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上册)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7324391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2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上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备课资料( (苏教版高三上苏教版高三上册册) )浅谈诗歌的题材分类及鉴赏方法 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三上册)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在高考中也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且具有“选材范围扩大、体裁多样、题材丰富、考点分布广、切入角度小、以主观表述题为主”的特点。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的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详细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下面我们根据高中诗词学习的实际,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

2、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详细分析。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比照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第一,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如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比照(杜甫春夜喜雨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小见大(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第二,体味诗歌中的情景

4、交融的意境。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这里需要理解一个根本道理,就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效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第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好理解,但一些外表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

5、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外,如果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或许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泛舟东下的欢悦。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第四,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比方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

6、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气氛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一类,是从讲解的需要高考的实际出发。因为除了上面我们所分列的“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即事感怀诗的鉴赏从以下三个

7、方面入手:第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在赏析这类作品的“抒怀”特点的时候,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月夜“今夜鄜(f)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单独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bin)的春阴(“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8、!”)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第二,“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第二句全是写景,两岸青山,满林红叶,一江碧水,着色鲜艳,如见图画,但美景恰成离别之情的反衬,第四句没有接着写情,而只是叙事写景。在酒已全醒,人已远去的时候,风雨西楼,更没有可以留恋之处,只好默默地单独走了下来。只写凄黯之景,而迷惘之情自在其中。作者对于离别的感伤,全诗中虽一字不提,却仍然强烈地感染了读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

9、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严密、自然熨帖。第三,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送别之作,假设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例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别的对象是作者游览此地时寄居之家的一位村人,常酿美酒款待李白。当李白离开时,汪伦前来送行,可见虽是邂逅相逢,也十分投契,李白以此诗作答,恰如前人所言:“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以浅

10、白的语言流露出真挚诚恳的情怀。三、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咏物言志诗的鉴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咏物言志诗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外表(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鉴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11、,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第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说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的不同,所以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12、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慨叹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意识的寄托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

13、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都能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第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我们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四、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

14、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比方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成心把作者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第二,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

15、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第三,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

16、,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在高一学习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成心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出色之作。关于诗人对史实的态度,我们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像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那么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历史题材,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的,这里不但表达了诗人们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

17、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第四,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挖苦。在章法上,或作正反比照,或是侧面衬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在对详细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根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

18、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要留意。五、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边塞征战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分类。赏析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表达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根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19、(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辛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表达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表达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

20、多一些惆怅。题材、主题根本类似,风格似乎也差异不大,却都清楚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所以对于边塞征战之作的鉴赏,首先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第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从边塞征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象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篇什中反映的几乎普及边塞征战诗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

21、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异。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辛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盘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握住这个主旋律,对于提高我们对这类诗的鉴赏水平还是很重要的。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表达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22、,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辟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经“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宏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老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参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人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情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这也是赏析边塞征战诗的一方面内容。叶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