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2年回用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7325175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9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2022年回用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2022年回用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2022年回用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2022年回用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2022年回用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2022年回用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2年回用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用污水处理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为解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水资源供求矛盾,回用污水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将外排污水处理后回用 ,为人类开辟了第二水源 ,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污水回用包括回用污水的处理和回用两个主要方面。随污水回用领域的扩展 ,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质标准的日益严格推动了回用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回用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反过来扩大了污水回用领域。因此,对回用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 ,找出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推动污水回用健康、科学地向前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1回用污水处理工程进展1.1国外回用污水处理工程进展国外回用污水处理起步于20世纪早期,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最先提出

2、污水的回收与再利用,并于1918年公布了第一项有关污水回用的规章。最早的回用污水处理工程是 20世纪20年代末 ,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将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农田灌溉。 1942 年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将Back River 经过活性污泥和加氯杀菌后产生的16 200 m3 /h 的水供给伯利恒钢铁厂用于工业生产。城市污水回用处理始于 1960年,十年后形成规模 ,目前已有 357 个城市建设了 536个回用点 , 每年回用污水处理量达 94 108m3 。日本早在 1951年就实验性地将东京Mika2 washima 污水处理厂的外排污水处理后回用到造纸工业用水。1964年的严重干旱加快了污水

3、回用步伐,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于东京和名古屋工业用水以及粪便处理设施。到1996 年日本回用污水量达到 48 104 m3 /d,回用污水处理厂 162个(占总水处理厂 13 % ) 。以色列是世界上人均污水回用量最高的国家,污水回用于农业比例达65% 70 % ,居世界第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 ,以色列便把污水回用列为一项国策。至 1987年,全国已建成 210 个市政回用污水处理工程,城市污水回用率达72%。达恩地区建有以色列最大的水处理及回收装置,污水处理量 113 108m3 /年,欢迎访问,水 /业/导/航/www/ /com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4、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 - - - - - - - - - 经进一步生物处理除去N、P 后回灌地下 ,占总灌溉用水量的 50 %。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于1969年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市政污水回用做直接饮用水项目 ,将处理后的城市污水经过混凝、溶解氧浮选、快速砂滤、粒状活性炭吸附和加氯杀菌 ,每天向居民提供 4800 m3的饮用水 , 1995 年又将规模扩大到21 000 m3 /d,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饮用水的需求。南非 Sasol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油及化工产品的化工厂, Sas

5、ol 二厂和 Sasol 三厂自 1982 年建成之日起就力争减少新鲜水使用量和排污量。用蒸发器和储存坝取代双滤料过滤、炭吸附和离子交换,蒸发器的蒸馏液回用于锅炉 ,浓缩废水被送到浓缩池 ,经活性污泥法处理后回用于冷却水系统。随后又 致力 于缩减 大型 灰沉淀 池中 的蓄水 量,经过 12年实 践,储存 坝水 位以36405 915 m3 /d 的速度增长。 1995年开始规模化应用反渗透技术,将产生的 13650 m3 /d 的水作为原水。通用电气公司于 2001年5月在科威特 Su2 laibiya 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回用污水处理装置。该工程采用超滤加反渗透工艺,将38 104m3 /d 的

6、二级处理污水转化为32 104m3 /d 的回用水 ,在用于农业生产之余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饮用水源。欧洲等一些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发达国家,工业污水回用处理实例很少,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节水工作从源头做起,产生的污水量达不到回用规模;城市污水处理后主要回用于厕所冲洗和公园、绿地、高尔夫球场的灌溉。比利时佛兰德斯建有欧洲唯一的一个用来生产饮用水的回用污水处理工程,两个大规模的污水回灌地下工程分别位于巴塞罗那和伦敦北部。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 -

7、 - - - - - - - - 1.2国内回用污水处理工程我国回用污水处理起步相对较晚,开始时只将污水用于灌溉农田,真正实现污水回用是 1992 年大连建成的回用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大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相继建成,到2001 年底,全国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 452座,其中二、三级污水处理厂307座,每天提供可供回用的污水1 475 104m3 , 2006年达到 4 000 104m3 /d。为了迎接奥运 ,北京市力争到2008 年实现污水处理率 90 % , 回用率 50 %的目标。相比于城市污水 ,工业回用污水处理要复杂得多。石油、化工、电力、钢铁名师资料

8、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 - - - - - - - - - 等行业生产特点决定了污水水质比城市污水更复杂,且因行业而异 ,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污水虽然能达到外排标准,但仍残留一定数量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细菌、病毒及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一般需要经过进一步处理才能回用。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将回用污水处理后,作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以及锅炉水系统给水。表3我国工业污水回用处理工程实例2回用污水处理技术进展回用污水处理技术包括适度处理技术和深度处理技术。经二级

9、处理的城市污水水质较好 ,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技术处理后即可回用到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循环水等系统 ;而对于水质比较复杂的工业污水,经二级处理后虽然能满足排放标准 ,但主要水质指标仍不满足回用要求,需要做进一步处理才能回用。 目前,工业达标外排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有膜分离、膜生物反应器、 活性炭吸附、 臭氧氧化、生物接触氧化等。2.1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主要是利用水分子和污染物具有不同的透过性,在外力作用下使二者分离。膜分离技术因具有能耗低、 分离效率高、 装置紧凑、操作简单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食品、生物技术、医药、化工等行业。根据膜材料孔径的大小 ,分为微滤 (MF)

10、、超滤 (UF) 、纳滤 (NF)和反渗透 (RO) 膜。1950年德国的 SartoriusWerke GmbH 首次将微滤膜实现工业化生产, 1953 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Charles Reid 教授提出反渗透海水淡化方案,并在美国盐水局的资助下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结果证明 ,利用醋酸纤维素商品膜可以从海水中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 - - - - - - - - - 制 取淡 水 。 20世 纪80 年 代 ,微 滤和 超 滤 开始

11、用于 水处 理 , 1988年法 国在Aubergenville建成了第一个处理饮用水的超滤装置,设计能力160 m3 /d,目前已扩大至 10 104 m3 /d。2002 年法国首次利用纳滤生产 14 104m3 /d 的饮用水。反渗透主要用于海水淡化和饮用水处理,世界最大的淡化装置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尤马 , 日处理量为25 104m3 。但建设海水淡化装置最多的地区是中东,数量占世界总量的 2 /3。为了解决膜污染问题 ,人们在研制抗污染膜、优化操作条件、增加预处理和膜清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膜的使用寿命不断延长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 ,并正向工业污水处理方向发展。

12、2.2膜生物反应器 (M BR)技术将分离效果高的膜分离技术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衍生的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2 tor,简称 MBR) 技术,克服了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出水水质不够理想、效率低、能耗高、剩余污泥产量大等缺陷,用膜组件代替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沉淀池 ,泥水分离效果更好 ,且有利于保持生化池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的污泥龄 ,提高生化降解能力。1966年美国 Dorroliver 公司首先研究将MBR 用于污水处理 ,随后 Smith 等将 MBR 用于处理城市污水。1989 年东京大学的 Yamamtoto 发明了一体式 MBR,即将膜组件置入生物反应器内,取消了

13、循环泵 ,大大降低了运行能耗,是 MBR 用于污水处理的重大突破。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MBR 在欧洲和我国开始应用。目前 ,全世界已有超过1000套 MBR 装置用于城市污水回用处理,并开始应用于工业污水回用处理。MBR 装置虽然在城市污水回用处理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但由于工业污水污染程度高、 水质复杂 ,易使膜产生污堵 ,导致膜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再加上膜的成本较高等不足 ,阻碍了 MBR 在工业污水回用处理中的应用。因而,进一步提高膜的抗污染能力和机械强度,是 MBR 大规模用于工业污水回用处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3臭氧处理技术臭氧的强氧化性对污水同时具有杀菌、降低COD

14、和脱色除臭作用。 1840年德国科学家舒贝因发现了臭氧,在随后开始对臭氧性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臭氧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 - - - - - - - - -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1868年德国人格贝斯利用臭氧将煤焦油混合物氧化成适合于涂料和油漆使用的产品, 1873年臭氧被用于食盐精制和亚麻漂白。1886年Meritens 率先提出利用臭氧处理污水的可行性。美国最先于20世纪 70年代初利用臭氧处理生活污水 , 80年代初将其用于循环冷却水

15、处理。我国于1977 年在昆明建成最大臭氧消毒水厂。 比利时利用臭氧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杀菌, 回用于工业生产,意大利则是回用于间接农业灌溉。臭氧虽然对微生物等具有极强的杀灭效果和较好的COD 去除作用 ,但对氨氮去除效果较差 ,对醇类、醛类、醚类及烃类化合物氧化能力也较弱; 运行能耗较高、投资较大 ,特别是国内制造的大型臭氧发生器存在效率较低、放电管寿命较短、价格较为昂贵的不足、以及尾气处理等问题,使臭氧技术用于回用污水处理受到限制。因此开发效率高、 能耗低、寿命长的臭氧发生装置是臭氧处理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4生物活性炭技术生物活性炭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

16、bon,简称 BAC) 技术是生物技术与物理吸附技术结合产生的新技术,它既利用活性炭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隙结构吸附水中溶解氧和有机污染物,又利用活性炭作为微生物聚集和繁殖的载体,从而提高微生物生物降解作用。BAC 是在颗粒状活性炭(Granular acti2 vated carbon, 简称 GAC)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BAC 技术研究 , 1997年宝钢集团采用SBR - BAC 工艺在各厂区内陆续建起了十多套800 m3 /d 的污水处理装置和回用装置,出水用于厂区绿化和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后又分别在其他各厂区陆续建成处理规模分别为 300 m3 /d, 500

17、 m3 /d 及 800 m3 /d 的十多套处理装置。BAC 技术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微生物过度繁殖造成滤料堵塞,增加反应器内水头损失,从而增加反冲洗频率、运行和管理难度;活性炭在降低有毒物质对微生物抑制作用的同时也保护了病原性微生物,影响水质安全。因此 , BAC 技术与其它技术联用是发展方向。2.5臭氧- 生物活性炭技术臭氧- 生物活性炭组合技术是利用臭氧将能够直接氧化去除的污染物直接氧化去除 ,不能直接去除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可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同时欢迎访问,水 /业/导/航/www/ /com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18、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 - - - - - - - - - 臭氧分解产生的氧气为附着在活性炭上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提供了充足的溶解氧。我国开展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的研究工作也较早,但发展缓慢,仅在少数几个水厂有应用 ,如1995 年初中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将臭氧- 活性炭技术应用于大庆石化总厂两个生活水厂 ,工程建成投产多年以来运行良好,出水水质均达到设计指标。3结语随着水资源供求矛盾的加剧和水环境保护要求的日趋严格,污水回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迫使人们开发处理效果更好、适用水质更宽、投资更少、运行成本更低、操作更简单的回用污水处理技术。可以预见成本更低、 抗污染能力更强的新型膜材料将进一步推动膜分离技术在回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不同单元技术的组合工艺将更加科学、合理。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