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雨霖铃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324217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雨霖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雨霖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雨霖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雨霖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雨霖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雨霖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雨霖铃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 :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 :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2、难点 : 词中所表达的离别情绪。教学时数 : 一课时教学步骤 : 一、简介引入柳永(约 987- 约 1053年) ,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 流连于秦楼楚馆, 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

2、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 , 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奉献。在表现手法上, 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表达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送。

3、二、初读,把握词中流露的情感。1、指名读雨霖铃。2、谈谈这首词情感基调哀伤、凄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3、指名再读4、教师范读5、这首词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有什么特点?明确:别前别时别后虚实结合三、品读,谈谈词人如何表达与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的情感的? 1、直接抒发词人的哀伤之情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良辰好景虚设3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以景写情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凄凉悲苦融情入景,以景衬情2杨柳岸,晓风残月孤寂清冷四、讨论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写的特别

4、动人?讨论明确: 1、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鲜明的画面。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五、归纳艺术手法:离别,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个人情感, 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动情,为之流泪。 除了与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经历有关之外,还与他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关:1善于铺叙,告别过程逐层展示,离别之痛渐次加深。2融情于景,“伤离别”与“清秋节”重笔倍写,便有了双重悲剧性。3虚实相济,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六、总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5、- -第 2 页,共 11 页1、自由朗读,再次体验词人情感。2、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附板书设计:别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实融情入景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别后: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虚一.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

6、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三.背景介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消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 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 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四. “ 雨霖铃 ” 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 ” 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

7、话能引起你的共鸣?1.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 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 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达。一个 “ 竟” 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 江城子 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异曲同工, 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此时无声胜有声”“

8、一切尽在无言中”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2.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 ” 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李商隐无题诗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 3.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 朦朦胧胧的, 酒醒后, 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

9、,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 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 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 都门帐饮 ” 、“ 执手相看” 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比较阅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上篇描写的秋景有哪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含义是什

10、么?表达情意的特点是什么?分析:1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 无情 ” 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浓厚;写景中带出一个“ 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自然的过渡。2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三、解题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 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 这也

11、便是词牌 雨霖铃的来历。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当然,后世作雨霖铃之人颇多,柳永是最著名。亲人团聚。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诵读指导好,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1. 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2. 教师指导寒蝉凄切 要拖音 ( “ 切” 字为韵脚 ,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 竟无语凝噎 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念去去 - 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何处 ” 要读出疑问语气, “ 杨柳岸晓风残月” 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12、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刚刚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 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1. 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情景交融 ( 板书)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 雨霖铃 中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

13、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A. 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 景色特别鲜明刺眼, 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 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 对着这送别的长亭, 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这句词外表写景,实际是在写情, 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

14、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B.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黄昏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 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5、“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 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迎娶刘兰芝的场面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 “柳”的情感内涵。“年年柳色, 灞陵送别” 李白忆秦娥“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诗经“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b 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

16、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c. 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 唯见残月凄楚, 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d. 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 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 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

17、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e. 情景妙合无痕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教师简述: 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1 页种愁绪仿假设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 第二单元7 首宋词中的第二首, 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

18、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黄昏,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

19、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教学重难点】 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 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二、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三、学情分析诗词

20、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到达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 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四、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 作者与背景学生答复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师补充。教师介绍本

21、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明确:婉约词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奈、凄清。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1 页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黄昏,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 清秋节 ” ,情是 “ 伤离别 ” ;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 离人心上秋 ” 品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语句从意象、

22、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进行欣赏,明确情景交融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词人美、景美、情美的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形成一幅别离之图:人物:柳永与心上人背景: 长亭、兰舟、流水、千里烟波、寒蝉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感情:哀婉伤感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 ,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拓展延伸赏析柳永的蝶恋花点拨: 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思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 “ 愁生天际 ” ,

23、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 无言谁会凭阑意” 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 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 衣带渐宽 ”“人憔悴 ” ,都不算什么,绝不懊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背诵练习背诵 课堂教师总结: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六、板书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

24、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7.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 苏轼水调歌头8.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10.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 而骤

25、雨滂沱之后, 继之以寒蝉凄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1 页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 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关于这样的环境和

26、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林逋相思令云: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欲平。 ”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

27、,也许是迫与生计。 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1 页“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 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

28、矣; 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 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 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

29、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30、。所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1 页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 往往要写到杨柳。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表达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31、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找出借景抒情的诗句,并注意句中意象。借景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虚实结合1. 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三种说法: 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2. 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3. 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