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7325884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9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中学语文论文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吴格明成语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如语源的研究、结构的研究、运用的研究等。就说成语的运用吧,明代徐霖绣襦记厌习风尘的“久弃琴棋书画,浑忘雪月风花”, 把“风花雪月”说成“雪月风花”,是出于音律的考虑。 上中学时,一位同学在题为教师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青胜于蓝,但毕竟要取之于蓝啊。 ”同学们觉得这位师兄文才很高,其实这是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衍化。我们还可以对成语进行文化学的阐释。 这种阐释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微观的文化学阐释,可以选择几个点,也可以只有一个点。本文就是对一个成语的文化学阐释。一、一个成语,读懂

2、一篇文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代表作我的空中楼阁,以其清新高雅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几个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都选编了这篇散文。该文的立意何在?这是解读此文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有论者将其立意局限于“亲近自然”,有教师演绎为“景物美”。这是没有读懂文章。因为,这样的解读似乎无法解释那间山脊小屋,更无法解释文章的题目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 现代汉语词典 的解释是: “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按此理解,“空中楼阁”应是一个贬义词。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来做这样一篇优美散文的题目呢?其实,“空中楼阁”的古义并非如此。 中国成语大词典释之为:“比喻高明通达。”原来,它不仅不是贬义词,反

3、而恰恰是个褒义词。二程全书遗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七称赞宋代大儒邵尧夫:“邵尧夫犹空中楼阁。”三邵于无名公传诗日:“醉里乾坤元广大,空中楼阁更高明。”“空中楼阁”的语义揭示了这篇散文的立意,即“高明通达、 超凡脱俗的境界”。以“空中楼阁”作为题目的关键词,作为全文的文眼, 这本身就是超凡脱俗的表现:在一般人看来是贬义词,作者却用作褒义。然而,这并没有违反语言约定俗成的规律。 因为它的古义就是“比喻高明通达”,作者正是从这一本义出发,表达了“远离世俗”的意义。而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空中楼阁”正

4、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作者并不是为了给山脊小屋一个名称,管它叫作空中楼阁, 而是为了表达高明通达的境界,才创造了山脊小屋这样一个物象。 山上的帐篷或凉亭之类, 或许也可以说成空中楼阁, 但免不了临时的意味。 而小屋则可以是永恒的居所, 昭示着“我”与某种境界之间的永恒关系。这一物象的具体特征也是从高明通达的境界出发的:这小屋是立于山脊的, 山是高的, 而山脊则是大地上最高的所在。 小屋立于山脊之上, 才获得了“高明通达”的境界。山峰尽管也很高,但本质上只是一个点,缺乏开阔性和稳定性。“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玲珑:“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柔和:与环境不生硬, 不突兀。小屋既有鲜明的独

5、立性, 又与环境关系和谐, 恰到好处,“十分自然”,小屋点缀了山,山给了小屋一个背景。小屋坐落山脊,尽管领土有限,却“领空无限”, 可“俯仰天地”, “游目骋怀”, 山外青山,绿野阡陌,尽收眼底。小屋的生活是美好的, 鲜花姹紫嫣红, 空气清新芬芳, 光线明暗相宜,伴以鸟语盈耳,出入自如,一天一个美梦。这样一个完美的物象,很好地寄予了作者的精神境界:超凡脱俗,高明通达,自然和谐,“诗意地柄居”。显然我们是靠理解“空中楼阁”这一成语,才读懂这篇散文的。 不理解这个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成语,也就读不懂这篇文章

6、。二、一个成语,领悟一部人类文化历史成语“空中楼阁”的古义是“比喻高明通达”,后来成了“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而在李乐薇的笔下, 其语义又回到了“比喻高明通达”。这个成语的语义变化, 正凝缩了一部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我们感兴趣的是,“空中楼阁”这个成语的语义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哲学家告诉我们,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知识类型。古代的知识是形而上学的,以哲学为其范式; 现代的知识是科学型的, 以自然科学为其范式;后现代的知识是文化型的, 以价值多元为其特征。 不同的知识类型体现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价值取向。 ”空中楼阁”的语义变化其实正是人类历史两次重大知识转型

7、的表现。 或者说,顺着这一成语语义变化的脉络,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和领悟人类历史上这两次重大的知识转型,领悟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哲学为其范式的古代知识, 其价值追求是人类的终极关怀。 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老子的道德经 ,都昭示了终极关怀的特点。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 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 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心中的美德。”最生动地体现了古代知识类型的价值偏好和精神追求。连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也往往以终极关怀的形式出现。论语侍坐章,孔子最赞赏的是曾皙的治国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为这才是社

8、会生活的最高境界。 成语“空中楼阁”的古代语义“比喻高明通达”正是古代知识型价值追求的体现。如果我们借用逻辑学的术语, “空中楼阁”的古代语义正是古代知识型的“一个解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古代的知识类型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脱离普通人、 脱离实际生活、 缺乏实证的抽象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随着实验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牛顿、 哥白尼、 伽利略一批科学家的出现, 现代的科学知识型取代了古代知识型的正统地位。以自然科学为其范式的现代知识,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实证性、普遍性,强调知识的价值中立原则。现代科学

9、的昌明,迅速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是,注重现实,关注世俗利益,注重眼前的功利, 注重一致性。成语“空中楼阁”的现代语义正是现代知识型价值追求的反映。脱离实际,是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相抵触的,因此,“空中楼阁”这一成语自然就成了贬义词。 尽管我们尚不清楚究竟从哪一天开始,从哪一个人开始,从哪一个具体的文本开始这种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对于从古代的形而上学知识型到现代的科学知识型的转型,那是顺理成章的,是必然的。或者说,“空中楼阁”这一成语的语义变化正是这一知识转型的具体表现。成语“空中楼阁”的现代语义正是现代知识型和价值追求的“一个解释”。随着现代知识

10、的发展和极度扩张,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和话语霸权渗透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地显现出来并受到人们的质疑:“现代科学的世界是一个彻底遗忘了人的精神性存在的世界。是一个平面的、 单调的、功利的世界, 因而也是一个邪恶的和暴虐的世界。科学教育已经使人们忘记了比物质享受更加高尚的生活目标。”教育哲学家这样批评现代知识范式下的现代教育: 它“越来越关注于自己满足个体和社会世俗性发展的能力,越来越从这种世俗性需要的满足方面来变革自己,从而忽视甚至是放弃了自己传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追求。 人文学者、人文课程和人文教师在学校或其他知识领域中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人文知识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

11、也失去了其人文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成为一种应付考试或寻找职业的工具性知识。日益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情景也日益功利化,从整体上失去精神陶冶的意义”,从而“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上却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单面人非道德的人”。随着后工业社会或者说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正进行着一次新的知识转型,即从现代的科学知识型到后现代的文化知识型。这种转变的主要特点是解构一致性,重视个体经验和地域文化,崇尚价值多元,追求人的尊严和幸福,反对急功近利,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成语“空中楼阁”的语义在作家李乐薇的笔下

12、,又回到了“比喻高明通达”, 又变成一个褒义词, 这是后现代知识转型的生动表现, 或者说“一个解释”。 成语“空中楼阁”的第二次语义变化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蕴含。一方面,第一次语义变化,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被动的;而第二次语义变化却是一个社会个体非常主动的言语行为,就使得这一成语附加了“超凡脱俗”的语用意义。另一方面, 这第二次的语义变化, 是一个虽然独立却又谦和的言语行为。 第一次的语义变化, 是以其贬义完全取代了原来的褒义;而第二次的语义变化却并未以褒义取代其贬义。即使将来使用褒义的人多了, 在词典上也至多是褒贬义并存。 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多元价值取向的特征。三、一个成语,

13、反思一种教学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人们对 我的空中楼阁 一文的解读和教学设计, 从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案例 1: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假如你有足够的钱, 你会把你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建在哪儿?“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与我的空中楼阁 的超凡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俗的立意背道而驰,这样的提问只能误导学生,还不如学生自己读课文。案例 2: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我们首先需要掌握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中央电教馆资料)案例 3

14、: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 一幢平平常常的小屋。 谁没见过这样的景物, 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从这一山脊屋中竟然发掘出如此迷人的诗情画,着实令人惊异。 这篇出色的写景散文, 气韵生动,情采飞扬,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案例 4: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 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这四个案例都把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误解为写景的文章。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关

15、注课文题目,没有把握成语“空中楼阁”这个文眼。案例 5:我的空中楼阁 更为人类心灵的风景唱出绝美的赞歌。李乐薇用其独特的艺术眼光、 身在红尘中、 红尘在心外的隐逸姿态、 非功利的超然境界以及对诗意生活的渴望,为自己、也为读者的心灵搭建了一座风光上层的空中阔宅!这一案例正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却未能正视“空中楼阁”是一个贬义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的现实,没有思考理想境界与这个贬义成语的矛盾。案例 6: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

16、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说:“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这位教师注意到了“空中楼阁”这一成语的一般语义,却未能把握文章托物言志的特点及其所言之志,也没有思考高尚境界与贬义成语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这就是当下的语文教学,连一个成语也搞不明白、连一个成语也不想搞明白的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倡导张扬人文精神是正确的。但许多人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起来, 一味地讨论课文的文化内涵, 而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甚至也不再仔细地读课文。殊不知脱离了课文的语言形式, 就背离了语文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目标; 殊不知脱离了课文的语言形式,不仔细阅读文本, 也就无法准确把握文本的文化内涵。(江南大学文学院214122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