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7322933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B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B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B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B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一、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业管理一、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业管理二、市场失灵理论与公共事业管理二、市场失灵理论与公共事业管理三、公共管理部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三、公共管理部门与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业管理w一、公共产品的定义1.“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来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 萨缪尔森:经济学(上)(第14版),第571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1996年版。2.公共物品的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消费的非竞争性(3)收益的非排他性3.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4.需要注意的是:公共产品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w二、公共产品的供给1.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供给不足与过度供给p这两个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必须依靠政府力量,通过政府强制性的征税来加以解决。p是否一定如此?2.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准公共产品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市场失灵理论与公共事业管理市场失灵理论与公共事业管理w市场失灵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1.市场缺陷:(1)垄断(2)外部性(3)信息不对称(4)收入分配不公(5)无法自动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2.市场失灵与政府

3、职能: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a.弥补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b.纠正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c.调节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d.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政府失灵与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与不足w1.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在现代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2.政府失灵的表现:(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2)政府实现职能的效率低下(3)政府的寻租活动3.政府失灵导致的公共产品供给低效和不足:(1)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低下(2)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的质和量不足公共管理部门

4、与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部门与公共事业管理w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界定w社会部门的分类社会部门的分类v公共部门私人部门v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非营利组织组织(NPO)目前国际上几种定义第三部门的方式:目前国际上几种定义第三部门的方式: 第一种是给出法律上法律上的定义。 第二种是依据组织的资资金金来来源源加以定义。(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标准。) 第三种是依据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结构与运作”定义。(美国约翰约翰霍布金斯大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非营利组织具有五个特征:沃尔弗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五个特征:w一是有服务大众的宗旨;w二是有不

5、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w三是有一个不致令任何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w四是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w五是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凡符合这五个特征的组织一般被认为是第三部门组织。中国当前的第三部门组织:w一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社会会团团体体(包括基金会)。w二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w以上三种组织在目前的法律规定中比较明确。对于它们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w三是民间自下而上的草根组织草根组织。w四是在单位内部活动,不需要登记注册的社社会组织会组织。w五是广大农村的农民专业协会、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农村合作社组织组织

6、。w相比较而言,国内外对中国的人民团体、村民自治组织、事业单位是否属于第三部门则存在较大的争议。w人民团体人民团体w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w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w一、一、政府与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w二、二、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w三、三、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与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者所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政府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欧文休斯)一、一、政府与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w(一)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w(二)公共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提供者(一)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一)政府是公共事业

7、管理的核心1.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2.公共服务的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3.政府组织公共事业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二)公共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提供者w公共部门: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代理机构、公法行政实体、政府企业二、二、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w第三部门既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又是公共治理的参与者w国外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治理中的作用:1.第三部门已成为一个凝聚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的载体2.第三部门是填补政府职能转变形成的“治理真空”的重要力量3.第三部门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w第三部门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1.第三部门可以提高公共

8、事业的发展效率2.第三部门能较好地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3.第三部门的发展是重塑政府治理公共事业职能的必然要求国外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一)大力引入私营方式(二)把公民视为“顾客”,强调以“顾客”为中心(三)强化竞争机制(1)做到信息公开,竞价公平(2)给公民选择权(3)内部市场(4)对一些特殊的垄断产业引入比较竞争机制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形式(一)公私合作(1)合同外包(2)特许经营(3)共同生产(二)私有化或民营化(三)使用者付费制三、三、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与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一)、事业单位是什么(一)、事业单位是什么?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教育事业单位

9、(2)科技事业单位(3)文化事业单位(4)卫生事业单位(5)体育事业单位(6)农业事业单位(7)城市公用事业单位(8)交通事业单位(9)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0)社会中介事业单位(11)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二)、事业单位具有哪些特(二)、事业单位具有哪些特征?征?在改革前的体制下,政府对所有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都是一样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成思危,2000):1)政府所有并管理;2)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国有企业;3)其全部运营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4)人员受公务员人员编制控制;5)活动按照国家计划进行;6)运营脱离市场。w除了这一共同历史背景,各类事业单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w首先,各个事业单位

10、所提供服务的性质大不相同。例如,既有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机构如疾病控制中心,也有提供纯私人物品的机构如娱乐书籍出版商。w第二,现在的事业单位都已离开了改革前的事业单位模式,但程度不同。尤其是,运营资金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预算分配,多大程度来自自己创收,其运行在多大程度上受国家计划控制,不同的单位之间差别很大。除了事业单位身份带来的特权外,如无偿使用国家土地,许多事业单位的运营与国有企业已经没有多少区别。w如此的差异性表明,这些机构共有的“事业单位”这一名称更多地是一个历史遗产,而不是依据合理的经济原理而定义的概念。根据这一共有名称制定改革目标时需要非常谨慎。尤其是,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范围不能仅限于改

11、革那些现在被叫做事业单位的机构或政府管理这些机构的方式。中国面临的更为根本的挑战-从而也是事业单位改革应该集中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公共服务的充分提供,如何发展有效率的、与现代化市场经济和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业。w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问题是:1)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干预吗?2)如果政府应该干预,应该由哪级政府进行干预?3)对每级政府来说,怎么干预?政府有哪些可行的方式进行干预?如何在其中进行选择?(三)、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三)、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性w中国有100多万个事业单位,2002年职工总数接近3000万人,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41,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中国的经济资源有

12、相当大一部分投入到了事业单位,其中包括60的受过最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量的国有土地,大约三分之二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各级政府综合预算经常性开支的三分之一。w从行业构成看,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公益事业领域,其中教育单位1400万人,卫生单位450万人,农业单位300万人,文化、交通、城市公用单位各100万人。w事业单位是由政府管理的。它们一般隶属于以下六个层级的政府中的某一级并由其主管,这六个层次分别是:国务院、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地区(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和乡政府。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常常掌握着任命事业单位管理层、审核批准事业单位预算、财务、人事计划,以及评估事业单位

13、业绩等各项权力。w事业单位一般由财政预算提供部分资金。2002年,预算拨款占事业单位资金总量的47.6,另有48.2来自事业单位收取的费用,包括事业收入(45.5)和经营收入(2.7)。通过经营性活动,中央和省级的事业单位通常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而县级和乡级事业单位则主要依赖预算拨款。2002年事业单位总支出中,人员支出占29,其他经常性支出占43,项目投资占22。w在多数方面,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与政府公务员体制基本相同,如人员聘用、养老保险和报酬制度。尽管近期进行了改革,但事业单位职工仍然享受着事实上的终身雇佣。事业单位职工的正式工资等级也和政府公务员相差无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事业单位职工

14、在非正式工资和奖金分配上比政府公务员享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方面,事业单位职工和政府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但都与国有企业的职工存在差别。(四)、事业单位过去的改(四)、事业单位过去的改革过程革过程成思危课题组成思危课题组:这个课题组在2001年强调,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确立一个“目标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包含六项要素的模式。第一个要素是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把不生产公共物品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把与公共物品提供有关的事业单位,转制为可由政府或民营机构运作的非营利机构。政府应负担起管理和运作纯公益性非营利机构的主要责任,而准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应主要由民营机构运作。第二个要素是“整合社

15、会资源”,通过慈善捐助和向使用者收费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付费。希望在中国,“非营利机构成为社会服务创新的主要源泉”,而且“非营利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社会”。其他四个要素与如何促进非营利机构的发展有关,其中包括“给予非营利机构优惠政策”、制定“招募志愿者”战略、通过立法使非营利机构独立于政府之外、对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者和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3年,课题组负责人葛延风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些关键问题,在某些重要问题上,与成思危课题组看法不同。他们认为,一些主要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事业单位已经过度市场化,“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突出机

16、构和个人利益目标而忽视甚至背离、损害社会公益目标”。政府必须担负起组织此类“社会服务”的责任,不管是直接通过国有部门,还是采取其他间接的形式。“公益性社会服务”的提供都应该由政府直接组织,其中包括由政府提供必需的预算投入。改革还应包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全面改革。科技部课题组科技部课题组:与国研中心课题组的结论类似,2003年完成的研究报告认为,市场机制在私人物品提供方面通常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政府必须在保证公共物品提供方面承担起主要责任。研究还对“公共服务被侵蚀”现象发出了严重警告,而公共服务受到侵蚀,恰恰是源自现行的事业单位改革战略。国家发改委课题组国家发改委课题组:发改委的观点是,

17、应该把事业单位重新定义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进行社会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组织,即它们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而非二政府)、非企业(而非准企业)、非赢利(而非变相赢利)”。发改委建议,事业单位应在“公共事务、公益性服务、社会互助和慈善援助等”领域内运作。这就需要区分三类事业单位,即从事社会服务和公用事业服务的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慈善施助事业的机构、从事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协调服务的机构。世界银行报告世界银行报告:应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体改办)的要求,世界银行于2002年9月开始了一项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课题。世界银行课题组的主要工作是试图为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建立一个分析框

18、架。报告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制定改革战略,对基本上由国家经营的整个事业部门进行重组和改革,以便为服务业未来二十年的发展铺平道路,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报告分析的焦点是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一、1978年至1992年初步探索阶段:w主要特点:(1)初步理顺了社会事业各领域的管理体制(2)明确事业单位地位,扩大事业单位自主权(3)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进1992年至2002年逐步深入阶段:w主要特点:(1)明确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向(2)从一般试行转入综合性改革(3)全面推行聘用制2002年至今重点推进阶段:w主要特点:这一阶段改革的总体特点是改革社会事业治理制度本身,而不是仅仅对其内部管理

19、制度的改革。w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1)分类界定,深化改革,调整体制结构,建立一个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2)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改革的原则,以分类界定为基础,以改制、转制、回归为只要办法,进行分类改革。(3)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转化机制、建立现代事业法人治理结构。(4)加快推进公共事业社会化发展,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政府社会分担公共事务的体制和机制。过去的改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w首先,过去的改革措施都是在缺乏一个成熟的整体战略的情况下实行的;第二,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设计经常基于对事业单位的分类,而分类的

20、基础是“公益性”概念;第三,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市场取向。不过,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方面,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出现了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另一方面,在对事业单位引入市场型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开始强调公共服务提供的“非营利”概念。现在存在哪些问题?w事业单位的绩效对于改善公共部门的服务提供,使之符合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极为重要。虽然过去的改革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服务提供方面引入了一些不合意的激励因素。其结果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成本有效性不够,人们享受服务的机会不均等。对关键服务的资金供给不足,低收入弱势群体承担了过多过重的费用负担,而与此同时,为

21、事业单位提供资金仍然是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事业单位“创收”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方面积极性却没有那么高。更糟糕的是,强烈的创收积极性在一些地区导致服务质量恶化,并且造成了不公平现象。此外,庞大而无处不在的国有事业单位阻碍着非国有服务部门的出现,而非国有服务部门对中国维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和提高生产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善服务提供要求进行一场深远的改革,要求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同时处理好付费和激励两方面的问题。(五)、(五)、探索中国事业单位探索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战略改革战略w为了改善公共服务,中国需要进行全面、协调的事业单位改革,其中包括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和从商业性活动中退出

22、,改革公共财政以便更好地为公共服务付费,允许非国有部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问责机制,建立绩效管理和监督体制。由于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特征,改革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充分考虑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具体环境以及对员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中央层面建立一个跨部门的改革领导小组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指导和监督。A重新界定政府角色w尽管中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很多巨大的成就,但仍有必要重新考虑国家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今天中国的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很多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私人物品或服务的商业化生产,这类活动最好留给非国有部门和市场去做。在考虑政府干预的标准时经常使用的“公益性”概

23、念应该只是政府进行干预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有在市场出现失灵的场合,政府干预才有合理依据。B改善付费机制w中国的政府支出以东亚地区的标准来说是不低的。但是,对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服务仍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这种情况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在各种服务之间更有效地分配公共资源。除了将某些商业性活动交给国有企业和私人部门之外,政府还应该:改革预算管理,更好地协调资源与优先次序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中央政府在预算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许多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遵循一种增量预算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些活动即使已经不是政策重点,其经费也无法削减。改革政府间的财

24、政关系,为人民更加公平地普遍享受服务创造前提条件。这要求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更公平地在各级政府之间分配财政资源。C重组事业部门w要决定特定地区特定服务提供者最合适的组织形式,必须详细考察它们所涉及的服务的技术和经济性质以及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但中国仍有可能从以下改革行动中获益:为事业单位创立两类组织形式,即在法律上区分直属事业单位和独立事业单位。直属事业单位可定义为直接附属于核心政府部门、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不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独立事业单位可定义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建立覆盖更多类型的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可以考虑7种适用于服务提供者的组织形式:属

25、于公共部门的核心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独立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以及公共部门之外的非营利机构(民办事业单位)、私营中小企业和大型股份公司。D加强问责机制w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事业单位改革可以通过以下改革措施,达到强化问责制度的目的。建立并有效实施绩效管理合约。在政府内部,中央政府可以为各部委、地方政府和单个事业单位建立服务标准,包括明确每一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和最低服务标准。在事业单位和负责监督事业单位绩效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资源协议,明确绩效标准,明确预算和自筹资金的使用规则,包括预算和财务管理。强化财务责任制度。把所有的公共资源投入,包括土地、固定资产、各种政府补贴、税费优惠、无形资产

26、等,都包括在成本核算和报告制度之中,以便清楚地显示,在特定时期内到底有多少公共资源投入到了某一事业单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需要进行重大改革以建立一个有效的框架。教育、医疗等关键服务向用户收费的行为应当受到限制。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根据上面提到的服务标准和资源协议,每家事业单位都应审查它的职工情况并考虑分流和重新确定岗位,包括提前退休和自愿分流。需要设计一个现实的改革计划,消除违规违法的收入,规范其他收入,清理所有的非正式工资、奖金和其他报酬。赋予客户权力。使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的监督和评估过程中来,是赋予客户权力的一种方式。通过改变付费方式,即从直接补助提供者(如学校)转向

27、补助用户(如家长)并允许他们选择提供者,在提供者中引入竞争,也是值得考虑的措施。E组织好各项改革w中央政府需要认真考虑改革的组织、原则、计划和阶段划分。中央的领导、协调和改革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使改革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考虑采取以下行动:成立改革领导小组。首先,中央政府可以成立一个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直接在国务院领导下工作。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1)对事业单位进行统计调查,获得关于事业单位的详细信息;2)制定总体改革战略,包括改革原则、阶段划分、时机选择和改革责任;3)准备法律法规草案和修改法律法规的建议;4)准备绩效管理的框架文件;5)协调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改革行动。

28、采用一种更加分散化的评审和分类方法。为了在改革战略中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政府应采用一种更加分散化的评审和分类方法,取代过去改革中所采用的传统分类方法,这种传统方法难以将政府在不同经济性质的服务中所承担的角色区分开来,也无力全面考虑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多样性。参考资料:w成思危主编,2000,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w发改委课题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2004,“中国事业单位现状的统计研究”,2004年6月研讨会讨论稿。w范恒山,2004,“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在2004年3月23日“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w葛延风,2003,“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需研究解决的几个原则性问题”,管理世界杂志,2003年第一期。w科技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2003,“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回顾与展望”。在2004年10月23日的国际研讨会上发布的报告。wOECD,2004,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北京:中信出版社。w世界银行,1997,中国2020:新世纪的发展挑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w世界银行,2002a,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北京:中信出版社。w世界银行,2003,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