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情景教学理论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7389126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情景教学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情景教学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情景教学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情景教学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情景教学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情景教学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情景教学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境教学法基本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论基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 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

2、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 即中等强度的、 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 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 左右两

3、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 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 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 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二)认识的直观原理从方法论

4、看, 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300 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 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

5、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应该指明的是, 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

6、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 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 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对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四)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众所周知, 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 有

7、意记忆、 有意注意、 有意再认、 有意重现 (回忆)、有意想象、 有意表象 (再造的和创造的) 、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 但遗憾的是, 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 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哀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心理现象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言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等。该定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对客体

8、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如我们在边走路边谈话时,对路边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东西并未产生有意识的映象,但我们却不会被路上的一堆石头绊倒。原因就是“ 石头” 事实上引起了我们的反映,并产生了“ 避让 ” 这种不自觉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躯体反应;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常言的 “ 情绪传染 ” 就是无意识心理这一功能的表现。例如我们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结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状态,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较长时间的情绪色彩。研究表明, 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首先它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必要形式;其次

9、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可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过程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 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

10、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 着眼发展 ” 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基本途径创设

11、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1. 生活展现惰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2. 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 大海上的鲸 ” 、“ 蓝天上的燕子 ” 、“ 藤上的葫芦 ” 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3. 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4. 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

12、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 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 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5. 表演体会情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进入角色 ” 即“ 假如我是课文中的 ”;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6. 语言

13、描述情境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 在情境出现时, 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 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功能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1.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 无言以教 ” 、“ 里仁为美 ” ;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

14、的重要意义:“ 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 即古人所说的“ 陶情冶性 ”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 2.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15、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 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 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因此, 保加利亚暗示学家 G 洛扎诺夫指出: “ 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 原则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 A 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 可暗示性

16、” 就成了 “ 可教育性 ” 的同义语。其实,这些结论在社会学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 “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情境教学, 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换言之, 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 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

17、。 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基本方法为了使情境教学更好地发挥上述两种功能,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1.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这是实现情境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 人的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 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兴趣、愿望、 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在鼓励学生要刻苦努力时,很可能已经无意识地暗示了学生:你能力不行, 所以要努力。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

18、就会把学生视做理智与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能。无意识与意识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时,人的联想在自由驰骋,情绪在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这正是情境教学要追求的效果。2.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该原则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 过程 ” 同“ 结果 ” 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3.师生互信

19、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前文所述的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 彼此形成一种默契。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 独立思考 ” 和“ 自我评价 ” ,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 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的体验。它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