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足本排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7364100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足本排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足本排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足本排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足本排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足本排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足本排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足本排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1、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 顺、随)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左右) 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 急流的水) 甚(比)箭,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使寒) 树,负(凭借)势竞上,互相轩(往高处)邈( 往远处) ;争高直指(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成峰。泉水激(冲击) 石,泠泠作响;好( 美丽的)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通“啭”,鸟叫声)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至) 天者,望峰息(平息) 心;经纶(筹划)世务者,窥(看)谷忘反( 通“返”,返回)。横

2、柯(树木的枝干)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二、翻译句子。三、理解。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热爱家乡山川,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一种清高隐逸之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 、用课文原句填空:(1)写富春江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总写富春江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写富春江

3、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写听觉感受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对偶句)写山“ 奇” 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文中“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一句是写水流湍急, 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4、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描写水之“ 异” 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从这两方面入手找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1)从视觉来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

5、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2)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4. 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 江水之净。然后以精选学习资料 - - -

6、-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写出了 江水之急。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 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 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 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

7、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6、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富春江的秋景,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7、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

8、上的奇山异水。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或(雄奇高峻,充满情趣、树多):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8、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 分)(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

9、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22、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处所)人也,亦不详( 知道) 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语气助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体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 爱好) 酒,家贫不能常得。亲(亲戚)旧(旧友)知其如此, 或(有时)置酒而招之; 造(往、 到)饮

10、辄(就)尽, 期(期望)在必醉。既(已经)醉而退,曾( 竟) 不吝情(舍不得) 去留(离开)。环堵萧然( 空寂),不蔽风日,短褐( 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瓢( 饮水用具) 屡( 常常)空,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凭借)此自终。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忧愁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于富贵。”其( 大概) 言兹( 这) 若(这) 人之俦(辈、同类)乎?衔觞(酒杯)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句末语气词,相当 “吧” “呢”)?葛天氏之民欤?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二、翻译句子。精

11、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三、理解1、用课文原句填空:(1)表现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3)描写五柳先生家境及其态度的句子是:环堵萧然晏如也。(4)“赞”语中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5)传文中与“不戚戚于贫贱”相照应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2、简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及其生活状况, 并分析其分别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1)读书,刻画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

12、神愉悦的五柳先生;(2)喝酒,刻画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3)写文章,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4)生活状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3、简要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是一个率真放达、淡泊名利,虽处于贫困之中却能安贫乐道、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四、课文理解(1)中心: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精神。(2)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二是:

13、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3)第二段:赞语(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对“ 五柳先生” 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不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4)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 “ 醉翁” 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是与民同乐。五柳先生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5) “ 五柳先生” 之号是如

14、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 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 “ 五柳先生” 。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6)陶渊明“ 好读书” ,为什么“ 不求甚解” 呢?这是他“ 不慕荣利” 的体现。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7)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 , “ 不慕荣利” , “ 不求甚解” , “ 家贫不能常得” ,“ 曾不吝情去留” ,“ 不蔽风日”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5、” 。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 “ 不” ,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8)如何理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 好读书” 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A“ 好读书” 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B 饮酒。他饮酒时 “ 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C著文章。其目的 “ 自娱” ,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精选学习

16、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10)怎样理解“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1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 “ 好读书,不求甚解” ,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

17、柳先生;二是饮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 ,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环堵萧然”“晏如也” ,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7. 哪些语句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隐者风范(性格):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爱好): 好读书, 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 爱好) :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爱好):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18、8、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不汲汲于富贵好读书,不求甚解 爱好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9、 五柳先生传是他传还是自传? 自传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 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 文章从思 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10、 宅边有五柳树 从 “

19、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 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11、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 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12、性嗜酒“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 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13、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 , 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 “箪瓢 屡空”

20、 ,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 贷的情况。14、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 ,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 。 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 写道: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15、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 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

21、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16、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 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17、“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

22、迎下载18、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 而要求其真谛。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 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23、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表转折,但是)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 有名马,祇(只是)辱(受屈辱) 于(在)奴隶人之( 结构助词,的)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因为)千里称(著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 吃)或(有时)尽粟一石。食( 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

23、里而( 来)食(通“饲”,喂) 也。是(这)马也,虽( 虽然) 有千里之能(能力), 食(吃)不饱, 力不足, 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不外见(通“现”,表现),且(尚且)欲与常马等(同样)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能够) 千里也?策(用鞭子打)之(代词,它,指千里马)不以( 按照) 其( 代词,它的)道( 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 之不能尽( 竭尽)其材(通“才”,才能) ,鸣之( 无意义)而不能通( 通晓) 其意,执(拿) 策(马鞭) 而(表顺接)临( 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难道)真无马邪( 通“耶”,相当于“吗”)?其(恐怕)真不知马也。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24、。二、翻译句子。三、理解 1、用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观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2、简要说说本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象征意义)。千里马:寓人才;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3、 “

2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请从语言、内容方面分析第三段第一句话的表达效果。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食马者“不知马”的种种表现,表现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浅薄昏庸、愚妄无知的批判、讥讽与强烈的愤慨之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6、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韩愈怎样的人才发展观?放到当今社会来看,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如果统治者不能发现并任用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第二问略)

26、 7、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 四化 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8、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本文的局限性:文章流露了个人的感叹,作者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9、本文中有五个“ 也” 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27、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不以千里称也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希望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中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24、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就)嗜学。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来) 观,每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不)之(指代抄书)怠(懈怠) 。

28、 录毕( 完毕), 走( 跑)送之, 不敢稍(稍微)逾( 超过) 约。以( 因为)是(这) 人多以(把)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成年) ,益( 更加)慕(仰慕)圣贤之道(学说)。又患(担心)无硕(大)师名人与游(请教学问),尝(曾经)趋(跑向)百里外,从(随)乡之先达执经叩(请教)问。先达德隆(高)望尊,门人弟子填( 挤满) 其室,未尝稍降辞( 言辞) 色(脸色)。 余立侍左右, 援(引, 提出)疑(疑难) 质( 询问)理(道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 有时) 遇其叱咄(训斥,呵责),色愈(更加)恭,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 顶撞) ; 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向他)。

29、故(所以)余虽愚,卒( 终于) 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 负(背着)箧(书箱)曳(拖着)屣(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隆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而不知。至舍(学舍),四支( 通“肢”) 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浇洗),以( 用)衾(被子)拥覆,久而乃(才)和。寓(住)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通“饲”,给饭吃),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戴朱缨(帽带)宝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緼(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以(因为)中

30、(内心)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比)人也。盖(大概)余之勤且艰若(像)此。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二、翻译句子。三、理解 1、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又是怎样克服的?找出原文。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求师叩问,跋涉艰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1)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 趋百里外,求师叩问; (4)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5)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家贫无书,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31、。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马生充满殷切期望。(2) 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本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对比

32、,突出了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5、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6、我们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

33、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8、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理由是:A刻苦学习 B博览群书 C 虚心求教。明洪武十一年(1378 ),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