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童年期ppt课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7469309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童年期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发展心理学童年期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发展心理学童年期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发展心理学童年期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发展心理学童年期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童年期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童年期ppt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7-12岁)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童年期的学习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2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可以直、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可以直接从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经验、理论、结论开接从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始,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教师

2、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求,因此,必须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情况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一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一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因为学生的学习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3二、学习兴趣的发展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1、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 对学习的内容

3、感兴趣。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2、学习兴趣不分化、学习兴趣不分化 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4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一)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4、(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方式童年期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都随儿童的童年期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都随儿童的年龄而发展,在小学阶段有意识记开始超过年龄而发展,在小学阶段有意识记开始超过无意识记,占据优势。无意识记,占据优势。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有意识记超,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又是记忆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变过无意识记又是记忆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变化。化。5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地位小学儿童随着理解力的增加、知识的小学儿童随

5、着理解力的增加、知识的增多、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言语和增多、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言语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越来越多思维水平的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越来越多地进行意义记忆。地进行意义记忆。由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阶段和要由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阶段和要求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性求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性的意义记忆,也需要机械记忆。有的研究的意义记忆,也需要机械记忆。有的研究也指出,在小学阶段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也指出,在小学阶段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6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

6、象记忆过形象记忆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抽象记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抽象记忆能力得以不断发展,发展速度超过忆能力得以不断发展,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乃至逐渐上升,占居优势形象记忆,乃至逐渐上升,占居优势地位。形象记忆与词的抽象记忆是相地位。形象记忆与词的抽象记忆是相辅相成的,在小学阶段都具有重要作辅相成的,在小学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用。7(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小学儿童能运用多种记忆策略,其中主要的小学儿童能运用多种记忆策略,其中主要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 1复述复述复述(背诵)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复述(背诵)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

7、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做出的意识活动而主动做出的意识活动。l实验说明,儿童掌握背诵策略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实验说明,儿童掌握背诵策略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5岁儿童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有复述行为,7岁有岁有60%,10岁达到岁达到85%)。)。l另有研究进一步说明,另有研究进一步说明,910岁以前的儿童尚不能很好岁以前的儿童尚不能很好地主动利用背诵策略来帮助记忆的保持。对不能自发进地主动利用背诵策略来帮助记忆的保持。对不能自发进行背诵的儿童进行适当的训练,可以把他们的记忆成绩行背诵的儿童进行适当的训练,可以把他们的记忆

8、成绩提高到接近主动背诵的儿童水平。提高到接近主动背诵的儿童水平。82组织组织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l研究表明,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多地采用归类策研究表明,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多地采用归类策略。但不同年龄儿童分类的水平也不同,年龄小的略。但不同年龄儿童分类的水平也不同,年龄小的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

9、稍大的儿童常以功用关系分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稍大的儿童常以功用关系分类,然后才逐渐发展到按概念进行分类。类,然后才逐渐发展到按概念进行分类。 (2)系列化: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列化: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小学一年级还不能运用系列化策略,从三年级小学一年级还不能运用系列化策略,从三年级开始,这种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开始,这种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9 儿童使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尚缺乏自发地使用记忆策略的能力,需要有意诱导和指导;8岁左右是从不会自发运用记忆策

10、略到能自发运用的过渡阶段,经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10岁以上儿童基本上可以自发地运用记忆策略,经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10(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元记忆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11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

11、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三个方面: (1)有关自我的知识有关自我的知识:主体对自我:主体对自我记忆的认识与了解。记忆的认识与了解。l这种知识随年龄而变化。弗拉维尔的实验:这种知识随年龄而变化。弗拉维尔的实验:要求被试预言自己能够回忆出研究任务所要求被试预言自己能够回忆出研究任务所给出的图画的数量,然后测出被试实际上给出的图画的数量,然后测出被试实际上的记忆结果。的记忆结果。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儿童关于记忆的,儿童关于记忆的自我知识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幼儿的自我知识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幼儿的估计远高于真实结果,学龄初期儿童对自估计远高于真实结果,学龄初期儿童对自己记忆的预言逐渐接近实际,己记忆的预

12、言逐渐接近实际,4年级之后的年级之后的认识基本上达到了成人水平。认识基本上达到了成人水平。12 (2)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个体对:个体对记忆材料的难度和不同记忆反应(如再记忆材料的难度和不同记忆反应(如再认、回忆)难度差异的认识。认、回忆)难度差异的认识。l幼儿已经认识到记忆材料的熟悉性和数量是幼儿已经认识到记忆材料的熟悉性和数量是影响记忆的因素,但他们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影响记忆的因素,但他们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小学中年级儿童(直观性。小学中年级儿童(9岁以后)就能岁以后)就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记忆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够进一步认识到记忆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也会影

13、响记忆的效果。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l关于再认和回忆两种记忆反应的难易程度的关于再认和回忆两种记忆反应的难易程度的认识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有一半以上幼儿认识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有一半以上幼儿认为再认和回忆难易程度一样,小学一年级认为再认和回忆难易程度一样,小学一年级儿童就有一半以上认识到再认比回忆容易,儿童就有一半以上认识到再认比回忆容易,且能证明其答案的合理性。且能证明其答案的合理性。13 (3)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小:小学儿童逐渐掌握了一些改善记忆的方学儿童逐渐掌握了一些改善记忆的方法。法。l有的研究表明,二年级儿童已经认识到有的研究表明,二年级儿童已经认识

14、到复述和分类都是记忆的有效策略,五、复述和分类都是记忆的有效策略,五、六年级儿童已经能够经常主动地运用分六年级儿童已经能够经常主动地运用分类策略进行记忆。类策略进行记忆。142记忆监控记忆监控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l研究表明,小学一年级学生还缺乏对自己的记忆研究表明,小学一年级学生还缺乏对自己的记忆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能力,小学三年级儿童的记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能力,小学三年级儿童的记忆监控能力已有明显提高,甚

15、至在有的方面已经忆监控能力已有明显提高,甚至在有的方面已经接近大学生的水平。接近大学生的水平。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应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15 二、思维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具体形象思维主导具体形象思维主导 形象逻辑思维主导形象逻辑思维主导 16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童年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

16、上受思童年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或三年级以下,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或三年级以下,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往抽象概念。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往往是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同时起往是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同时起作用,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逻辑思维作用,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起来。这个发展过程是两种思维逐渐发展起来。这个发展过程是两种思维成分相互渗透,进行消长变化的复杂过程。成分相互渗透,进行消

17、长变化的复杂过程。17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维过渡的转折期 在整个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不平在整个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也存在着具有关键性的转折年龄。一衡现象,也存在着具有关键性的转折年龄。一般认为,这个转折年龄在般认为,这个转折年龄在10岁左右,即小学四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根据教学条件,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或者年级。根据教学条件,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或者延缓到五年级延缓到五年级。 要求教育应适应小学儿童思维发展要求教育应适应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发掘他们的巨大潜在能力,促的规律,发掘他们的巨大潜在能力,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18、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18(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 1概括能力的发展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概括。 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可以分三个阶段: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可以分三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小学低年级儿童,即年级儿童,即78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岁儿

19、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水平。这一水平。19 (2)形象抽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就其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就其发展趋势而言,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发展趋势而言,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多。小学中年级,即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多。小学中年级,即810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概括水平。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这一概括水平。这一水平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这一水平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所概括的特征

20、或属性:所概括的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科学概括。概括水平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儿童掌握概念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们概括水平的高低。随着概括水平的提高,童年期儿童掌握的概念及概念的性质逐渐从事物的直观属性中解脱出来,开始以事物的本质属性为基础,形成正确的概念。202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是间接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是间接认识的必要手段。推理可以分为认识的必要手段。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和类比推理。l演

21、绎推理:根据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根据已知的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程。l归纳推理:通过考察个别事物或现象的某属:通过考察个别事物或现象的某属性,推出该类事物或现象普遍具有该属性的性,推出该类事物或现象普遍具有该属性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l类比推理:当遇到新事物或新现象,人们试:当遇到新事物或新现象,人们试图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到与当前事物或现象图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到与当前事物或现象具有共同因素的事物,并用关于已知事物的具有共同因素的事物,并用关于已知事物的知识去推知当前事物的特点。知识去推知当前事物的特点。21(1)演绎推理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三种水平:三种水平:l低年级:运用简单概

22、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低年级:运用简单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绎推理;l中年级:除了能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推理之外,中年级:除了能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推理之外,还能对用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还能对用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l高年级:能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释抽象课题。高年级:能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释抽象课题。 这三种水平的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三种水平的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当遇到相应的难点时,他们的推理进程将会受到当遇到相应的难点时,他们的推理进程将会受到影响乃至难以胜任推理任务。影响乃至难以胜任推理任务。 我国:小学生演绎推理能力随年龄

23、而提高,我国:小学生演绎推理能力随年龄而提高,一年级儿童以命题演绎形式完成推理任务的人数一年级儿童以命题演绎形式完成推理任务的人数比率为比率为39%,三年级为,三年级为58%,而五年级已达,而五年级已达81%。 低年级初步表现了逻辑能力,中年级的逻辑低年级初步表现了逻辑能力,中年级的逻辑能力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基本具有逻能力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基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辑推理能力。22(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利用概括词语的方法对小学二利用概括词语的方法对小学二五年级五年级儿童进行归纳概括能力的研究,结果说明:儿童进行归纳概括能力的研究,结果说明:小学儿童归纳推理的

24、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小学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材料中包含的因素越多,归纳的难度越大,材料中包含的因素越多,归纳的难度越大,需要归纳概括的意义单位达到需要归纳概括的意义单位达到3个时,二年个时,二年级有约级有约50%的儿童能正确完成,三四年级正的儿童能正确完成,三四年级正确完成的人数比率约为确完成的人数比率约为60%,五年级这一比,五年级这一比率达到率达到80%;在发展的速度方面,;在发展的速度方面,三四年级三四年级归纳能力发展缓慢,四五年级是发展的一个归纳能力发展缓慢,四五年级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转折点。23 (3)类比推理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类比推理

25、能力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年龄阶段性差异,小学低的发展存在着年龄阶段性差异,小学低年级类比推理能力较低,平均正确人数年级类比推理能力较低,平均正确人数比率仅有比率仅有20%;小学中年级这一比率发;小学中年级这一比率发展到展到35%;而小学高年级则达到约;而小学高年级则达到约60%。各年龄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教各年龄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教育条件的好坏显著地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育条件的好坏显著地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24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l(1)掌握)掌握守恒守恒:即: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

26、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概括。也就是说儿童的认识能力不再因为也就是说儿童的认识能力不再因为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形状、方向、位置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形状、方向、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等)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清本质,把握本质不变性本质不变性。25数目守恒数目守恒基本原理: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2

27、6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物质守恒物质守恒27长度守恒长度守恒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28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28、()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A B 问儿童: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面积守恒面积守恒29重量守恒重量守恒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A 两块叠在一起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30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

29、皮泥球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体积守恒体积守恒31儿童达到各类守恒的时间:儿童达到各类守恒的时间:l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岁,l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岁,l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岁岁10岁,岁,l容积守恒要在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岁才能掌握。32l (2)思维具有)思维具有可逆性可逆性l思维的思维的可逆性

30、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l思维可逆性活动有两种思维可逆性活动有两种:l反演可逆性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方位等还可,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方位等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认为香肠形状大于球形状,小学儿童就认识幼儿认为香肠形状大于球形状,小学儿童就认识到改变了形状还可以改回来,所以两者仍然一样到改变了形状还可以改回来,所以两者仍然一样大小。大小。l互反可逆性互反可逆性,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则反运算运算

31、为为B=,AB则反运算为则反运算为BA。小学儿童小学儿童能了解两个运算之间是等值的,说明儿童对事物能了解两个运算之间是等值的,说明儿童对事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具有了可逆运算的能力。之间的变化关系具有了可逆运算的能力。33l (3)补偿关系认知补偿关系认知l思维结构中的思维结构中的补偿关系认知补偿关系认知是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是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如液体守恒的掌握是由于儿童能够在杯度进行转换。如液体守恒的掌握是由于儿童能够在杯子的高度和直径两个维度上进行思维运算。如果把两子的高度和直径两个维度上进行思维运算。如果把两个相等的胶泥球中的一个压成饼形状,幼儿会认为饼个相等的胶泥球中的一个压成

32、饼形状,幼儿会认为饼状大于球状,小学儿童就认识到饼形状虽然比球形状状大于球状,小学儿童就认识到饼形状虽然比球形状大,但同时它也薄了,所以两者仍然一样。这说明儿大,但同时它也薄了,所以两者仍然一样。这说明儿童已能从两个维度的补偿关系上认识事物的不变性了。童已能从两个维度的补偿关系上认识事物的不变性了。思维运算是以某种守恒性为前提的,思维运算的守恒性又与思维活动的可逆性、补偿关系的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4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进行推理还必须掌握进行推理还必须掌握类别体系化类别体系化和和序列化序列化等等推理规则,童年期儿童具有了掌握基础推理规则推理规则,童年期儿童具有了掌握基础推

33、理规则的能力。的能力。(1)类别体系化类别体系化( (群集类概念或类群集)群集类概念或类群集) 类别体系化类别体系化是以类别概念的发展为基础,处是以类别概念的发展为基础,处理不同层级类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理不同层级类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l如编制家谱的系统关系,分出总类、大类、子类如编制家谱的系统关系,分出总类、大类、子类l如分层级的从属关系,像松树(如分层级的从属关系,像松树(A A)、)、树(树(B B)、)、植物植物(C C)、)、生物(生物(D D)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呈这种树杈状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呈这种树杈状的类别从属关系。的类别从属关系。 当儿童理解了大类和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当儿

34、童理解了大类和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就能够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往复思考。就能够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往复思考。35(2 2)序列化序列化(关系群集)(关系群集)序列化序列化反映儿童对集合中的各元素之间的反映儿童对集合中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能力。关系的认知能力。 序列化序列化分为对称关系的逻辑推理规则和分为对称关系的逻辑推理规则和不对称关系的逻辑推理规则。不对称关系的逻辑推理规则。 a、对称关系:在对称关系:在A、B、C中,已知中,已知A=B、B=C,能推论出能推论出A=C的结论;的结论; b、在不对称关系中,根据在不对称关系中,根据AB、BC,演绎出演绎出AC的结论。的结论。c、序列化还表

35、现在儿童能按物体的相对序列化还表现在儿童能按物体的相对次序关系进行次第排列的思维活动中。次序关系进行次第排列的思维活动中。 例如:要求儿童将例如:要求儿童将1010根长短不同又参差不齐放根长短不同又参差不齐放置的木棍按长度序列排列出来。结果发现置的木棍按长度序列排列出来。结果发现5 5岁以前岁以前的幼儿无序乱排,只能出现部分顺序;的幼儿无序乱排,只能出现部分顺序;5757岁儿童岁儿童处于无序排列到有序排列的过渡状态;处于无序排列到有序排列的过渡状态;7878岁儿童岁儿童才能协调各种关系,按长短序列排出。才能协调各种关系,按长短序列排出。36 类别体系化和序列化所表现的类和关系的逻辑推理规则的掌

36、握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本能力,进一步说明童年期儿童思维具有重要发展,有了质的变化。 分类中的类别体系认知和关系认知中的序列化能力都是思维发展具体运算阶段智慧发展的重大成就,它保证着个体认知活动对分类和关系(序列化)的运算,从而形成童年期这一思维发展阶段的类和关系的逻辑。但是这一时期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活动还不能超越具体事物。37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括对自己

37、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儿童的自我描述反映了其自我概念的变化。儿童的自我描述反映了其自我概念的变化。童年期自我描述是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如回答如回答“我是谁?我是谁?” ” 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而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而到高年级,儿童则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到高年级,儿童则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动机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

38、己。但即使到小学高年级,动机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己。但即使到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38(二)自我评价的特点(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他人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的能力;低年级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低年级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高年级的高年级的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性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性,并能对自己,并能对自己“一分一分为二为二”。 3自我评价的内容

39、逐渐扩大和深化。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蒙达蒙达哈特尔(哈特尔(1982)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儿童自我观念的恒常性要到幼儿期末、小学儿童自我观念的恒常性要到幼儿期末、小学低年级才开始出现,因此低年级自我评价的稳定低年级才开始出现,因此低年级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较差,到高年级则有明显的提高。性较差,到高年级则有明显的提高。39 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自我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评价

40、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到抽象的的过渡,是过渡,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的发展过程。40二、亲子关系的发展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一)(一)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儿童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儿童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 (二)(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在幼儿阶段,父在幼儿阶段,父母主要处理的是诸如发脾气、打架等问题,母主要处理的是诸如

41、发脾气、打架等问题,但到小学阶段,父母更多的是处理诸如学习、但到小学阶段,父母更多的是处理诸如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问题。做家务、同伴交往等问题。 (三)(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41三阶段模式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要决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

42、,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何减少危害),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指导。第三阶段,儿童控制(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42三、同伴关系的发展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同伴交往是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正常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儿童集体归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儿童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认知的发展。人格和社会认知的发展。43(

43、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受欢迎的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作。于交往并易于合作。 (2)不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攻击性,:往往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常出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 (3)受忽视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多表现为退缩、安静:多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它们既不为同伴所喜;有依赖性或顺从性;它们既不为同伴所喜欢,也不被同伴所讨

44、厌。欢,也不被同伴所讨厌。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能力,因此,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同伴交往策略,指导儿童改变影技能,掌握同伴交往策略,指导儿童改变影响同伴接纳的缺点,改善人气特点响同伴接纳的缺点,改善人气特点。44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一年级小学一年级儿童在踏入学校这个新的儿童在踏入学校这个新的环境的初期,要经历许多与幼儿园不同的环境的初期,要经历许多与幼

45、儿园不同的新的体验,许多孩子产生陌生感、不适应新的体验,许多孩子产生陌生感、不适应感和不安全感。在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过感和不安全感。在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过程中,程中,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就成为这就成为这个时期特征。他们的个时期特征。他们的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处于薄弱地教师,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处于薄弱地位位。 45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年级二年级开始,儿童之间通过非常活跃的活动交开始,儿童之间通过非常活跃的活动交往,通过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组织的交流,不同个往,通过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组织的交流,不同个体在班集体中的

46、地位和作用发生分化,他们开始按体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分化,他们开始按照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等,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于是在这个时性等,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与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趋势。期出现了与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趋势。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 初初期开始水平分化,形成期开始水平分化,形成23个人的伙伴集合关系;个人的伙伴集合关系; 中中期多数儿童都进入期多数儿童都进入34个人的伙伴集团;个人的伙伴集团; 后后期成为部分集团

47、形成期,各小伙伴集团联合共同结成期成为部分集团形成期,各小伙伴集团联合共同结成班级整体。班级整体。46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小学五、六年级,儿童伙伴社会交往倾,儿童伙伴社会交往倾向更加突出。这个时期对父母和教师的依从向更加突出。这个时期对父母和教师的依从关系明显下降,他们更注重的是朋友之间所关系明显下降,他们更注重的是朋友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更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共有的价值观,更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更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和地位,更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研究表明,对研究表明,对同伴的依存性同伴的依存性从从小学二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六年级一直表现上升趋势

48、年级到小学五、六年级一直表现上升趋势,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在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各伙伴集团均在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各伙伴集团均以班集体为中心形成大的团体,儿童的班级以班集体为中心形成大的团体,儿童的班级团体意识更强,共同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维团体意识更强,共同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维护班集体的荣誉。护班集体的荣誉。47四、友谊的发展四、友谊的发展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的亲密关系。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童年期儿童非常重视友谊关系,其童年期儿童非常重视友谊关系

49、,其意义意义在于:在于:l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l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l情感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鸣;l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l增加快乐和兴趣等。增加快乐和兴趣等。童年期的友谊为以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童年期的友谊为以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基础。48(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第一阶段(约第一阶段(约35岁):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短期游戏伙伴关系。这时期他们尚未形成友谊的概念,认为和自己一这时期他们尚未形成友谊的概念,认为和自己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起玩的就是好朋

50、友。第二阶段(约第二阶段(约69岁):岁):单向帮助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友。友谊是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否则谊是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否则就不是朋友。就不是朋友。第三阶段:(约第三阶段:(约912岁):岁):双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这个时期的友谊具有相互性,双向帮助,但其有这个时期的友谊具有相互性,双向帮助,但其有功利性特点,被称为功利性特点,被称为“顺利时的合作顺利时的合作”但不能但不能“共患难共患难”。第四阶段(约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久的共享关系。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相互。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和忠诚,相互分享和

51、帮助,兴趣一致并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所分享和帮助,兴趣一致并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和排他性。49(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儿童选择朋友是一种相互关系,儿童选择朋友是一种相互关系,不同年龄阶段选择朋友具有其倾向性。不同年龄阶段选择朋友具有其倾向性。各年龄阶段主要择友因素的转变是渐各年龄阶段主要择友因素的转变是渐进的,具有动态性进的,具有动态性。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择友的主要因素: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择友的主要因素:1、相互接近:客观条件使儿童具有、相互接近:客观条件使儿童具有较

52、多的接触机会,如座位靠近、近邻、双较多的接触机会,如座位靠近、近邻、双方家长为朋友等。幼儿多以这类因素结交方家长为朋友等。幼儿多以这类因素结交朋友,其所占比率约为朋友,其所占比率约为50%,小学低年级,小学低年级占占30%左右。左右。50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以儿童、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以儿童自身特点为主要因素选择朋友,他们相互有好感,自身特点为主要因素选择朋友,他们相互有好感,在学习和行为特点方面具有某种趋同性。小学儿童在学习和行为特点方面具有某种趋同性。小学儿童主要依这类因素择友,所占人数比率约为主要依这类因素择友,所占人数比率约为50%65%,其中尤以二、三年级

53、最多。,其中尤以二、三年级最多。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择友中注重学习、行、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择友中注重学习、行为特点以及品质特征和心理协调。依这类因素择友为特点以及品质特征和心理协调。依这类因素择友的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低、中年级约占的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低、中年级约占20%,小学高年级占,小学高年级占35%,初中和高中增到,初中和高中增到40%60%。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在社会环境和工作、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在社会环境和工作集体中选择协同合作好,关系协调者作为择友对象,集体中选择协同合作好,关系协调者作为择友对象,以这类因素择友的小学儿童约占以这类因素择友的小学儿

54、童约占10%,中学生约占,中学生约占15%,其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其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51 五、欺负与被欺负五、欺负与被欺负 (一)危害:经常受到欺负通常会导致儿童情绪抑(一)危害:经常受到欺负通常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郁、注意力涣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而欺负他人则可能造成眠,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而欺负他人则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二)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生更多地使用言(二)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语和心理欺负,而

55、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三)儿童欺负发生的原因的理论解释:(三)儿童欺负发生的原因的理论解释:l“竞争假设竞争假设”理论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一种反应。l“外部特异性假设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方言等。52l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

56、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l“心理理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方面的解释方面的解释:“心理理论心理理论”是指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是指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即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即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感情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从这一角度出发,有关研究者和动机的方式。从这一角度出发,有关研究者发现,欺负他人的儿童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发现,欺负他人的儿童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如何选择逃跑的机会,即这些儿童对对方的心如何选择逃跑的机会,即这些儿童对对方的心理有较好

57、的把握,但他们就是喜欢给别人带来理有较好的把握,但他们就是喜欢给别人带来痛苦。痛苦。53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童年期的心理卫生一、学会学习一、学会学习 家长和老师应做好儿童入学的心理准备,主家长和老师应做好儿童入学的心理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个方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准备。面的准备。 (一)在学习态度上,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一)在学习态度上,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还不能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义务。他们喜说,还不能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义务。他们喜欢学校往往是因为学校里好玩,被学校的外在欢学校往往是因为学校里好玩,被学校的外在现象所吸引。因此,有些

58、儿童还不能或不愿按现象所吸引。因此,有些儿童还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或对学习抱着游戏的态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或对学习抱着游戏的态度,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就不学。这时,教度,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就不学。这时,教师和家长就应该师和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待学习的负责态度。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待学习的负责态度。54 (二)(二) 在学习习惯的准备上,开学后的在学习习惯的准备上,开学后的常规训练常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常规训练的任务主要是要使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常规训练的任务主要是要使儿童掌握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如上学前要带齐学习用掌握最基本的学习

59、习惯,如上学前要带齐学习用品,上课要遵守课堂秩序,课后要完成家庭作业。品,上课要遵守课堂秩序,课后要完成家庭作业。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教师应当有预见性,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教师应当有预见性,力争主动,绝不能放任自流,等发生了问题以后力争主动,绝不能放任自流,等发生了问题以后再来处理和补救。再来处理和补救。 (三)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些儿童,对(三)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些儿童,对学习表现出良好的态度,也能够遵守行为规则,学习表现出良好的态度,也能够遵守行为规则,但是不善于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以致影响学但是不善于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以致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法有多种,包括书写

60、的技能、习的积极性。学习方法有多种,包括书写的技能、识字和阅读的方法、解数学应用题的方法、记忆识字和阅读的方法、解数学应用题的方法、记忆的方法、预习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考试的方法的方法、预习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考试的方法等。儿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等。儿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和督促。55二、培养良好的品行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人的品行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养人的品行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养成的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成的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是对学生品行的培养。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61、就是对学生品行的培养。 品行培养要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区别对待。品行培养要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区别对待。低年低年级级应侧重常规训练,应侧重常规训练,中年级中年级应侧重热爱集体、热爱应侧重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和遵守纪律的教育,学习和遵守纪律的教育,高年级高年级应侧重社会公德、应侧重社会公德、意志品质和爱国意识的教育,培养文明待人的习惯。意志品质和爱国意识的教育,培养文明待人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榜样模仿、小组讨识的练习。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榜样模仿、小组讨论等方式,正确引导,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培养论等方式,正确

62、引导,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培养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养成良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好的品行。56单项选择题测试单项选择题测试1、小学儿童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的发展、小学儿童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的发展表现为(表现为( )。)。lA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lB 机械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机械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lC 意义记忆的效果逐年下降意义记忆的效果逐年下降lD 机械记忆的效果逐年下降机械记忆的效果逐年下降572、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lA 以形象思维为

63、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为主lB 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lC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lD 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583、童年期自我描述的变化模式是(、童年期自我描述的变化模式是( )lA 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的内部心理特征lB从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逐步转向比较从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逐步转向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具体的外部特征lC从比较具体的内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从比较具体的内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外部心理特征的外部心理特征lD从比较抽象的外部心理特征逐步转向比较从比较抽象的外部心理特征逐步转向比较具体的内部特征具体的内部特征594、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因素是( )lA 外表外表lB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lC 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lD 能力能力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