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7321745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年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年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年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通假字:1.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 轻寡人与(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 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 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一词多义:徒:1. 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 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 :派遣;后“使”:出使)然:1. 虽然 (这样)2.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与:1. 轻寡人与 ( 通 欤 ,疑问语气助词 ) 2. 与臣而将四矣 (加) 若:1. 非若是也(像)2. 若士必怒( 这个)如果,假如古今异义:1. 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 岂直五百里哉(古:只 , 仅仅。今:不弯曲)3. 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4. 以五百里之地 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5. 虽然, 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 下半句多用“但是” 、 “可是” 、 “却”等与它呼应 , 表

3、示承认前边的事 , 但后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6 徒以有先生也 ( 古:只。今:徒弟 ) 7. 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8 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9. 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11.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词类活用: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

4、用法,使流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与臣而将 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以: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 以君为长者 ( 把)而:1. 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动作承接?2.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 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 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 愿终守之(它)6.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5、)者:1. 以君为长者(的人)2.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于:1. 受地于先王(从)2. 仓鹰击于殿上(到)3. 请广于君(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3 页三、特殊句式 1 、 非若是也判断句 2 、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 判断句 3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4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 5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 终于保全了安陵国

6、土的故事。【主题思想】 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 1 段)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第二部分(第 2、3 段)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 2 段) ,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 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二层(第 3 段) ,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7、 秦王用 “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 “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第三部分(第 4 段)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通过对话, 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

8、沉着干练, 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 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 一个先倨而后恭, “使人谓” - “不悦” - “怫然怒” - “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另一个先恭后倨, 临危出使 - 沉着应对 - 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 既是凶恶的,

9、又是虚伪的。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 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 用秦王从反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3 页来衬托唐雎。 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唐雎的说话技巧: . 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如: “否,非若是也。”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 “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 刺

10、杀秦王 , 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 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 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陈涉世家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2、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4、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 (适逢,恰巧遇到 ) 与皆来会计事 (集会) 3、将: 上使外将兵 (带

11、领,率领 ) 项燕为楚将 (将领) 4、书:乃丹书帛曰 (动词,写 ) 得鱼腹中书 (名词丝绸条 ) 5、数:广故数言欲亡 (屡次) 卒数万人 (几) 6、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 (于是,就) 三、古今异义词1、 【等死】 等古义:同样今义:等着2、 【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处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3 页今义:常常3、 【楚人怜之】 怜古义:爱怜今义:怜悯4、 【夜篝火】 篝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5、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

12、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6、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义:集会 ,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7、 【今亡亦死】 亡古义:逃走今义:死8、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夜篝火】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死国可乎】死:为而死【乃丹

13、书】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法皆斩】法:名词作状语,按法律。【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怪。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3 页【忿恚尉】忿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五、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 ,凑足音节 ,无实义 )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 ,的) 2、为:为屯长 (当) 为天下唱 (替) 士卒多为用者 (成为) 为坛而盟 (修筑) 3、以: 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六、文言特殊句式【省略

14、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 ,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 ,指吴广【判断句】1、陈胜者 ,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八、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2、乃诈称 /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公输一、词语(一) 一词多义1 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必为有窃疾矣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3 页公输盘为我为云

15、梯制造。以牒为械当作2 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3 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 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请说之 说,解释,陈说。5 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 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 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二)古今异义1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 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 虽杀臣,不能绝也虽 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3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所以 古义:用来 .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

16、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请古义: 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固 ,古义:本来今义:坚固6 墨子起,再拜。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7 荆之地方五千里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8 请献十金金 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9 舍其文轩文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10 胡不已乎胡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三) 通假字1 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4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 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四) 词类活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17、- - - - -第 7 页,共 13 页1. 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 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3.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4. 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 吾不言 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 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虚词的用法1 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2 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 从3 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

18、楚寇矣表顺接二、特殊句式1 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 省略句(1) 将以(之)攻宋。(2) 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3 倒装句(1) 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2)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于鲁起)4 判断句(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为与此同类。三、课文要点1 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1) 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 使楚王理屈词穷(3) 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 墨子是用什么方法对付公输盘和楚王的?对公输盘,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用连续的否定句,断了公输盘的退路,揭示出他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使

19、其无话可说。对楚王,墨子采用相同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用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随即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对比,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3 人物形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3 页墨子:机制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4 语言特点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第 7 段,墨子的语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15 段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富饶宋国贫乏

20、,感染力强。1921段揭露公输盘杀机,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孟子两章一、词语实词(一)一词多义1 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 ,辅佐2 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3 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4 者然而不胜者的原因得道者多助的人(二)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有血缘关系的人员(2)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3)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4)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三)通假字(1)亲戚畔之

21、“畔”通“判”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四)词类活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3 页1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2 必先苦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3 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4 饿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5 空乏其身“空” “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6 行拂乱其所为“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7

22、所以动心忍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8 人恒过“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9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 “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虚词的用法1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2 而:环而攻之 而不胜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转折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3 之: 三里之城 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寡助之至到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4 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借以天下之所顺凭借二、特殊句式1 判断句是天时

23、不如地利 也。2 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 被任用 , 被提拔 ) 3 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 (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 ) 三、课文内容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短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 如何展开论证短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阐明了“人和”的实质。4 语言特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3 页语句整齐、 流

24、畅,一气贯注。 运用排比否定句, 使结论有说服力。“多助” “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短文论点文章结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 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六个人物都是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4 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5 作者从那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正面个人;反面国家。论证了经受磨难的益处, 继而得出孟子的治国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两则短文

25、的论证方式有什么异同?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不同之处在于,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在开头,第二则在结尾。鱼我所欲也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词多义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 ,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2、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4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26、-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3 页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4.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 ,辨别。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 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

27、手段。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虚词的用法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3、而修饰: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并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转折: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4、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3 页妻妾之奉:之: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 ,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

28、的宾语“礼义” , “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课文分析:第一段分为三层。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舎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 第二层作者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者先从正面来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 ;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又从反

29、面进行假设分析, 进一步警醒人心, 得出“由是则生而不用” 是因为“有甚于生者”,就是“义”;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 ,是因为“甚于死者” ,就是“不义”的结论。最后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 贤者 ” 才能做到 “ 舍生取义 ” ,是因为 “ 贤者” 能够保有 “ 本心” 而已。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作者以 “ 一箪食,一豆羹 ” 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 “ 一箪食,一豆羹 ” ,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 呼尔”“蹴尔” 而与之,则 “ 行道之人 ” 与“ 乞人” 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 本心 ” 的表现。

30、又举有的人 “ 不辩礼义 ” 地贪求 “ 万钟” 为例,说明丧失 “ 本心”的表现。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 一箪食,一豆羹 ” 与“ 万钟” 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 “ 万钟 ” 自然是多的。但是, “ 万钟” 决定的是 “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 ,而“ 一箪食,一豆羹 ” 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 万钟” 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 既让人认识到将 “ 礼义” 抛到脑后,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 “ 本心” 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