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文化与旅游行为ppt课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7446029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文化与旅游行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四章文化与旅游行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四章文化与旅游行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四章文化与旅游行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四章文化与旅游行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文化与旅游行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文化与旅游行为ppt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文第四章文化与旅游行为化第四章 旅游与旅游行为一、文化因素与旅游者的作用(一)文化需求是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原因(二)文化是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三)文化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者人格的塑造二、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旅游行为的影响(一)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二)中西旅游消费行为比较三、旅游行为的审美与休闲特性(一)旅游行为的审美特性(二)旅游行为的休闲特性现代旅游是现代人的一种文化消费,作为消费主体的旅游者的行为受到自身的需求和欲望的支配,在这当中旅游者的文化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文化因素对旅游者的作用(一)文化需求是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原因旅游的动机是为了丰富人们生活、获得精神享受的高级需求,

2、即文化的需求。包括:其一:探新求异和获取新知的需求。探新、求异、好奇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由于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的低级需求已经得到较好地满足,人们对认知的需求不断的增长,旅游成为满足人们高级需求的一个途径。人们旅游到他乡异国去了解新鲜的事物,一些人则通过对新事物的了解,学习、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一)文化需求是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原因其二,精神和情感蔚籍的需要。城市化、工业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作和生活节奏快速紧张,生活单调而枯燥。人们期望改变所处的环境,获得精神和情感的蔚籍。一些长期从事辛勤工作的人,希望在旅游中得到别人周到的服务,获得尊重与认同。(一)文化需求是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原因其三

3、,审美的需要。通过旅游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异域的城市与乡村中去,感受不同的环境,体验不同的生活,欣赏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美。其四,寻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旅游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和理想。通过旅游实现自己的抱负,体现自身的价值,满足受尊重的需求。(二)文化是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旅游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对旅游消费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明显,从根本上确立了旅游消费活动的方向和性质。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因素控制旅游者某些心理欲求,禁止和限制那些本民族和社会不允许或不赞成的旅游动机得到满足。(二)文化是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第二,文化因素决定个

4、体的旅游消费观念和行为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受到各自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旅游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差距。如日本旅游团队会依据年龄、社会地位等排序名次,并按此相应地约束自己旅游中的行为。而美国旅游者则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二)文化是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第三,文化造就和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具体的消费行为。如上层社会旅游追求名誉,中产阶级的旅游消费讲求实在,青年大学生则追求旅游中的自我实现,热衷于求新探险的旅游。第四,文化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等支配和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发展方向。如生态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潮流,乡村游从知识分子发起影响其它群体。(三

5、)文化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者人格的塑造1审美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是现代人重要的文化素质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一种超越功利的自由和谐的人生状态,是一种轻松自在的审美活动,在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观赏过程中,使旅游者的情操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和塑造。1审美素质的提高第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育。审美感受能力包括对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和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感知能力。在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艺术的旅游观赏中,多方面、多层次培育旅游者的审美感受能力。1审美素质的提高第二,审美鉴别与欣赏能力的提高。旅游审美活动范围广泛、类型丰富、层次多样,前人旅游欣赏经验的启迪、

6、旅游工作者的介绍和引导,使旅游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审美鉴别和欣赏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第三,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旅游中的审美创造是在轻松自由环境中的创造,更有益于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易于发现人们内在的潜能。2道德修养的促进其一,对道德的陶冶。倡导通过学习山水的德操而使旅游者产生同样的操行,将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引入修身的路途,变成道德情感的满足。2道德修养的促进其二,对意志的培育。中国古代就有壮游天涯的旅游观念,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域取经,李白壮游名山大川,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等成为中国旅有史上的壮举。现在,一些旅游项目

7、仍需要旅游者以坚强的意志控制力坚持目标,克服意志的薄弱去达到目的,获得成功。3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追求真理精神的培育旅游可以丰富旅游者的知识内容和经验积累,同时也塑造了旅游者追求真理的文化人格。二、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旅游行为的影响(一)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1.世界观的差异世界观是对于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理解,是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中西传统文化对一些重大问题存在着差异:(1)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宗教色彩最淡、人文精神最浓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而道、佛宗教文化则处于亚文化的补充地位,中国人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而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抽样调查中,95%的意大利人信

8、仰天主教;70%的美国人信仰基督教,西欧9国有63%的人说自己是宗教徒。(2)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协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又要发挥人的能动性。西方文化源于希腊文化,把自然看成敌对的力量,强调战胜自然的世界观。对西方文化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3)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善本位、重视个人内在修养的自我超越型文化(强调道德的作用),追求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和谐,强调“善”的追求(如提倡“孝”,百善孝为先,举孝廉)。西方文化从性恶论出发,突出个人品质修养的社会化,重外在的社会教育和规范功能,强调对“真”而非“善”的追求

9、。2人生观的差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侧面,是个人在人生体验中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评价三个方面。(1)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注重现世,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目标。儒家的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思想是中国人的普遍意识,会享受生活,将享乐控制在社会伦理容许的范围之中。(2)西方人的人生观传统西方受基督“原罪”思想影响,人生观比较注重来世。但近代受到商品经济市场竞争和基督教劳动精神的影响,在生活目的上追求物质财富,以物质衡量幸福快乐的主要指标。因而重视工作,把工作作为生活的中心,工作

10、的艰辛促成了闲暇的尽情享受,对欢乐并不压抑和约束。3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是人们在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下所形成的衡量“真、善、美”的不同的价值标准,它是人们在对事物作出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社会准则。价值观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1)中西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重视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求个人的行为与家庭、与社会相协调的“社会取向”。西方文化崇尚人的个性,追求个体对于家庭、团体、社会的优先地位。在人与社会关系上选择“个人取向”,在决定行为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标准。(2 2)中西价值观的差异)中西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价值观上形成了如下鲜明的差别:中国人注重互助

11、与依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西方文化则注重自立,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立。中国文化重视集体的作用,以谦虚为美德;西方文化重视突出个人,充分表现自己。中国文化办事委婉含蓄,注意保住“面子”;西方文化办事直率,不留面子。中国文化注重亲密无间,忽视个人隐私;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中国文化贵和持中,偏好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文化突出个人竞争。4审美观的差异(1)中国人的审美观中西传统文化在审美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上侧重精神性的追求,艺术表现上重在“传神”和“写意”,把表达对象的精神状态放在第一位,着重描绘意味性的姿态,而不追求形态的完全相似,如中国的国画是“写意”的(如齐白石画虾),

12、中国的文学评论是写意的(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二十四种诗品的概括)。(2)西方的审美观西方艺术注重写实,艺术描绘一个实体的世界。在审美趣味上,中国以和谐优美的审美形态为主流,对诗情画意的追求成为中国艺术美的重要特征(如中国园林),喜欢大团圆结局(如戏剧)。西方以表现矛盾冲突的悲剧形态为主流(如西方教堂的建筑、古希腊悲剧)。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频繁,特别是英特网的普及,中西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很大变化,呈现出更为繁芜的状态。(二)中西旅游消费行为比较1旅游消费动机的比较中西经济上的差异影响着旅游消费的需求。西方旅游消费中度假健身旅游占较大的比例,旅游目

13、的地遍及全世界;中国现阶段仍以观光型旅游、国内旅游为主体。(1)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动机中国人旅游消费整体上侧重于追求“善”的目的,重视旅游中内在修养的完善,重视通过旅游强化亲情、联系社会。对自然景观的旅游消费动机受天人协调自然观的影响,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在山水中陶冶情操,在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中追求和谐,获得心灵的慰藉。重视血缘旅游亲情的价值观,形成国内的探亲游。旅游动机上追求可预见性,缺乏冒险精神。(2)西方人的旅游消费动机西方人的旅游动机侧重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即求“真”,而非内在的修养,重在自我价值的实现;偏重感官的享受和自身人格的认定,而非内在心灵的慰藉。在对自然景观的旅游中,追求的

14、不是人与自然景观的情景交融,而是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因而科学探险、考察,社会风情考察旅游、体育运动旅游受到西方人的欢迎,并热衷于发现新的旅游地。2旅游目标选择的比较(1)中国人旅游目标的选择中国人受“社会取向”和“重名”观念的影响,在旅游目标的选择上,偏重社会知名度的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以及建设发展比较成熟的风景区。喜欢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名人景观。(2)西方人旅游目标的选择西方人较少从众思想,喜欢新奇的,不寻常的旅游场所,喜欢对自身智力与体力得到考验的旅游项目,喜欢接触他们不熟悉的文化和人民,在经受考验和获得发现中享受喜悦。旅游地选择目标很广,其中自然景观偏好原朴的景物,历史文化景观看重残缺

15、的原貌,而轻视完整的重修。3旅游方式的比较(1)中国人的旅游方式中国人在长程旅游和出国旅游中,多选择团队的形式,以便在旅游过程中相互帮助和照顾;近程和假日游则往往全家同游或亲友偕行,较少个人单独出游。(2)西方人的旅游方式西方人单独出游的情况比较普遍,参加团队的往往也是半自助。4旅游消费支出的比较(1)中国人的旅游消费支出中国人在旅游消费上注重节俭和经济实惠。重视物质产品和饮食的消费,轻视劳务性消费。在交通和住宿的选择上偏重经济型;旅游中购物倾向相当明显;花在旅游中的向导、求知、考察、探险、健身的开支较少,而偏重纯娱乐、享受性的开支。(2)西方人的旅游消费支出西方人在旅游消费支出上,交通、住宿

16、开支一般较中国旅游者高,比较愿意为聘请旅游中介服务机构和导游花钱。在旅游中乐于为求知、考察、探险、健身等方面支出。5习俗禁忌的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影响日常生活行为的禁忌不一样,中国人不喜欢数字4,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中国人认为应当与人亲密无间,喜欢劝酒,喜欢询问别人的年龄和婚姻;西方人尊重别人的自主和隐私,认为劝酒和询问别人的年龄和婚姻都是不礼貌的。三、旅游行为的审美与休闲的特征(一)旅游行为具有以下审美特征1审美需求和审美活动贯穿于旅游行为之中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核生活美之大成,熔文物、古迹、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书法、音乐、舞蹈、园林、庙宇、服

17、饰、烹饪、民情、风尚为一炉,涉及阴柔、阳刚、秀美、崇高、绮丽、疏野、飘逸、繁缛、明快、悲壮、轻松等一切审美形态,有益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各种审美欲求。”2旅游审美鉴赏的特点(1)旅游审美鉴赏以形象的直接感知的方式进行直接感知美的事物、形象,体会其中的情趣,直接感受到美,不需思索、推理和思考。(2)旅游审美鉴赏具有精神愉悦性旅游使游客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3)旅游审美鉴赏具有脱离个人物质功利的特点旅游活动所获得的不是物质或财富的需要和占有,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4)旅游审美鉴赏具有想象创造性旅游审美是一个充满想象的认识过程。一些景观需要游客发挥想象力进行审

18、美创造。3旅游审美的感受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悦耳悦目,指以耳、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所体验的愉快感受。在与旅游景观的直接交融中瞬间感受到的对象的美的同时唤起听觉、视觉等感官的满足与喜悦。第二个层次是悦心悦意,在悦耳悦目的审美感受基础上领悟审美对象的某些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的升华,一种快慰和喜悦。第三个层次是悦志悦神,指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交互作用,从而唤起精神意志上的愉悦状态或伦理道德上的超越完善,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所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属于悦志悦意。(二)旅游行为的休闲特征1旅游与休闲文化的相互渗透(1)旅游与休闲的关系区别:休闲的范围较大,包括旅游和非旅游性的所有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旅游并非纯粹的休闲活动,如商务、公务、学术和科学考察旅游等。联系:二者都是人类工作之余的生活方式之一,休闲为旅游提供了时间条件和娱乐对象;旅游的发展又推动了休闲的繁荣。(2)旅游与休闲活动的相互促进休闲活动引发旅游,如体育活动引发旅游,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休闲活动。2休闲文化的调适作用无论是对旅游者或一般人,休闲文化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调适功能。2休闲文化的调适作用作业分析武汉东湖和杭州西湖旅游情况差异的产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