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7411549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 不同年龄、 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一、健康的概念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大部分人会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1948 年世界卫

2、生组织(简称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 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1977年恩格尔( 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 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 Engel, G 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1977, 196, pp129-136。这立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

3、泛的影响,导致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此相一致,1989年 WHO 又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WHO 还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

4、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 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二)对健康定义的理解从 WHO 对健康的定义与标准中可以看到,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三方面的内涵。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健康与疾病呢?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 疾病与健康其实就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平衡或失衡的状态, 对于疾病和健康, 生理

5、、心理和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更多地反映了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宏观变化过程,如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负性情绪等,而生物因素则更多反映了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微观变化过程,如基因突变、 组织细胞损伤、 生理生化系统紊乱等。可以说,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础,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社会因素是联系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桥梁,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人类健康的基础。二、心理健康的概念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 ”国内外许多

6、学者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 迄今为止,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有人从心理潜能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 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个体;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乐观、 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适应良好, 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 在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我国研究者王书荃认为, 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

7、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 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她认为如果用简单的一个词来定义心理健康,就是“和谐”。个体不仅自我感觉良好, 与社会发展和谐, 发挥最佳的心理效能, 而且能进行自我保健,自觉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页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 2001年第 4

8、 期,第 481页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 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 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时代的不同,心理健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9、比如,在封建社会,安贫乐道可能是一种理想的保持心理平衡的观念,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就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下面介绍一些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标准林仲贤、武连江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45 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

10、制;( 9)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二)奥尔波特( G Allport)提出的标准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30 页心理健康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 1)自我意识广延;(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情绪上的安全性;(4)知觉客观;( 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三)林崇德提出的标准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 页我国著名心理学

11、家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他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十条标准:(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

12、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 - - (四) 郭念锋提出的标准中国就业培训技

13、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民族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85287 页郭念锋在其所著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从以下十个方面判断心理健康的水平。1. 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 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这种抵抗

14、能力。2. 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 那就是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 几乎每日每时都缠绕着人的心灵。 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 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 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 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 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做生活的乐趣,当做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 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作出成绩。可以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15、3. 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 不只是注意状态, 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作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 有的人则相反。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4. 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 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意识活

16、动的有效水平。 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 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力下降等也越严重。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 - - - - - - - - - 5. 受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紊乱,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而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较大,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6. 康复

17、能力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可能出现。 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 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 每当再次回忆起创伤时, 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7. 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和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 只是水平不高以至难以察觉罢了。 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

18、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 他的心理活动十分自如, 情绪的表达恰如其分, 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因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8. 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偏差,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身力不从心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 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 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 自信心反映的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

19、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9. 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 出现种种异常心理。 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这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困难较为常见。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20、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 - - - - - - - - - 10. 环境适应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类为了保存个体和延续种族,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 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有时变动很大, 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的或被动性的措施, 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 适应有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前者指积极地改变环境,后者指躲避环境的冲击。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 人对它无能为力, 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 其内在意义也含有

21、积极的一面, 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 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保持心理平衡,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五)本书的观点人的心理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的适应良好状态,是人格健康、全面发展。根据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7 页1.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水

22、平。 一般认为智商低于70分者为智力落后, 智商在 80分以上为心理健康的标准。2. 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包括正向积极的关系和负向消极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 也能接受他人, 悦纳他人, 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 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 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群性强, 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 (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 )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

23、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独立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格格不入。3. 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人们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一样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 - - - - - - - -

24、 - 4.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 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 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因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 心理状态无法平衡。5. 面对和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做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认识和评价,并能

25、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 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 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 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6.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当地表达、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 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

26、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7. 人格完整独立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8.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他们能把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 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 便于随时提取使用, 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

27、工作更有成效。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科学、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还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9 页 - - - - - - - -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 其生理、 心理均趋向成熟。 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 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 常造成心理障碍。 根据一项以全国 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

28、.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 50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1. 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小张自言从小属于 “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 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 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 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 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

29、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2. 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 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

30、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3. 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某医科大学学生小王由于来自农村,缺乏体育、音乐才能。别人去踢足球、跳舞,他不好意思向人请教,自傲与自卑发生冲突,最终跳楼身亡。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 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 生怕在别

31、人面前出丑、 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9 页 - - - - - - - - - 4. 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 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 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某大学

32、男生小赵中学时成绩优秀,进大学后很快奉行“六十分万岁”,他直言:大学没什么意思。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 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 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5. 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

33、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 但又难以自我调适, 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 又不能任其发展, 注意适度控制, 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 要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9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