 53 4 3.

5、 4 1 m / s2 7 3. 52 7 3. 5tvv理测量值与理论值的百分误差3 4 8. 4 83 4 3. 4 11 0 0 %1 00 %1. 5 %3 4 3. 4 1vvEv理理2.位相比较法测声速实验数据记录37.056 KHzf共振频率T=20 i 123456789101112Li(mm)04.659.3514.19 18.86 23.47 28.1632.7737.5742.2446.94 51.4971182293310441155126628.1604.693 mm6632.774.654.687 mm6637.579.354.703 mm6642.2414.194

6、.675 mm6646.9418.864.680 mm6651.4923.474.670 mm66LLLLLLLLLLLLLLLLLL6122214.685 mm629.370 mm=37.0569.370347.299 mm()0.00497 mm10.01()0.00577 mm3()() +()0.00762 mm( )2()0.0152 mm( )( )37.0560.0iiiABCABCCCCLLLvfLLULn nULULULULUULUvfU仪31520.563 m/s测量结果( )3 4 7. 3 00. 5 7m / s( )0.57100%100%0.16%347.30CC

7、vvvUvUvEv声速的理论值02 7 3. 52 7 3. 52 03 3 1. 53 4 3. 4 1 m / s2 7 3. 52 7 3. 5tvv理测量值与理论值的百分误差3 4 7. 3 03 4 3. 4 11 0 0 %1 0 0 %1. 1 %3 4 3. 4 1vvEv理理填空题1声速测量实验中,采用驻波共振法测量声速时,要使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等于换能器的谐振频率,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2声速测量实验使用的声速测量仪,是利用压电晶体的压电效应,在交变电压的作用下使压电体产生机械振动,从而在空气中激发出超声波。3声波的传播速度v,声源的振动频率f 和声波波长 之间的

8、关系为v=f 。声速测量实验测波长常用的方法有共振干涉法和位相比较法。4声速测量实验中是通过压电晶体的压电效应来发射和接收声波。6声速测量采用位相比较法测波长时,可通过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判断相位差。李萨如图形一般是稳定的椭圆。当相位差为0 或时,椭圆变为倾斜的直线。7声速测量采用共振干涉法测波长时,当接收端面与发射端面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 叠加后的波形成驻波。此时相邻两波节 (或波腹) 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简答题1.实验中为什么要在超声换能器谐振状态下测量?答:在谐振状态下超声换能器的纵向伸缩幅度大,发射的声波强;接收换能器接收的声压大,输出的电信号强。这样,可以提高测量的

9、灵敏度,较为准确的确定驻波的波节,有利于准确地测量声波的波长。2.实验中怎样找到超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答:实验中所使用的超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在3040kHz 之间,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找到换能器的谐振频率。(1)方法一:根据发射换能器的谐振指示灯调节逆时针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源开关幅度调节”(AMPLITUDE POWER)旋钮,调节到约为最大位置的三分之二。在输出频率3040kHz 范围内仔细调节“频率微调”(FINE)旋钮, 使声波发射换能器旁边的指示灯点亮。这时, 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即为换能器的谐振频率。(2)方法二:根据接收换能器的输出信号调节调节两换能器发射面和接收面之间的距离

10、约为1cm左右,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换能器的输出信号,在输出频率3040kHz 范围内仔细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微调”(FINE)旋钮, 使接收换能器的输出电压信号最大。此时, 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等于换能器的谐振频率。3.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速时,怎样才能在示波器上观察到李萨如图形?选择什么样的李萨如图形进行测量?答:采用相位比较法进行测量时需要判断相位差,通过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可以判断相位差。 李萨如图形可以由两个相互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叠加形成。因此, 为了在示波器上观察到李萨如图形, 发射换能器的输入信号和接收换能器的输出信号必须一个作为示波器的“Y”输入,另一个作为“X”输入。实验中,可以

11、将发射换能器的输入信号接示波器的“Y”输入;将“拉Y1(X) ”旋钮拉出,接收换能器的输出信号接“X”输入。适当调节Y1和 Y2两个通道的灵敏度选择开关以及“X”和“Y”位移旋钮,可以在示波器上观察到完整的李萨如图形。 实验中由于输入示波器的是频率严格一致两个信号,因此李萨如图形一般是稳定的椭圆。 当相位差为0 或 时,椭圆变为倾斜的直线。测量时选择判断比较灵敏的直线形李萨如图形进行测量。 以某一个直线位置作为测量的起点,相位差每变化即距离变化半个波长,李萨如图形从斜率为正或负的直线变为负或正的直线。4.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换能器发射面和接受面要保持相互平行?答:换能器发射面发出的声波经空气传播到

12、接受面,接受面在接收声波信号的同时反射部分声波信号。 当接收面与发射面严格平行,入射波即在接收面上垂直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在发射面与接受面之间相干涉形成驻波。5.实验中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各起什么作用?答:利用信号发生器提供数十千赫兹频率的交流电信号,利用示波器来观察经换能器接收面产生的电信号波形。6.用共振干涉法和位相比较法测声速有何不同和相同?答:两种测量声速的方法都是利用vf来计算声速。不同点在于对波长的测量方法不用,共振干涉法是测量入射声波与反射声波形成的驻波波长;位相比较法是通过比较入射波和反射波的相位差来确定波长。7. 不用波长的声波在相同介质中声速相同吗?为什么?答:相同。因为声波是一种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纵波,声速是振动状态的传播速度,它的大小只与媒质的弹性、密度和温度有关,在一定的媒质中,声速为常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