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2年康复治疗技术考试 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7327557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2022年康复治疗技术考试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2022年康复治疗技术考试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2022年康复治疗技术考试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2022年康复治疗技术考试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2022年康复治疗技术考试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2022年康复治疗技术考试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2年康复治疗技术考试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基础知识 : 四.生理学一细胞生理学:1. 细胞的基本结构 *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2. 细胞膜的功能 * 功能:a 屏障作用、跨膜物质转运、跨膜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功能b 膜结构中脂质分子层:屏障作用 c膜中的特殊蛋白质则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跨膜转运或转换有关3. 细胞的兴奋性 *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4. 引起兴奋的条件 * a 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及刺激强度对与时间的变化率5. 阀刺激 * 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阀强度或阀刺激。6. 不应期 * a 绝对不应期:不会产生二次兴奋b 相对不应期 : 可产生二次兴奋7. 静息电位 *

2、a 定义: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b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8. 动作电位 * a 定义: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二. 循环系统:1. 循环系统的定义 * a 定义:循环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 (心血管、淋巴管系统)b 心血管: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血管系统,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血液循环c 淋巴管系统:单向的回流管道,起源组织细胞间隙,吸收组织液形成淋巴液,向心流动,沿途经淋巴结,获得淋巴球和浆细胞,最后汇集成左、右淋巴导管开口与静脉。2.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 a 将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部、供给组

3、织进行新陈代谢,排除代谢产物,从而维持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稳定b 运送与生命有关物质,调节各器官的活动c 淋巴系是组织液回收的第二道渠道,既是静脉系的辅助系统,又是抗体防御系统的一环。3. 心脏的活动 * a 兴奋的产生以及兴奋向整个心脏的扩布b 由兴奋触发的心肌收缩和随后的舒张,与瓣膜的启闭相配合,照成心房和心室压力和容积的变化,从而推动血液流动。c 伴随瓣膜的启闭,出现心音。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活动的时间称为心动周期。成人心率75 次,每个心动周期持续 0.8 秒。一个心动周期中,两心房首先收缩,持续0.1 秒,继而心房舒张,持续0.7 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舒张期, 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

4、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 秒,随后进入舒张期,占时 0.5 秒。心室舒张前 0.4 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4. 心输出量 * a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b 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2 心输出量。 c 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5. 心肌收缩力 * a 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b

5、 甲状腺激素和体育锻炼能提高肌凝蛋白ATP酶活性6. 心率的影响 * (主要自主神经控制)a 健康心率 75 次分( 60-100 次分)b 神经:心率主要是受自主神经的控制。交感神经增加,心率增快。迷走神经增强,心率减慢。C体液: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甲状腺素等d 体温:升高 1 度,心率增加 12-18 次6. 血压的形成 * a 定义: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b 形成:心血管系统充盈:血量增多或血管容量缩小血压增高。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增大,血压降低。心脏射血:心室肌收缩时释放能量分两部分:1. 推动血液 2. 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这部分即为

6、势能。大动脉回缩:心动周期: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毛细血管阻力7. 动脉血压 * a 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肱动脉压代表动脉压b 收缩压: 13.316.0kpa(100-200mmHg )c 舒张压: 8.0 10.6kpa (60-80mmHg )e 脉压: 4.05.3kpa (30-40mmHg )f 平均脉动压: 13.3kpa (100mmHg)8. 静脉血压 * a 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b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9. 影响血压的因素 * a 心脏每博输出量b 心率:心率加快而每博输出量和外周助力不变c 外

7、周助力d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e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10. 心率* a 低强度运动: 100 次分左右b 中度: 150次分上下c 极量:心率超过 200 次分以上11. 心输出量 * a 运动中必须保持高心输出量,以保证肌肉、呼吸和全身脏器的需要b 安静仰卧时: 4-5L c 健康人极量运动: 20L 12. 前后负荷 * a 前负荷:心房血液充盈心室,牵张心肌形成心室的前负荷b 后负荷:射血时,动脉系统的外周助力形成心室的后负荷13血压、血管助力和静脉血回流* a 动脉血压:心脏射血时施加于动脉管壁的压力与血管弹性的相互作用(动脉血压)b 血压:心输出量总外周血管助力c

8、运动时:收缩压增高,舒张压轻微变化或不变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3 d 等长收缩运动时:舒张压与收缩压平行增高13. 微循环的定义: * a 定义: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b 血液循环最根本的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这均需在微循环中实现14. 组织液* a 人体体重 60左右时水,其中58 存在于细胞内,称(细胞内液) 。其中余 38 存在于细胞外,称(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约有15 在

9、血管内,即血浆的水分。15组织液生成 * a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b 取决于四个因素:毛细血管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16. 组织液平衡 * 平衡破坏:组织间隙中就有多的潴留,进而形成组织水肿。17. 淋巴液生成 * a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为淋巴液。因此来自某一组织的淋巴液的成分和该组织的组织液非常接近。b 每天生成的淋巴液总量约2-4L,大致全身血浆总量c 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的压力差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动力c 组织液压力升高,能加快淋巴液的生成速度18. 淋巴液回流 * a 毛细淋巴管汇合形成集合淋巴管c 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和瓣膜共同构成

10、“淋巴管泵”能推动淋巴流动三. 呼吸系统1. 肺的功能 * 进行气体交换、调节血容量及分泌莫些内分泌激素2. 呼吸运动 * A:概念:气体进入肺是由大气和肺泡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所驱动的。肺本身不具有主张缩的能力,而是由横隔的升降和胸廓的张缩所引起呼气运动。B:吸气运动:吸气时主动过程。吸气肌主要是膈肌。平静吸气时,下移约1-2cm,深吸气时下移可大7-10cm 膈肌的舒缩在肺通气中起重要作用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常同时存在,其中莫种形式可占优势。只有在胸部或腹部活动受到限制时,才可能单独出现一种形式呼吸。C :呼气运动:平静呼气 : 呼气是被动用力呼气:腹肌是主要的用力呼气肌。3. 肺活量 * a

11、 定义:最大呼气后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作肺活量。b 与身材大小、性别、年龄、呼吸肌强弱有关c 男性: 3500ml 女性: 2500ml 4 时间肺活量 *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 4 a 用力呼气量,是单位时间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b 阻塞性肺疾患者往往需要5-6 秒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呼出全部肺活量4. 呼吸过程 * a 外呼吸:通过气管和肺完成气体机器性摄入释放,以及肺泡肺血管的气体交换。b 气体运输

12、:靠心血管系统完成c 内呼吸:组织能量代谢时氧气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从血管中的血液转到组织,二氧化碳则从组织释放到血液中。5. 呼吸运动控制 * a 呼气肌主要是膈肌、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b 腹肌:主动呼气的主要肌群c 吸气:可以主动控制,说以训练应着重吸气肌的训练6. 呼气中枢 * a 分布在大脑皮质、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b 脑桥和延髓:呼吸节律产生于下位脑干,呼吸运动的变化因脑干横断的平面而异。C脊髓:3-5 颈椎(支配膈肌)和胸段(支配肋间肌和腹肌等),脊髓是联系上(高)位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莫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第四章内分泌系统1. 胰岛素 * 含有 51 个氨基酸的小

13、分子蛋白质。胰岛素在血中的半衰期只有5 分种,其主要是在肝灭活,肌肉与肾等组织也能使胰岛素失活。2. 胰岛素的作用 * a 促进合成代谢、调节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b 糖代谢时胰岛素缺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如超过肾糖阈,尿中将出现糖,引起糖尿病。C脂肪代谢时胰岛素缺乏时:出现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升高,引起酮血症与酸中毒。3. 肾上腺皮质激素 * a 分三类(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b 球状带细胞: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c 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d 网状带细胞:分泌性激素如氢雄酮和雌二醇,也能分泌少量的糖皮质激素4.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 a 物质代谢:糖代谢、蛋白

14、代谢、脂肪代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糖皮质对四肢脂肪组织分解增强,呈面圆、背厚、躯干部发胖而四肢消瘦的特殊体型。b 水盐代谢: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排水能力下降,可出现“水中毒”如补充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即可得缓解,而补充盐皮质激素则无效。C血液系统:可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此外糖皮质激素还能钽进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破坏d 循环系统: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具有血管舒张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维持血容量。e 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血中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浓度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也增多,能引

15、起ACTH 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刺激称为应激刺激而产生反应称为(应激)第五章. 泌尿系统1. 肾脏的功能 *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 5 a 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b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c 保留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绿离子等,排除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2. 膀胱控制的相关因素 * (中枢神经支配、自主神经支配、膀胱功能、肾脏功能、膀胱收缩和舒张能力)第六章消化系

16、统1. 消化方式 * a 机械消化:消化道肌肉的舒张活动,将食物磨碎。推动食物之消化道远端。b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分解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变成小分子2. 运动脂肪代谢 * 运动有力于脂肪代谢及胆汁合成和排出,可降低肌肉中胆固醇,增加粪便排出胆固醇,且可减少胆石症的发生。第七章慢性疼痛1. 痛觉感受器 * A人体感受外界刺激信号由特异性、敏感性的感受器所接受并传入B:按性质分:疼痛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为A和 C纤维的神经末梢。冷感受器: krause 小体热感受器: ruffini终端触觉感受器: meissner 小体、 merkel 盘(感受精细触觉)C :按部位分表层

17、痛感受器: 分布在皮肤和体表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浅在于皮肤的表皮、 真皮和毛囊、 粘膜等处。皮肤的痛点是与游离神经末梢相对应。深层痛感受器:分布于肌膜、关节囊、韧带、肌腱、肌肉、血管壁等处,疼痛较为深在。内脏痛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被膜、腔壁、组织间及进入内脏器官组织的脉管壁上2. (神经生理学)痛觉的发生,疼痛的性质* 痛觉的发生:感受器接受伤害性刺激发生兴奋,引起局部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活动积累到阈电位水平时即产生神经末的动作电位。从伤害性刺激到痛觉的产生,是经历一个短暂的不同性质的感觉过程,以皮肤感觉为例,剌激触发的顺序是触觉 -压觉- 震动觉一 - 烧灼觉 -锐痛-钝痛。从触觉到锐痛的

18、过程是痛觉的第一阶段,属于 A纤维兴奋,钝痛的出现. 第二痛觉阶段,属于C纤维兴奋。3. 疼痛的分类 * a 表层疼痛:在皮肤和躯体粘膜的痛觉,以A纤维传导为主。特点是定位准确、分辨清晰,属于快痛和锐痛。b 深层疼痛:关节、肌肉,以c 纤维传导。疼痛较为弥散,分辨较差,钝痛为主。c 内脏疼痛: c 纤维。定位不准确,较为弥散,牵拉、缺血、炎症等刺激可加重疼痛。d 中枢疼痛:致病源在中枢神经系统,是严重的顽固性疼痛。e 神经病理性疼痛:周围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引起的疼痛。4. 中枢神经在疼痛中特性 * a 疼痛传导束:可传递疼痛和其他感觉信号,是多方向投射。b 皮质下中枢:丘脑是最重要的痛觉整合系统。下丘脑对疼痛起着调节作用,边缘系统具有接受和调控疼痛信息的功能,脑干网状系统即是传导的通过又是低级疼痛中枢,有整合、联络、调节等作用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