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7469262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节第一节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宗法制一、宗法制1含义含义 西周按血缘关系维系政治体系的制度西周按血缘关系维系政治体系的制度2目的:维护周王朝统治和政权稳定。目的:维护周王朝统治和政权稳定。3基本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核心)44结果结果: :形成周天子形成周天子 诸侯诸侯- -大夫大夫- -士宗法等级制士

2、宗法等级制55作用作用: : (1)保证贵族特权,有利统治集团稳定)保证贵族特权,有利统治集团稳定.(2)成为统治者享有特权依据)成为统治者享有特权依据,(3)重亲情)重亲情重血统的文化传统重血统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6现实联系现实联系:有利于团结华人华侨有利于团结华人华侨,促进统一与建设促进统一与建设.重亲情重亲情重宗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重宗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掌握宗法制成为中重点掌握宗法制成为中重点掌握宗法制成为中重点掌握宗法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理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理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理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理解解解解? ? ? ?

3、对封建社会和今天对封建社会和今天对封建社会和今天对封建社会和今天各方面的影响力各方面的影响力各方面的影响力各方面的影响力? ? ? ?7特点特点(1)嫡长子继位)嫡长子继位(2)确立大小宗体系且是相对的)确立大小宗体系且是相对的(3)关系)关系:不仅是家族关系,也是政治隶不仅是家族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即血缘:兄弟;政治:君臣)属关系(即血缘:兄弟;政治:君臣)二、分封制二、分封制11含义:周天子将土地与臣民授予王族等含义:周天子将土地与臣民授予王族等, ,建立诸侯国建立诸侯国, ,受封诸侯向周天子承担一定义务受封诸侯向周天子承担一定义务. .2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目的:巩固周王朝

4、的奴隶制统治33内容:内容:对象对象: :王族王族 功臣功臣 先代贵族先代贵族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主要封国:燕鲁宋等主要封国:燕鲁宋等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役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44影响(影响(1 1)积极)积极: :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秩序的稳定区域,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秩序的稳定. .(2 2)消极:埋下分裂割据祸根,导致战乱和国家分裂。)消极:埋下分裂割据祸根,导致战乱和国家分裂。原因:生产

5、力发展,铁器和牛耕技术应用,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崩溃5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制的特点(1)对象多方面: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同姓为主,异姓为辅(2)层层分授(3)纽带:土地、人民(4)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分封制宗法制宗法制血缘纽带(里)血缘纽带(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二者互为表与里、相互依存;宗法二者互为表与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

6、王权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以上特点,学习中能以具体事例加以理解,以求知识的分析与运用1,西周分封制例题: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 郡县制 2,西周宗法制例题:(2009高考山东文综)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

7、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例题:下列事例不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特色的是( )A 诸侯享有世袭权 B 利用甲骨文问政 C 立嫡不以长,立王不以贤 D 国王任命各级官吏第二节走向第二节走向“大一统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秦汉政治 1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 2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 3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从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从郡县制的建立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郡县制的建立理

8、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影响。一,秦朝统一一,秦朝统一(一一)原因原因:1,客观条件:民心渴望统一法家提供理论基础长期战乱,已局部统一生产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民族融合2,主观条件:秦王蠃政雄才大略(二)过程:1.灭六国:(1)措施:远交近攻(2)意义:结束长期分裂割据.2,北方边防:(1)措施(2)意义3,经略南方:(1)措施(2)意义4,管理西南:(1)措施(2)意义(三)结果: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四)意义:,结束长期分裂割据,有利社会安定发展,中华民族开疆扩土,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重点掌握秦时对我国

9、边疆管理措施意义现存事例?二、二、二、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1含义:含义:(1 1)专制主义:皇帝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专制主义:皇帝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2 2)中央集权:地方由中央控制,服从中央。)中央集权:地方由中央控制,服从中央。2 2理论:理论: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原因:原因: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求中央集权()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求中央集权()分散小农经济要求中央集权()分散小农经济要求中央集权能准确理解中央集权含义分析与应用4.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理论理论 确立确立确立确立(秦)(秦)(秦)(秦) 发展发展发展发展(汉)(

10、汉)(汉)(汉) 完善完善完善完善(隋唐)(隋唐)(隋唐)(隋唐) 新发展新发展新发展新发展(宋元)(宋元)(宋元)(宋元) 强化强化强化强化(明清)(明清)(明清)(明清)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秦(郡县)(郡县) 汉初汉初(郡、国)(郡、国)汉中后期汉中后期(州郡县)(州郡县) 隋隋(州县)(州县) 唐唐(道(道州县)州县)(藩镇)(藩镇) 北宋北宋(路(路州县)州县) 元元(省、路、府、州、县)(省、路、府、州、县)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秦(三公九卿)(三公九卿) 汉汉(中、外朝制)(中、外朝制) 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11、 北宋北宋(“二府三司三衙二府三司三衙”) 元元(一省二院)(一省二院)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5.5.5.5.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 6.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中央和地方7.7.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1 1)皇)皇权不不断断加强,相加强,相权不不断断削弱削弱 (2 2)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绝对服服从从于中央于中央 (3 3)不管加强思想控制)不管加强思想控制8.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

12、国社会的影响A、进步性:、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B、消极性:、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

13、,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9认识:认识:A、发展趋势:、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

14、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1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 2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 3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从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从郡县制的建立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郡县制的建立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

15、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影响。秦 朝(1)中央)中央皇帝制度(专制主义)的建立皇帝制度(专制主义)的建立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本质:君主专制本质:君主专制确立确立秦朝秦朝中央官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皇皇帝帝三公御史御史大夫大夫丞丞相相太尉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思考:这项制度各官职职责特点及意义?(2)地方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制原因:秦朝吸取历史上分封制教训原因:秦朝吸取历史上分封制教训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

16、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分封制,行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废分封制,行郡县。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特点: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特点: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官员不得世袭郡县制影响: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有利于地郡县制影响: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有利于地方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被历代沿用方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被历代沿用 与封制相比与封制相比4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 1)积

17、极: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积极: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稳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稳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与完善。 (2 2)消极:易专制独裁,暴政封建后期,严)消极:易专制独裁,暴政封建后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4,秦朝的统一例题:秦始皇被人尊称为”千古一帝”,这样是说秦始皇的主要功绩是( )A 灭六国统一中国 B 建立专制

18、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D 统一文字货币车轨等()秦对边疆管理例题:下列中国现存事物中与秦统一史实无关的是( )A 秦长城 B 灵渠工程 C 五尺道遗址 D 大运河()秦对南方和西南地区管理例题:西南地区和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 )A.西周B.秦汉C.西晋D.隋唐()秦灭六国例题:史书记载”元元黎民,免于战祸”,记述秦灭六国的意义是( )A 统一中国 B社会安定生产发展边疆稳定5,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例题: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主要为了( )A中央集权需要B 镇压人民需要C 专制主义需要 D 思想统治需要()三公九卿制

19、度例题:中国历代制度: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主要为了( )A 中央集权 B 专制主义 C 镇压人民 D 民主机制()郡县制例题:秦统一后,推行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郡县制,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 吸取历史教训 B 地方只有郡县两级 C 有利地方安定与发展 D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4)(4)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例题例题: :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在封建后期阻碍社会进步主要指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在封建后期阻碍社会进步主要指( )( )A A 嵌制思想嵌制思想 B B 摧残人才摧残人才 C C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 D 不利科技发展不利科技发展第三节第三节君主专制政

20、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了解汉到元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了解汉到元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的变化;知道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度的变化;知道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在中央集权与地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的逐步加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点。小结与评价地方分权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中央集权集集中中皇帝皇帝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1、不断、不断 发展了发展了专制主义专制主

21、义中央集权中央集权2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1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命于皇帝(3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础上,控制地方官的

22、任免、监督和考核监督和考核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巩固(一)巩固汉朝:汉朝:“汉承秦制汉承秦制”11中央中央: :内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概况:内朝(决策)外朝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概况:内朝(决策)外朝(执行)(执行)22地方地方: :郡国并存郡国并存(即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略(即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略33监察监察: :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武帝时全国设州,设刺吏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武帝时全国设州,设刺吏代表中央监察地方)44选官选官: :察举制察举制(标准:品德与才能,方式:自下而上推荐官员,汉武帝(标准:品德与才能,方式

23、:自下而上推荐官员,汉武帝时形成鼎盛,但东汉时以门第为标准)时形成鼎盛,但东汉时以门第为标准)(一)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 1、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2 2、西汉的中、外朝制度、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皇帝总揽大权中朝:皇帝侍从、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日显。外朝;以丞相为首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且三公九卿组成。且布衣为相。布衣为相。(中、外朝制)(中、外朝制)(一)两汉地方政治

24、制度的演变(一)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初郡国并行、西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全国分州,汉武帝后期,全国分州,州刺史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诸侯与地方高官、东汉州东汉州“刺史刺史”改为改为“州牧州牧”,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州郡县三级,三级,汉武帝画像(二)完善(二)完善隋唐:隋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中央:三省六部制()职责:门下(审核)中书(草拟)尚书(执行)下()职责:门下(审核)中书(草拟)尚书(执行)下设六部:兵吏礼户工刑设六部:兵吏礼户工刑()意义: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分工明确互相牵()意义: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

25、行政效率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制,提高行政效率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3)原则原则:权利制约与平衡权利制约与平衡2地方:道、州、县地方:道、州、县3监察:御史台监察:御史台4选官:科举制度:原因:农业发展中小地主壮大而门阀选官:科举制度:原因:农业发展中小地主壮大而门阀地主衰弱含义:分科考试标准:学识才能意义:打地主衰弱含义:分科考试标准:学识才能意义:打击士族门阀加强皇权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击士族门阀加强皇权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形成重教氛围,体现公平公正但忽视科技人才培养明形成重教氛围,体现公平公正但忽视科技人才培养明清时八股取士走向疆化,年清朝废除清时八股取士走向疆化,年清朝废除(二

26、)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 1、确立并完善、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并被后世沿袭皇帝皇帝 中书省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草拟、颁发诏令) 尚书省(执行命令) 门下省门下省(审核政令)(审核政令)吏、户、礼、兵、刑、工吏、户、礼、兵、刑、工2 2、评价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度的重大创造。(二)隋唐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二)隋唐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隋文帝、隋文帝废郡废郡,形成形成州县州

27、县两级制两级制、唐初全国设、唐初全国设道道,监察监察地方州县地方州县、唐中后期出现、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局面,局面,直到唐亡直到唐亡(三)加强(三)加强北宋北宋1 1中央:设中书门下(同宰相);设参知中央:设中书门下(同宰相);设参知政事等分割相权;分化事权,加强皇权与政事等分割相权;分化事权,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中央集权。2 2地方:道、州、县地方:道、州、县3 3监察:御史台监察:御史台(三)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 1、中央、中央 “二府二府”行政行政:中书门下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军政军政:枢密院枢密院长官枢密使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

28、于宰相地位略低于宰相2 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 3、设、设三司三司管理财政,管理财政, 分割宰相的财权分割宰相的财权 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皇帝总揽大权(二府三司三衙)(二府三司三衙)(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派文臣做地方官文臣做地方官、改改“道道”为为“路路”,监察监察州县州县(四)发展(四)发展元朝元朝1 1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最高军事机关行宰相职权;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枢密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统

29、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宣政院2 2地方:行省制度(中国省制开端);形地方:行省制度(中国省制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土司制度;土司制度(西南地区)(西南地区)3 3监察:御史台监察:御史台重点对行省制度的分析与掌握重点对行省制度的分析与掌握重点对行省制度的分析与掌握重点对行省制度的分析与掌握? ? ? ?如如如如意义意义意义意义: : :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 , , ,有利有利有利有利于社会安定与地方发展于社会安定与地方发展于社会安定与地方发展于社会安定与地方发展. . . .有利于维有利于

30、维有利于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护国家统一护国家统一护国家统一, , , ,是重大地方行政制度是重大地方行政制度是重大地方行政制度是重大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变革变革变革, , , ,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 . .(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四)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 1、最高、最高行政行政机关:机关:中书省中书省 领六部,行宰相职权领六部,行宰相职权2 2、最高、最高军事军事机关:机关:枢密院枢密院3 3、统领、统领宗教宗教及及西藏西藏事务:事务: 宣政院宣政院这是元朝加强皇权的新举措(一省二院)(一省二院)(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

31、的演变、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设、设宣慰司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管理边远民族地区、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意义意义:元朝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2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地方绝

32、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3 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4 4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5 5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6 6政治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长期影响古代政治。政治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长期影响古代政治。 7 7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8 8实行人治。实行人治。重点重点重点重点:1,:1,:1,:1,历代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盾历代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盾历代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盾历代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盾? ? ? ?2,2,2

33、,2,历代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历代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历代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历代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 ? ?()刺史制度例题:“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汉朝制度()汉内外朝制度例题:西汉为加强皇权实行内外朝制度,那丞相职责是( )A 监察权 B 统率权 C 行政权 D 决策权()察举制例题:西汉时期选拨人才的标准是( )A 学识 B 品德 C 门第 D 血统魏晋南北朝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例题: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度说法有误的是( )A 适应门阀士族需要而设立的 B 选官往往被豪强地主控制C 隋唐时被科

34、举制所代替 D 其废除是不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宋朝制度中央官制例题: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元朝制度例题: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唐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例题: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科举制例题: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不包括( )A 尊师重教 B 公平公正 C 提

35、高官员素质 D 扩大统治基础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全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全国)2.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会发展的影响。3.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在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在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中,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趋势,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

36、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影响。 一、强化一、强化明朝明朝1 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原因原因, ,概况概况, ,后果后果) ) 明成祖设内阁明成祖设内阁( (原因原因, ,特点特点, ,性质性质, ,后果后果) )2 2地方:地方: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流官统治(西南地区)流官统治(西南地区) 3 3监察:都察院监察:都察院 特务机构等特务机构等二、顶峰并走向衰弱二、顶峰并走向衰弱清朝清朝1 1中央:雍正中央:雍正设军机处设军机处( (原因原因, ,性质性质, ,特点特点, ,后果后果) )2 2地

37、方:省、道、府、县地方:省、道、府、县 ; 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含义含义, ,意义意义) )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政策政策, ,原则原则, ,意义意义) )3 3监察:都察院监察:都察院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影响1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巩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巩固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固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2 2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政治)3 3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经济)的成长,导致

38、中国社会的落后(经济)4 4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思想文化)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思想文化)四,明清时期中外社会对比,政治:中:封建专制且衰落西: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建立,经济:中:资本主义萌芽极其缓慢发展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和开展工业革命,思想:中:文化专制盛行,八股取士,文字狱西: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性与理性科学与民主发展,对外:中: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往西:殖民扩张资本积累明朝中央官制()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明设内阁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

39、.内阁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地方制度例题:明地方三司分权,其本质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区别是()地方自主地方自治整顿专制主义需要防止独裁()选官制度例题:八股取士是明朝选官制度,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出题范围四书五经考试文体严格八个部分嵌制思想和摧残人才考生研读四书之一春秋清朝制度()清军机处设立例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形成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例题:军机处设立的说法有误的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B 专制主义顶峰C 易造成军机大臣专权D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例题:古代政治体制中,先后设立郡县制行省制三司分权等,这反映()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地方分权地方制度完善例题: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由坐站跪,这体现了()中央体制越来越完善皇帝制度越来越严密君权愈强而臣权愈弱人民越来越没能权利必修一专题一复习结束必修一专题一复习结束 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