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7442135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1--2.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1.1--2.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1.1--2.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1.1--2.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1.1--2.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1--2.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1--2.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引言 格赛尔(Arnold Gesell,1925)的自然成熟论(maturation) 华生、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智力发展的顺序与阶段的研究引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自然与养育(Nature and Nurture),或者称之为遗传与环境或先天论与经验论的问题。引言 “先天”与“后天”哪个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最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先天”与“后天”的基础上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案例2-1 幼儿小D在母亲34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体重仅为1800g。10个月还不能独坐,23个月不能独自站立,扶走时脚尖着地,步态呈剪刀状,双下肢肌张力较

2、高。3岁才开始说话,且词汇量少。5岁开始能扶杆走路。有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思维表征能力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低于普通儿童。由于从小爷爷、奶奶照顾较多,性格娇气、任性,怕吃苦,做任何事都会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样子。问题 对于特殊幼儿开展保教康复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为什么在早期保教内容中要特别注意幼儿意志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启示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及其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启示图片来源:http:/ 弗洛伊德(Freuds)的人格三种成分 本我 自我 超我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人格结构本我本我Id心理中最大一部分心理中最大一部分潜意潜意识,出生,出生时就有就有

3、关注生理需求与关注生理需求与满足足自我自我Ego心理中意心理中意识,理性的部分,理性的部分在在婴儿早期出儿早期出现引引导本我在恰当的本我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出、地点出现超我超我Superego良心形成良心形成从从3-6岁与照与照顾者的互者的互动中形成中形成Freuds 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Oral0-1岁 肛门期Anal2-3岁 性器期Phallic3-5岁 潜伏期Latency6-12岁 生殖期Genital13-18岁埃里克森The stages that make up his theory are as follows:Stage 1: Trust vs. MistrustStage 2

4、: 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Stage 3: Initiative vs. GuiltStage 4: Industry vs. InferiorityStage 5: Identity vs. ConfusionStage 6: Intimacy vs. IsolationStage 7: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Stage 8: Integrity vs. Despair资料来源:https:/ Eriksons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基本信任基本信任v. 不信任不信任Birth to 1 year自主性自主性 v.

5、羞怯、羞怯、怀疑疑13 years主主动型型 v. 内疚感内疚感36 years勤勤奋 v. 自卑自卑inferiority611 years统一性一性 v. 角色混乱角色混乱Adolescence青少年青少年亲密密 v. 孤独孤独isolationEarly adulthood成年早期成年早期繁衍繁衍 v. 停滞停滞Middle adulthood中年期中年期自我完整自我完整v. 绝望望Late adulthood老年期老年期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 认为

6、力比多和种族遗传等神秘的先天性自然力量并不是精神生活的决定因素,只有社会因素和个人生活经验才决定着人格发展的方向。阿德勒的生平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Rudolfsheim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二,幼年患有佝偻病,身材矮小,背也有些驼,行动不便。五岁时,因得了肺炎,差点死去,痊愈后决定当医生。中学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 1895 年,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职业经历 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做过眼科和内科医生 1896年,应征服役,在匈牙利军队医院工作 1899年,开设自己的诊所,患

7、者主要来自下层社会,其中有些是画家、杂技演员、音乐演奏家等。 1917年,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提出了“自卑情结”。职业经历 1917年,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提出了“自卑情结”。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人格发展动力观:以补偿为核心的人格发展动力学说自卑感与补偿作用自卑感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最原始的决定力量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阿德勒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补偿的两条基本途径: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挥功能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技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技能从真正的生理自卑转向了主观的自卑感。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个体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补偿成为个体

8、发展的主要动力补偿或过度补偿就直接指向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阿德勒认为,个体的自卑感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有了自卑感,人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势努力。自卑感的消极性自卑感是积极的驱动力,但是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束手无策、心灰意冷,甚至导致万念俱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力量。追求优越 自卑感之所以能够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根源,其原因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存在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 追求优越是指人的活动背后的一种动力力量。 追求优越是天生的,只是人的一种潜能,每个人都以自己

9、的方式力求实现这种潜能。 该过程大约从5岁开始,首先确立一种优越的目标,以此来指导人的心理发展 追求优越也是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若没有自卑感,人决不会确立追求优越的目标追求优越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病态的追求个人优越的方法另一种是发展社会兴趣,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这是心理健康者的行为表现。生活风格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儿童在4-5岁就形成了其生活风格 影响因素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对学前特殊教育的启示 关注个体的身体发展水平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生理缺陷会使人形成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就有了补偿的需要学前特殊教育的努力就是为特殊儿童树立优越的目标增强幼儿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幼儿消除因自己能力有限而设定的各种限制教学过程变为一种价值学习过程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对学前特殊教育的启示 关注早期教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重建良好的家庭关系 特别是对于特殊婴幼儿 可能表现出照护过多、期望值过低,剥夺了特殊儿童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结果是特殊儿童形成所谓的习得性无助,无法自立 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建立自信和自尊的过程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对学前特殊教育的启示 注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应注重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 案例2-1,成人的包办代替,导致小D形成过渡依赖他人的性格 要有合理和适度的要求,避免因过度保护,而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 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