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7320979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8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2年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重点1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要准确地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例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都不是商品。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作商品来买卖,如有的人出卖自身的内脏器官等,但这是一种特殊例外,并不能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二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用来自己消费就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进行交换。相反,如果用于销售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

2、又用于交换。 再如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和送给别人的礼物,也不是商品。在学习时, 要认真看教材中的插图。最后列出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商品和物品比较的表格,以加深对商品概念的理解。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比较表比较商品其他劳动产品区别商品用于交换商品有价值商品是个历史范畴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联系二者都是劳动产品二者都有使用价值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商品与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比较表比较商品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区别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用于交换商品是个历史范畴不是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物品是个永恒的范畴联系二者都有使用价值通过比较可以概括出物品、劳动产品、商品的联系和区

3、别:(1)联系: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包括商品,劳动产品是物品的一部分;物品包括劳动产品。(2)区别: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产品和物品不一定有使用价值,也不一定有价值。另外, 要注意, 商品与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换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不再用于交换,而成为消费品或待消费的物品,也就不再是商品了。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全课最基本的内容,以后教材中的一系列内容,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内容,因此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是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它不是靠人们的直观所能把握的。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难理解

4、,因此这部分知识又是本课的难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商品的价值。第一, 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在学习这部分时,首先要抓住“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句话,注意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可采取推理的方法,也可采用与同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如: 1 把斧子可以同15 公斤大米交换,为什么它们可以互相交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是由于它们的使用价值相同。通过讨论,要明确同质的东西,量上才能比较,从使用价值上说,它们是不同质的,无法进行比较,也就无从相等。那么是

5、不是商品的其他自然属性使他们相等?比如从重量来看,1 公斤白菜和1 公斤活鱼相等;从体积上来看,1 个元宵和1 个煤球可以相等;从化学分子式来看,氢气、氧气可以和水相等。但1 把斧子可以和15 公斤大米交换,显然不是这些方面相等。那么,究竟是什么 “ 共同的东西 ” 使它们相等呢?这里要一步步深入思考: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时都耗费了人类劳动 在产品中都凝结了人类劳动都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第二,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不要认为只要是劳动产品就凝结了人类劳动,就有价值了。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需要相互比较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所以,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会有价值。第三,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交换价值产生于最初的物质交换中,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出现,直接表明了劳动者的交换是以获得对方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体现了两者交换劳动成果的社会关系。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就在于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凝结在里面。撇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和具体形式,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 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7、,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第一,作为商品,它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两者缺一不可。第二,作为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价值是抽象的东西,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在具体的物质上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人会要的,也就不会形成价值。第三, 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如果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也就不可能称其为商品。第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作为商品生产者或商品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因为作为商品生产者为

8、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而作为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不可能二者均占有。这是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体的正确理解。这里所说的统一是对立的统一。(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点是价值规律最主要的内容,只有懂得这一原理,才能真正掌握价值规律的实质,懂得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但是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相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否则, 社会上同一种商品就没有统

9、一的价值量标准,不仅使商品交换无法进行, 更不能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属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不懂商品,也不会懂价值规律,就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在这里, “ 基本 ” 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另外,货币还有其他三个职能是: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世界货币职能

10、。(1)价值尺度职能第一,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 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学习时要注意 “ 一切 ” 二字,如果不是一切商品,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了,而是商品的等价物。第二,货币所以具有价值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它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第三,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一般与价值成正比。第四,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是现实的货币。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

11、商品的价值大体有四种表现形式,是依次发展的。(2)流通手段职能。第一,商品流通的含义。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它的公式是: 商品 货币 商品。要加深对商品流通的理解,可以把货币出现以前的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相比较。首先, 前者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 商品; 而后者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 货币 商品。其次,前者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后者则是在货币产生后才存在。再次,前者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后者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分离的,这会带来商品经济中一系列矛盾。第二,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

12、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第三,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4等价交换原则是怎样贯彻的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这一问题时,应弄清以下几点。第一,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等价, 就是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但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是存在于每一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说的,要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来理解。 不等价交换会挫伤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只有贯彻等价交换原则,才能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正常进行。第二, 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出现后,应表现为价格和价值相符。但实际上价格有时比价值高, 有时又比价值低。所以出现这种现

13、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是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低于价值;当供小于求时,价格就会高于价值。第三, 弄清价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是理解 “ 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这一问题的关键。要明确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这是因为: 其一,要看到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不是脱离价值无限地上升或下降,所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仍然是价值决定价格。其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仅要看到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而且应看到价格反过来也

14、影响供求关系,即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扩大生产,从而使供求趋于平衡;反之,当价格低于价值时,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从而价格逐渐上涨。其三,虽然在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一致。总之, 价格终究还是由价值决定的,说明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弄清上述原理后, 可联系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一些稀有的东西,包括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它们的价格都很高,也不围绕价值波动。这是因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价格波动会影响供求,价格上涨会促使生产扩大。而文物、 名人字画、 珍贵

15、邮票等的数量却不能因为它们价格的上涨就会增加,即使价格上涨到惊人的地步。也就是说,价格上涨不会促使这些商品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这样就不能反过来抑制它们价格上涨,在这里能够抑制它们价格上涨的因素,是人的购买力。 但这是商品交换存在的某种特殊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某些特殊现象,就否定价值规律的存在,无论是研究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必须以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事实作为依据。另外, 社会上还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哄抬物价等现象, 这些则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5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这是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也为我们学好经济常识打下基础。这部分知识与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

16、式有密切联系。融会贯通地学习,可以加深对价值规律的理解。(1)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 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计划调节。这里,社会主义

17、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因为,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高于价值,由于有利可图, 许多生产者就会被吸引到生产这种商品上来,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生产部门。相反,当某种生产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由于无利可图,从而使某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个生产部门退出。价值规律就是这样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流动,所以说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2)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

18、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 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强经营管理, 降低消耗, 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在现代社会, 科技的作用更加重要,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有:提高商品生产者自身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改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

19、:让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之在交换中获利较多。(3)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着竞争,由于竞争, 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避免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出现两极分化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竞争的结果也必然是优胜劣汰,只不过因为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而一般不会出现两极分化。要认识到,我国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尽管给下岗职工带来了暂时困难,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其一, 可以减少国家对亏损企业的补贴,这

20、是从货币形态角度讲的;从物质形态上讲,就是减少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浪费。 其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有些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就是因为其产品供过于求,长期滞销。这些企业被别的行业兼并,实质上是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其三,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被淘汰的一些企业,往往是一些生产质次价高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被淘汰了,从全社会角度讲,就是减少了劣质产品,提高了全社会的产品质量。其四,有利于激励企业发展。 优胜劣汰,对其他企业无疑是一种鞭策,促使它们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改变那种认为竞争是资本主义所特有,在竞争中被淘汰更是社会主义所不容的旧观念,树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有竞争的新

21、观念,增强改革开放意识、 竞争意识和竞争风险意识。小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存在竞争。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把竞争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结果。应看到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竞争的目的、性质、范围和手段各不相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竞争的结果产生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由竞争产生了垄断, 垄断又加剧了竞争,竞争和垄断相互作用的结果,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他一切固有的矛盾激化,导致资本主义最后灭亡。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开展竞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动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更好地满足人

22、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学习价值规律三个作用时,应对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解。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但是,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作用发挥的程度和结果又有区别。价值规律完全自发地起调节作用就会造成社会劳动巨大浪费,因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加强了计划调节, 但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则更为有效。在私有制条件下, 商品生产者为了私利改进技术,往往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法,这就影响了先进技术的及时传播,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由于各企业的根本利益一致,采取一定措施

23、就可减少或避免这种损失。在私有制条件下,竞争的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优胜劣汰可以采用先进企业兼并落后企业,从整体上看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难点1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了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1)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之后,就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5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着偶然的、 极少量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这种交换的产品就是最初的商品。商品交换就是用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但当时,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不存在。手工业出现之后,出现了商品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这样商品经济就产生了。(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这个问题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工, 分工越细, 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可能都由自己生产出来, 因此要用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相互交换,这就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利益,所以必须通过等价交换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

25、产品。这样才能有商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个观点教材阐述比较简单,而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此观点的内容很多,无论是理解还是做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一观点是本课的又一难点。理解和掌握这一观点,应把握:第一,四个方面的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6、才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2)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价值量即商品的大小,通常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它与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同一商品的价值量只有一个。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价值总量是指某部门、某行业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的总和。它等于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即商品的数量)的乘积。 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因为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论是增加或减少,其价值量随着也增大或减少,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也相

27、应的减少或增加,而价值量与商品数量的乘积不变。价值总量与个别劳时间成反比。因为这个别劳动时间无论增加或减少,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相应减少或增加,而价值量不变, 所以, 价值量与使用价值数量的乘积也随之减少或增加。(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因为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使用价值量的乘积, 而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与使用价值的数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愈小,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也就愈多,因此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的数量的乘积也就不变。商品的价值总量与

28、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因为个别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就愈多,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的数量的乘积也就愈大。(4)使用价值的数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使用价值的数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都成正比。不管个别劳动生产率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都增多。概括上述比例关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社

29、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价值总量无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与价值总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总量成反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使用价值的数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都成正比。第二,个别企业、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当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随之增加,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

30、业所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也增加,个别商品生产者可以获得额外收益,个别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个别企业、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命运,意义重大。第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意义。各部门、 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引起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 虽然商品的价值总量不会增加,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多, 社会财富增多, 由于市场的竞争可促使商品生产者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要全面认识公有制

31、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这种分析对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认识,成为本课的重点之一。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定义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出现了许多由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很显然,在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成份,应该属于公有制经济。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应着重从四个方面来认识。(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的理解。准确识记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时,特别要牢记“ 混合

32、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是公有制经济的成份这一新的提法,从概念上完整、准确地去理解。明确这一提法与我国传统意义上对公有制经济理解的重要区别,看到它是从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活动的实际出发,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发展。(2)国有经济的认识。对国有经济,重点理解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过去,一讲到主导作用,往往单纯从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来认识,这与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已有较大变化,因此,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理解,应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另一方面,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国有经济依

33、靠自己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着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有力表现。(3)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性质的经济基础。其中集体所有制,特别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机制,可以适应生产力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村土地问题,体现了共同致富原则,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 我国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广泛吸

34、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意义重大。(4)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应着重理解其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属于公有制经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公还是私,或者还有其他什么形式,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 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因此,它不仅具备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独特的特征。第一,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在我国现阶段,

35、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第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市场经济中, 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 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所以,防止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6、的基本特征之一。第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各部门、 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既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又存在着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 物力、 财力办大事; 同时由于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难点1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理论上说,由于公有制的建立,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能够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党的坚强领导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应该比资本主

37、义国家更强有力。 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也经常出现不协调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难点问题。应该承认, 目前我国对市场经济所进行的宏观调控,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诸如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无序竞争、 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在有些地方、有些时期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要具体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还存在长官意识;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 导致国家的宏观调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国市场不发达、信息不灵, 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国内市

38、场和国际市场不熟悉,对国家的计划、 政策不了解, 因而导致盲目决策。再就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样也会使国家的宏观调控显得软弱无力。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功地实现了“ 软着陆 ” ,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我国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提法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

39、补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其地位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位已在新修改的宪法中予以确认。 教材中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非公有制经济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认识上是会产生一定难度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从认真分析、准确理解教材中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定义入手。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这是相对于市场经济的

40、一般特征而言的。这一提法,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制度性;而“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则是从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角度来说的。 这一部分经济成份,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将有长期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因此, 也就必然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的认识,还要从非公有制经济本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点来认识。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已不同于一般的私有经济;它的发展、 运行都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紧密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现阶段

41、,我国经济发展中,不能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外的异己力量,而应该给予法律上的肯定,明确其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准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这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讲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阶段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特点是:从生产的角度讲,社会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联合生产劳动;从分配的角度讲,人们只

42、有向社会提供自己劳动生产的产品或劳动服务,社会才会对他们进行分配;从交换的角度讲,交换不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且也是为了获得价值,交换区域也从一个地区走向整个国家,甚至走向整个世界;从消费的角度讲,消费也不仅仅是消费本地区、本国的商品,而是哪儿的商品质量好、价格廉,就消费哪儿的商品。因此,在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中,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要通过社会才能实现。(2)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这是从市场经济的功能来讲的。这要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市场经济就是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资源配置起根本、主要的作用。所谓资源配置就是人类需

43、求的无限性同经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人们必须就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更好满足人类的需求做出选择。简言之, 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资源在不同需要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其二,市场只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即根本的、主要的作用,而不能起全面的、惟一的作用。因为市场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调节) 的基础性作用, 还需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事实上,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都需要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来调节,使经济得到稳定、有序的发展。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重点1关于企业

44、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一重点首先要从准确理解经济效益的概念入手,认真分析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的公式, 搞清企业经济效益与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的关系,然后运用已学过和掌握的价值规律原理, 分析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为:第一, 依靠科技, 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

45、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2关于 “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因为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这种经济现象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太深入。虽然,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兼并和破产不断增多,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人们对这一经济现象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同时, 对于中学生来说, 毕竟离这一经济现象还较远,缺乏感性认识, 所以,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理解这一问题, 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概念和理论上理解,兼并和破产只是一种经济现象, 是企业参与市

46、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是我国企业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二是弄清兼并和破产的意义和作用,懂得兼并和破产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三是搞清破产和兼并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针对我国目前企业破产现象在人们中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实际情况,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二是企业实行破产制度,可以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活企业的活力, 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实行企业破产制度, 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

47、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3关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义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重点的突破,第一,要按照教材中讲的,搞清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的三点表现;第二,可以联系现实经济活动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实例, 理解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 要学会运用这一观点分析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4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对这一问题,要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去理解,树立起全局观

48、念、整体观念、长远观念。作为企业经营者,第一, 要处理好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既要努力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经营管理好本企业,又要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 企业经营者要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处理好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保证企业有发展的后劲,又要关心职工生活,保证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调动职工积极性。5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经营者的素质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有企业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能否成功的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改革以来,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破产、倒闭,经营

49、者本身素质低, 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现代企业对经营者的素质要求是综合性的,即要求经营者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具备政治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它的经营者既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从事企业经济工作的专门人才。6关于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更显得重要。企业的信誉是指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反对失信

50、和欺诈;企业的形象是指企业的产品、 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与认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创立名牌产品,实行优质服务,是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也是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目前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名牌产品大举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挑战下, 中国的企业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树立名牌意识,用产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难点1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 公司制 ”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占据着支配地位的企业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公司可

51、以分为很多种类, 但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二者的异同点,列表对比如下:比较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不同点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发行股票筹资,资本必须是货币股东人数有最低限制,没有最高限制注册最低限额为1000 万元设立程序较复杂适应于大中型企业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出资证明,出资不一定是货币,还可以为技术、厂房、土地等股东人数限制为250 个以下最低注册资本为10 万至 50 万元设立程序简单适应于中小型企业相同点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均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及总经理公司均以其全部资本对债务承担责任公司均有名称、章程等2关于

52、 “ 法人 ” 、“ 企业法人 ” 、“ 法人企业 ” 、 “ 非企业法人 ”法人: 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它不是具有生命的人,而是在法律上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照法律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企业法人: 是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数额,有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私营企业等,都是企业法人。法人企业:同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 “ 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 。它们是 “ 法人 ” ,但主要从事

53、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法人 ” 和“ 自然人 ” 是相对应的一组概念见下表:法人自然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含义由法律所拟制的人格,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以生命或血缘为其存在特征的单个人, 依法享有民事权力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个人分类按照财产所有权性质不同,分为:国有型法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其他全民所有制机关集体型法人:集体企业和单位私人型法人:外资、侨资和其他私人开设的公司或其他法人组织混合型法人:不

54、同所有制成份组成的企业法人根据设立的目的和活动内容划分:企业法人:以盈利为目的。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混合企业、私人企业非企业法人:不以盈利为目的。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重点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为本课的重点,是由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这一问题也是不同类型考试考查的要点。所以,应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这一重点。第一,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看农业的基础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农业为我国12 亿多人口提供食物和其他消费品这一事实。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

55、,解决12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我们应该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农业的首位。那种“ 有钱就有粮,无粮也不慌” ,“ 有钱可以到国外去解决粮食问题” 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为,我国人口众多,靠外购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把基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果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都要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 这个国家的自立就谈不上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在目前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但社会上, 尤其是青年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常见,因此,我们应珍惜粮食。第二, 从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

56、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看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加之我国农业又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第三,从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看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建国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2

57、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这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一个重点,是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科学技术。而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为此必须走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什么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高产、 优质、 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 优质、 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

58、约型的转变。第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这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所在。应该看到,发展农业最终要靠科技、教育解决问题。因为,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都取决于科技进步,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的培养又要靠教育,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应该看到, 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只占3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60还有相当差距,同时,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低。所以,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起

59、来,才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最终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为此要充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观点。第三,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还需要稳定和完善党的有关政策,增加农业投入以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依法发展农业, 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投入,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物质基础;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将我国农业改造成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掌握这一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里的工业是特指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现代化机器大工业

60、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点和推动力。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能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手段来装备工业,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第二,工业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上,而劳动工具主要由工业部门制造。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第三,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

61、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源泉;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4在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理解这一重点问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二,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造成的。 目前, 我国农业基本上还属于人力畜力耕作的传统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状态,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所能供养的人口很少。工业上也有许多部门、行业的生产设备较落后,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自动化的水平很低。这样必然使大量的

62、社会劳动被束缚在直接物质生产部门,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造成我国第三产业落后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第三, 建立起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具体包括;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提

63、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一重点的确立依据是:伴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21 世纪的劳动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这一重点的理解应抓住两点。第一, 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职业技能作为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并影响着劳动生产力水平。 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必须大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64、第二,要有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紧迫感。在我国,由于教育和培训条件的不充分,导致我国劳动者素质较低,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尽管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但受教育的水平低,在劳动人口中,大专水平以上的只有20,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供不应求。 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了很多劳动者由于本人能力和素质差,而不能从事相应职业,这就最终影响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因此,每一个劳动者应有紧迫感,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与技术素质。6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 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是自身素质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守职业道德

65、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理解这一问题应掌握以下几点。第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有相当的广泛性。如“ 师德 ” 、“ 医德 ” 、“ 商德 ” 、“ 艺德 ” 、“ 官德 ” 等等。在现实生活中, 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在从事一定的职业,所以都要遵守与本行业和本岗位的社会地位、功能、 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正因为从业人员的范围广、层次多, 所以职业道德在整个道德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第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

66、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职业道德要求做到:“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 。这五句话是所有行业都应遵守的公共性的职业道德准则。第三,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提倡遵守职业道德,是培养“ 四有 ” 新人、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会对所从事的本职工作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遵守职业道德, 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但其负面影响, 也必然会反映到职业道德上来。如商业中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现象经常发生;文化生活中不

67、健康、不文明的东西屡禁不止;干部队伍中一些人以权谋私、 腐化堕落没有根本解决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难点1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对这一难点的学习应抓住两点:第一,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把握。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每个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使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了统一。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具体体现在两个不可分割

68、的方面,即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在社会主义社会, 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涉及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但作为劳动者,其最基本的权利是劳动权利,其最基本的义务应该是劳动义务。第二, 从两种制度的比较加以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劳动者只能是被雇佣的对象,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者所处的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决定了劳动者不可能有真正的权利。因此,也就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存在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在劳动者是主人翁这一关键点上得到了统一。劳动者在充分享有劳动权利的同时,还需承担义不容辞的义务。2应如何看待我国当今的

69、失业现象(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走市场经济的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必然会引起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这就必然会引起部分劳动者下岗、失业或合理流动的现象。(2)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执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低效率的政策,一个人的工作几个人干,在“ 大锅饭 ” 、“ 铁饭碗 ” 体制保护下,掩盖着一种隐性失业的危机。改革使失业的危机暴露了。(3)改革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技术改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失业现象增多。(4)改革打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壁垒,使农村改革后剩余的劳动力能自由流动,增加了失业现象。综上所述, 我们应

70、该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且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失业问题,开拓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之路。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重点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国民收入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或净产品,是一国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的标志,只有国民收入作为一定时期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 增加国民收入总量是发展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物质基础。但是,国民收入中,多少用于积累、用于哪些方面的积累,多少用于消费、用于哪些方面的消费,也直接影响着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国

71、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 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往往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高的期望值,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所谓高消费。这种观念是有害的。懂得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了深入理解处理消费和积累的关系的原则,我们应首先正确认识积累和消费的内在联系,因为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原则是以此为依据和基础的。积累和消费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精选学习资料 -

72、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费水平的基础;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这就是说积累与消费之间有统一性或一致性,其主要体现在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例如, 国家和集体投资, 兴修水利,建设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可以增加粮食、副食的供应,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可见,积累和消费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除了统一性的一面,由于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所以二者之间又存在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例如, 长江三峡工程, 对下游沿江居民的好处是明显的,而对上游居民的直接影响是利益受损;工

73、程的建设周期长,在这期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由于积累和消费所体现的关系是不同的,并且用于分配的国民收入是个既定的量,所以积累和消费所占份额必然是此消彼长。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恰当的协调二者的矛盾,使之相互促进, 既能充分地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国民收入, 又能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形成积累和消费的协调增长和持续发展。为了深入理解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我们还要注意积累和消费各自所包含的矛盾, 即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矛盾。国民收入的实物形态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国民收入是通过价值形态进行的。因此,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必然会遇

74、到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与它们各自所需要的实物是否相等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在生产发展、 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在这里,前提是国民收入有所增加,舍此,积累和消费的增长就没有源头。在此前提下,积累和消费二者不可偏废。 如果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造成消费萎缩, 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不仅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而且会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相反, 消费部分过多,对生产成果搞“ 分光吃净 ” ,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可见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

75、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那么,积累和消费的增长究竟各应达到什么程度?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积累和消费之间很难确定一个严格的固定比例,但是,积累的最低线, 要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积累的最高线, 要使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与之对应的就是消费的最高线和最低线。 所以, 合理的积累和消费比例应当是在这个最低线和最高线之间,不能突破这个界限。第二,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积累部分的称积累基金,用于消费部分的称消费基金,这种分配不能凭主观愿望随意确定,必须受国民收入物质形式的制约。具体而言, 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

76、加的生产资料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如果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一些建设工程就不能按期完成,甚至现有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也出现短缺。如果积累基金小于生产资料的增长,则会造成生产资料的积压,减缓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 如果消费基金超过消费资料的数量,就会出现消费品供应紧张,引起物价上涨,不利于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如果消费基金安排得过少,则会造成消费品的积压,对改善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扩大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违背上述原则的现象曾多次出现过。在 1978 年以前的大部分年份,我国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过

77、分强调了国家积累的重要性,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部分过大, 消费部分过少,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限制了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发生过4 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形成原因复杂。但消费膨胀或生产建设投资膨胀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消费膨胀主要是由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重消费、轻积累,对生产成果分光吃尽,工资、奖金和各种福利增长过快,结果使消费品供不应求,导致物价上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三, 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

78、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的分配牵涉到国家、企业(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必须统筹兼顾,使之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国家增加积累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从企业发展看, 企业也要有一定的积累。企业作为经济生活中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只有通过不断的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强发展后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考虑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的同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使广大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这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不同主体的积累与个体消费的关系

79、,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2财政的作用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1)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履行其各种职能提供物质保证。但是,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中,国家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过低;在财政收入中, 中央一级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过低,与其应承担的任务不相称,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财政赤字过大,教科文卫经费不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几千万人尚未脱贫等等。因此,必须改变上述两个比例过低的状况,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深刻理解财政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增加财政收入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上

80、述问题的解决。(2)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税收,我们青年学生将成为未来的纳税人,懂得了财政的作用,有助于增强纳税意识,自觉纳税。财政的作用是通过财政分配的两个方面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共同实现的,因此,分析财政的作用, 应注意财政收入包括哪些形式、财政支出用于哪些方面。财政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这些形式的收入和这些方面的支出所起的作用的综合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如市场不能调节社会必需的诸如行政、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的供给,市场的自发性容易

81、拉大收入差距、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等等。因此,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就是国家所能使用的重要手段。财政收支数量、 结构的变动都可以起到调控的作用。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这是因为, 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 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的数量、方向的控制,可以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及其结构施以影响

82、,使之趋近于预期的目标。例如,通过财政支出,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实现物价稳定;通过财政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失业;通过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刺激需求,促进经济走出不景气状态。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些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所以,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在我国,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才能为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而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学,科学的进步要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智力和精

83、神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财政发展经济的作用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作用, 二者是有紧密联系的,应注意从这一联系中进一步认识财政的重要作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四,财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状况, 一方面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财富的分配状况。财政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方面通过经济建设支出,促进经济发展,为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调节社会分配,以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

84、,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存在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其扩大,将不利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 背离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对财政的上述调节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其宏观调控职能的表现,这种调控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的这一作用是与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直接联系的。在我们国家,人民内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少数敌对分子还存在;少数霸权主义时刻还在企图干涉别国内政,在世界各地炫耀武力,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因此,必须强化国家机器, 建立强大的国防。雄

85、厚的财政实力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是任何其他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总之,财政的作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是广泛的、巨大的、重要的。3我国税收的性质税收是与国家的产生连在一起的,不同社会的税收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国家这一政治权力机关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税收的收支过程形成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一种分配关系;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税收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但是,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税收,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又有不同点。这种根本区别在于税收的性质不同,税收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的性

86、质。由于税收包含征收和支出两个方面,因此,税收的性质就是通过这两个过程体现出来,分析税收的性质,就应从这样两个角度去思考。从征收方面看。 在我国, 由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所以,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整体与局部利益、长远与目前利益的关系。可见,同样是取之于民, 社会主义的税收在征取的来源、主要依据及其体现的分配关系上,仍有其独特性。从支出方面看。 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国家政权机构的宗旨是

87、为人民服务,这种根本性质和职能就决定了国家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是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通过上述分析,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这也是我国税收的性质。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可以联系我国财政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中很大一部分是税收,税收的性质必然具体贯穿在财政的作用中。4我国税收的作用由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作用与财政的作用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 财政收入的来源不局限于税收,还有其他的来源,因而财政的作用远

88、比税收的作用广泛,但在学习中,我们还是可以把财政的作用与税收的作用联系起来,掌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对税收作用的把握。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财政的作用中包含着税收的作用,税收是财政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形式或重要工具,区别表现在, 财政的作用包含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作用,而且直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指的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人民生活、国家政权的积极作用,对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等, 而税收的作用主要着眼于税收的特点和征收的过程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整个财政收入的影响,而税收

89、作为财政收入进一步所发挥的作用,应当包含在财政的作用当中。因此,税收的作用虽然与财政的作用有密切联系,但又属于两个层次,不能完全等同。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的保证。这一作用是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密切联系的。正是税收所体现的权威性,才能使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税收,依法纳税。第二, 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运用直接控制手段,而是通过对市场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纳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

90、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第三, 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理解。宏观方面:税收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据此,国家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从各地个人所得税的缴纳状况,可以大致了解地区间收入水平的差距,从而采取必要的调节政策和措施,防止地区间的收入过于悬殊。微观方面:国家各级税务部门通过征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防止企业违反税法行为,促进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由于这一课是从纳税人的角度来介绍有关财政、税收的基本知识的,讲财政、 税收等客观经济问题是

91、为了落实到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上来,因此这是本课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这一重点内容,既要弄清道理,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第一,要联系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弄清“ 纳税人意识 ” 的基本内容。所谓“ 纳税人意识”是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自觉意识。具体说,一方面,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自觉纳税。 纳税不仅是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而且也是维持、 改进和创造公民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决定了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例如, 国家机构的设立和运作、公共设施的创立和维持,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等,都是公民赖以生存及其利益得以实现的基本社会条件,而这些庞大的开支主要来源于税

92、收。因此, 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弄清这个道理,就能增强纳税的自觉性和自愿性。另一方面,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行使纳税人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由于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是靠“ 纳税人 ” 的税金支付的; 国家公职人员所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是纳税人自己的事务。其费用也是靠“ 纳税人 ” 的薪金支付的;公共权利机构设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 纳税人 ” 服务的。 因此,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包括税务人员)及其公共权力监督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二,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澄清和纠正一些不恰当的想法和行为

93、。难点1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引发通货膨胀吗?这个问题, 正是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热门话题。一般来说, 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是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如果收大于支, 节余过多, 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相反,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即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但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绝对相等的情况是罕见的,出现的情况或者是节余或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是赤字,故略有节余或略

94、有赤字都视为基本平衡。20XX 年,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需要。赤字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拉动了经济总量的增长,政府的税收同步增加,这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赤字增加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第一,当前经济形势是“ 货物膨胀 ” 、“ 商品过剩 ” ,不会出现抢购的现象;而以前的情况是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增加赤字,结果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二, 这次的财政赤字是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解决,不是“ 印钞票 ” 。当然,靠扩大财政赤字搞建设也不是没有风险,关键是能不能用好这笔钱。2弄清 “ 税收 ” 、“ 利润 ” 、

95、“ 债务 ” 、“ 罚款 ” 与“ 收费 ” 的区别税收、利润、债务收入、罚款、收费都是或大都是财政收入的来源,但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而其他收入形式则不完全具有这些基本特征。(1)税收与利润的区别。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收入。企业依法上缴税收,不能打折扣, 不得讨价还价。 利润在这里主要是指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它是国家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利润具有有偿性, 而固定性则不明显。 这是因为企业作为经营者,有义务向国家上缴利润,但以怎样的比例分配,情况会多种多样。可见上缴利润不如税收那样稳定可靠。(2

96、)税收与债务收入的区别。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债务(国债、外债)不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更不具有无偿性,因为借债是要还本付息的,是自愿的, 借到多少、何时还债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3)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等的区别。税收和罚款、没收财产等,都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 但罚款、 没收财产等不具有固定性。例如, 在我国发票管理规定中,对未按规定领购、开具、保管发票的单位和个人,要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以1 万元以下的罚款。在这里,没收非法所得没有固定数额,有多少就没收多少。(4)税收与收费的区别。二者都具有强制性,但收费不具有完全的固定性和无偿性。特别是在我国当前情况下,乱收费的现象比较严重,更不

97、能把二者混合起来。具体地说,税收与收费的区别如下:一是征收的具体主体不同。税收是由国有税务机关(包括海关、农税部门) 代表国家征收的;收费是由其他行政或事业单位征收的。二是用途不同。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款由国家统一支配,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各项收费一般采取专款专用原则,除少数作为财政收入外, 大多数用于本行业、本部门业务支出的需要。三是特点不同。税收具有固定性,是一种规范的分配;收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是非规范的分配。3弄清 “ 纳税人 ” 、“ 负税人 ” 、“ 代扣代缴人 ” 与“ 征税对象 ” 的区别纳税人、 负税人、 代扣代缴人和征税对象这几个概念,是学习税收内容时需要弄清楚

98、并加以区分的概念。(1)纳税人与负税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也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从民法的角度讲,纳税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是指负有法定纳税义务的个人以及属于自然人范围内的个体户、农村承包户等。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履行法定权利的承担法定义务的组织,如企业、社团等。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凡发生应税行为、取得应税收入的,都必须依照税法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否则,要受到法律追究。负税人指税款的实际承担者负担税款的经济主体;而纳税人只是负担税款的法律主体。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只有当纳税人所纳的税款无法转嫁时,这时, 纳税人就同时又是

99、负税人。例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如果纳税人能够把所纳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这时,纳税人和负税人就属于不同的主体。例如,消费税的纳税人是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而负税人则是消费者。税法一般只规定纳税人,而不规定负税人。(2)纳税人与代扣代缴人的区别。纳税人一般指税款的缴纳者,但在有些场合,纳税人并不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而是由代扣代缴人代其缴纳。代扣代缴人是税法规定有义务从纳税人的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额并代为缴纳的单位或企业。 例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征

100、收办法,那些向个人支付收入的单位就成为扣缴义务人,即代扣代缴人。(3)纳税人与征税对象的区别。纳税人是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即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是征税的客体。例如,营业税的征税对象是应纳税的劳务收入、服务收入。而其纳税人则是在我国境内从事商业、交通运输、 建筑安装、 金融保险、 邮电通信、 公用事业、出版、 娱乐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单位和个人。又如, 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企业利润和个人工资薪金等项收入;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房屋等。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重点难点聚焦一、我国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涉及到生产、流通、分配、

101、 消费各个环节, 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帮助人们依法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1)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形式将社会上闲置的货币集中起来,又以贷款形式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贷给需要资金的生产部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2)银行通过资金活动,成为联结国民经济的纽带和对宏观与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结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的一切活动, 都要通过商品和货币形式来实现。银行作为全国的信贷、结算、现金出纳和外汇收支的中心,集中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

102、大部分货币收付,通过办理信贷和结算业务,银行就像一根纽带,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联系起来,把工业、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联系起来。如果没有银行活动的加入,社会再生产就会陷入停顿。如同人体没有血液循环,人体会变成一具僵尸一样。银行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是利用银行掌握的信贷、利率、外汇、汇率等经济杠杆进行的。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银行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信息的总汇。银行所具有的社会公共簿记的作用, 使经济研究和决策部门可以从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量大小的变化、信贷资金周转的快慢、现金投放和回笼多少、转帐结算的数量和方向

103、变动的趋势等信息,全面地掌握社会经济的动态,并据此分析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在银行实行电脑化以后,银行这个神经中枢和信息中心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就更强了。从上面分析看出, 现代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分系统,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部门都无法替代的。3银行对国民经济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银行通过存款、贷款状况,转帐结算的数量,可以了解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督促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们正确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另外

104、, 银行通过贷款数量,贷款利率来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二、公民个人储蓄存款的重大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这方面知识,有助于提高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并帮助人们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正确理解个人经济生活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增强投资意识,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银行以信用形式,吸收个人暂时不用的货币成为储蓄存款。货币在存入银行这段时间,个人的消费资金不再以个人购买力形式出现,而被银行利用, 相应地增加社会可用资金总量,支持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积累的形成或增长。这就是说,国家有偿地、有息地短期或长期取得资金的使用权,可以在

105、不断提高已定的积累率,不变更群众资金所有权的情况下,多增加生产建设资金,支持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从储蓄事业本身考虑,储蓄能积累社会资金,支持生产; 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群众生活的改善,增加了储蓄存款的储源。所以这种循环既有利于群众,更有利于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1)个人的劳动报酬,个人可以任意支配,但为了选购自己满意的商品,留作后备,这部分资金要退出流通。在一定时间之内被推迟的购买力,银行通过吸收储蓄,继续作为资金投入流通。 为了保持货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的平衡,国家在安排消费品供应时,要充分预计到在群众可支配收入中,有多少可以转化为储蓄存款,在安排消费品生产中,就可以相应

106、地减少一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保持货币流通量适应商品流通量的正常需要,从而稳定货币,调节流通。(2)当购买力的增长越过了商品可供量时,国家通过储蓄业务,把市场上多余的一部分货币采取信用回笼的方式吸收进来,使货币流通趋于正常,保持物价稳定。(3)银行吸收公民个人储蓄存款,把这笔款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后,又支持市场某些紧缺商品的生产,增加更多的商品供应,促进货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的平衡。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货币收入逐步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开始上升,已开始从满足最基本的吃穿向享受过渡,消费心理逐步向添置高档耐用消费品转化,使原有的消费结构发生

107、了变化。 但我国现在仍实行低工资制,要缩小这种消费欲望和购买力之间的差距,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也就是说需要经过一定的积蓄来完成。所以,发展储蓄, 是帮助群众有计划地安排收支,实现消费欲望的有效途径。三、正确理解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金融业的广泛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多元化的金融渠道,客观上需要居于金融体系领导和核心地位的中央银行发挥监督和管理作用。 1983 年 9 月,国务院做出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领导和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这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制度正式成立。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

108、指出:“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这就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兼有“ 国家机关 ” 和“ 银行 ” 的双重性质。一方面,作为国家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部级机关,是我国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中国人民银行又不同于一般的政府机关。一是它要办理以政府、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对象的银行业务,以经营收入为利润,因而要实施经济核算, 这是其他政府部门所不具有的特性。二是它在管理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是一种经济性质的管理,与其他政府部门(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门)有区别。精选学习资料

109、-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另一方面, 作为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要经营银行业务。但它与一般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不同,它是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争利;它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而是以政府及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它处于超脱的地位, 以“ 最后贷款者 ” 和“ 信用管理者 ” 的身份,控制和调节全国的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的双重职能: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作为政府金融管理机关的职能。(1)具有一般中央银行的职能:作为发行银行,它集中了

110、我国的货币发行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行人民币,以调节货币流通, 保持货币的稳定。 作为银行的银行,它不具体办理对工商企业的信用业务,只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支持、 组织和管理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作为政府的银行,它代理国库, 是政府的总会计和总出纳;代理国家进行黄金、外汇的储备和交易;直接对政府贷款,以解决财政临时性的资金周转困难和弥补财政赤字;代表政府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2)具有政府金融管理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具体职责: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的命令和规章,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等等。

111、四、弄清 “ 金融 ” 、“ 金融机构 ” 和“ 金融市场 ” 的区别在市场经济中,一些生产者、经营者积累了大量货币资金,而另一些生产者、经营者又经常发生资金短缺。这样,资金短缺者需要向资金多余者借款,这就需要资金的融通。资金的融通,简称为金融。资金融通是通过一定的中介机构来进行的。因为, 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业务状况、经济效益的高低、商品的竞争能力、 信誉和偿还能力等都需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否则,就会影响自己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收益, 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为其提供以上的服务;而借款人要借入资金,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为其提供所需的资金和其他服务。因此专门从事这项服务的中介机构就应运而生

112、。凡是在借贷双方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从事货币流通、 信用活动和资金融通的机构,就称为金融机构。简言之, 凡是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可称为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按其作用的程度分类,可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类。银行是金融机构中最主要的机构,它是经营存款、放款、汇兑、结算等货币业务,充当债务人和债权人信用中介的专门机构,是社会资金融通的枢纽。现代银行具有创造存款货币,并用以扩大存款和投资的能力。我国银行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 为领导,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辅以其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以及外资合资银行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构成了我国的银行体系。 非银行金融机构指经营各种非银行金融业

113、务,不称为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仅起着传递资金的作用,一般有特定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非银行金融业务主要是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投资、担保、咨询等业务。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养老基金组织、各种投资基金组织等。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性工具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所谓金融性工具主要是存款、贷款、股票、债券、票据等融资手段和形式。金融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金融市场仅指证券交易所。广义金融市场是所有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交易的性质、对象、形式、条件和期限等不同,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 将庞大而复杂的金融市场分为不同种

114、类。例如,按金融交易的性质划分,可分为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流通市场),按金融交易的期限来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重点1市场交易的原则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是市场交易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是使市场交易活动有章可循、顺利有序的保证, 因此,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重点。掌握这一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搞清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之所以要遵守一定的交易原则,是因为这些原

115、则能规范市场交易活动,能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有规则地进行。 而如果没有市场交易原则,整个市场交易活动就会无秩序,就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因此,要掌握市场交易原则这一内容,必须首先弄懂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第二,要掌握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懂得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这些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请注意教材中的例子、漫画和各种小栏目。第三,认识当前我国商品服务市场上商品交易原则的实施情况。例如广泛开展的“ 承诺制” 和“ 百城万店无假货” 等,实际上就是对市场交易原则的具体贯彻。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关于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掌握:第一,要懂得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

116、大作用,要知道消费不仅仅只是吃穿住用的家庭小事, 而是关系到社会和集体利益的大事。这是因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使生产过程最终实现的条件,消费能带动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的质量。正因为消费具有这样重大的作用,人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消费,不能使消费滞后,而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消费水平,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第二, 要掌握正确消费观的内容。一是适度消费或合理消费,即家庭生活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要量入为出,不随波逐流,不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不搞超前消费、一步到位消费、 崇洋消费。 适度消费就是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使消费与生产力的发展及家庭收入

117、的多少相适应。二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在注重物质消费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在保持人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以增进人的精神健康,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同步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三是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建立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第三,要明确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是因为: 一、从传统美德教育的角度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我国人民就是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去克服困难,夺取胜利,创造辉煌灿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二、从现实国情教育的角度看,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

118、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人口多,底子薄,因此,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更不能丢。三、从品德修养教育的角度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对于一个人优良品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是非常有好处的。3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也是有关消费者知识的最重要部分。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明确消费者的权益具有客观性,即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 而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理所当然要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第二,知道作为一个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消费者权利的内容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119、 - - - - - - -第 24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三, 要知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机构有哪些,它们各自的职能是什么。这样, 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后就知道该找哪个机构解决。(具体内容略)第四,要知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通过什么途径解决(消费者权益受损后寻求解决的具体途径图示如下) 。与经营者协商解决不成请求协调解决不成向行政部门申诉或提请仲裁机关仲裁不成 向人民法院诉讼第五,还要懂得,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消费者既要学法、懂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损害经营者的正当权益。二、难点消费者要有权利意

120、识。教材中在表述消费者权利和如何行使消费者权利的问题上,实际上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这就是消费者要有权利意识。对此,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并不是对方的恩赐,而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理所当然要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2)消费者权利使用得越充分,市场运行就越有秩序。因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只是对消费者本身有利,对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经济的发育也有重大作用。作为消费者, 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决不要畏首畏尾,而应理直气壮地要求相应的赔偿。(3)国家依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作为消费者,要增强自己的权利意识。在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 不能忍气吞声,不能有 “

121、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想法, 要懂得姑息就是纵容的道理。难点消费者要有权利意识。教材中在表述消费者权利和如何行使消费者权利的问题上,实际上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这就是消费者要有权利意识。对此,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并不是对方的恩赐,而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理所当然要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2)消费者权利使用得越充分,市场运行就越有秩序。因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只是对消费者本身有利,对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经济的发育也有重大作用。作为消费者, 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决不要畏首畏尾,而应理直气壮地要求相应的赔偿。(3)国家依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作为消

122、费者,要增强自己的权利意识。在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 不能忍气吞声,不能有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想法, 要懂得姑息就是纵容的道理。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特别是经过三次科技革命,生产的社会化发展为国际分工体系,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从仅有的商品交换,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信息交流、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生产的国际化达到空前的程度。面对国际竞争, 中国不可能孤立地、 闭关自守地发展,而要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和

123、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对外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发展市场经济更加离不开改革开放。首先,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开放性,它使各国市场不再彼此封闭, 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国际大市场这一整体。各国必须突破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际分工与合作,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提高经济效益。在

124、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来合理配置国内资源。其次,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引进国外的竞争机制,在一国内部搞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的。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只有努力做到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当今世界上,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国际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进行的,发展速度是个尖锐的问题

125、。由于我国资金不足,所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 管理人才等,努力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差距,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2我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对外贸易是连接国内生产和国外消费、国外生产和国内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连接国际分工参与国的共同纽带。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用:一是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有限,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进口我国稀缺的原料、物资

126、、技术、设备,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向国外出口我国生产的工业、农业制品。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二是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加快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四是发展对外贸易, 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在国际市场上, 同类的各国商品价格,不由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国别价

127、值如果低于国际价值,就有较强的竞争力,若高于国际价值,就缺乏竞争力。通过对外贸易,可以给国内企业一个压力、动力,促使国内企业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提高。3正确认识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该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掌握: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基本原则的内容: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必须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第二, 我国坚持对外贸易的上述原则的原因: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是因为:一是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和发展。二是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28、。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现代化寄托在国外的“ 援助 ” 上。三是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才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是因为: 由于对外贸易关系是主权国家(地区) 之间的经济交流,所以这种经济往来必须是平等的、互利的。在发展对外贸易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对外开放, 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采取的经济形式、经济手段和科学经营方法,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所取得的一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优秀成果,但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包括资本主义腐朽的

129、思想和生活方式。第三, 在坚持对外贸易基本原则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单纯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二是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更不能对立。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方面,要对进口严格控制,或采取反倾销措施,运用法律武器, 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民族工业;另一方面

130、, 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应走进世界市场的大舞台, 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竞争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壮大民族经济。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学习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要积极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及其构成因素为自己服务。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反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难点1我国为什么要积极争取恢复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第一,中国是1947 年关贸总协定成立时的23 个创始会员国之一,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与关贸总协定的正式关系长期中断。1986 年 7

131、月,我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的大形势, 促使我国提出恢复缔约国地位的申请。 我国在联合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都有合法席位,作为多边国际贸易体系的世贸组织,没有人口众多、 市场广阔、 资源丰富的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20XX年 12 月 11 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开始行使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的权利,同时承担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相关义务。第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既定国策,我国的经济已转变成开放型,世贸组织的原则和规章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国重返世贸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合作, 进一

132、步扩大出口贸易,可利用关贸谈判解决与其他国家在贸易上的摩擦,维护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第三, 我国恢复世贸组织缔约国地位也面临挑战。如大幅度关税减让,会使我国本来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受到冲击,使一些企业和产品不能再依靠提高关税进行保护,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2世界市场价格、国际价值、国别价值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又称国际市场价格,它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或者说是以货币表现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它的形成是以国际价值为基础的。在世界市场上, 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大小不是取决于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决定于 “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这个世界平均的劳动单位,是指在世界平均技术条件下,在

133、各国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别价值是相对于国际价值而言,它是由商品在一国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虽然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的惟一依据;而国别价值是指在各国国内市场上商品交换的依据。在世界市场上, 各国商品的国别价值必须还原为国际价值,才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交换。所以,国别价值是国际价值的基础,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在商品经济的更高阶段的转变形式。各国商品的国别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表现为国际价值,与各国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一般情况

134、下, 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越高, 其商品价值就低于国际商品价值。按国际商品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就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相反,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越低,其商品价值就高于国际商品价值,按国际商品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可以充分运用经济常识第一课有关商品价值、商品价格、劳动生产率等知识,进行对照和延伸。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7 页,共 28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正确认识外汇与外贸、外债、外汇储备的关系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在国家对外经济中

135、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活动中,出口可换得外汇,进口需要支付外汇。发展对外贸易关键在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进口也才有保证。外汇储备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支付手段的储备,是国家经济的后备力量。包括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 外国有价证券及国外存款。一个国家为应付国际收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1998 年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400 亿美元,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面前,我国政府郑重地对世界宣布,由于中国外汇储备雄厚,中国国内经济稳定,人民币不会贬值。表现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中的重要作用。20XX 年,我国外汇储备达2122 亿美元,是我国抵御金融危机的保证,也

136、增强了我们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中保持稳定发展的信心。国家向外国借款、向国外贷款、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这些构成了国家的外债。国际间的货币债务大多是可以通过外汇进行结算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海外对华投资大幅度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海外直接投资接受国,外资的引入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利用外资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不可超过我国的债务偿还能力、技术消化能力,要按长、中、短三个不同时期偿还。根据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对外经济发展,我国完全有能力偿还外债,不会发生债务危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8 页,共 2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